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遗传性酪氨酸血症Ⅰ型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儿男 ,2个月 ,因皮肤黄染 2个月入院。患儿为第一胎第一产孕 40周因羊水过少剖宫产娩出 ,出生体重 2 30 0g。生后第二天皮肤黄染 ,逐渐加深 ,经白蛋白、蓝光照射等治疗后 ,皮肤黄疸消退。 3天后无明显诱因皮肤再度黄染伴贫血 ,经输浓缩红细胞、蓝光等治疗后黄疸减轻 ,无呕吐 ,大便淡黄色 ,体重增长欠佳。病情反复 ,曾多次住院治疗。父母非近亲婚配 ,否认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体检 :体重 3 2kg ,皮肤中度黄染 ,无皮疹 ,肝脏右肋下 3cm ,质软 ,脾脏左肋下 3cm ,质软。辅助检查 :血常规 :WBC1 3 3× 1 0 9/L ,N 0 68,L 0 32 ,Hb 82g/… 相似文献
2.
酪氨酸血症Ⅰ型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累及肝脏和肾脏,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患者并发肝细胞癌风险大.诊断需依据临床表现,血酪氨酸及琥珀酰丙酮水平升高,或尿琥珀酰丙酮升高.尼替西农是治疗该病的主要药物,同时需给予低酪氨酸及苯丙氨酸的饮食治疗.部分患者进行了肝移植,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基因治疗已开始在动物模型中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晚发型遗传性酪氨酸血症Ⅰ型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传性酪氨酸血症I型(hereditarytyrosinemiatypeⅠ),又称肝肾型酪氨酸血症,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由于肝、肾组织中酪氨酸代谢的终末酶延胡索酰乙酰乙酸水解酶(FAH)缺陷,导致酪氨酸代谢障碍所致。本病发病率约为1/100000,多数患儿起病于新生儿或小婴儿期,肝功能受累显著。少数晚发型患儿通常起病于1岁以后,以生长发育迟缓、进行性肝硬化和肾小管功能受损等为主要表现。国内、外文献报道的遗传性酪氨酸血症Ⅰ型病例多以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起病较早;以肾性佝偻病为主要表现的晚发型病例在国内尚未见报道。由于国内儿科对该病缺乏足够认识及受诊断技术的限制,误诊及漏诊率较高。本文报道起病于学龄前期,以肾性佝偻病为主要表现的晚发型遗传性酪氨酸血症Ⅰ型1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例酪氨酸血症Ⅰ型患儿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总结国内外报道中国儿童病例的相关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确诊1例酪氨酸血症Ⅰ型患儿血生化、影像学、遗传学等临床资料,并复习近10年相关文献。结果:先证者为酪氨酸血症Ⅰ型,表现为肝功能衰竭、肾脏肿大、贫血、低血糖,血串联质谱检测发现酪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浓度高于...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血、尿琥珀酰丙酮检测在酪氨酸血症-Ⅰ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疑似酪氨酸血症、血串联质谱检测酪氨酸水平增高的190例患儿,进行血串联质谱琥珀酰丙酮检测、尿气相色谱-质谱琥珀酰丙酮及有机酸检测.确诊条件为临床表现、血酪氨酸增高及血或尿琥珀酰丙酮增高.结果 确诊酪氨酸血症-Ⅰ型患儿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个月至6岁.患儿血琥珀酰丙酮显著升高( 14.2±7.8) μmol/L(参考值1~5μmol/L).其中7例患儿进行了尿气相色谱-质谱琥珀酰丙酮检测,4例阳性,3例阴性.血酪氨酸水平为(327.3±125.8) μmol/L(参考值为20 ~ 100μmol/L).临床表现均有肝肿大.结论 血或尿琥珀酰丙酮升高是诊断酪氨酸血症-Ⅰ型的最重要依据.串联质谱检测血琥珀酰丙酮较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尿琥珀酰丙酮对诊断酪氨酸血症-Ⅰ型更可靠,气相色谱-质谱尿琥珀酰丙酮检测可能导致假阴性.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尼替西农治疗酪氨酸血症I型的疗效。方法对临床疑似酪氨酸血症的患儿进行血串联质谱氨基酸及琥珀酰丙酮检测和尿气相质谱琥珀酰丙酮及有机酸检测。对确诊的2例酪氨酸血症I型患儿给予尼替西农及不含酪氨酸及苯丙氨酸的配方粉治疗,疗程6个月。结果 2例患儿经治疗6个月后血琥珀酰丙酮水平降至正常,血酪氨酸水平下降,分别由201.1和347.2μmol/L降至132.3和308.4μmol/L,肝脏缩小,肝功能好转,尿4-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乳酸及4-羟基苯丙酮酸均显著下降。结论尼替西农可显著降低酪氨酸血症I型患儿的血琥珀酰丙酮水平,减轻血琥珀酰丙酮对机体的损伤,对酪氨酸血症-I型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活体肝移植治疗Alagille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lagille综合征(AGS)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活体肝移植治疗AGS的手术疗效和预后.方法 2013年7月到2015年5月期间7例诊断为AGS的患儿(5男2女)在我中心接受了活体肝移植手术,供肝均来自患儿父母.患儿术前Child分级:B级4名,C级3名,均因终末期肝病接受活体肝移植手术.患儿中位年龄5岁(10个月至13岁1个月),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5~23个月).结果 7例患儿中,所有患儿均存在慢性胆汁淤积和特殊面容的临床表现,6例患儿存在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6例患儿存在特征性肝内胆管稀少的表现.