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口咽肿瘤的治疗和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 采用下颌骨外旋径路切除复发口咽侧壁黏液样皮样癌,切除咽侧壁鳞癌,同期行胸大肌肌皮瓣修复口咽缺损。结果 口咽创面,颈创面及胸创面均一期愈合,分别随访2年及3年未见复发,患者吞咽及言语功能基本正常。结论 下颌骨外旋径路切除口咽部肿瘤具有视野开阔,直视下完整切除大块肿瘤,一期修复口咽部缺损,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方法:采用不同部位的上颌外旋入路切除16例前、中颅底肿瘤,此16例肿瘤均累及多区,范围广泛;采用下颌外旋入路治疗26例鼻咽、口咽、咽旁及颅底肿瘤。结果:16例上颌外旋术后随访2-5年,生存4年以上3例,3年以上6例,2年以上6例,术后1.5月死亡1例。26例下颌外旋术后随访18个月-6年,4例良性肿瘤情况良好,无复发,22例恶性肿瘤中,2例0.5年内死亡,2例1年余复发,1例术后2年死于肺部转移,4例存活5年以上,6例存活4年以上,3例存活3年以上,3例存活2年以上,1例存活1年以上。大部分病例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上颌外旋及下颌外旋入路是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理想、可靠的手术手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方法 :采用不同部位的上颌外旋入路切除 16例前、中颅底肿瘤 ,此 16例肿瘤均累及多区 ,范围广泛 ;采用下颌外旋入路治疗 2 6例鼻咽、口咽、咽旁及颅底肿瘤。结果 :16例上颌外旋术后随访 2~ 5年 ,生存 4年以上 3例 ,3年以上 6例 ,2年以上 6例 ,术后 1.5月死亡 1例。 2 6例下颌外旋术后随访 18个月~ 6年 ,4例良性肿瘤情况良好 ,无复发 ,2 2例恶性肿瘤中 ,2例 0 .5年内死亡 ,2例 1年余复发 ,1例术后 2年死于肺部转移 ,4例存活 5年以上 ,6例存活 4年以上 ,3例存活 3年以上 ,3例存活 2年以上 ,1例存活 1年以上。大部分病例仍在继续随访中。结论 :上颌外旋及下颌外旋入路是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理想、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前、中颅底、咽及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理想手术入路。方法:采用上颌外旋入路切除累及多区的前、中颅底肿瘤16例;采用下颌外旋入路切除鼻咽、口咽及颅底肿瘤26例。结果:16例上颌外旋术后随访2—5年,生存4年以上者3例、3年以上者6例、2年以上者6例,术后1个半月死亡1例。26例下颌外旋随访8个月-6年,4例良性肿瘤无复发,存活5年以上4例、4年以上6例、3年以上3例、2年以上3例、1年以上1例。现大部分病例仍在随访中。结论:上颌外旋及下颌外旋入路是彻底切除前、中颅底、咽、咽旁间隙肿瘤的的理想、可靠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hamblin Ⅲ巨大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最佳入路。方法采用下颌骨截断外旋入路切除Shamblin Ⅲ型巨大颈动脉体瘤3例。结果经下颌骨截断外旋,手术视野暴露充分,肿瘤得到根治,疗效满意,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及其他并发症。结论下颌骨截断外旋入路具有暴露充分、提供良好操作空间的特点,可以避免或显著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手术径路和愈后.方法:对15例咽旁间隙肿瘤进行临床分析,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38.3岁.术前常规行增强CT扫描,并有6例接受MRI扫描,所有手术均采用颈侧入路,其中有7例患者切除部分下颌骨.术后4例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结果:15例患者中良性肿瘤11例(73.3%),恶性肿瘤4例(26.7%),肿瘤主要为腮腺和神经来源.14例肿瘤完整切除,姑息性切除1例,术后随访3年,恶性肿瘤中,死亡2例,1例复发后再次手术,1例无瘤生存至今,良性肿瘤中术后均未复发.结论:颈侧入路可以切除大部分咽旁间隙肿瘤,对一些常规切口难以暴露的肿瘤可以采用切除部分下颌骨的方法,无需截断下颌骨.  相似文献   

7.
