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144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采用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149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常规处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术中周期性充气压力泵护理对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周口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89例接受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的4...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使用间歇周期性充气加压治疗预防股骨干骨折的下肢深静脉栓塞的术后效果。方法选取本组68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39.2±10.1)岁。患者既往否认有血栓病史,病因均为创伤后所致的股骨干骨折。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1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加周期性充气加压治疗,10d为1个疗程。使用前和使用后再测量患肢周长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股部周径每日变化率对照组为(0.49±0.75)%,治疗组为(2.19±1.70)%,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F=67.38,P〈0.05)。2组患者每日大腿周径变化率对照组为(0.41±0.94)%,治疗组为(2.05±1.13)%,2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F=94.34,P〈0.05)。结论周期性充气加压对股骨干骨折的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具有良好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骨科手术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简便的物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体会。方法: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均非手术治疗,潘生丁、阿司匹林口服每天3次,维持10天,尿激酶150万U静滴,肝素5000u每天2次皮下注射1周。结果:经7~12天治疗症状完全缓解10例,症状消失患肢仍肿大,1个月后恢复正常2例。结论:采用抬高患肢、热敷,及时给予抗凝、溶栓、祛聚等综合治疗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预防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1 735例妇科手术病人于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上、下午各1次,每次30 min,共3 d;如存在高危因素,使用时间为术后第1天持续到术后第10天。结果 1 735例妇科手术病人无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7.
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现将我院子宫切除术后并发DVT 15例分析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我院 1990 - 0 1~ 2 0 0 2 - 0 2行子宫内切除术 2 372例 ,术后并发DVT 15例 (占 0 6 % )。年龄 4 3~ 6 8岁 ,平均 5 0 73岁。体重 4 8~ 71kg ,平均 5 8 2kg。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增粗、皮肤苍白或发绀 ,皮温低 ;术后持续性发热 (37 5℃~38 5℃ ) ,血象偏高。 15例并发DVT的患者中 ,子宫内膜癌 1例 ,功能性子宫出血 2例 ,子宫肌瘤 9例。1 2 诊断方法除临床症状、体征外 ,主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gradi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device,IPCD)治疗时间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1年12月在本院进行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均给予两组患者IPCD治疗,对照组每日治疗2次,每次治疗时间为1 h;实验组每日治疗2次,每次治疗时间为2 h。对比分析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肢体周径以及DVT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降低,且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提高,但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周径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患者术后应用间歇性冲气加压泵(IPC)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剖宫产患者1183例,实验组583例患者术后行双下肢IPC治疗,对照组600例未使用IPC治疗,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实验组2例患者经B超诊断发生下肢DVT,对照组9例患者发生下肢DVT。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PC在预防剖宫产术后DVT中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现将我院子宫切除术后并发DVT10例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子宫切除术623例 ,术后并发DVT10例 ,发生率为1 6 %。发病年龄35~65岁 ,平均53 6岁。体重48~75kg,平均59.7kg。子宫内膜癌1例 ,双侧输卵管恶性中胚叶混合瘤1例 ,子宫功能性出血1例 ,子宫肌瘤7例 ;合并中度贫血2例 ,高血压1例。术前所有患者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均正常。术中6例采取左下肢内踝静脉输液。除1例术中失血>400ml外 ,余失血量均<200ml。术后持续低热1例 …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栓专科护理对高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随机双盲将120例高危骨折患者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血栓专科护理,比较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手术前后下肢周径差值、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患者满意率分别为1.7%、96.7%,较对照组的11.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 d下肢腿围膝上10cm、下肢腿围膝下10 cm周径差值分别为(3.12±0.88)cm、(2.46±0.88)cm,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7±1.25)cm、(3.25±1.0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评估、血栓知识宣传、血管专科护理及预防技能指导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栓专科护理能明显降低高危骨折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预防性护理.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我院实施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下肢DVT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等基线资料,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方式、下肢静脉穿刺次数、术后活动次数等围术期指标,对比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功能指标,同时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基线资料分析显示观察组体质指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中年龄≥45岁、DVT病史、高脂血症、高血压比例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术后PLT、D-D、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2h、麻醉方式为全麻、下肢静脉穿刺次数≥5次/d、术后活动次数<3 h/d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麻醉方式、DVT病史、下肢静脉穿刺次数、PLT、术后活动次数是影响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麻醉方式、下肢静脉穿刺次数多、术后活动次数少、PLT升高是导致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做好预防及随访工作,减少下肢静脉穿刺次数、鼓励患者术后多活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胸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肺栓塞(PE)出现的原因,总结相关的护理经验,并观察临床效果。