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抽取院内自2018年1月起,到2018年12月止诊治的54例DVT病人为回顾分析对象并纳入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治疗的非DVT患者54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指标,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外伤史、病史、肥胖与否以及红细胞计数等相关指标,对两组患者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分析,探讨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和DVT产生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检查,已超声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得知观察组患者性别、年龄、肥胖(BMI≥25kg/m2)、外伤史以及RBC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年龄、肥胖、外伤史、RBC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在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观察组54例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均证实为DVT患者,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DVT患者52例,诊断准确率是96.30%(52/54)。多普勒超声对患者下肢静脉血栓不同部位的诊断灵敏性分别是股静脉96.55%(28/29),髂静脉100.00%(15/15),腘静脉83.33%(5/6),胫前和胫后静脉100.00%(4/4)。结论 DVT形成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应用多普勒超声在DVT诊断中具有操作便捷和准确性高等优势,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DUS)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9年2月诊治的120例双下肢DVT患者为研究组,另选择非DVT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DUS检查,其中研究组患者额外采取下肢深静脉数字缩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研究组患者血管内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DUS和DSA诊断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其Kappa值为0.941;DUS检查诊断双下肢DVT敏感度为97.09%、特异度为97.18%、准确率为97.14%。结论 DUS应用于DVT患者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可有效发现患者血栓部位,且操作简单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择妇产科、血管外科、普通外科收治的围生期下肢DVT孕产妇68例.对68例围生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孕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时间、发生部位、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治疗及母儿结局等.结果 (1)发生时间及发生部位:围产期DVT产褥期较妊娠期更为常见(69.1% vs 30.9%).左下肢DVT明显高于右下肢 (85.3% vs 14.7%).(2)危险因素:围生期不规律检查、低龄或高龄、长期卧床、存在妊娠合并症或内科疾病和既往DVT病史或血栓家族史是DVT发生主要危险因素.(3)患肢肿胀、疼痛、压痛及不同程度发热是DVT的常见首发临床表现.(4)影像学及辅助检查:68例DVT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辅助检查:D-二聚体阳性(89.7%)对于DVT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结论 (1)孕产妇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产褥期,剖宫产后DVT发生率高于经阴道分娩.(2)不规律产检、剖宫产术、卧床时间>3 d、存在妊娠合并症、病理产科及合并内科疾病是下肢DVT的重要危险因素.(3)下肢DVT时,首发临床症状以患肢肿胀最常见,其次为疼痛及发热.(4)静脉超声多普勒及D-二聚体是早期发现DVT的有效检查方法.(5)全身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较好.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孕产妇应警惕其下肢DVT可能,及时诊断、治疗围生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改善其结局.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为周围血管阻塞性疾病中常见的一种,二维超声(2DUS)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的应用,为尽早确诊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总结2000年~2003年门诊和住院DVT患者2DUS和CDFI结果,探讨2DUS和CDFI对DVT患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124例新鲜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饮酒史、是否存在体内肿瘤、是否长期卧床几项指标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新鲜下肢骨折术前DVT的危险因素。结果本次研究124例患者共18例术前出现DVT,DVT发生率14.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为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而性别、饮酒史与DVT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饮酒为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保护因素,而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均为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BMI、吸烟、体内肿瘤及长期卧床是新鲜下肢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需加强对具备以上特征患者的病情监测,以减少术前深静脉血栓出现,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燕 《吉林医学》2010,31(15):2203-2204
目的: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对3年来5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患者中年龄>60岁的患者占94.6%。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左下肢(44.6%)。56例患者中,手术及创伤组患者31例,非手术及创伤组患者25例。非手术及创伤患者的WELLS平均分值低于手术及创伤患者。两组低、中危及高危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有手术及创伤、卧床及引起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的慢性内科疾病。