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为其预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0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体检的正常人50例作为对照组,取血液标准行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止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缓解期患者PLT、Fbg与对照组指标差异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对照组不同疾病周期的指标的变化,缓解期的患者PLT、Fbg明显高于进展期的患者,TT、aPTT、PT低于进展期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止凝血功能随着其病情的发展情况而不断变化,临床诊断期间,可将PLT、Fbg作为检查的特异性指标,并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凝血象的改变在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亦存在不断变化,笔者对217例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进行测定,同时跟踪对其中在病程中合并出血的61例患者的凝血象进行观察,并就其改变的原因临床意义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动态观察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缓解和进展不同时期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探索其止凝血机制的常规检测指标及分子标志物的改变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疾病进展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正常对照组人群及44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止凝血功能的检测,包括PLT、PT、aPTT、TT、Fbg及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包括GMP-140、TF、TAT、TFPI、TpP、PAP、u-PA、t-PA、PAI、D-D含量和凝血因子Ⅱ、Ⅴ、Ⅶ、Ⅷ、Ⅸ、Ⅹ和Ⅺ活性及AT活性.结果 1.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及其疾病缓解期组中存在着Fbg的升高(P<0.05),至疾病进展期中PLT、Fbg出现了下降(P<0.05).且出现了PT、aPTT的延长(P<0.05);2.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中,GMP-140、TF、TAT、TFPI和TpP含量的升高及AT活性的降低,在疾病进展期中变化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有凝血因子Ⅴ、Ⅵ、Ⅷ、Ⅸ的降低(P<0.05),而在疾病缓解期时同样存在着GMP-140、TF、TpP的升高及AT活性的降低(P<0.05);3.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组中同样存在着纤溶指标PAP、u-PA、t-PA和D-D的含量的升高(P<0.05),疾病进展期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且同时出现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血小板、凝血、抗凝和纤溶方面的止凝血功能的异常.表现为血小板数量下降、功能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降低和纤溶系统的活化.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常规止凝血指标PLT、Fbg的变化与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而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的分子标志物水平的改变对其疾病合并有止凝血功能异常的意义更明显,可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疾病的进展和缓解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PT、TT、APTT、Fib和D-dimer临床指标检测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9月~2010年3月收治的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3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20例非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PT、TT、APTT、Fib和D-dimer指标。结果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凝血指标PT、TT、APTT和Fib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恶性肿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患者D-dimer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TT、APTT、Fib和D-dimer联合检测可以用于探索恶性肿瘤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为加强临床早期诊断与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妇科恶性肿瘤患者5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术前测定101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宫颈癌28例,卵巢癌35例,子宫内膜癌38例)的血小板(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并与89例妇科良性肿瘤患者(子宫肌瘤45例,卵巢囊肿44例)进行比较。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FIB及PLT水平与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而APTT、PT、TT水平与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分期为Ⅲ~Ⅳ期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FIB及PLT水平均高于Ⅰ~Ⅱ期的患者(P〈0.01)。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着异常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60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为研究组,分为恶性肿瘤组与良性肿瘤组,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以及良恶性肿瘤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 h、24 h、3 d、7 d采血检测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血小板P选择素、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等。观察肿瘤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恶性肿瘤组术前凝血系统分子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1 h和24 h vWF、GMP-140、TAT均明显升高,术后3 d各指标逐渐下降。在术前及术后1 h、24 h、3 d恶性肿瘤组各指标与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高凝状态会进一步加重,到术后7 d会逐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在有无肿瘤复发转移不同时期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探索其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4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止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并对36例正常对照组人群进行比较。检测项目包括PLT、PT、aP TT、TT、Fbg、D-D等常规止凝血指标,及GMP-140、TF、AT、TAT、PAP、tP A、PAI-1等反映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指标。结果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均有Fbg和D-D的升高(P0.05),但在疾病复发转移组中升高更加明显(P0.01),同时在复发转移组中又出现了PT、aP TT的缩短(P0.05);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组中均存在着GMP-140、TF、和TAT的升高(P0.05)、且在肿瘤复发转移组中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有AT活性的降低(P0.05);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组中存在着纤溶指标PAP和tP A含量的升高(P0.05),在肿瘤复发转移组中这些指标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而在这组患者中又出现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抑制和纤溶系统的常规止凝血指标和分子标志物指标的改变。这些改变可作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预测、肿瘤复发转移以及判断预后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世界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已成为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最多的国家,20年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升高约50%,而同期恶性肿瘤的5年总体生存率提高了80%。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与止凝血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癌症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目前我国已成为恶性肿瘤新发病例最多的国家,20年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升高约50%,而同期恶性肿瘤的5年总体生存率提高了80%。由于肿瘤病理学研究的进展,恶性肿瘤与止凝血功能的问题亦日受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分析其预后。