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小肠肿瘤在CT、小肠造影检查中的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小肠肿瘤在小肠造影和CT扫描中的表现.19例行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17例行腹、盆腔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15例行小肠造影和CT检查.结果 小肠造影的主要表现包括充盈缺损、肠腔狭窄、黏膜异常、龛影.小肠造影病例中阳性率94.7%(18/19),良、恶定性准确者占阳性病例的66.6%(12/18).CT主要表现分3型:肿块型;肠壁增厚型;混合型.17例螺旋CT扫描中阳性率94.1%(16/17),良、恶定性准确者占阳性病例的87.5%(14/16).结论 小肠肿瘤在小肠造影和CT中都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两者的影像学差异可以形成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2.
小肠间质肿瘤钡餐造影与CT扫描对照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评价钡餐造影和CT扫描诊断小肠间质肿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肿瘤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良性间质肿瘤4例,恶性间质肿瘤7例。以空肠最多见(6/11)。钡餐造影主要表现为黏膜变平。环状皱襞消失或破坏。肠腔偏侧性狭窄,出现钡斑或窦道样改变,腔内充盈缺损,CT检查均确诊为小肠肿瘤,主要征象为腔外不规则肿块,肿块内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结论 小肠间质肿瘤并非罕见,对临床疑为此症者应首选胃肠钡剂造影。CT是明确诊断的主要影像检查技术。并可为手术治疗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3.
口服法气钡双重造影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口服法气钡双重造影对小肠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几种小肠病变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小肠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造影影像特征及手术病理结果的相互关系。全部病人均行口服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2例行CT检查,病例均经治疗确诊或病理证实。结果:26例中,临床有18例消化道出血,5例间断性脐周疼痛,2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外伤后呕吐来诊。其中腺癌5例,类癌2例,平滑肌肉瘤3例,间质瘤1例,腺瘤或息肉4例。淋巴管扩张症、肠结核、克隆氏病各2例,血管瘤、神经节细胞瘤、小肠结石、外伤后肠狭窄、重复小肠各1例,其影像表现各具特征。结论: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对小肠腔内及管壁受累病变有重要价值;而病变起自肠壁且向腔外生长者需结合B超及CT检查方能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经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能明确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腹部CT并结合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结果 腹部多层螺旋CT检查及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4.1%及55.2%.结论 采用腹部螺旋CT检查结合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可以提高小肠出血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肠原发性肿瘤的CT和消化道造影诊断。方法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33例恶性和7例良性全做消化道钡餐造影,其中28例又经CT扫描检查。结果消化道造影见肠腔狭窄20例(13例恶性,7例良性),充盈缺损19例,(13例恶性,6例良性),肠梗阻13例,(10例恶性3例良性),管壁僵硬、黏膜破坏及环状皱襞消失主要见于恶性肿瘤f22例恶性)。CT扫描发现腹内肿物28例。结论消化道钡餐造影对小肠原发性肿瘤有良好的显示,还可以发现CT所不能显示的黏膜面,仍是小肠原发性肿瘤简便的首选检查方法,CT为重要的补充检查。  相似文献   

6.
载体介导靶向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小肠双对比造影法-载体介导靶向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法并初步评价其效果。材料与方法 以小肠溶空胶囊为载体盛装产气剂,口服后载体胶囊至小肠溶解,产生CO2,配合口服钡剂形成小肠气钡双对比。选取80例拟行小肠造影检查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用本方法,对照组采用普通单钡法。结果 试验组29例小肠双对比效果较满意,8例效果一般,有局部小肠双对比效果,3例无双对比效果,总有效率92.5%。对照组40例均为单钡造影效果。结论 载体介导靶向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法确能形成小肠气钡双对比,小肠观察效果较普通单钡法有明显提高,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成人小肠全长约5~7米,走行曲折且相互重叠,组织学上,小肠壁自外向内分为四层: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黏膜层.特殊复杂的解剖结构决定了小肠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临床诊断都十分困难.较早应用的钡灌肠造影和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虽可显示肠腔内的病变,但对肠壁和肠腔外病变的显示则无能为力.小肠镜、结肠镜检查操作复杂,且同样不易显示肠壁和肠腔外病变.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发展,能够实现短时间内的快速容积扫描,同时工作站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这使应用MSCT诊断小肠疾病变得可行,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作为一种特殊的诊断小肠疾病的检查方法被应用于临床[1].MSCTE检查需应用一定量的合适对比剂充盈小肠肠腔,并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同时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来全面展示小肠肠腔内外、肠系膜、腹腔内实质脏器、腹膜后及腹腔内大血管病变.