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脞”与“[月坒]” 马王堆汉墓帛书(促臂十一脉灸经》足阳明脉条,其病有“脞瘦”;足厥阴脉条,脉循行“脞间”,也有“病脞瘦”。这几个“脞’,字都是“[月坒]”字之误。“脞”字以“坐”得音,“丛脞”一语指细碎的小肉粒,不关人体部位。“[月坒]”字从“比”得音,读如陛,指的是大腿部。音义与“髀”相近。在李鼎教授主编的《经络学》教材中注说:“脞——疑‘[月坒]’字之误,指髀部。”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中"疒"部古代病名训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公元121年问世.该书依据古文经和《史籀篇》、《仓颉篇》等书,博采古代经典材料而成.全书收字9353个,其中重文1163个(即古籀异体字),分14篇,加《叙》为15篇.按汉字的形体和偏旁结构"据形系联"分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用"六书"理论解释文字,确立了"六书"的体系,保存了篆文的写法系统和汉以前的古训古音,兼收古文、籀文,为古文字学、汉语词源学和古音学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是我们研读先秦古籍和研究古文字学的重要典籍.该书原本早已失传,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是经宋代徐铉整理过的.中华书局1963年影印,在每个篆字(字头)上加宋体楷书,卷末新附《检字表》查检方便.后人注《说文》的著作甚多,其中以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较为著名.  相似文献   

3.
痰病原道说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孟庆云 《中医杂志》1996,37(4):200-201
痰病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是一类病的统称。从痰概念的发轫、流变,乃至达到今日的指称涵义,也堪作为中医学理路演化径迹写照之一斑。痰病之痰是从痰饮播迁而来。夷考其源,痰最早为实体概念,指下呼吸道粘膜分泌的粘液。《内经》全书中并无痰字。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膈上病痰满咳嗽吐。”从文字发展史而论,古无痰字,乃借“淡”为之。《释名》及《说文解字》均不载有痰字。唐·慧琳《一切经音义·二十三》载惠苑《华严音义·六十六·风黄淡热》之文:“《说文集略》曰:‘淡为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字》"疾"解存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秀传 《中医研究》2006,19(10):F0003-F0004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字典,东汉许慎所著。《说文》从分析汉字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是研究东汉以前古籍和古文字学的重要依据。“疾”、“病”是中医古籍中的常用词,《说文》释义:“疾,病也,从疒矢声”;“病,疾加也,从疒丙声”[。1]许慎认为:“疾”、“病”都  相似文献   

5.
说“瘟疫”     
瘟,指流行性急性传染病,《说文》未收,其本字或为“殟”。大徐本《说文》释“殟”云:“胎败也。”释“殖”亦云:“胎败也。”考《玄应音义》卷七释《正法华经》第二卷“乌殟”之殟云:“乌没反。《说文》:‘暴无知也。’《声类》:‘乌殟,欲死也。’”又卷十二释《生经》第二卷中“殟婚”、卷十三释《比丘听施经》中“殟殟”引《说文》皆作“暴无知也”,  相似文献   

6.
盼盻眄     
盼、盻、眄三字声符不一,音遂有别,义亦各异。盼,音“判”,意为“黑白分明”,《诗经·卫风·硕人》:“美目盼兮。”《毛传》:“盼,白黑分也。”又释作“视”,见《一切经音义》卷十引《广雅》。盻,音“系”,《说文·目部》训作“恨视”。眄,音“免”,斜视,训见《说文》。此三字音义虽然各别,但由于形体相近,古书中每多混淆。《伤寒论·平脉法》:“假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  相似文献   

7.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篇:“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一段中“白津出”句,历代医家注说纷纭,大凡有三:一从“白津出”,如尤在泾说:“白津,汗之淡而不咸者,为虚汗也”;二从“白汗出”,认为“白汗”就是“迫汗”,或“魄汗”,为剧痛而逼迫出汗;三从“自汗出”,认为是“冷汗自出”等等。现在三者并存于各《金匮》注本之中,谁是谁非,争论不休。笔者从汉字辨淆角度,对“白”与“津”进行了考证,简述如下: 一、“白”“白”二字各有音义考《说文》“白”“白”二字,均为部首字,前者“/”下从“曰”,后者“/”下从“日”。字义各不同:“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白,此亦自字也。省自  相似文献   

8.
多余的疑     
《四川中医》今年一期载《“有””疑为“冇”》一文,把《伤寒论》176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中的“表有热,里有寒”,解释为“表没有热,里没有寒”。笔者认为刘文说话无据,把“有”字疑为“冇”字,实属多余。“冇”表示“没有”,虽然长沙一带有此方言,而起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决不会起于千多年前的东汉。因为从东汉时许慎写的中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起,历来的字书均无此字。即成书较晚,收字最多,连许多方言俗字  相似文献   

9.
1“痓”字校改之误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新校》卷四第一下注8:“痓,此为‘痓’误。按:‘痓’俗体作‘痓’,故古籍中多与‘痓’相混。《素问》、《太素卷十五·五脏脉诊篇》皆作‘瘛’,与‘痓’义同”。下‘痓’字同。  相似文献   