慢性疾病老年人可因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对基础疾病的诊断,影响DVT的早期临床评估,应进行有效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9,(4):449-451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对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诱导该疾病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疑似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已接受超声与深静脉造影检查,比较诊断结果,同时分析影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诊断的敏感度为96.51%,特异度为96.67%,准确度为96.55%;经超声诊断为阳性的84例患者中,左下肢占69.05%,右下肢占30.95%,无双侧受累情况,其中股静脉血栓占比最高,其次为髂静脉及股静脉,而髂静脉占比最低;两组性别、饮酒占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年龄>60岁、饮酒、BMI>28 kg/m~2、存在脑血管病史、存在手术外伤史、存在静脉血栓史占比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吸烟、肥胖、脑血管病史、手术外伤史与静脉血栓史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经超声诊断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具有较高诊断效能,而年龄、吸烟、肥胖、脑血管病史等均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对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凝血检测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7年5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9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对象,接受超声及凝血指标检测,分析超声及凝血指标诊断DVT的价值。结果90例髋部骨折患者术后38例发生下肢DVT。超声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97.37%、98.08%;D-D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4.21%、94.23%;Fbg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78.95%、92.31%;联合检测诊断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为100.00%、94.23%。38例DVT患者分为慢性血栓9例、亚急性血栓15例、急性血栓14例。按照DVT的发生位置,将DVT分为左下肢血栓14例、右下肢血栓18例、双侧血栓6例。按照DVT的堵塞情况将38例患者分为完全堵塞20例、不完全堵塞18例。累及股静脉1例、腘静脉4例、腓静脉5例、肌间静脉20例。急性组血浆D-D、Fbg水平高于亚急性组及慢性组(P<0.05),亚急性组高于慢性组(P<0.05)。结论超声与D-D、Fbg诊断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DVT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均较高,三者合用可提升诊断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9.
彩超诊断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病率逐年增多,并可引起肺栓塞,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引起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较多,而骨折是引起DVT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3].彩超以其安全、无创、价廉在早期诊断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独具优势,本文总结了我院骨折引起的下肢深静脉血栓6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X线造影征象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68例临床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应用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APG)检查诊断。结果 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68例,患肢76条,其敏感性95.6%,特异性100%。结论 急慢性血栓造影特点各异,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腹部创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该院收治的腹部创伤患者200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腹部创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例患者中56例在腹部创伤后7 d内表现出肌肉压痛、胀痛、Homans征阳性、浅静脉曲张和肢体皮温降低等症状与体征,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0例患者确诊发生深静脉血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高胆固醇水平、高D‐二聚体水平、高尿素氮水平、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术前1个月有手术史、下腹部创伤、高创伤评分、卧床时间大于3 d及有感染为腹部创伤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应对存在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腹部创伤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有利于深静脉血栓的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以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率。 方法 选取绍兴市人民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诊治的92例临床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所有患者都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查,2项检查都在同一时间段(间隔时间控制在30 min内),对比分析其对中央型、周围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出结果,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红外热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计算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54例,检出率是58.7%;红外热成像技术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58例,检出率是63.0%;2组的检出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5,P=0.546)。以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经计算,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71.7%、74.1%、67.6%、79.6%、60.5%。 结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检出率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相近,具有检查时间短、可大批量检查的优势,可作为临床筛查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辅助手段,值得推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深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特点,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行深静脉置管术的402例患者的置管静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血栓形成特点。结果 402例患者中,共检出置管后血栓形成患者58例,阳性率为14.43%;不同深静脉置管血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42,P=0.791);置入管刺入静脉处是形成血栓的最常见部位;深静脉置管后1 d内即可形成血栓,7~12 d是血栓易发生期。结论深静脉置管血栓发生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深静脉置管血栓简捷有效的方法,对于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多普勒血管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在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价值。