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和单纯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血脂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患者,TC、TG、LDL-C、HDL-C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hs-CRP、TNF-α、IL-6、MMP-9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显著提高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明显,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药物对血气指标与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60例经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有颈动脉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及肠溶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气指标与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斑块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斑块厚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清中的总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患者斑块的厚度,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高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3例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68例),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减少,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能阻断胆固醇外源性吸收途径,降低血脂水平,缩小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匹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观察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的面积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连续治疗6个月后的TC、TG、LDL-C和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的面积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匹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能够干预并降低血脂水平,显著改善颈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减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使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致残率和致塞率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药物治疗对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门诊及体检中心,经颈动脉彩色超声证实有颈动脉斑块,自愿参加临床观察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合并应用肠溶阿司匹林75 mg/d,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75 mg/d。并根据病情给予降压、降糖等药物,两组均进行饮食控制。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两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总数、斑块厚度及斑块性质的变化,并记录两组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1)治疗组服用瑞舒伐他汀12个月后,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由(4.93±1.12)mmol/L降至(3.80±0.9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由(3.80±1.73)mmol/L降为(2.38±1.18)mmol/L(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三酰甘油(TG)水平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期内各项血脂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2)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斑块数未见明显变化,斑块的厚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用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比较,通过对二种药物的药理及联用分析,验证联用的效果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7月-2011年2月收治的11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及对照组(55例),对照组患者单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脂系统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IMT厚度明显降低;治疗组患者血脂系统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瑞舒伐他汀均有抗CAS的作用,两种药物合用有协同作用,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根据原发疾病给予相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水平下降程度和HDL升高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值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以有效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患者血脂状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 方法 入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22例,入院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2例,A组)和常规治疗组(60例,B组).在常规降压,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共20周,观察治疗前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24±0.13)比治疗后(0.98±0.19)]mm,P均<0.05.降低TC,TG,LDL- C水平(P<0.05),升高LDL-C水平.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探讨其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方法:入选ACS患者23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瑞舒伐他汀+法舒地尔,n=102)和对照组(瑞舒伐他汀,n=136),在二联抗血小板(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基础上,给予大剂量的瑞舒伐他汀(20 mg),每晚一次,并行冠脉介入治疗,随访1年,对比两组冠脉主血管无支架覆盖处的斑块负荷和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冠脉主血管无支架覆盖处斑块负荷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后3个月和1年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随访期内两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在ACS患者的介入治疗中可以减少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但无降低ACS患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5,(10):1413-1414
目的:观察叶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依据颈动脉斑块积分给予不同剂量的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同时研究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叶酸片。在治疗起始、治疗后6、12、18、24个月时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B超测量颈动脉斑块大小。结果:1研究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治疗后6、12、18、24个月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2研究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明显减小(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较对照组减小更明显(P<0.01)。结论:叶酸可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叶酸联合瑞舒伐他汀钙可进一步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37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62例)和联合治疗组(75例),他汀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联合组采用阿托伐他汀与普罗布考联合治疗,共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斑块面积情况及血脂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治疗组TC、TG与LDL-C变化与他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能够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调节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性患者进行降脂治疗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为临床上需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预防和治疗颈动脉硬化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选取在我科进行治疗的血液透析的患者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透析等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施加降血脂类药物(氟伐他汀钠)40 mg/d,治疗12个月后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斑块变化及各血液学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斑块面积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进行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减小、CIMT厚度减小;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和CIMT厚度进行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颈总动脉斑块面积和CIMT厚度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减小、CIMT厚度明显减小,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高血切黏度、低血切黏度均不同程度的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后升高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仅尿素氮呈降低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TC、TG、LDL-C、高血切黏度、低血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血尿素氮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性患者进行降脂治疗后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面积、CIMT厚度明显减小,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好转,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d-1。比较两组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分、血脂水平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12个月复诊时颈动脉斑块积分[(3.42±0.45)、(3.23±0.57)分]和对照组[(4.07±0.47)、(4.12±0.38)分]相比显著降低(P〈0.05);3个月后血脂水平显著下降;6个月、12个月的治疗组C反应蛋白水平[(4.86±3.54)、(3.23±2.92)mmol/L)]较对照组[(13.45±2.04)、(13.32±2.11)mmol/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失,并有较强的降低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14.