本文就MSCTE的技术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影像学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价值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11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10例行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4例行CT检查,2例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7例行电子纤维内镜检查。结果肿瘤位于胃部7例,小肠2例,食管上段及食管下段至贲门各1例。病灶检出率: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100%,CT检查75%,肠系膜上动脉造影100%,内窥镜检查100%。结论气钡双重造影和内窥镜检查是胃肠道间质瘤筛选的重要方法,CT检查和动脉血管造影对胃肠道间质瘤向腔外生长型定位及判断良恶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胃肠道平滑肌类肿瘤的气钡双重造影与CT诊断对照研究分析,探讨胃肠道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一些问题。资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平滑肌类肿瘤20例,包括平滑肌瘤14例,平滑肌肉瘤6例。20例均行胃肠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10例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6例食管平滑肌瘤包括腔内型和腔外型各3例,气钡双重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和黏膜皱襞受压推移,4例边缘呈“屋檐征”。11例胃部平滑肌类肿瘤包括腔内型7例,腔外型和腔内外型各2例,气钡双重造影表现为腔内充盈缺损,CT表现为腔内或腔内外软组织块影。3例小肠平滑肌肉瘤包括腔内型1例及腔内外型2例,CT表现为小肠区多个不规则肿块,密度不均匀。结论气钡双重造影是胃肠道平滑肌类肿瘤基本的首选检查方法,CT作为重要的补充检查特别是对于腔外型和腔内外型病变,二者结合使用弥补了单一方法的不足,提高了对胃肠道平滑肌类肿瘤的诊断价值,并对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鉴别诊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0.
无管法快速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简便易行的小肠双对比造影法——无管法快速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法。方法将产气粉装入小肠溶胶囊,口服并在小肠内崩解,释放二氧化碳气体,配合口服钡剂及西沙必利,形成小肠双对比像。选取130例拟行小肠造影检查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7例采用本法,对照组63例采用口服钡剂法加肌注胃复安。结果研究组53例效果满意,12例基本满意,2例未观察到明显双对比效果,其中1例因吞咽困难无法检查,总有效率97.02%,平均检查时间(34.63±16.66)m in;对照组均为单钡造影效果,平均检查耗时(77.12±32.98)m in;2种检查方法耗用时间及2种药物的效果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无管法快速小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法确能形成良好的气钡双对比像,小肠观察效果较口服钡剂法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黄爱苓  杨扬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0):1306-1308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肾上腺意外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28例肾上腺意外瘤的CT资料和其中21例MRI资料,观察其CT和MRI影像学表现,探索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囊肿6例,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光滑,密度或信号均匀,无强化,CT、MRI均确诊。髓质脂肪瘤8例,含有脂肪密度或信号为其特征性的CT、MRI表现而确诊。无功能皮质腺瘤9例,椭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密度或信号尚均匀,略强化。嗜铬细胞瘤1例,椭圆形,边界清,信号不均匀。神经纤维瘤1例,类圆形结节,边界清晰,密度或信号不均匀,中央大片坏死区,实性部分强化。转移瘤3例,1例瘤体较小者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欠规整,密度或信号均匀;2例瘤体较大,形态不规则,内见坏死,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呈中等边缘强化。结论:CT、MRI对肾上腺意外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有利于肿瘤定性和定位。但对于单侧较小的转移瘤和皮质腺瘤较难鉴别,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CT和MRI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和MRI对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旁腺占位性病变患者,临床上均有骨骼肌肉酸痛症状,27例有骨质疏松或伴有其它骨骼异常的X线表现,其中病理性骨折3例、骨骼畸形2例、局部骨骼有溶骨性或纤维囊性改变5例(病理证实为棕色瘤),11例合并泌尿系结石。术前行CT(28例)和MRI(7例)检查。结果:30例均为甲状旁腺单发病灶,腺瘤26例、腺癌3例、增生1例。24例病灶位于颈长肌前甲状腺中后部或下极附近的气管-食管旁沟内;异位者6例,分别位于颈根部胸骨柄后、颈动脉鞘、甲状腺内、右前上纵隔和气管后胸廓入口处。28例行CT检查者,术前检出病灶25个(25/28),未检出的病灶3个。7例行MRI检查,术前病灶均被检出。结论:临床上高度怀疑原发性甲旁亢患者颈部的CT和MRI检查是必要的,CT和MRI不仅能有效检出甲状旁腺肿瘤,并对其作出定位和定性诊断,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颅内多发原发性肿瘤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报道15例颅内多发原发性肿瘤的CT和MRI表现,并评价CT与MRI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颅内多发原发性肿瘤均行CT检查,其中4例行MRI检查,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多发胶质瘤4例,其中恶性室宫膜瘤3例,表现为脑室内及额顶叶脑实质内实质性肿块或囊性病变,多发星形细胞瘤1例,病变分别位于额叶及小脑蚓部;双侧听神经瘤及多发脑膜瘤各3例、CT和MRI表现均较典型;脑膜瘤合并胶质瘤3例、脑膜瘤合并听神经瘤1例和垂体瘤合并胶质瘤1例。结论:结合肿瘤的CT和MRI表现特点,可对大多数颅内多发原发性肿瘤作出正确诊断,MRI对脑膜瘤的诊断优于CT。  相似文献   

14.
