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众所周知,胃肠道恶性黑色素瘤是很罕见的。现报道1例我科确诊的胃恶性黑色素瘤,病理提示恶性黑色素瘤,经HMB-45、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证实。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食管合外十二指肠球邸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较为罕见,为探讨其病理特征、临床诊断及治疗而避免误诊误治,报道1例上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上消化道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治疗以根治手术切除为主,辅以放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CD31在黑色素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esis mimicry,VM)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制作小鼠黑色素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后每天随机抽取1只小鼠处死,共12 d,获得肿瘤样本114例;HE染色、HIF-1α、VEGF、p53、CD31免疫组化染色和PAS染色.动态观察HIF-1α、VEGF、p53、CD31在黑色素移植瘤VM中的表达.结果 在移植瘤形成的1~8 d,肿瘤组织内存在VM;9~12 d移植瘤中的VM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VM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HIF-1α阳性百分率高于远离VM区域的阳性百分率(P<0.01);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CD31阳性百分率高于远离内皮依赖性血管区域的阳性百分率(P<0.01);VM周围肿瘤细胞VEGF、p53阳性百分率高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的阳性百分率;VM密度与VM周围肿瘤细胞CD31、HIF-1α、VEGF阳性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只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阳性百分率之间存在相关.结论 移植瘤中VM是暂时性血液供应方式,渐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HIF-1α、VEGF、p53、CD31均与黑色素移植瘤VM形成有关,其中CD31、HIF-1α作用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动态观察CD31、CD34、组织蛋白酶D在黑色素移植瘤血管生成拟态形成(VM)中的表达.方法 制作小鼠黑色素移植瘤动物模型,成瘤后每天随机抽取1只小鼠处死,12 d共获得肿瘤样本114例;行HE染色、CD31、CD34、组织蛋白酶D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移植瘤早期存在VM,晚期被内皮依赖性血管替代;VM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CD34阳性百分率高于远离VM区域的阳性百分率;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CD31阳性百分率与远离内皮依赖性血管区域的阳性百分率之间存在差别;VM周围肿瘤细胞组织蛋白酶D阳性百分率高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的阳性百分率;VM密度与VM周围肿瘤细胞CD31、CD34阳性百分率相关;内皮依赖性血管密度只与内皮依赖性血管周围肿瘤细胞中CD31阳性百分率相关.结论 移植瘤中VM是暂时性血液供应方式;组织蛋白酶D、CD31、CD34均与黑色素移植瘤VM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恶性黑色素瘤是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其中结膜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单侧性恶性肿瘤,尤其结膜表面光滑、结节孤立者更为罕见,因其对视力影响小,不易引起注意。本文分析收治的1例结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6.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1],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现我们报道1例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伴十二指肠转移的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知识。  相似文献   

7.
胃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应该与转移性胃恶性黑色素瘤、胃低分化腺癌、胃其他原发性肿瘤及转移瘤等相鉴别。该肿瘤位于胃底部,呈浸润性生长。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弥漫性片状分布,细胞呈多形性,细胞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肿瘤细胞内见少量黑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学检查发现肿瘤细胞中HMB45、S-100蛋白呈强阳性表达,而不表达Cytokeratin、EMA、CEA。我们通过对1例胃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报道并文献复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上皮样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胰腺上皮样血管肉瘤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并借助免疫组化进一步对血管肉瘤的形态进行分析。结果大体上为灰白色结节状,切面呈灰白色,质地中等,显微镜下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多边形,病理性核分裂象多见,弥漫分布,异型性明显,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高表达CK、CD31、CD34和Vimentin等,血管和间叶分化,肿瘤高度恶性。结论胰腺上皮样血管肉瘤具有高度侵袭性,转移迅速,预后差,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必须首先与发生于该部位常见的恶性肿瘤如癌、转移癌、恶性黑色素瘤、其他肉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探讨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3例及文献报告131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134例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中,术前诊断46例,占34.3%。结论肝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省表现为便血,肛门扪及肿物或肿物脱出,大便习惯改变或肛门不适,坠胀感等。与肛管直肠癌类似,极易误诊。病理活检是确诊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发病范围较广,占恶性肿瘤的1%~2%,多发于皮肤,其次好发于眼,以及肛管直肠。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RMM)在临床上较少见,恶性度极高。我院从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收集的2651例结肠恶性肿瘤病例中,仅17例经病理证实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血管肉瘤(angiosarcoma)也称恶性血管内皮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的间叶细胞发生的恶性软组织肿瘤,占所有软组织肉瘤的1%~2%[1]。血管肉瘤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通常发生在皮肤、深层软组织[2],也可累及头颈部、乳房、脾脏和肝脏、肺部和胸膜等部位[3-5]。原发性胸膜血管肉瘤非常罕见,目前相关文献病例数报道较少,且部分患者资料不全。原发性胸膜血管肉瘤的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胸闷及胸痛[6],但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导致漏诊、误诊。本文就胸膜血管肉瘤的特点及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直肠血管肉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方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对直肠血管肉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借助免疫组织化学进一步对血管肉瘤的特点进行分析.由于累及直肠的血管肉瘤极为罕见,本研究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与总结.结果:累及直肠的血管肉瘤可以首先累及外膜或者先侵犯直肠黏膜.大体上为灰褐色结节状,伴有广泛的出血坏死,切面呈多彩状;显微镜下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弥漫分布,形成大小不等互相吻合的管腔,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细胞表达CD31和Vimentin等血管和间叶分化.肿瘤高度恶行.本例患者术后5 mo死亡.结论:血管肉瘤,特别是深部软组织及胃肠道的血管肉瘤,具有高度侵袭性并且快速转移,预后很差.在临床病理实践中,必须首先与常见的发生于该部位恶性肿瘤如癌,恶性黑色素瘤鉴别.  相似文献   

13.