方法完整收集83例胸腔镜术后下肢DVT及PE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研究,资料收集时间为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按照入院时间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41例),观察组(42例)。分析患者下肢DVT及PE出现的原因,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并观察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出血率为4.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51%,(P0.05)。不同的治疗方案下对两组治疗有效率评估结果进行分析,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与对照组(78.5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胸腔镜术后下肢DVT及PE的原因包括静脉内膜受损、高凝状态等,通过用药、心理等多方面实施全面的护理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与常规基础护理干预对伴高危血栓风险因素老年腹部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n=6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未进行风险评估,均实施常规基础护理及治疗;干预组进行DVT风险评估,低风险患者给予同对照组的常规基础护理及治疗,中、高风险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最大振幅(MA),检测两组血液指标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水平,并记录两组DVT及肢体肿胀、疼痛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血栓弹力图主要参数、血液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R、MA值均明显改善,Fbg、D-D水平均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R值明显升高,MA明显降低(P0.05),Fbg、D-D水平显著较低(P0.05)。干预组术后DVT、肢体肿胀、肢体疼痛发生率为8.33%、8.33%、13.3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2.50%、25.00%、30.00%(P0.05)。结论对伴高危血栓风险因素的老年腹部创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术后血液高凝状态,显著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择期手术骨折患者术晨血压变化情况及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0年2月到2015年8月所收治158例择期手术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青中年组(68例)、老年组(90例)。两组均进行术晨血压测定,记录术后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老年组术晨SBP与DBP均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2.2%(11/90),高于中青年组2.9%(2/68)(P<0.05)。结论老年择期手术患者易合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术前血压较高,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需对术前血压升高情况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2年4月到2015年10月我院所收集58例肾病综合征合并LDVT作为观察组,另从同期住院且未出现LDVT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8例作为对照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观察组年龄超过40岁的比例、合并糖尿病、关节炎症、有3年以上静脉曲张或免疫系统疾病、近3个月有外科手术史、近3年有血栓史、存在肢体活动受限及近期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等患者所占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以上因素对LDVT的发生有较大影响。观察组纤维蛋白原(Fbg)与24 h尿蛋白(24-UP)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浆白蛋白(ALB)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病综合征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关节炎症、静脉曲张或免疫系统疾病史、外科手术史、血栓史、肢体活动受限、近期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等,为预防并发症出现,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需重视起居习惯、进行下肢为主的运动训练、或应用间歇充气压力装置促进肢体静脉回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以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老年糖尿病组和老年糖尿病伴下肢DVT组,通过对其临床资料的分析研究,探索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DVT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对照组;下肢DVT,70岁以上的患者多于60至70岁的患者;发生于左下肢的患者多于发生在右下肢和双下肢的患者;急性期的患者多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患者;实验组有高血压、手术史、恶性肿瘤的患者多于对照组。结论老年糖尿病伴下肢DVT的患者,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下肢DVT多发生在左下肢,急性期多见;高龄、高血糖、高血压、手术、恶性肿瘤均为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给予干效果。方法将脑血栓伴下肢DVT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溶栓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综合性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监测患肢平面周径、消肿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70.21%)显著高于对照组(48.94%)(P0.05),Fbg以及D-D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肢的平面周径(髌骨下缘15 cm以及髌骨上缘15 cm)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患肢消肿时间和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有助于脑血栓患者下肢DVT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腹腔镜与常规子宫全切术后下肢,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妇科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0例拟行子宫全切术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行常规子宫全切术,观察组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复发、感染情况及术后下肢DVT情况。结果 2组患者行子宫全切术后均未出现复发、感染等情况,术后病情恢复均较良好;对照组术后发生下肢DVT者共4例,发生率为16.67%,观察组术后均未发生下肢DV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与常规子宫全切术安全性均较高,而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患者下肢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子宫全切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