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中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TXA)在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50例,采用软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于术后关节腔内注射20 mL溶有1.0 g氨甲环酸的生理盐水,术后夹闭引流管4 h后放开;对照组术后直接向关节腔注射生理盐水20 mL,同样夹闭引流管4 h后放开。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显性失血量、输血率、术后复查血常规指标、术后并发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美国特种外科医院( 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术后2 d总的引流量、输血人数及输血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术后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比容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凝血功能、血栓发生率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全膝关节术后出血量、输血率,同时并不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60~78岁,ASA分级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n=30):对照组(C组)和氨甲环酸组(T组).T组在麻醉诱导后给予氨甲环酸10mg/kg,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T0)、术毕(T1)和术后24h(T2)时,取中心静脉血样,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记录术中失血量、术后24h失血量和成分输血量;观察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并于术后14d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结果与C组比较,T组T1、T2时点PT和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浓度升高,FDP浓度降低(P <0.05).T组术中失血量、术后24h失血量和成分输血量均明显少于C组(P <0.05).两组术后14d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可明显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术后失血量和成分输血量,其机制与抑制纤溶系统过度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单侧TKA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给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观察组局部应用氨甲环酸止血,对照组静脉注入氨甲环酸止血。观察统计两组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总引流量、输血量及输血例数。结果两组输血例数、隐性失血量及术中失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以局部应用方式应用图单侧TKA术,可减少术中失血量,止血效果显著,优于静脉注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止血作用。方法选择80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平均分为A、B2组(n=40),A组应用氨甲环酸,B组应用同量生理盐水,观察2组患者失血量、输血情况以及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A组总失血量、显性及隐性失血量均显著低于B组(P<0.05);输血量和输血例数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2组患者在松止血带时和术后3 h凝血功能没有明显改变。结论应用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出血量,缩短康复周期,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 TX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术后出血量、术后功能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因骨性关节炎( O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 A组,23例),对照组( B组,23例),A组于手术缝皮结束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2.0 g氨甲环酸溶入20 mL生理盐水),B组注射20 mL生理盐水,均夹闭引流管2 h。比较两组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术后6周随访膝关节HSS评分及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或肺栓塞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术后Hb及H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比较两组术中、术后3小时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患者术后2周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发现DVT形成,术后6周随访未发现下肢DVT或肺栓塞发生。结论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并且没有增加下肢DVT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2010—01—2013—12期间,选取98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男52例,女46例,年龄55岁-78岁,平均62.5岁。病因:骨性关节炎6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4例,创伤性关节炎12例。病程2a~12a。随机分为两组(A组5l例,B组47例),A组在松止血带前30min将氨甲环酸1g稀释于100mL的生理盐水后按1mL/kg静脉点滴;B组仅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静脉点滴,记录术中和术后的失血量及输血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术前、术后6h和术后24h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FFF)。结果:A组和B组术中出血量为0;术后引流量分别为A组210±165mL,B组579±19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未输血,B组的输血量分别为400±76mL(P〈0.05);术后连续复查血红蛋白浓度,B组为0.6—0.8g/dL,低于A组的1.02—1.08:g/dL。术后获随访6~12个月,经血管超声多普勒检查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两组间PT和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患者失血量及输血量,并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一种更适合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氨甲环酸(TXA)应用途径。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根据不同的给药方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n=30)静脉滴入100 mL TXA ,B组(n=30)局部注入100 mL TXA ,两组术后均夹闭引流管3 h。记录术中、术后显性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相关指标、总失血量,定期监测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观察血栓发生率与术后不良事件。结果 B组患者总失血量[(895.41±239.02)m L ]低于A组[(1020.89±210.83)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术后总引流量B组[(294.33±54.25)m L ]亦低于A组[(373.33±48.02)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的凝血指标、D‐二聚体和隐性失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输血、症状性深静脉血栓、致死性肺栓塞。结论初次行TKA的患者局部应用TXA其初期止血效果优于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全膝关节置换术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2年2月于张掖市甘州区人民医院治疗的22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11例与对照组111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体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以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膝关节各项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体内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联合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膝关节各项功能,减轻术后机体炎症反应,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在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限制性使用止血带结合应用氨甲环酸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于我院就诊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0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154例患者在准备安装假体进行创面冲洗前开始使用...  相似文献   

12.
