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姚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2):1640-1641
目的:探讨CT影像学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作为VD组,同时选择85例非痴呆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及认知功能评价,对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CT表现进行比较。结果:VD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22.4±1.6,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26.8±1.9,VD组患者的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头部CT结果显示患者脑组织出现低密度的梗死病灶或高密度的出血病灶。两组患者病灶部位、病灶大小及脑萎缩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检查对血管性痴呆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可清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和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血管性痴呆和阿茨海默氏老年痴呆是与年龄有关引起痴呆的最常见的病因。除此之外,脑血管病亦可使老年性痴呆加重。因此,血管性痴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血管性痴呆(VaD)是由于缺血性或出血性卒中或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引起的具有以下至少3项精神活动受损: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其他认知功能(如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的痴呆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血管性痴呆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和康复,尤其对诊断标准中的可疑、可能和肯定诊断,以及治疗中的药物分类进行了详细的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和医学问题,其中老龄相关的脑血管疾病和认知功能损害是最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韦汐 《柳州医学》2005,18(1):15-16
血管性痴呆是因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老年期痴呆中较常见的一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寿命延长,其发病有逐年增长的趋势,目前虽然无任何治疗方法和逆转本病的大脑病理改变,但是对改善认识功能,延缓病情进展的有效治疗,是当前老年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aD)是指由脑皿管因素所导致的脑实质损害引起的具有以下至少3项精神活动受损: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其他认知功能(如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的痴呆综合征。VaD包括所有与血管因素有关的痴呆,其预后相对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6):118-120
目的 探讨CT影像学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接诊的78例经CT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血管性痴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78例非痴呆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样接受CT影像学检查,使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对比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对比两组患者CT影像学检查表现及两组患者的脑萎缩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21.65±1.45)分和(40.25±5.36)分,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和ADL评分分别为(27.20±1.66)分和(60.78±3.26)分,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脑梗死面积比对照组大,部分患者在脑出血后出现梗死,病变的位置以皮质和皮质下为主,双侧和左侧为主要倾向;观察组患者的脑萎缩率达到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可以清晰且准确的反映出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病灶位置和脑萎缩情况等,临床诊断价值较高,是一种高效、可靠的血管性痴呆检查方法,值得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治疗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诊断为血管性痴呆(VD)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盐酸多奈哌齐及盐酸多奈哌齐+抗抑郁药物治疗4w。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执行性画钟作业(CLOX)及Stroop测验对两组治疗前后执行功能进行评定,对比两组治疗前后CLOX1、Stroop1、Stroop2评分。结果治疗组VD患者在服用盐酸多奈哌齐并加用SSRI类抗抑郁药物治疗4w后,执行功能获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VD患者在单独服用盐酸多奈哌齐4w后,执行功能有一定程度改善,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执行功能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以改善老年VD患者的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转归。方法:综合分析180例脑卒中后痴呆并经长谷川痴呆量表检查的临床资料,及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治疗转归,并计算脑内软化灶体积。结果:所有病例临床特点为智能障碍伴脑卒中突然发生或多次卒中后发生,伴局灶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长谷川痴呆量表检查,介于10~20分之间,头颅CT显示脑内异常密度灶,MRI示T1、T2异常信号,采用pulicipop体积计算方法,脑内病灶体积介于80~150ml之间,75%患正规治疗有效。结论:血管性痴呆发生率较高,早期诊断治疗顶后较其他类型痴呆疗效好。反复发作脑卒中可加速痴呆过程,控制血管损害因素可延缓痴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 ,VD)是目前唯一可以预防治疗的一种痴呆类型,本研究旨在观测针刺联合银杏叶制剂治疗VD大鼠的行为学改变。材料与方法一、实验材料1 动物:SD雄性大鼠,体质量2 5 0~3 0 0 g。2 .药物:银杏叶制剂采用银杏叶片。二、实验方法1.动物分组:将15 0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各3 0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药物组、针刺组与针药组。正常对照组为假手术组,其余4组均为VD模型组。按照王蕊改进方法制备VD大鼠模型[1] 。2 .治疗方法:药物组与针药组的药物为银杏叶片,口服,3粒/次,3次/日,采用灌胃方法给药,对照组与…  相似文献   

14.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对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及康复与基因治疗,作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15.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   总被引:123,自引:0,他引:123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属中医"中风痴呆病"范畴,是我国及亚洲国家最常见的痴呆原因之一。血管性痴呆大致可分为5种临床类型,即多梗塞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MID)、大面积脑梗塞性痴呆、关键部位单一梗塞性痴呆、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现通称Binswanger病)和出血性痴呆(指脑出血后造成的痴呆)。为了满足我国中医、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学医疗和临床研究的需要,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延缓衰老委员会在血管性痴呆的神经心理和行为损害特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等课题工作基础上,制订了血管性痴呆的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对此做了修改和最后审定。现将该标准发表如下,以供医疗、科研及新药研究人员试用,并征求意见,做进一步修订。  相似文献   

16.
窦云龙  高晓平 《安徽医学》2012,33(11):1581-1583
<正>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综合征,我国VD的患病率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病,是痴呆的第2位常见病因。VD患者的认知功能呈进行性下降,一般以记忆功能的缺损最为常见,严重侵蚀着老年人的正常生活。但VD的病因较明确,是至今唯一可防治的痴呆类型。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痴呆     
龙洁  刘永珍 《中国医刊》2007,42(11):2-4
1概念痴呆是多种原因导致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组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语言功能、视空间能力、认知功能(计算、理解、判断、抽象思维、学习能力等)障碍,同时可以伴有人格、行为、情感等异常,如性格改变、情绪不稳、易激惹等。当上述功能障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工作能力、社交能力严重损害时称之为痴呆。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于急性或慢性脑血管病变引起的持续性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全面认知功能障碍,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称之为血管性痴呆。2人脑的正常老化[1]人类在…  相似文献   

18.
痴呆量表对血管性痴呆诊断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痴呆(VD)主要是由于一次或多次脑梗塞或其它脑卒中,造成累积性脑组织损害,脑组织体积减少导致脑功能不全而产生的痴呆〔1〕。VD已成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约20%~40%的脑血管病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2〕。1VD的病因学1.1腔隙性梗塞主要...  相似文献   

19.
血管性认知损害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一大类综合征。目前,所有的痴呆标准都是建立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基础上,过分强调记忆损害在痴呆诊断中的重要作用,而血管性认知损害以皮质下功能损害多见,使得早期由于血管因素而造成的认知功能损害不能及时被诊断出来。VC I诊断标准很不统一,临床诊断主要基于神经心理学量表、临床或影像检查,很难排除主观因素影响且正确率不高,真正确诊仍依赖于尸检证实不含超过年龄相关的神经元纤维缠结和老年斑数,以及其它变性疾患组织学特征,这对早期干预十分不利。影像学作为一种无创的诊断方法,近年发展迅速,在血管性认知损害的早期诊断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就血管性认知损害的影像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中国医学工程》2011,(4):70-71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血管性痴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gTid,口服20d。治疗前后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MSE量表评分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丁苯酞能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