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及显微治疗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7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62例的临床资料。均行半椎板入路肿瘤切除。结果半椎板切除患者手术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术后起床反应轻微,对脊柱的稳定性影响小。结论MRI是椎管内肿瘤最佳的诊断方法;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有利于脊柱稳定性的维持。  相似文献   

2.
梁锐  唐尤佳 《当代医学》2014,(20):29-30
目的探究全椎板和半椎板两种路径对椎管内肿瘤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4月~2012年5月收治的30例通过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患者。其中15例患者采取半椎板肿瘤切除法,15例患者使用全椎板入路切除肿瘤,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半椎板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3.3%,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85±2.17)d。全椎板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3.3%,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56±2.09)d。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与住院时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半椎板切除肿瘤有利于脊椎的稳定性,肿瘤损伤较小,可缩短住院时间,远期疗效好,在椎管内肿瘤临床治疗中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椎管内肿瘤患者,将40例患者简单随机分为2组,20例椎管内肿瘤患者为一组。其中,一组患者实施全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椎管内肿瘤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脊柱稳定性。结果观察组椎管内肿瘤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脊柱稳定性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治疗椎管内肿瘤中应用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一侧半椎板入路显微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22例,其中肿瘤位于颈段10例,胸段7例,腰段5例。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被全切除,术后症状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未见新的神经功能损害或脊柱畸形并发症。结论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椎管内神经鞘瘤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且有利于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优点,适用于治疗位于侧面或侧背面生长的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5.
半椎板入路在椎管病变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经全椎板入路,对脊柱破坏性大,影响其稳定性.文中探讨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利用半椎板入路切除椎管内肿瘤患者23例,其中神经鞘瘤13例、脊膜瘤7例、肠源性囊肿2例、腰骶管表皮样囊肿1例.磨钻磨除同侧半椎板,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结果 21例患者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患者因肿瘤所属的神经根切断出现相应肌肉运动障碍,随访6个月,其中2例完全恢复,另1 例恢复不完全.其他患者未见术后脊柱畸形或活动障碍.结论 对于椎管内髓外的良性肿瘤,小切口半椎板技术手术创伤小,手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半椎板入路在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85例椎管内肿瘤患者根据手术类型分为研究组45例和常规组40例,常规组采取全椎板术治疗,研究组采取半椎板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脊柱稳定性良好,未出现任何变化,而常规组有4例脊柱稳定性有变化,且远期疗效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住院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中采取半椎板入路治疗法,疗效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且有良好预后,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重大。  相似文献   

7.
半椎板入路显微手术在椎管内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经半椎板切除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90例的临床资料,与同期经全椎板切除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85例进行对照比较。对手术前后的医学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患者的脊柱稳定性及临床疗效。半椎板组脊柱稳定性良好,均未发生脊柱畸形,全椎板组11例脊柱稳定性发生变化(P<0.05)。临床近期疗效均较满意,远期临床疗效半椎板组优于全椎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胡玮 《当代医学》2014,(6):62-62
目的分析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57例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椎管内肿瘤患者114例,分别采用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观察组)和全椎板切除术(对照组)治疗,评价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脊柱稳定性、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短,且术中出血量要比对照组少(P〈005);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为895%,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47%,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出现脊柱不稳定4例。观察组未出现脊柱不稳定情况;对照组出现并发症5例,观察组出现2例。结论采用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创伤小、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且能最大限度保证术后患者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及优点。方法 176例术前经MRI确诊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组(n=88)和全椎板切除术组(n=88),分别行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或全椎板切除术切除肿瘤,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完全切除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术后6个月的脊柱稳定性,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组手术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短于全椎板切除术组(t=7.53,P〈0.01;t=4.88,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全椎板切除术组(t=11.28,P〈0.01);术中肿瘤完全切除率略高于全椎板切除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P〉0.05)。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组出院时临床症状改善率略高于全椎板切除术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2,P〉0.05)。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组88例均脊柱稳定性良好,全椎板切除术组11例出现脊柱不稳定(χ2=4.60,P〈0.05)。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组术后1例发生脑脊液漏,3例发生感染;全椎板切除术组2例出现局部疼痛,1例肌肉无力,3例脊柱后突畸形。结论半椎板切除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创伤小,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疗效确切,能最大限度地维持术后脊柱的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单侧半椎板开窗切除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16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单侧半椎板开窗切除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的优缺点及适应证。方法对采用单侧半椎板开窗方式切除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16例患者的手术和术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15例术后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随访脊柱稳定性好,1例术中改全椎板手术。结论单侧半椎板开窗切除椎管内髓外良性肿瘤,且肿瘤大部分偏向椎管一侧的患者,具有创伤小,有利于维持脊柱稳定性的优点,也有暴露受限的缺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髓外硬膜下肿瘤切除术中应用半椎板开窗入路方案的临床表现及医疗价值进行科学评估。方法对2010年9月~2013年9月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00例髓外硬膜下肿瘤病例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个实验组,分别采取半椎和全椎板开窗入路方案进行肿瘤全切除手术,并对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术中出血情况、手术用时、术后住院、手术效果以及术后半年到1年的肿瘤复发率等进行比对研究。结果观察组病例的术中出血情况、手术用时及术后住院都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术后疗效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脊柱不稳定病例数,观察组0例,明显低于对照组3例的风险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充分分析患者病理情况的基础上,在进行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中合理采取半椎板开窗入路方案,具有手术效果好、创伤小、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特点,对患者的脊柱活动水平和稳定性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丁晓  李志斌  伍益  黄戈 《中外医疗》2013,32(19):89-90,92
目的探讨微创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肿瘤的技术和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和分析该院采用微创显微手术治疗66例椎管内髓外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结果 66例患者中,神经鞘瘤48例,脊膜瘤14例。肿瘤位于颈段22例,胸段25例,腰段15例,骶段4例。几乎所有肿瘤均获得全切,术后及随后3个月~3年随访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和脊柱畸形。结论微创显微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且保持了脊柱的稳定性,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全椎板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3.