蔡敏  马璟曦  罗春阳  彭雪梅 《重庆医学》2012,41(7):656-657,66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基础治疗,n=30)和治疗组(基础治疗及阿托伐他汀治疗,n=30),共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血脂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结果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三酰甘油(TG)水平及颈动脉IMT较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明显降低(P<0.05),而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刘璟瑜  贺攀峰  何辉  张莉  刘强  周健  赵明生  陆静  钟伟  汪洋  康力 《重庆医学》2017,(35):4946-4948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06例,将其分为常规治疗组(52例)和普伐他汀组(54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给予控制饮食、降血糖、控制血压及对症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普伐他汀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治疗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记录斑块检出率、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同时检测血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 常规治疗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IMT值、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均较治疗前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hs-CRP水平亦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普伐他汀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普伐他汀可以有效而安全地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4):122-125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信息共享对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85例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基于微信信息共享的干预措施,统计比较干预前后各组的易损斑块的面积大小及斑块数量的变化情况,比较组间干预前后颈总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IMT),比较各组干预前后的血脂变化情况。结果 干预6个月后,两组易损斑块面积大小均较干预前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易损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易损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研究组斑块消失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IMT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IM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两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较干预前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干预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TG、TC、LDL-C、HDL-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个月,研究组TG、TC、HDL-C低于对照组,HDL-C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基于微信信息共享的干预措施,可以改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降脂逐瘀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3个月后,检测两组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斑块最大面积(Smax)。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内膜中层厚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变薄、斑块面积缩小(P〈0.05);TC、TG显著下降(P〈0.05),且优于对照组。结论:降脂逐瘀汤具有降脂、稳定及消退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增强CT与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确定优势方法。方法对170例严格纳入标准后的患者进行强化CT与超声检查,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测;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增强CT检查。结果每组有85例患者,分别有680节段。观察组检测出斑块总数为259,占38.09%(259/680),检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65%(222/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超声检测的观察组发现290节颈动脉斑块,检测率为42.65%(290/680),采用增强CT的对照组发现250节颈动脉斑块,检测率为36.76%(250/680),观察组检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测出的狭窄节段共299节,有381节正常,检测率为43.97%(299/6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检测率38.38%(261/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上所述,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准确性高,误差低,优势显著,能很好的确定斑块成分和分布,简便无创,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对70例脑梗死患者(病例组)和38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硬化斑块,同时检测两组的血浆脂质代谢水平,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脂蛋白(a)[LP(a)]。结果:病例组70例,斑块检出率70.0%(49/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4%(7/38)(P<0.01);同时比较两组的TC、TG、HDL-C、LDL-C和LP(a)水平。脑梗死组血浆TC、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它血脂指标无显著差异,而LDL-C/HDL-C比值在两组有明显差异(P<0.01)。将病例组按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脑梗死 斑块组(CI P)、脑梗死无斑块组(CI-P),发现CI P组LDL- C、HDL-C较CI-P组分别有升高、下降趋势,但各自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而研究LDL-C/HDL-C比值则CI P组明显高于CI-P组(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高血浆TC、LDL-C水平促发脑梗死的发生,分析LDL-C/HDL-C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很大的相关性,尤其对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脂水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斑块内细胞凋亡的影响,阐明瑞舒伐他汀抑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及斑块内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选取健康6周龄雄性ApoE-/-小鼠30只,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高脂+他汀组和普通饮食对照组,每组10只。前2组小鼠给予高脂饮食,普通饮食对照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喂养4周后,3组小鼠分别给予0.9%生理盐水、瑞舒伐他汀(10mg·kg-1·d-1)和0.9%生理盐水灌胃8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血脂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TUNEL法检测斑块内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ax蛋白表达。结果: 高脂+他汀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低于高脂饮食组(P<0.05或P<0.01),高脂+他汀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高于高脂饮食组(P<0.01)。高脂饮食组小鼠主动脉粥样斑块呈巨块型,斑块内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胆固醇结晶、坏死细胞及炎性细胞;高脂+他汀组小鼠主动脉粥样斑块较小,泡沫细胞、坏死细胞和炎性细胞均较少;高脂+他汀组小鼠主动脉粥样斑块面积明显小于高脂饮食组(P<0.01);高脂+他汀组小鼠主动脉粥样斑块内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高脂饮食组(P<0.01)。与高脂饮食组比较,高脂+他汀组小鼠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以抑制动脉粥样斑块进展,抑制斑块内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线粒体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