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评价疟疾联防20年来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传统的疟疾度量调查的各项指标。结果:1疟疾发病率从1975年的59.4‰降至1995年的2.77‰;2.当地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原虫病分别下降96.8%和92.3%。3 恶性疟病人所占比例从16.4%降至0,基本消灭了恶性疟。结论:加强疟疾高发县的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的综合防治是降低发病和减少疟疾输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广西西南灭疟联防区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黔桂疟疾联防区20年疟疾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桂疟疾联防区24个县,是两省的防陲山区,也是两省最严重的恶性疟的间日疟混合混行的疟疾高发区。经过联防20年的同步防治,疟疾发病率从1975年的11.94‰降至1995年的1.87‰,年带虫发商率也降至1.47‰,已无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疾病例,经考核有8个县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4.
5.
黔桂边境6地(州)24县1976年成立灭疟联防区,广西片包括隆林、西林、田林、乐业、天峨、东兰、南丹、环江、罗城、融安、融水和三江等12县,人口317万,是以微小按蚊或嗜人按蚊为主要传疟媒介、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的高疟区〔1,2〕,也是广西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6.
黔桂疟疾联防区24个县,是两省(区)的边陲山区,也是两省(区)最严重的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的疟疾高发区。经过联防20年的同步防治,疟疾发病率从1975年的111.94降至1995年的1.87,年带虫发病率也降至1.47,已无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经考核有8个县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08-2009年黔桂两省灭疟联防区24个县疟疾流行动态,为联防区疟防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4县当地居民和流动人口“三热”病人疟原虫血检资料和临床诊断为疟疾并经抗疟药物治疗有效病例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省灭疟联防区24个县两年疟疾人群发病率控制在2.29/万,贵州为4.13/万,广西为0.06/万,当地居民未发现恶性疟病例,无疟疾爆发点。贵州以当地居民疟疾病例为主,两年在当地居民中发现疟疾病例共1759例。广西疟疾病例以流动人口为主,两年在流动人口中发现疟疾病例共19例,其中恶性疟5例,均为在东南亚国家感染后带回当地,脑型疟死亡病人1例。结论该区域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两省在该区域的疟疾防治重点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不同媒介地区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研究1995-2004年不同媒介地区疟疾的发病率、病例分类、疫点分布等特点。结果多媒介区平均疟疾发病率为0·93/万,单媒介区为0·40/万;当地居民发热患者血检阳性率多媒介区为0·17%,单媒介区为0·04%;当地居民外出回归人群发热患者血检疟原虫阳性率多媒介区为0·21%,单媒介区为3·42%;多媒介区外源病灶点占6·05%、内源病灶点占93·05%,单媒介区则分别占77·36%和22·64%。多媒介区主要传疟媒介为微小按蚊,单媒介区为中华按蚊。结论多媒介区的疟疾主要来自内源病灶,应加强对当地残存传染源防治和拔除内源病灶点;单媒介区的疟疾多为外出感染回归后发病,应加强对外出务工回归人员的疟疾监测,以便及早发现输入疟疾病例,防止传播。  相似文献   

10.
黔桂两省(区)六地(州)二十四县(市)灭疟联防区,自1975年建立以来做了大量工作,对降低和稳定两省(区)的疟疾发病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疟疾年带虫发病率由1976年的60.5(?)降至1990年的2.37(?),下降了96.08%。1991年各县(市)按联防协议要求努力工作,联防年度(1990.11~1991.10,下同)共镜检血片61.29万人次,当地发热病人血检率为8.76%,血检寨屯覆盖面96.02%;完成各种抗疟服药20万人次,药物灭蚊面积170万m~2;广西有3个县经自治区卫生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本地区基本消灭疟疾9年来的监测结果。方法:采用传统的疟疾度量调查各项指标。结果:(1)年带虫发病率波动在0.0056‰至0.00033‰间;(2)居民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平均为0.73,居民普查原虫率平均为0.82;(3)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及原虫率分别为413.1和7.06;(4)在994个疫点中,活动性疫点占10.7%。结论:输入病例是疟疾病例的主要来源(93.4%),仍需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目前云南省疟疾疫情的真实情况和疟疾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方法采取听汇报,查阅资料和走访居民的方法进行调研。结果共访问4个县8个乡16个村,走访居民2668人,查出2004年1~9月份病人109例,发病率为408.55。疟疾疫情平均漏报率为72.48%。红河县小学生带虫率为3.23%,麻栗坡县小学生带虫率为0.52%。在3个县中有使用过期抗疟药现象。发热病人血检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结论云南省疟疾疫情漏报严重,抗疟药品管理混乱,疟疾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恶性疟经积极防治,发病率递年降低。70年代流行再度回升。1971~1975年调查已波及9个县(市)134个村,病例856人,死亡100多人。主要病媒为嗜人按蚊,其传播能量比中华按蚊高18.8倍,通过使用DDT乳剂滞留喷洒灭蚊和根治传染源的防治策略后,病媒分布和恶性疟流行范围逐年减少,1983年最后查治3例患者。1984~1994年对1704444例发热病人监测和135507名居民调查血检,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达到消灭恶性疟目的。  相似文献   

14.