所有病例供、受体均手术成功,5例患儿存活至今,其术后胆汁淤积表现均得以纠正,肝功能在随访期间始终维持正常,黄色瘤体积逐渐减小,生长发育速度明显提高,术后1年患儿身高体重达到正常同龄儿水平.1例患儿移植术前接受胆囊结肠造瘘减黄手术,移植术后12d因结肠吻合口感染导致全身感染而死亡.1例患儿术后第三天因肺动脉破裂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活体肝移植是治疗AGS的有效方式,仔细的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并借助肝脏活检结果是诊断AGS最可靠的手段,准确的临床诊断对AGS患儿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术前评估中排除患儿可能存在的内脏和颅内血管畸形可以有效避免围手术期意外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活体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5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治疗小儿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亲体部分肝移植术及术后监测临床生命体征、血生化指标,抗感染、免疫抑制、营养支持等综合方法,治疗肝豆状核变性5例。结果 供体术后顺利康复;患儿术后健康存活,至今分别为3(3例)、2、1年。肝脏功能、血铜蓝蛋白已恢复正常,正常饮食,均无复发。结论 活体肝移植可纠正小儿肝豆状核变性的肝脏病变及原有的代谢缺陷,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挽救其生命,是治疗小儿肝豆状核变性终末期肝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婴儿期活体部分肝移植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移植是治疗小儿终末期肝脏疾病的有效手段。活体部分肝移植(1ivingrelatedpartiallivertransplantation,LRLT或LRPLT)是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肝移植方法[1],已在小儿肝移植中广泛的应用。以往认为小于1岁的婴儿进行肝移植具有相当大的危险性[2],但近年来随着经验积累,婴儿期活体肝移植也较广泛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3]。现就近3年来的婴儿期活体部分肝移植的新进展综述如下。一、目前状况1989年Strong等[4]首次报道了1例成功的活体部分肝移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尿素循环障碍所致高氨血症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4年5月北京友谊医院和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4例因尿素循环障碍行肝移植患儿的术前特点、肝移植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的资料.结果 4例患儿均因间断发作呕吐、意识障碍、性格行为改变等前来就诊,均通过基因检测及血、尿氨基酸分析确诊为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所致高氨血症.首次发病年龄1.5 ~3.0岁,均为女性,分别于53.9、40.6、40.3、22.8个月时接受肝移植手术;例1和例2的供体为成人尸体供肝的左外侧叶,例3的供体为活体供肝的左外侧叶,例4的供体为儿童尸体供肝全肝;4例患儿术后肝功能逐渐恢复,血氨正常且恢复正常饮食,于术后25~ 30 d出院.术后定期随访,迄今已随访162.2、124.2、12.0和4.8个月,均健康存活,生长发育正常.结论 肝脏移植是治疗尿素循环障碍导致高氨血症的重要手段,移植术后患儿可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我院10例亲属活体供肝儿童肝移植手术经验,评估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08年5月期间完成的10例亲属活体供肝儿童肝移植供受体手术经验及临床疗效.本组男5例,女5例.肝移植年龄6个月至14岁,体重7至42 kg.其中,Wilson'S病2例,胆道闭锁3例,严重门静脉高压症3例,重型肝炎1例和肝糖原蓄积症1例.术后8例用他克莫司(FK506)及强的松,2例用环孢素A(CsA)及强的松等抗免疫排斥.结果 10例供体均顺利出院,健康生活,无并发症发生;10例受体中除1例因门静脉血栓患儿围手术期死亡外,其余9例均痊愈出院.随访中除1例于术后5个月死于排异反应、1例术后7个月死于当地意外食物中毒外,其他7例存活至今,最长生存期24个月.术后并发症5例:门静脉血栓1例,胆道狭窄1例,腹腔淋巴漏1例,ICU监护期间严重感染2例等.结论 亲属活体供肝儿童肝移植手术技术要求高,术前仔细的供、受体选择,准确的血管影像学检查、精确的手术技术和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是亲属活体供肝儿童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苯丙氨酸负荷试验对高苯丙氨酸血症HPA患儿血苯丙氨酸Phe和酪氨酸Tyr浓度及其比值Phe/Tyr的影响。方法HPA组30例,非HPA儿童(对照组)33例。所有儿童均空腹口服Phe100mg/kg,分别于服Phe前0h、服Phe后1h、2h、3h、4h采手指血,滴于滤纸片上,取直径3mm干血滤纸片,经含Phe和Tyr同位素内标的甲醇萃取,盐酸正丁醇衍生,进行串联质谱分析,测定Phe、Tyr浓度和Phe/Tyr值。结果血Phe浓度HPA组于服Phe后2h最高,服Phe后4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对照组于服Phe后1h值最高,服Phe后4h下降至接近正常浓度,两组比较各时间段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Tyr浓度HPA组各时间段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于服Phe后逐渐升高,各时间段差异有显著性P<0.05,于服Phe后2h、3h时高于HP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he/Tyr值HPA组各时间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HPA患儿Phe代谢速度下降,测定血Phe浓度结合Phe/Tyr值有助于HPA诊断。 相似文献
15.