10.
在何裕民主编的《差异、困惑与选择》一书中,专门有一章“符号系统的差异”,由副主编邱鸿钟执笔(沈阳出版社,1990年版)。文中讨论“象形与拼音文字”,提出汉字许多缺点。其中“中医部分字形义”一段文字很值得商榷。文中说:“阴阳二字都从‘阝’,而‘阝’从‘邑’,象用‘卩’卫国,故‘阝’有国、府、集团、集合等意义。”还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神明之府也”文,说是“仍保留有这种语义”。殊不知“阴”、“阳”等字左旁的“阝”原字是“阜”,而不是象“郑”、“邹”等字右旁的“阝”原字是“邑”,字形的区…  相似文献   

11.
一、对“痰饮”含义的探讨“痰饮”名称,根据现有文献记载,首见于后汉张仲景《金匱要略》,其中立有“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一门。考在唐代以前,“痰”字多作“淡”,如今本《脉经》、《千金方》等,其中之痰饮则作“淡饮”。关于对“淡饮”含义的解释,据唐慧琳所著的《一切经音义》说:“淡饮,谓胸上液也。”按古“淡”字与“澹”通,系水饮动摇之意,如《说文》云:“澹,水摇也。”这与仲景所谓“水走腸间,  相似文献   

12.
读《湖北中医杂志》1981年第三期,《(金匮要略)断句一则》一文后,仔细推敲,有些不同看法,愿与作者商确。作者认为《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第十七条:……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原文中,“若发则白汗出”一句,“断作‘若发则白,汗出’将‘白’字  相似文献   

13.
(一)證《说文解字》“證:告也;从言,登声”。段玉裁注:“今人为證验字”。《玉篇》“證,验也”。《增韵》:“證候也,质也”。依《说文》的解说,这證本义是告语的意思。《论语》“其父攘羊,其子證之”。这个證就是告发的意思。可是这个證字经常用作證验、證明,證候的意思。如《金匮要略方论·痉湿喝病脉證第二》的“湿痹之候”即湿痹之證。在古书上它和徵字相通,如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讲义·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其中“脚肿如脱”则释为“形容双脚肿胀,且又麻木不仁似乎和身体要脱离一样”(《金匮要略讲义》·李克瑞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10月第一版,以下简称《讲义》)。笔者认为对“脚”字的释义欠妥,理由如下: 1、《金匮要略》成书于东汉末年,当属上古著作,而上古的“脚”字与现代汉语中的“脚”字,其义并不相同。《说文解字》谓:“脚,‘胫也’”,即踝上膝下,俗称小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字典,成书于东汉末年。书中通过对9353个常用汉字字形分析,阐释了其本义。值得一提的是,《说文》还在"疒"部中集中收录了一批与疾病相关的文字。这些字是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肺朝百脉”语出《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后世多数医家和注家多从“朝”字入手诠释,以“朝向,朝会”做解,以“单向”的指向性作为解释该句.本文以《黄帝内经》为主要参考,提出‘肺朝百脉’是指:肺是“气”的“双向调摄”并提出了肺朝百脉的中医理论模型“8”字模型.  相似文献   

17.
一、释字 1.造字解:试看“精气”二字,皆从于米。《说文解字》释有:“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凡米之属皆从于米,莫礼切。”“精,择也,从米、青声,吾盈切。”“气,馈客芻米也,从米,气声”。《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释字专书,它准确的从造字的角度先解释了精气二字的读音和原意。就是说精气二字的原始意思是选择出来供馈赠佳客的上等精粮。 2.引伸意:《內经》(灵枢·决气篇)载有:“歧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  相似文献   

18.
妊娠脉辨析     
诊妊娠脉之法肇始于《内经》,一直沿用至今天。如邓铁涛主编的《中医诊断学》中“诊妊娠脉”即说:“‘身有病而无邪脉。’就是指身体虽有症状反映,而三部脉浮沉大小正等,无弦、芤、涩等现象,便是有孕之征。《素问·平人气象论》又说:‘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是说月经...  相似文献   

19.
不少注家皆以为《伤寒论》“脉促”与“急促”或“短促”同义,而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脉。如:徐灵胎认为:“促有数意”。钱天来更说:“脉促者,非脉数时一止复来之促也,即急促亦可谓之促也”。顾宪章又以为:“促有短促之义”。日人浅田氏也说:“促者,非脉来数,时一止复来之促,又非数脉之谓促;即短促、蹴促之义”。日人丹波元简还说:“‘辨脉法’并王氏《脉经》以促为数中一止之脉,非也……此促,急促之义也”。一九七八年版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伤寒论选读》甚至认为21、34、140诸条之“脉促”以‘急促’或‘短促’为解,则全篇皆通”。实则这些说法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1 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此句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王冰注曰 :“烦扰阳和 ,劳疲筋骨 ,动伤神气 ,耗竭天真 ,则筋脉月真胀 ,精气竭绝。”清代小学家俞樾在《春在堂文集·读书余录》中指出 :“‘张’字之上夺‘筋’字。‘筋张’、‘精绝’两文相对 ,今夺‘筋’字则义不明。王注曰‘筋脉胀张 ,精气竭绝’,是其所据本未夺也。”俞说一出 ,后人多袭用之 ,由郭霭春先生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亦引用此说。笔者认为 ,俞氏之校误。俞氏之校本于王冰之注文 ,殊不知王冰之注亦误矣。对“阳气者 ,烦劳则张 ,精绝”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