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IOL)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前期合并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法将5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单纯Phaco+IOL治疗,对照组行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视力、周边前房深度、房角宽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Phaco+IOL组和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前房深度较术前加深,房角宽度较术前加宽或重新开放,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前房深度、房角宽度、眼压、视力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但Phaco+IOL组并发症发生率较Phaco+IOL联合小梁切除术组低(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有效提高视力,降低眼压,加深前房并开放房角,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合并老年性白内障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的疗效.方法 持续高眼压下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4例28眼,其中14例16眼(超声组)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10例12眼(小梁切除组)行小梁切除术.术后均随访3~24个月,观察术前术后眼压、视力、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500(AOD,00)和小梁虹膜夹角(TIA)等指标,以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AOD500、ACD和TI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间术后AOD500、ACD和TI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视力和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实施不同术式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眼压、前房深度、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龙岩眼科医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式分为A组(40例)、B组(40例),A组实施小梁切除术,B组予以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B组与A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B组优于A组(P<0.05)。B组与A组术前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B组低于A组(P<0.05)。B组与A组患者术前前房角开放范围、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个月B组优于A组(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比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予以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治疗,与实施小梁切除术治疗相比,可改善患者视力水平,降低眼压水平,并增加前房角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各种类型原发性青光眼的睫状体脱离发生情况,探讨睫状体脱离发生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在其诊断及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5月~2009年12月收住入院的162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前常规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其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2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5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根据是否有睫状体脱离,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分为睫状体脱离组(A组)和无睫状体脱离组(B组),B组眼压控制正常后手术,A组术前予以降眼压、使用或不使用激素治疗后手术,观察两组前房深度、眼压及术后浅前房情况。结果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未见睫状体脱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仅急性发作期眼检出睫状体脱离,发生率为12.2%,余各期均未检出睫状体脱离。睫状体脱离激素治疗有效,治疗后恢复时间和脱离的高度相关。A组和B组术后浅前房均见于小梁切除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2)。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可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经皮质激素治疗能痊愈,术前有睫状体脱离者不会增加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术前行UBM检查,能有效的发现睫状体脱离,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结果来指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前手术方法的选择,观察患者术后房角及其相关结构的改变.方法对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0例(30只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及术后1个月用UBM测量前房深度(ACD)、小梁虹膜角(TIA)、房角开放距离500(AOD500)、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和虹膜厚度1(ID1),同时记录眼压的变化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ACD、TIA、AOD500和TCPD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ID1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可明显加深前房,增宽房角,重新开放小梁网,这有助于更好地控制眼压,减少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远期效果有待于更多的病例积累、更长时间的术后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100例(120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术后进行6个月的眼压和视力随访。结果术后眼压较术前逐步降低,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逐步提高,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视力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前房深度为(3.59±0.34)mm,术后前房深度为(4.72±0.83)mm,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眼压,促进患者有效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晶状体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晶状体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记录入院时及术后一个月眼压、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及前房角情况。结果比较两组术前1周及术后1个月的眼压、前房深度、最佳矫正视力及前房角情况,研究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晶状体摘除并人工晶体植入+前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降低眼压效果确切等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9):70-72
目的探讨晶状体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在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有晶状体混浊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缝线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晶状体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眼压变化情况及视力分布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视力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眼压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晶状体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改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力水平,降低眼压,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在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中的疗效。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合并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房角粘连>120°且≤270°。患者35例(45眼),随机分为A组(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组)和B组(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小梁切除手术组),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视野等变化。结果两组术后视力和眼压均较术前显著发生变化,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视野基本上保持原有水平,A组几乎所有纳入者术后随访前房角均有增宽,B组60%房角增宽。A组发生并发症1人,B组发生并发症4人,B组住院平均天数较A组长。结论两种联合术式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均有显著疗效。