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梗死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2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脑梗死诊断标准分为试验组(132例)和对照组(108例),运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脑梗死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8.6%vs 23.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慢性病史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两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斑块的关系。方法:收治缺血性脑卒中合并血尿酸增高患者60例,作为病例组,收集同期单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颈部动脉斑块及狭窄情况。结果:观察组颈部动脉斑块厚度及狭窄情况明显重于对照组。结论:血尿酸水平的增高与颈部动脉斑块的形成及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及120例非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血糖检查。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出率(38.4%)与对照组(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依次为大脑中动脉(70.8%)、椎基底动脉(37.5%)、大脑前动脉(31.3%)、颈内动脉末段(10.4%)。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OR值分别为2.56、3.46、4.12、5.20(均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高密度脂蛋白(1.09±0.32)mmol/L比对照组(1.33±0.40)mmol/L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4.
在全世界范围内,卒中是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死亡原因,为中国人第一大死亡原因。我国每年新发生卒中患者约200万,其中70%是缺血性卒中[1]。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约30-70%的缺血性卒中与颅内血管狭窄有关[2]。因此,应重视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研究,本文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踝臂指数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踝臂指数(ABI)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314例做脑血管造影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ABI值,并收集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31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BI异常率为20.7%(65/314).年龄、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升高是ABI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ABI值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存在线性趋势.结论 高龄、糖尿病史及空腹血糖升高是ABI异常的独立预测因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BI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并对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1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颅内、外血管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对有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按血管狭窄累及的部位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组,对颅内、外大动脉的狭窄率、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84.4%(135/160),其中单纯颅内动脉、颅外动脉及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43.7%(59/135)、15.6%(21/135)和40.7%(55/135).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9±11)岁,显著高于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65±12)岁]和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65±11)岁,P值均<0.05].Logistic分析显示,高血压((OR=2.543,95% CI为1.011~6.352,P=0.047)、糖尿病(OR=4.133,95% CI为1.158~14.740,P=0.029)是动脉狭窄-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高血压、糖尿病是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尿酸血症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7例为观察组,同期住院的86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测定空腹12h后血尿酸(BUA)、血糖(F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水平。结果病例组BUA、FPG、TC、TG、LDL-C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高尿酸血症与脑梗死仍呈正相关(OR=1.004,95%CI1.001~1.008,P=0.022)。结论高尿酸血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DSA)结果,分为对照组(狭窄50%)与颅内动脉狭窄组(狭窄50%或闭塞),分析颅内动脉狭窄与年龄、性别等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血浆HDL-C、血清脂蛋白L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吸烟、既往卒中史、脑血管病家族史、CHO、TG、LDL-C、ApoA、Apo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清脂蛋白Lpa可能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HDL-C为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及120例非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血糖检查.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出率(38.4%)与对照组(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依次为大脑中动脉(70.8%)、椎基底动脉(37.5%)、大脑前动脉(31.3%)、颈内动脉末段(10.4%).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OR值分别为2.56、3.46、4.12、5.20(均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高密度脂蛋白(1.09±0.32) mmol/L比对照组(1.33±0.40)mmol/L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11.
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北美地区8%~1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引起,在亚洲这个比例更高,达到30%-50%。小血管、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心源性栓子是临床实践中最常见的脑卒中病因,而不同的发病机制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式。目前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治疗的主要措施包括:抗血小板治疗、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联合支架置入术并加以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颅外段与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型术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与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成型术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入的患者共36例,其中颅内血管狭窄患者15例,颅外血管狭窄患者21例,给予手术治疗,患者术后随访3年,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CD)及经颅多普勒超声(DSA)评价、ASPECTS量表评分,并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本组36例患者全部放置成功,患者术后各项参考均显著改善,轻度狭窄的TCD与DSA相符率为56%,中度与重度的相符率分别为75%与78%.患者术后1月、1年、3年的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平均流速较术前减慢,而脉动指数较术前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月及术后3年的ASPECTS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行支架治疗后,颅内支架组患者成功14例,失败1例,成功率93.3%.术后脑出血2例,血管痉挛1例,再闭塞2例,心率、血压下降1例.颅外支架组成功20例,失败1例,成功率95.2%.再闭塞1例,心率、血压下降5例.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以很好的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但技术要求较高,尤其是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和颅外血管支架成形术相比,颅内血管支架成形术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175例,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分析脑动脉狭窄程度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侧支循环代偿良好率随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代偿良好组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比例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代偿不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纤维蛋白原是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的危险因素。结论侧支循环代偿良好率随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吸烟,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纤维蛋白原是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具有竞争性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过程中限速酶的活性,继而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加速血浆LDL的分解代谢,此外还可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因此,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TC、LDL-C和载脂蛋白B,也降低TG水平和轻度升高HDL-C。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临床试验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10%,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15.6%。研究表明,无论是脑卒中的二级预防还是心脏事件的二级预防,他汀类药物的治疗都是必要的,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是这一高危或极高危人群预防事件再发的关键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在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并探讨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颅内动脉存在≥50%狭窄,并同时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并对患者临床、DS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在273例≥50%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中,有17例(6.23%)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45~78岁,其中8例女性,9例男性。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4.17%(9/216),女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14.4%(8/57),男、女性动脉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6例(94.12%)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系统,仅1例(5.88%)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尖;11例(64.71%)动脉瘤位于狭窄血管的远端,2例(11.76%)位于狭窄血管的近端,另有4例(23.53%)动脉瘤与狭窄不在同一血管;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动脉瘤的可能性远高于普通人群,女性较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易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中国人群颅内动脉狭窄的血脂危险因素。方法分别以颅内动脉狭窄和脑动脉狭窄作为关键词和主题词检索,收集1990年1月—2010年7月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应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分别计算狭窄组和非狭窄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和脂蛋白(a)〔Lp(a)〕的加权均数差(WMD)。结果纳入研究的文献共7篇,两组间合并后的WMD和95%可信区间分别为:TC(mmol/L)0.33(0.06,0.59)、TG(mmol/L)0.10(-0.01,0.21)、HDL-C(mmol/L)-0.10(-0.20,-0.01)、LDL-C(mmol/L)0.30(0.21,0.38)、ApoA(mmol/L)0.04(0.01,0.07)、ApoB(mmol/L)0.07(-0.05,0.20)、Lp(a)(mmol/L)0.05(0.02,0.08)。结论高TC、LDL-C、ApoA、Lp(a)和低HDL-C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动脉(CA)、股动脉(FA)、股浅动脉(SFA)、胭动脉(PA)内-中膜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患者36例,选冠状动脉照造证实无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检测颈、股、股浅月、国动脉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Sutton法,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斑块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合并脑梗塞患者颈、股、股浅、月国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相平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