198 9~ 1998年对 1140名外出海南省做工回归人员进行了调查 ,疟疾发病率为 5 4.0 4% ,原虫率为14.39% ,其中恶性疟原虫阳性率为 12 .19% ,占阳性总数的 84.8%。观察 16例恶性疟原虫无性体带虫者对氯喹均呈现抗药性 ,临床观察 18例恶性疟病人 ,以氯喹系统治疗均无效 ,调查结果表明 ,我区所发现的恶性疟为输入性抗氯喹恶性疟。 10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开展综合防治和监测 ,经过对疫点和疫区居民进行全民抗复发治疗 ,外出回归人员进行药物根治 ,连续 2年“DDT”室内滞留喷洒和 6年溴 (氯 )氰菊酯浸帐灭蚊 ,控制了输入性恶性疟传播蔓延 ,至今未发现输入继发病例。但是 ,随着流动人口逐年增加 ,输入传染源必将增多 ,因此做好流动人口疟疾防治与监测工作是防止抗氯喹恶性疟在当地滞留传播至关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70 年代末,云南边境逐步开放,大量流动人口出入国境,边境疟疾回升。9 年观察结果显示,人口流动与疟疾发病关系密切,来自内地的流动人口和山区下河谷生产人员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12% 和0.64% 。中国边民与来自缅甸、老挝和越南入境边民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 4.53% 、19.75% 、27.55% 和3.90% 。中国边民出境到缅甸、老挝和越南回归后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8.80% 、32.82% 和3.38% 。微小按蚊是边境地区的主要媒介,平均半通宵密度0.32 只/人·半夜,人工小时捕蚊,平均人房0.25 只/h,牛房 0.89 只/h,户密度平均人房0.06只/户,牛房0.21 只/户。1989~1996 年103 个自然村发生疟疾暴发流行,通过开展边境疟疾联防,疟疾发病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加强对各种流动人群的分类管理措施,才能控制边境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16.
从1986年开始,在江汉平原有代表性的江陵县境内25万人口范围地区,研究控制间日疟的对策,经过实施以根治传染源和消除病灶点为主的综合性措施,该范围内的发病率由1986年的11.56‰下降到1991年的0.28‰,为江汉平原广大流行区控制疟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流动人口集散频繁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一带深圳市坪山镇、坑梓镇和中山市三乡镇的3896名流动人口的调查,揭示出广东省流动人口的特点:绝大多数是青壮年,10~40岁之间占97.6%,女性占63.7%,78.3%的应答者未婚。74.1%的应答者达不到高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低,月平均为26元/人,且来源复杂,停留时间短,基本生活条件差。13.4%的应答者居住在临时工棚,3.6%的应答者无蚊帐,23.1%的应答者蚊帐有明显破损,8.3%的应答者即使有蚊帐也从来不用。这些特点可以为制订相应的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江苏省恶性疟的流行特点和媒介传疟作用,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以尽快控制和消灭恶性疟,我们通过多年大量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证实嗜人按蚊是江苏省传播恶性疟的主要媒介。根据调查和研究结果,在全省恶性疟流行区采取了大范围持续的室内滞留喷洒灭蚊,和药物浸泡蚊帐巩固灭蚊,同时抓好传染源和易感人群的综合防治措施,结果在较短时间内控制了恶性疟的流行,并大幅度降低了间日疟发病率。经多年疟疾监测证实,已连续8年未发生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达到基本消灭恶性疟的标准,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元江流域九十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大约有 54万人次流动人口到海拔 80 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进行热区开发 ,流动人口的年带虫发病率 ( API)、血片阳性率 ( SPR)、原虫率分别是当地居民的 50倍、2 .6倍、2 .2 6倍 ,该地区已成为向两岸山区及省内外输出疟疾的疫源地。山区、半山区下坝生产者和外来流动人员大多露宿垦殖地 ,无防蚊设备 ,吸引了媒介按蚊外栖性与外食性 ,使常规室内滞留喷洒措施难以奏效。大量无控制的流动人口为疟疾防治工作带来困难 ,也严重威胁流域各县灭疟成果的巩固。提示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对各种防治措施的宣传 ,使之落实到位仍是我省控制及巩固疟防成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