但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多于联合房角分离手术组,故优先考虑联合房角分离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4例87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房角检查须行滤过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1例43眼,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33例44眼,比较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视野和晶体混浊程度较术前无进展征象;两组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联合前房注气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简单有效、经济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分析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和小梁切除术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 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5例35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1周均给予雷珠单抗0.5 mg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其中18例18眼接受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另外17例17眼接受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9个月,分别对2组的术后眼压、视力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不同时期眼压(术后9个月内)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后1周和1个月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6个月和9个月2组眼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提高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对比小梁切除术,具有更为持久的降压作用,疗效更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球周麻醉和单纯表面麻醉(加结膜下浸润麻醉)在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接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的74例(80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入选者分成观察组(单纯表面麻醉加结膜下浸润麻醉,46眼)和对照组(球周麻醉,34眼)。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麻醉效果、术前术后的视野、视力及眼压变化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整体麻醉效果、术前术后的视野、视力及眼压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眼压控制情况良好。观察组术后无球结膜水肿及眼睑皮下出血症状。结论:青光眼患者在单纯表面麻醉(加结膜下浸润麻醉)下接受小梁切除术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两种不同术式用于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0例(68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60例(67眼)行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眼压、前房角开放程度及视力变化等指标。结果:A组患者的术后平均眼压为(13.35±1.96)mm Hg,前房角开放程度为(64.86±6.38)°,视力(0.76±0.35),而B组患者术后眼压平均为(24.44±2.46)mmHg,前房角开放程度(87.32±8.96)°,视力(0.52±0.19),A组患者术后各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96%,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18%,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预后良好(P<0.05)。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疗效优于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何翠蓉  伍帆 《西部医学》2010,22(4):727-728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束时向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64例(76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手术结束时,向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形成正常前房,对照组64例(74只眼),在手术结束时向前房内注入平衡盐液。结果观察组术后浅前房12眼,占15.8%,对照组术后浅前房34眼,占45.9%,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眼压被控制在正常范围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束时向前房内注入透明质酸钠,可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并且眼压控制效果与前房内未注入透明质酸钠相近。  相似文献   

15.
汤晓东 《医学综述》2014,20(17):3260-3262
目的评价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辽河油田总医院诊治的青光眼患者116例(128眼)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64眼)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64眼),患者分别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眼压变化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的浅前房发生率分别为7.81%和21.8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1,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眼压均得到有效控制,两组患者术前眼压及手术后1个月的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患者的眼压显著地低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t=4.638,6.731,P<0.05);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显著地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地少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组(χ2=9.412,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其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在功能性滤泡形成和远期手术成功率方面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已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60例患者的72只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房角关闭区域用粘弹剂、辅助钩和灌注头进行钝性分离。对比手术前后视力、房角镜下房角变化,对视野及眼压进行追踪随访时间≤2年者60眼,〉2年者12眼。结果有1只眼再发眼压升高,施行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其余患者眼压控制正常范围,50眼术后房角开放,除再发眼压升高的1只眼的视野继续损害外,71只眼均无视野缩小。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已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161例患者的226只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房角关闭区域用辅助钩和灌注头进行钝性分离。超声生物显微镜及房角镜观察手术前后的房角及前房变化,对视野及眼压进行追踪,随访时间≤3年者186眼,>3年者40眼。结果有1只眼再发作眼压升高,施行小梁切除术后又出现眼压升高,前房硅管植入后眼压得到控制。全部患者术后房角开放,中央前房平均加深1.1mm,周边前房平均加深0.2mm。除再发眼压升高的1只眼的视野继续损害外,215只眼均无视野缩小。结论除炎症引起的青光眼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但具体适应证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生物羊膜移植与丝裂霉素技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接治的47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根据手术治疗方法不同划分,24例(30眼)单纯小梁切除术患者列为对照组,23例(29眼)生物羊膜与丝裂霉素联合小梁切除术患者列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患眼术后1周、4周、12周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前房等情况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4周、12周时间点患眼视力、眼压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差异,且在术后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患眼视力较对照组改善显著,眼压也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29眼中未有浅前房发生且只有1例眼出现非功能型滤过泡,对照组30眼中出现5例眼浅前房及6例眼非功能型滤过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常规的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生物羊膜移植及丝裂霉素技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好,眼压控制效果理想,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值得临床上广泛关注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