杨志刚  杨成蓉  蔡联军 《医学综述》2014,(16):3049-3050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脊髓肿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6月雅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脊髓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组(小切口单侧组)50例,传统全椎板入路组(传统全椎板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肿瘤切除情况,术后神经功能情况;最早下床时间(d)、住院时间(d)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小切口单侧组患者手术肿瘤切除情况,术后神经功能情况均显著优于传统全椎板组(P<0.05)。小切口单侧组患者术后最早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1.8±4.2)d、(15.3±5.1)d,均显著短于传统全椎板组[(18.7±5.6)d、(27.1±7.3)d,(P<0.05)]。小切口单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0%,显著低于传统全椎路组(26.0%)(P<0.05)。结论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术式治疗脊髓肿瘤手术效果优于传统全椎板入路术式,而且对患者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良性肿瘤的手术疗效和治疗策略.方法 对151例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良性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多中心临床对照研究,手术方式分为:全椎板切除+肿瘤显微摘除术、半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以肿瘤所在部位:颈段、胸段、腰骶段分别对患者肿瘤全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良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在颈段采取半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在胸段采取全椎板切除+肿瘤显微摘除术,在腰骶段采用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较合适.结论 进行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良性肿瘤手术方式的选择时,应根据肿瘤所在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板切除摘除椎管内肿瘤,同时行颈椎侧块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颈椎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该手术方法治疗颈椎椎管内肿瘤10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早期(3周以内)可下床活动,无1例出现眩晕、颈痛、头痛等颈椎不稳的表现。随访6个月~2年未见后凸畸形发生,颈椎活动不受限制,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结论:经后路椎板切除同时行经颈椎侧块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管内肿瘤,能够维持手术后颈椎的稳定性,防止远期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颈椎椎板切除术后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椎板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5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62例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的资料。对手术前后的临床及医学影像进行复习,通过手术后随访评价患者脊柱生物力学的变化。结果62例按椎板切除数分为:A组(〈3个)及B组(≥3个);按病变部位分为:C组(髓内)及D组(髓外)。患者近期及远期临床效果均满意。随访3个月至12年,颈椎不稳定发生率A组3.1%,B组16.7%,B组高于A组(P〈0.05);C组36.4%,D组4.3%,C组高于D组(P〈0.05)。颈椎曲度恶化发生率A组为3.1%,B组为23.3%,B组高于A组(P〈0.05);C组45.5%,D组6.4%,C组高于D组(P〈0.05)。结论椎板切除术式可导致颈椎生物力学的变化。椎板切除数≥3个,髓内占位或同时累及颈2及颈7时应注意术后不稳定或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板减压、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10年1月对42例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的患者采用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术前常规摄腰椎正侧位、腰椎过伸过屈动力位片、CT及MRI,了解椎管狭窄及椎体不稳程度;术后1周带腰围或佩戴支具下床活动。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腰痛及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4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8个月。根据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的评定标准,优良率85%。X线片显示椎间植骨融合良好。结论经后路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切除减压、髓核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症效果优良,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医疗费用少等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及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半椎板切除减压术与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4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6例,采用半椎板切除减压术,B组22例,采用全椎板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观察比较两种方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临床疗效评价的差异。结果 A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t=14.95,P<0.01),手术时间也明显短于B组(t=25.57,P<0.01);A组术后优良率为80.77%,B组术后优良率为81.82%,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腰椎管狭窄临床效果均良好,但半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术中出血量较少及手术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