16.
小儿活体肝移植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维立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7):510-512
临床首例小儿活体肝移植于 1988年由巴西Raia医生报道[1] ,真正获得临床存活是 1989年澳大利亚Strong等报道[2 ] 。之后经历了近 14年发展 ,取得长足进步。该技术原本是为缓和脑死亡供体不足而发展起来的 ,它具有能在术前对供肝质量进行详细评估的优点 ,在结合成熟精湛的外科技巧和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的基础上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肝不足的问题 ,其长期生存率也较之脑死亡的全肝移植有着不逊的优良成绩。迄今全球已进行 15 0 0余例的小儿活体肝移植 ,其中日本国内的例数就占一半以上[3 ] ,京都大学的田中教授就有 5 0 9例报道[4]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活体肝移植治疗儿童终末期肝病胆道闭锁(B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7月,共完成亲属活体部分肝移植治疗胆道闭锁22例.术后平均随访18.5(1至36个月)个月,回顾总结肝移植患儿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2例胆道闭锁患儿中已行Kasai手术9例,20例低于1岁,21例低于10kg.其手术平均时间、平均出血均无差别.供肝受体质量(GR/WR)比3.5(2.1~5.7)%.有27例次术后并发症,包括3例术后出血再手术止血,1例门静脉并发症,肝静脉并发症1例,3例肝动脉并发症,胆道并发症1例.有3例围手术死亡,1例再次移植,急性排斥5例(22.7%).6个月、1年和3年受体生存率分别为86.4%、82.2%和82.2%.结论 受体体重,移植物受体质量比,是否行Kasai手术对肝移植手术效果无影响;适当的供肝质量,细致的手术技巧可增加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活体肝移植治疗胆道闭锁:22例单中心诊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活体肝移植治疗儿童终末期肝病胆道闭锁(B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7月,共完成亲属活体部分肝移植治疗胆道闭锁22例.术后平均随访18.5(1至36个月)个月,回顾总结肝移植患儿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2例胆道闭锁患儿中已行Kasai手术9例,20例低于1岁,21例低于10kg.其手术平均时间、平均出血均无差别.供肝受体质量(GR/WR)比3.5(2.1~5.7)%.有27例次术后并发症,包括3例术后出血再手术止血,1例门静脉并发症,肝静脉并发症1例,3例肝动脉并发症,胆道并发症1例.有3例围手术死亡,1例再次移植,急性排斥5例(22.7%).6个月、1年和3年受体生存率分别为86.4%、82.2%和82.2%.结论 受体体重,移植物受体质量比,是否行Kasai手术对肝移植手术效果无影响;适当的供肝质量,细致的手术技巧可增加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活体肝移植治疗儿童终末期肝病胆道闭锁(B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7月,共完成亲属活体部分肝移植治疗胆道闭锁22例.术后平均随访18.5(1至36个月)个月,回顾总结肝移植患儿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2例胆道闭锁患儿中已行Kasai手术9例,20例低于1岁,21例低于10kg.其手术平均时间、平均出血均无差别.供肝受体质量(GR/WR)比3.5(2.1~5.7)%.有27例次术后并发症,包括3例术后出血再手术止血,1例门静脉并发症,肝静脉并发症1例,3例肝动脉并发症,胆道并发症1例.有3例围手术死亡,1例再次移植,急性排斥5例(22.7%).6个月、1年和3年受体生存率分别为86.4%、82.2%和82.2%.结论 受体体重,移植物受体质量比,是否行Kasai手术对肝移植手术效果无影响;适当的供肝质量,细致的手术技巧可增加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