方法通过对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4月神经内、外科就诊收治的62例脑出血患者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是否长期服用ASA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31例),通过GCS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对所有患者的进行分析、评估,比较观察有无再发出血,血肿有无继续增大并计算扩大的面积,及对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死亡率进行评估,且检测并比较PLT、aPTT、TT、PT等主要凝血指标。结果研究组的GCS评分、PLT水平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NIHSS评分、血肿面积、血肿扩大后的面积、持续出血的人数、死亡率、PT、aPTT、TT水平均高于(或多于)对照组,以上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ASA的脑出血患者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且易出现再次出血,及血肿面积持续增大等现象进而引起其GCS评分低、NIHSS评分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预后差等并发症的发生,故临床上应严格监测阿司匹林的用药,优化用药方案,可降低脑出血的危险性,且可有效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结直肠癌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42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组,另收集同期来我院治疗的42例良性结直肠疾病手术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手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变化,比较术后7 d外周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术前1 d术后7 d研究组Fbg、均较对照组显著高(P0.05);术前1 d术后7 d研究组究组D-D、,PAI-1均较对照组显著高(P0.05),研究组外周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及时监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是预防术后血栓性疾病及确保良好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将其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同时根据牛津残障评分(OHS)及GC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以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比较轻型、中型、重型组及对照组入院时凝血功能、空腹血糖(FP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水平,对比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的PT、aPTT、Fbg、D-D水平,并分析凝血功能指标与GCS评分、FPG及D-D水平的相关性。结果颅脑损伤患者PT、aPTT、FPG、D-D水平: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而Fbg、PLT随病情加重降低(P0.05),即重度组中型组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PT、aPTT较预后不良组短(P0.05),预后良好组的FPG、DD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PT、aPTT均与GCS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与FPG、D-D呈正相关(P均0.05),Fbg则与GCS呈正相关(P0.05),与FPG、D-D呈负相关(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功能与损伤程度及预后关系密切,可将其作为临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液系统肿瘤的处理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血液系统肿瘤20例临床资料,其中急性白血病1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3例,恶性淋巴瘤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例。结果①治疗多采用联合化疗;②妊娠结局:孕早期治疗性流产3例,手术1例,中期引产5例,早产7例,足月分娩4例;③随访情况:失访1例,存活13例,死亡6例,中位随访时间45.4个月(5个月~11年);11例新生儿,目前均存活,中位随访时间54.5个月(3个月~11年),2例因病住院治疗,其余均正常。结论血液系统肿瘤对母儿均有不利影响,容易导致病理妊娠、早产儿、低体重出生儿、新生儿发育不良,甚至发生贫血,败血症等。只要及早诊断,并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妊娠妇女的疗效通常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2015年期间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以恢复良好和轻度残疾者作为预后良好组46例,以重度残疾、植物生存、死亡作为预后不良组33例,检测两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血凝血酶时间(a 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差异;并采用Glasgow昏迷评分(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进一步评估两组预后昏迷及神经受损情况和再发梗塞情况。结果预后不良组Fbg(5.49±1.82)ng/ml、D-D(5.37±1.21)g/L、MPV(17.11±1.60)fl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LT(145.66±14.31)×109/L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1);预后不良组GCS评分(10.22±2.32)分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NIHSS评分(11.02±3.13)分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P0.02);预后不良组再发梗塞为36.36%,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的8.70%(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病情、预后发展密切相关,预后不良患者多呈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脑钠肽(BNP)水平与凝血功能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肺心病患者52例作为肺心病组,均处于急性加重期,入院后均给予2周的对症治疗,选取同期医院体检正常者40例作为对照组,均测定BPN、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6)、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结果肺心病组急性期BNP、CRP、IL-6、Fbg、D-D水平明显高于肺心病组缓解期、对照组(P0.05),肺心病组缓解期、对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肺心病组急性期TT、aPTT短于肺心病缓解期、对照组(P0.05),肺心病缓解期、对照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BNP与CRP、IL-6呈正相关关系(r=0.612、0.658,P0.05);BNP与Fbg、D-D呈正相关关系(r=0.775、0.763,P0.05),与TT、aPTT无明显相关性(r=0.158、0.165,P0.05)。结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BNP水平与炎性水平、凝血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和开腹手术对卵巢囊肿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卵巢囊肿患者112例,根据患者入院治疗时间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n=56)患者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n=56)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凝血功能。结果 (1)两组患者手术前后PT、aPTT、Fbg、TT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D-D水平均呈现升高趋势(P0.05);(2)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卵巢囊肿患者使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者,术后恢复时间短,有利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先兆子痫孕妇凝血功能的检测结果及探讨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2013年5月到2015年6月我院产科入院治疗的先兆子痫孕妇104例及正常健康妊娠孕妇80例、正常健康非孕妇女性50例做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分为研究组、健康组、对照组,并对各组主要凝血功能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和健康组的aPTT、PT、TT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健康组Fbg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的aPTT、PT、TT指标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Fbg指标高于健康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兆子痫孕妇的凝血功能指标会发生改变,故在产前和妊娠的整个过程中,应当密切的关注凝血功能的改变,对产前孕妇身体可能的出现的身体状况进行预测,并对其进行针对性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复合创伤失血过多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33例复合创伤失血过多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凝血指标合理输注血小板、冷沉淀、去白红细胞悬浮液等,输血前后均检测凝血功能,并评估预后。结果本组33例患者24 h内平均输血量(9120.52±120.11)ml,其中平均血小板输注量为(17.10±2.33)U,平均去白红细胞悬浮液输注量为(35.20±3.58)U,平均FFP输注量为(3125.10±98.24)ml。输注后4 h,检测Hb、HCT、PLT、Fbg分别为(108.64±11.52)g/L、(42.05±6.27)%、(97.24±52.34)×10~9/L、(2.18±0.82)g/L、显著高于输注前,a PTT、PT、TT分别为(46.39±6.21)s、(21.30±2.85)s、(24.85±4.11)s、显著短于输注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33例患者中,6.06%出现凝血功能障碍,6.06%出现过敏反应,9.09%死亡。结论成分输血可根据创伤失血过多患者凝血指标输注血液成分,有利于降低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