方法对146例DVT患者共178侧下肢分别进行深静脉的多普勒血管检查及彩超检查,并以彩超作为诊断标准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彩超对于诊断DVT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多普勒血管检查对股、胭静脉病变的阳性诊断率为97.9%(142/145),对下腔静脉、髂静脉、胫前、胫后和腓静脉以及腓肠肌静脉丛血栓的诊断价值低于彩超检查。结论在诊断DVT时,彩超因具有优于多普勒血管检查的优势,可作为诊断的主要手段,多普勒血管检查可以作为初筛的检查方法。静脉造影不应作为诊断DVT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DTV)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急创伤中心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下肢骨折创伤患者50例,术后发生DTV者25例为DVT组;术后未发生DVT者25例为对照组.记录所有患者的自身病因及手术相关因素以比较这些因素对DVT形成的影响.比较DTV组采用机械辅助药物治疗与综合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①DTV组患者中有高血压、糖尿病、血栓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吸烟酗酒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DTV组患者手术时间[(3.98 ±0.28) min]及制动时间[(8.21±1.36)min]明显长于对照组[(2.34±0.35)、(4.67±0.8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DTV组患者中机械配合药物的治疗综合效果为63.7%(7/11),低于综合手术治疗的85.7% (1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创伤患者术后形成下肢DVT的原因不仅与手术操作等外在因素有关,还跟自身带有的一些高血压、糖尿病等内在因素有关,因此需要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3月到2015年7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8)与对照组(n=45)。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应用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抢救时间、抢救费用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与抢救费用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花费均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尿路感染、低氧血症、低血压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感染与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2.1%(1/48)、4.2%(2/48),均低于对照组13.3%(6/45)、1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可为患者急救提供参照,缩短抢救时间与费用,并将医疗质量管理融入术后护理,将相关政策及指南转化为具体护理措施,利于患者快速康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减少,下肢DVT发生率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7.
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桂英  青友芬 《西部医学》2008,20(5):1023-1025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治及预防措施。方法分析43例妇科肿瘤术后并发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经血浆D-二聚体检测井结合静脉彩超检查确诊后,采用全身或者局部抗凝、溶栓等药物治疗或手术取栓治疗,并发肺动脉栓塞(PE)患者放置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IVCF)预防致死性PE。结果29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4例PE患者呼吸系统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出院复查静脉彩超示下肢深静脉有不同程度的再通。结论恶性肿瘤、老年人、肥胖是妇科肿瘤术后DVT的高危因素,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合静脉彩超可协助确诊,围手术期应积极预防DVT的发生,合理应用药物、介入和手术治疗可有效防治DV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肌间静脉血栓和腓肠肌间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5例肌间静脉血栓和23例腓肠肌间血肿高频彩超的形态学特征,以及疾病特点。结果:肌间静脉血栓的低回声图像表现为:长轴切面上为长条管状回声,横切面为卵圆形占位回声,其近/远心段与静脉延续,常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腓肠肌间血肿其低回声范围较大,病灶后方回声增强,与周围肌纤维间有高回声分隔,内部未见血流,无合并深静脉血栓。并且损伤性血肿与使用抗凝药而引发的血肿图像亦有不同。血肿早期图像表现为等或低回声,而后无回声区逐渐增多。在肌组织断裂所致的血肿图像中可看到部分肌纤维回声中断。结论:高频彩超诊断肌间静脉血栓和不同原因引起的腓肠肌间血肿敏感性高,是可靠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本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诊断系统,对2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进行诊断检查,具有针对性的进行下肢深静脉的检查与诊断,确保患者诊断结果.结果:2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13例患者为左下肢血栓形成,6例患者为右下肢血栓形成,3例患者为双下肢血栓形成,通过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结合患者病史22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均被诊断证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一种无创伤的检测方法,对确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证据,很好地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为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晓娟  周勤  魏楠 《安徽医学》2016,37(12):1509-1511
目的 研究血浆D-二聚体(D-dimer)与纤维蛋白原(FIB)的动态变化对早期预测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意义,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患者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妇科择期行盆腔手术并具有DVT高危因素的23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所有患者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为阴性。根据患者术后72~120 h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36)和非血栓组(n=195)。所有患者于手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晨检测D-dimer和FIB,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比较,术后D-dimer和FIB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dimer和FIB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D-dimer、FIB检测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妇科盆腔术后患者并发下肢DVT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