咽旁间隙解剖结构深而复杂 ,血管神经丰富。发生于咽旁间隙的肿瘤 ,在头颈部肿瘤中不到 0 .5 % [1] ,术前多缺乏病理性诊断 ,且肿瘤病理类型繁杂多样 ,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一定困难和特殊性。现对近 1a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 2 4例咽旁间隙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道如下 ,以提高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4例中 ,男 17例 ,女 7例 ,年龄 10~ 6 3岁 , x±s(39± 5 )岁。以口内或颈部包块就诊 19例。吞咽不适、咽部异物感或吞咽阻挡感 14例 ,咽部疼痛 6例 ,语言含糊不清 6例 ,鼻塞 7例 ,声嘶呛咳 3例 ,呼吸不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手术径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1年收治的16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以神经源性肿瘤居多,约占93.7%。高分辨CT、MRI及彩色Doppler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经口径路切除4例;颈侧切开切除10例;颈外及下颌骨裂开1例;鼻侧切开连同上颌骨次全切除1例。结论:经口径路仅用于较小(小于3cm)的良性肿瘤切除;颈侧切开径路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安全有效的入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颈下颌骨升支"箱盖式"入路手术方式及其适应证。方法采用经颈下颌骨升支"箱盖式"入路手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6例,其中神经鞘瘤2例,涎腺混合瘤1例,血管纤维瘤1例,腮腺深叶恶性混合瘤1例,恶性神经鞘膜瘤1例。结果6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颈下颌骨升支"箱盖式"入路具有术野暴露好、副损伤少及切口外形影响小等优点,适用于来源于腮腺深叶的良、恶性咽旁间隙肿瘤及其他来源的咽旁间隙良性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0.
咽旁间隙解剖结构复杂、肿瘤病理类型繁多,临床表现各异。因此,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皆较头颈部其他肿瘤困难。双合诊、影像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经口或经颈活检等综合诊断方法,可判定肿瘤性质、血液供给,了解肿瘤与周围重要组织的关系,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就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尤其是手术径路的选择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咽旁间隙肿瘤(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临床少见的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收治的33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肿瘤29例,除1例神经胶质瘤患儿出院随访外,均治愈。恶性肿瘤4例,1例放弃治疗,2个月后死亡。2例恶性多形性腺瘤,治愈。1例恶性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患者目前带瘤生存,身体状况良好。术后并发口角偏斜3例,腮腺瘘1例,周围性面瘫1例,声嘶1例,Homer氏综合征1例,张口受限2例。结论咽旁间隙肿瘤中,以多形性腺瘤最多,其次为神经鞘瘤。CT,MRI能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位置及与周围重要结构关系。颈侧切开为其主要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2.
利用颌后径路作“Y”形切口,向前外拉开下颌骨,保留面神经切除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方式较咽侧入路的术式费时少、损伤少、出血少。作者采用此法成功治愈二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患者。文中详细介绍了此手术的步骤与体会,并对咽旁间隙肿瘤的解剖、病理、症状与体征、诊治方法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选择提供资料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9例咽旁间隙肿瘤作了回顾分析。术前32例病人作了针吸活检,50例作了CT检查;全部病人均行手术治疗,主要采用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手术,术后全部标本作病理检查。结果在32例针吸活检病人中27例诊断正确,50例CT检查中46例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组织学检查见良性肿瘤72例(81%),恶性肿瘤17(19%),以混合瘤最为多见,共37例(42%)。结论显示针吸活检和CT对咽旁肿瘤的术前诊断和评估十分重要,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是最常用手术进路,咽旁肿瘤术的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4.
选择我院1990年10月~1992年6月间,首次放疗鼻咽癌患者104例,通过CT检查观察鼻咽癌侵犯咽旁的范围及放疗后肿瘤消退情况。结果发现,咽旁肿瘤消退时间与远期控制有关,肿癌消退缓慢,提示预后不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是肿瘤的临床分期,临床分期越晚,肿瘤局部复发及远隔转移越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临床少见的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对54例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中,以外周神经瘤居多,约占55.6%.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7年,术后复发4例,2例为良性肿瘤,再次手术治愈;2例恶性者分别死于手术后1年、3年.2例恶性淋巴瘤患者未手术,分别死于化疗后2年、3.5年.余均治愈.结论:高分辨CT及MRI对临床诊断及手术径路的选择有重要作用.认为经口径路用于较小的肿瘤切除,颈侧径路为安全有效的手术径路.  相似文献   

16.
