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颅内大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在我国高达33%的脑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病变引起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高危人群,其预后较差。长期以来抗血小板、调脂等内科疗法一直被认为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严重颅内动脉狭窄,即使予以正规的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仍然很高。  相似文献   

2.
张曦  陈安强 《贵州医药》2010,34(1):32-34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最主要的病因。文献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DSA证实约80%存在颅内或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若及早诊断颅内外血管病变,适时实施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或脑卒中的再发。目前认为DSA是诊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金标准。本文总结了我院2004-05—2009—08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赵莉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335-33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中青年,且以中度及重度患者多见。同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概率,并且中老年人颅内、外动脉狭窄比例高于青年人。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与患者的年龄具有关联性,早期的积极干预措施有利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我于1978年8月开始,先后在兄弟医院及我院施行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共五例,术后无一例发生合并症,均获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活血清脑颗粒对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55例临床诊断为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服用活血清脑颗粒连续2个疗程,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观测其颅内动脉各参数。结果治疗后颅内动脉内径增大,平均血流速度增高,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降低。结论活血清脑颗粒对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管弹性及降低血管阻力的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观察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自从Yasargil首创颞线动脉对大脑中动脉微血管吻合搭桥术之后,已逾十年。颅内—颅外搭桥手术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肿瘤和动脉瘤的应用上均有增加。但在一些病例,因颈总动脉及颅外动脉有严重狭窄或闭塞或急需一种高血流量的旁路时,则不适合应用颞线动脉或枕动脉。作者有见于斯,报告一种改进的颅外—颅内搭桥手术。其效果要优于以往的搭桥手术。作者应用一段自体大隐静脉行锁骨下动脉对大脑中动脉吻合。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对严重颅内脑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34例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结果本组Mori A型病变29例,B型病变5例;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12例、大脑前动脉1例、颅内颈内动脉1例、颅内椎-基底动脉20例。在内支架成形术后,平均动脉狭窄率从70.9%下降到9.0%(P〈0.01)。在围手术期内,除1例(左椎动脉V3段串联病变)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外,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存活的33例平均随访18个月(3—36个月),未发生缺血性神经事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部分严重颅内脑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CT灌注成像的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12月人院的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头颅CT平扫的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实验组则给予CT灌注成像的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CT参数与6个月NIHSS随访结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一周rCB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rCBV、rMTr与rT'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术后6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27±0.39)vs.(2.88±0.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CT灌注成像的颅内外动脉旁路移植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征。方法采取连续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对120例成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其中40例青年组,40例中年组,40例老年组,对脑血管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征进行观察。结果 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为85.0%,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青年组发生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较大比重,其高发于大脑动脉;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颅外动脉病变发生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不断增加(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且脑动脉狭窄分布具有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0.
过去对患缺血性脑血管病多采用传统的内科治疗方法,其中一些病人获得治愈,但不少病人却遗留下不同程度的瘫瘫、失语等后遗症,以致不能自理生活或工作。有鉴于此,自五十年代,便有人尝试用手术方法来治疗这类疾病:1950年Henschen采用双侧带蒂颞肌颅内移植术治疗一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而有癫癇发作者,术后症状消失。1954年Eastcott对颅外颈动脉闭塞症行动脉内膜切除术,重建了血流的通畅。1967年Yasargit成功地施行了颞浅动脉一大脑中动脉吻合术治疗颅内颈内动脉分支阻塞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自此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治疗的各种方法相应而生,诸如大网膜颅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机械性取栓结合颅内外动脉支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期间,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1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机械性取栓结合颅内外动脉支架治疗,观察并分析临床疗效。结果:(1)本组18例患者,13例(72.22%)病变血管为大脑中动脉,5例(27.78%)病变血管为基底动脉。(2)入院时,患者NIHSS评分为(15.6±3.82)分,出院时为(8.1±4.07)分。(3)18例患者,取栓次数1-3次(1.9±0.15),获得再通时间20-50min(31.5±1.38)。结论:机械性取栓结合颅内外动脉支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满意,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非急性大动脉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常导致严重残疾或认知功能和情感障碍,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既往研究尝试颅内外动脉搭桥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但是由于较高的围手术期风险、技术要求以及入选患者的严格适应证,其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一些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表明,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Solitaire AB型支架机械取栓结合颅内外动脉支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Solitaire AB型支架机械取栓结合颅内外动脉支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例,取栓治疗后残余狭窄率≥50%则同时行支架成形术。分析其即时取栓效果,术后出血情况,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预后情况。结果①6例患者经1~3次取栓后动脉获得再通,对其中4例有残余狭窄者联合使用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②6例患者术后3~7 d复查颅脑MRI,均未见脑梗死灶扩大;③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降低2~16分。结论应用Solitaire AB型支架机械取栓结合颅内外动脉支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影像学、导管技术及材料科学的迅猛发展,血管内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还将不断扩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主要是指急性脑梗死超早期动脉溶栓和取栓技术以及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技术[1-3].该项技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TCD与DSA对50例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结果的对照研究,探讨TCD对颅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TCD仪检出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再行DSA检查,分析两种检查结果对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结果TCD对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率与DSA的检出率明显相关。结论通过TCD与DSA比较,极大提高了TCD对颅内缺血性病变检测的准确性,TCD检查是一种无创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可用于DSA检查前的筛选。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而颅外颈部血管病变又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根源。长期以来对本病治疗多采用内科疗法。近20多年来采用颈内动脉切开取除血栓、内膜切除、动脉修补及人工搭桥等外科手术疗法的人日益增多,但治疗效果均不甚满意。1967年 Yasargil 和 Don-aghg 首先用显微技术开展了颅外颞浅动脉——颅内大脑中动脉皮层支血管搭桥术,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ommon 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CA-IMT)与颅内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37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头颅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就诊时和住院14d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析CCA-IMT与颅内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CCA-IMT≥1.13mm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颅内多支动脉狭窄的比率高(P<0.05);年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与CCA-IMT增厚有关(P>0.05);住院14d后,CCA-IMT<1.13mm组患者的NIHSS低于CCA-IMT≥1.13mm组患者(P<0.01)。结论 CCA-IMT增厚和颅内动脉狭窄关系密切,积极控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头颈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CTA检查资料。结果正常3例,颈总动脉狭窄16例,颈内动脉狭窄25例,椎动脉狭窄或纤细14例,颅内动脉瘤2例,颅内动脉畸形4。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于头颈部血管病变的病因诊断、治疗计划、评价预后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方法 对本院16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其中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现象的患者,对其狭窄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 168例患者中,共124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现象,其中33例为颅内动脉狭窄,68例为颅外动脉狭窄,23例颅内外均见狭窄;TCD显示,124例患者共194条血管狭窄,具体分布为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12条)、椎动脉远端狭窄(19条)、大脑中动脉狭窄(33条)、椎动脉起始段狭窄(45条)、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85条);影响因素有长期饮酒、长期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等.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现颅外动脉狭窄的几率相对较高,多种内外界因素均可对患者的狭窄情况造成影响,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根据螺旋CT血管造影(CTA)情况,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成分和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5例,经头颈部螺旋CT血管造影(CTA),分析脑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成分。结果 45例患者中,CTA检出各种斑块(钙化斑、软斑、混合斑)33例(73.3%),22例(48.8%)有动脉狭窄,血管闭塞5例。颅外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颈内动脉起始部,颅内动脉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M1段。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颅内外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高,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前循环发生率高于后循环,Ⅲ、Ⅳ级狭窄动脉相应供血区域大多出现缺血病灶,头颈动脉多层CTA可以准确评价颅内外动脉的病变情况,对脑卒中的二级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