赵栋  王文良  张玲  董辉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5):4405-4407
目的 探讨应用氨甲环酸(TXA)对膝骨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中及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6—12月行单侧TKA,术中及术后不使用TXA的膝骨关节炎患者52例(常规组),以及2016年3—9月行单侧TKA,术中及术后多途径应用TXA的膝骨关节炎患者46例(TXA组)为研究对象。常规组术中及术后不使用TXA;TXA组切皮前10 min静脉滴注1 g TXA ,缝合完成后自引流管注入1 g TXA,术后6、12、24 h分别静脉滴注1 g TXA。记录两组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 TXA组显性出血量、隐性出血量分别为(224±59)、(486±69)ml,均低于常规组的(361±70)、(633±79)ml(P<0.05)。TXA组输血率为6.5%(3/46),低于常规组的46.2%(24/52)(P<0.05)。TXA组、常规组下肢DVT发生率分别为4.3%(2/46)、7.7%(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骨关节炎患者局部联合静脉应用TXA可减少TKA术中及术后出血量,降低输血率,且不增加下肢DVT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联合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对西安市红会医院关节外科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100例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39例,女性61例。10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25例;B组静脉滴注组25例;C组局部注射组25例;D组局部注射联合静脉滴注组25例;记录术后24 h伤口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12 h血红蛋白减少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4 d彩色超声多普勒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术后24 h伤口引流量、隐性失血量B、C、D组明显低于A组(P<0.05),其中D组最低。术后12 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B、C、D组明显高于A组(P<0.05),术后输血量D组明显低于A、B、C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超声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氨甲环酸局部注射联合静脉滴注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失血量,联合应用并不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及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于术后使用氨甲环酸,对照组患者术后不用氨甲环酸。比较两组的术中失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血红蛋白和术后凝血3项。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中松开止血带时与术后3小时,两组患者的凝血3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此药物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静脉给予氨甲环酸和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减少出血及降低输血率的有效性。方法80 例因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静脉注射氨甲环酸组(1 组)和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组(2 组)。1 组分别在术前、术中、术后静脉注射氨甲环酸3 次。2 组是在止血带放松前,将3 g氨甲环酸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0 ml 溶液,注入关节腔内。术后观察24和48 h 的引流量及48 h内的总引流量,术后48 h血红蛋白量,同时监测输血及血栓情况。结果所有膝关节置换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感染、坏死、 脂肪液化发生。1 组48 h的平均引流量是(409.5±185.8)ml,平均血红蛋白的下降值是(2.42±0.86)mg/dl,2 组48 h的平均引流量是(386.5±89.1)ml,平均血红蛋白的下降值是(2.21±0.64)mg/dl。两组间的引流量和血红蛋白下降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1 组有3 例患者,2 组有4 例患者需要输血。术后14 d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发现有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对于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出血,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的作用等同于通过静脉给予3 次氨甲环酸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氨甲环酸在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4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3例。观察组在术中给予氨甲环酸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未采取任何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以及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以及D-二聚体指标水平。结果: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总失血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指标水平均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指标降低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中D-二聚体指标均有显著升高,且对照组升高幅度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能够有效降低围手术期的引流量与出血量,改善患者体内血红蛋白、红细胞以及D-二聚体的指标水平,临床应用效果明显,值得积极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8):102-104+109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术后失血量及近期预后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患者68例,随机设为研究组(n=34)与对照组(n=34),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应用氨甲环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指标,静脉血栓与下肢肿痛的发生率及VAS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7 d后血红蛋白指标为(130.1±1.5)g/L、红细胞为(460.5±11.5)万/mm3,优于对照组的血红蛋白(110.2±1.2)g/L、红细胞为(380.2±11.9)万/mm3(P<0.05);研究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8%,下肢肿痛发生率为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6%与11.8%(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为(1.8±1.3)分低于对照组的(2.7±1.5)分(P<0.05)。结论 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患者术后的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指标明显提高,且患者的静脉血栓与下肢肿痛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感较轻,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成功的手术,能够改善膝关节功能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初次膝关节置换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由于无菌松动、感染、假体位置以及其他原因,许多假体需要进行翻修。翻修手术对于骨科医师有一定挑战性,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现就骨缺损的处理、翻修假体的选择以及感染的处理等问题进行综述,以期给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大淼  廉永云 《医学综述》2014,(9):1686-1688
目的评估糖尿病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切口愈合以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10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接受TKA的患者161例,其中合并有糖尿病者34例,术前调节血糖在6.710 mmol/L,尿糖±10 mmol/L,尿糖±+为宜。34例患者每日测三餐前和睡前血糖及尿糖。隐性糖尿病或能用饮食控制者(12例),根据尿糖结果决定是否应用胰岛素。如血糖控制适宜,可择期行TKA,术后加强功能锻炼,并给予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本组34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30个月。HSS评分由术前29+为宜。34例患者每日测三餐前和睡前血糖及尿糖。隐性糖尿病或能用饮食控制者(12例),根据尿糖结果决定是否应用胰岛素。如血糖控制适宜,可择期行TKA,术后加强功能锻炼,并给予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系统进行评定。结果本组34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30个月。HSS评分由术前2945(37.0±7.0)分提高到术后8045(37.0±7.0)分提高到术后8098(89±8)分(P<0.05)。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的50°98(89±8)分(P<0.05)。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的50°96°(73±22)°增加到术后100°96°(73±22)°增加到术后100°120°(110±9)°(P<0.05)。2例患者发生膝部感染并发症。结论术前调整血糖术后可获得满意效果,糖尿病患者TKA术后深部感染愈后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尝试一种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简便可行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10月-2014年4月医治的4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一期行关节融合术的病例资料,其中女3例,年龄分别为61、62、70岁,男1例71岁。4例患者均确诊为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2例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1例为大肠杆菌感染,1例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入院后根据细菌培养药敏试验使用抗生素1-2w,并行膝关节融合术。手术采用原切口,取出假体,彻底冲洗,将股骨远端与胫骨近端融入膝关节屈曲10°、外翻5°,1例采用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加外固定架固定,3例采用髌前(皮肤外)锁定钢板固定。一期缝合皮肤或肌瓣转移二期游离植皮。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术前、术后共4-6w)。结果 4例患者随访6月-5年,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术后查CRP、WBC、USR均正常,膝关节在5-8月一期融合,手术肢体平均短缩4.5cm,患者跛行,无疼痛,能够室内日常生活。结论一期关节融合治疗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安全、简便、效果可靠,适于伸膝装置受损、皮肤缺损较大、对肢体功能要求不高、全身情况差以及经济困难患者,但会遗留较大残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