利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28例骨性下颌前突症患者接受下颌后退术后的咽腔气道改变进行研究,手术方法均为坚固内固定的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RIF-SSRO)。结果表明:(1)RIF-SSRO可导致患者咽腔气道的宽度和面积显著减小(P<0.01),咽腔气道的缩小以咽腔下部最为突出。(2)RIF-SSRO术后5~12月,咽腔气道的缩小有不同程度地回复,但均未达到术前水平(P<0.01),提示RIF-SSRO术后患者咽腔气道的缩小可能是永久性的。(3)下颌骨的后退量与咽腔气道变化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4)RIF-SSRO术后复发十分微小,并且气道变化的大小与术后复发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5)尽管RIF-SSRO可使咽腔气道发生明显缩小,并且可能为永久性的,然本研究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症状,提示手术造咸的环境改变所引起的舌骨、舌、咽腔及颈部等相关肌肉的功能性反射性再调节机制,可能对于患者咽腔气道的维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治疗的入路。方法:5例咽旁间隙肿瘤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性质、来源分别采用颈侧入路、颈-腮腺入路和颈-下颌骨入路切除。结果:不同的手术入路有不同的手术视野,可使咽旁间隙内和相邻神经、血管、结构得到较好的保留。结论:对腮腺深叶来源、非哑铃状良性肿瘤和位置较低的茎突后间隙神经源性肿瘤,宜采用颈侧入路,对来自腮腺深叶、哑铃状良性肿瘤,宜采用颈侧-腮腺入路;对位置靠上、较大的茎突后间隙的神经源性肿瘤,宜采用颈侧-下颌骨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臭氧椎旁间隙注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疗效。方法1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均分为A、B、C三组。每组44例,均给予臭氧腰椎旁间隙注射治疗,A组浓度为25μg/ml,B组为40μg/ml,C组为60/,g/ml,注射量均为10~15ml,对比i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B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的优良率均显著高于A、C丽组(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ore,VAS)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且B组显著低于A、C两组(P〈0.01或P〈0.05)。结论臭氧腰椎旁间隙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但40μg/ml浓度的臭氧对于该病的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分析咽旁神经源性肿瘤的CT、MRI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咽旁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58例CT、MRI影像表现。结果咽旁神经鞘瘤42例,增强31例呈明显强化,11例呈轻度不均匀强化,7例合并局部坏死、囊变;咽旁神经纤维瘤16例,均呈轻度较均匀/不均匀强化,2瘤灶合并坏死、囊变。结论均匀强化(明显/不明显)、边界光滑是咽旁神经源性肿瘤特征性表现,可以作为临床正确诊断该病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咽旁间隙疾病的CT等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选用 2 0例成人尸体头颈部横断标本 ,在咽隐窝层面上 ,用游标卡尺和关联方格测定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宽度和面积。结果 咽旁间隙的面积为 447.6± 2 .1 8mm2 (左 )和 446 .4± 2 .1 0mm2 (右 )。腭帆张肌的宽度和面积为 2 3 .60± 0 .84mm(左 )、2 2 .1 6± 0 .90mm(右 )和 45 .8± 1 .36mm2 (左 )、45 .0± 1 .42mm2 (右 ) ,翼内肌的宽度和面积为 2 2 .98± 0 .86mm(左 )、2 2 .60± 0 .64mm(右 )和75 .2± 1 .34mm2 (左 )、74.6± 1 .2 0mm2 (右 )。两侧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宽度和面积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椎前间隙和翼肌筋膜间脂肪存在率分别为 75 .0 %和 60 .0 %。结论 咽旁间隙及咽旁结构的断层解剖学定量研究对咽旁间隙疾病的CT等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