小儿腹膜后成神经细胞瘤影像学与病理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 探讨CT、MRI对小儿腹膜后成神经细胞瘤的诊断价值和限度。方法 对32例中20例术前同时行MRI、CT检查者与术中所见对照,并对其中19例术后离体肿瘤的MRI、CT影像与病理大切片对照。结果 MRI表现一般为T1W1中低信号,T2W1明显高信号,且可见低信号网格及肿瘤对血管的包绕。组织学基础:原始成神经细胞核大密集,无间质;瘤巢周围有神经纤维。CT表现肿瘤为不均匀低密度,可见钙化。术前判断肿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如何提高对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水平,对我院6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确诊34例,确诊率为53.1%;误诊30例,误诊率为40.9%。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良性22例,恶性42例,良恶性比为1:1.9。良性肿瘤以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及胆管瘤多见,恶性肿瘤以腺癌、恶性淋巴瘤和平滑肌肉瘤多见。良性多位于空回肠,恶性腺癌多位于十二指肠,恶性淋巴瘤和肉瘤多位于空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儿童胃重复畸形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胃重复畸形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采用CT及MRI观察病变的数量、位置、形态、密度或信号特点、与胃壁的关系、病变周围情况及强化特点等;上胃肠道造影动态观察胃肠道形态、走行、肠管蠕动、管腔充盈情况和对比剂通过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梗阻及充盈缺损等异常征象。结果 2例无症状者于平扫CT和MRI上表现为与邻近胃壁紧密连接的单发类圆形囊性肿物,囊壁较薄,边界清晰;3例有症状者平扫CT显示病变囊壁增厚,边界不清,所有病变囊壁均未见钙化。5例CT增强检查均显示囊壁强化而囊内无强化;上胃肠道造影显示,腔内型病变表现为胃窦部巨大充盈缺损并胃出口梗阻,腔外型病变对胃壁形成了外压性切迹。结论儿童胃重复畸形是临床少见的胃肠道先天性畸形,临床表现多变且特异性较差,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术前全面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X线、CT、MRI及DSA在胃肠病变检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在我科进行影像学检查的胃肠病变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共94例,其中男52例,年龄2~81岁,中位年龄52岁;女42例,年龄8~87岁,中位年龄59岁。检查方法包括 X 线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CT 平扫,CT 增强(CT-CE),CT 血管造影(CTA),MRI平扫,MRI增强,数字血管减影血管成像(DSA)。在随访中,以消化内镜检查和(或)手术病理诊断为参考标准,评价影像方法的诊断正确率。结果94例患者中,X线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14例,明确诊断12例,另2例通过C T检查明确诊断。C T检查68例,平扫明确诊断7例,进一步增强扫描明确诊断57例,再进一步结合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明确者1例、MRI明确者1例、DSA明确者1例,还有1例通过手术探查明确。CTA检查11例,直接明确诊断者8例,进一步DSA明确者3例。MRI检查1例,未能直接明确诊断,进一步CT检查明确。结论 CT在胃肠病检诊中较X线、M RI和DSA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但是合理联合多种方法能够弥补单一影像学方法显示病变的局限,可以明显提高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病理对照对十二指肠肿瘤诊断价值。方法 对79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肿瘤MSCT资料及发病机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原发性十二指肠肿瘤中十二指肠腺癌57例,间质瘤7例,恶性淋巴瘤7例,类癌4例,脂肪瘤2例,腺瘤2例。十二指肠腺癌CT表现为十二指肠局部软组织肿块影,伴肠腔不规则狭窄;间质瘤CT表现多为较大软组织肿块,有明显强化,肿块多腔外生长;恶性淋巴瘤CT表现肿瘤累及肠管范围较长,肠壁增厚明显,呈轻-中度强化,但肠梗阻症状不明显;类癌CT表现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影,强化较明显;脂肪瘤CT表现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影(CT值为负值),强化不明显;腺瘤CT表现等密度的菜花状小肿块影,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边缘有分叶状。结论 MSCT有助于十二指肠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的评估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