李婷  余力 《山东医药》2014,(33):92-94
脑胶质瘤占脑肿瘤的大部分,其中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胶质瘤最常见的类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确诊后1年生存率为35.2%,3年生存率仅7.54%,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脑肿瘤之一。胶质瘤组织无论分化程度高低,均呈浸润性生长且无包膜,瘤组织中微血管常处于异常增生、高度血管化畸形的状态[1]。目前在胶质瘤中公认的血管生成方式包括出芽式血管生成、成血管细胞募集和血管共选定。近年来又发现了一种与传统肿瘤血管生长途径完全不同的、不依赖内皮细胞的全新血液供应方式,即血管生成拟态(VM)[2]。 VM存在于一些恶性实体瘤中,其发生与临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构成VM的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可塑性,像干细胞一样具备产生各种新型细胞的潜能,即肿瘤干细胞( CSCs )。胶质瘤干细胞( GSCs )除自我更新和生成异质肿瘤细胞亚群的潜能外,还能分化为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样细胞,以形成VM [3~5]。现将GSCs在肿瘤VM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以皮肤黑色素瘤多见,而原发于肺部者极其罕见。肺黑色素瘤在临床上容易引起误诊,现结合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肺部黑色素瘤病例,并复习国内文献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细针吸取细胞学(FNAC)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避免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38例恶性黑色素瘤的针吸细胞学改变及临床资料,部分病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8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恶性黑色素瘤病例中,20例为原发灶,18例为转移灶;FNAC明确诊断者为32例,疑诊3例,误诊为淋巴结转移腺癌3例。FNAC表现以上皮样型多见,共29例,梭形细胞型8例,混合型1例;其中有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28例,无色素性黑色素瘤10例。结论:FNA易于诊断有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而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则容易误诊。详尽询问病史,掌握其镜下特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提高诊断率,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6.
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极高,病程进展快,在手外科临床少见,临床上容易误诊。只有临床重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好的预后。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1月至2010年2月我院共收治13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64~79〔平均(69±6.7)〕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8年。发病部位:右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出肺恶性黑色素瘤的有效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检查、病理检查资料。结果 5例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4例为转移性肺恶性黑色素瘤,1例为原发性肺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上多为无症状或单纯发热,影像学表现为肺结节影及阻塞性肺炎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肿瘤标志物中铁蛋白相对升高。病理检查结果:肿瘤细胞以梭形、卵圆形或上皮样为主,弥漫性或结节状及巢状分布,核分裂象易见,部分细胞可见明显核仁,胞质嗜酸性,多见黑色素沉积;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Viemntin、HMB45、Mela-A、S-100两种或以上阳性。结论 肺恶性黑色素瘤临床表现不典型,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检测出Viemntin、HMB45、Mela-A、S-100提示肺恶性黑色素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10个月远处转移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远处转移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远处转移危险因素。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吸烟史、术后复发、色素、术后放疗、病理类型、溃疡形成。结果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96例术后随访10个月远处转移27例,无远处转移69例。经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性别、伴糖尿病、伴高血压、伴冠心病、吸烟史和病理类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传转移组年龄>60岁大于无远处转移组,术后复发多于无远处转移组,色素多于无远处转移组,术后放疗多于无远处转移组,溃疡形成多于无远处转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术后复发、色素和术后放疗为影响远处转移危险因素。结论头颈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远处转移率较高,受多因素影响,其中年龄、术后复发、色素和术后放疗为影响其危险因素,为降低远处转移,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我院6例外科手术切除和病理学确诊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相关临床资料,并分析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中男5例,女1例,年龄48~66岁,平均55.8岁,临床症状主要为吞咽困难和胸骨后疼痛,均经钡餐检查提示食管肿瘤性病变,食管中段4例,下段2例,术前2例误诊为食管癌,4例胃镜刷咬切片检查提示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均行食管切除和胃代食管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组织学特征与其他部位恶性黑色素瘤相似,免疫组化表达HMB45、S-100、Vimentin,不表达CgA。结论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罕见,易误诊,诊断依据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检查,内镜刷片检查有利术前诊断,治疗原则为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0.
女性尿道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of the female urethra,MMFU)为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不易早期诊断,治疗困难,预后极差.我院自2000年至今发现3例,现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