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不同月龄组脑性瘫痪患儿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康复治疗,探讨其治疗效果,以期阻断或降低脑性瘫痪所致的伤残发生。方法:适取脑性瘫痪患儿108例为观察对象。按诊治开始的年龄分为1~3,4~6,7~9个月3组,每组均采用Bobath法和Vojta法相结合的运动疗法,穴位经皮神经电刺激,脑多肽、吡拉西坦分别加入100g/L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共两三个疗程,在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发育、反射发育、Vojta姿势反射发育、肌张力对比评价,治疗至2岁时,比较各组之间的疗效。结果:总有效率96.3%(104/108),正常化率61.1%(86/108),有效率及正常化率随月龄增大有下降趋势,无效率随月龄增大而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χ2=6.981,P>0.05)。  相似文献   

2.
Vojta姿势反射在脑性瘫痪早期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Vojta姿势反射在脑性瘫痪早期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与进展,以探讨该检查方法对早期脑性瘫痪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来源:检索Pub Med1999-01/2005-6与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及Vojta反射相关的文章,检索词"cerebral palsy,Vojta method"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检索清华全文数据库1997-12/2005-06关于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及Vojta反射相关的文章,检索词"脑性瘫痪,Vojta姿势反射"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Vojta姿势反射诊断早期脑性瘫痪的包括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筛除应用Vojta方法治疗脑性瘫痪的明显不随机和重复性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52篇关于Vojta姿势反射诊治脑性瘫痪的随机或未随机研究文章,全部为临床研究,14篇临床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38篇文章中151篇为治疗方面的文章,132篇为未随机研究,55篇为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14篇临床研究包括824例患儿,结果表明:Vojta姿势反射发育检查除应用于脑瘫早期诊断,高危儿早期筛查外,还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如结合围产期病史及智力发育和肌张力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使检查结果更准确,减少误诊和漏诊.结论:除了围产期病史外,Vojta姿势反射发育检查在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起量化其诊断标准的作用.但缺乏大样本、多地域的正常标准.临床应用亦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Vojta姿势反射发育检查是脑性瘫痪早期评估较为可靠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Vojta姿势反射在脑性瘫痪早期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与进展,以探讨该检查方法对早期脑性瘫痪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来源:检索PubMed1999-01/2005-6与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及Vojta反射相关的文章,检索词“cerebralpalsy,Vojtamethod”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检索清华全文数据库1997-12/2005-06关于小儿脑性瘫痪早期诊断及Vojta反射相关的文章,检索词“脑性瘫痪,Vojta姿势反射”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Vojta姿势反射诊断早期脑性瘫痪的包括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筛除应用Vojta方法治疗脑性瘫痪的明显不随机和重复性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52篇关于Vojta姿势反射诊治脑性瘫痪的随机或未随机研究文章,全部为临床研究,14篇临床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38篇文章中151篇为治疗方面的文章,132篇为未随机研究,55篇为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14篇临床研究包括824例患儿,结果表明:Vojta姿势反射发育检查除应用于脑瘫早期诊断,高危儿早期筛查外,还应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如结合围产期病史及智力发育和肌张力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使检查结果更准确,减少误诊和漏诊。结论:除了围产期病史外,Vojta姿势反射发育检查在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中起量化其诊断标准的作用。但缺乏大样本、多地域的正常标准。临床应用亦缺乏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Vojta姿势反射发育检查是脑性瘫痪早期评估较为可靠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4.
引导式教育结合按摩法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索引导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CE,又称Petoe法)结合中国传统按摩法对要幼儿脑性瘫痪提高其康复疗效的作用。方法:随机对119例3—14岁儿童脑性瘫痪患儿中的61例应用引导式教育加中国传统按摩法联合治疗,58例单用引导式教育治疗,将随访1年时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单用引导式教育组的有效率67%,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5%,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但在发育商/智商上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引导式教育和中国传统按摩法结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疗效,较单用引导式教育的疗效显著,但对小儿脑性瘫痪儿童的发育商/智商发育无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和中枢协调障碍(Centralcoordinationdisturbance,CCD)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对0~9个月的100例脑性瘫痪患儿和中枢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早期干预,采取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结果早期干预的患儿经过3~6个月,平均4个月规范化治疗,总有效率达96%,年龄越小正常化率越高.结论对脑性瘫痪患儿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正规康复方法可以减少残疾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危脑损伤儿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对245例高危脑损伤儿进行Bobath神经发育学疗法、经络导平、中医按摩、辅以静滴脑活索或脑苷肌肽等综合治疗,评价效果根据Vojta姿势反射和Gesell量表。结果。出生1~6月开始治疗,患儿正常化率94.6%,脑瘫发生率5.4%;6-12月开始治疗,患儿正常化率42.3%,脑瘫发生率57.7%。两个治疗时期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x^2=84.6(P〈0.01).结论:对高危脑损伤儿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降低脑瘫的发生率,对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冯高起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375-3375
探讨运动疗法结合中医治疗脑性瘫痪(脑瘫)的方法和疗效,建立综合康复治疗体系。对126例脑瘫患儿在功能训练前或后施以针灸、推拿按摩、穴位注射、经络导平,并在治疗前后进行肌张力、肌力、关节活动度、反射姿势、随意运动等运动功能评价和日常生活能力、智力、语言评价。结果经5个疗程治疗达正常化43例(34.1%);显效47例(37.3%);有效32例(25.4%);无效4例(3.2%),总有效率96.8%,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最佳治疗年龄为6个月~3岁。综合康复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运动疗法早期干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10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惠佳  覃蓉 《现代康复》2000,4(12):1873-1873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和中枢协调障碍(Central coordination disturbance,CCD)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对0~9个月的100例脑性竣痪患儿和中枢协调障碍患儿进行早期干预,采取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合治疗,结果:早期二预的患儿经过3~6个月,平均4个月规范化治疗,总有效率达96%,年龄越小正常化率越高,人:对脑性瘫痪患儿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正规康复方法可以减少残疾发生。  相似文献   

9.
Vojta法诊治中枢性协调障碍与脑瘫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枢性协调障碍 (zentralekoordinationstorung ,ZKS)是德国学者Vojta博士首先提出的用于早期诊断脑性瘫痪的诊断名称 ,也是Vojta博士利用症候学的表现辅助诊断脑瘫的一种方法。Vojta姿势反射[1] 是利用 7种姿势反射衡量小儿发育水平 ,早期发现异常 ,早期诊断脑瘫和脑损伤性疾病的检查方法。Vojta治疗法是通过对身体一定部位的压迫刺激 ,诱导产生全身性、协调化的反射性移动运动 ,促进与改善患儿的运动机能 ,故又称为诱导疗法。ZKS的概念与Vojta诊治法已被学术界认可 ,并成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脑瘫方面有代表性的学派[2 ] 。Vojta诊治…  相似文献   

10.
脑性瘫痪功能康复训练的技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国内外脑性瘫痪康复治疗的发展现状出发,对脑性瘫痪功能康复训练的常见技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这些观点的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以探讨脑性瘫痪康复训练技法的选择和运用。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1—01/2003—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cerebral palsy,function training,rehabilit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5-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脑性瘫痪、康复训练、功能”,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并手工检索1998—2004期间关于脑性瘫痪康复训练的专著。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与脑性瘫痪、康复训练、功能有关的包括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文献、专著,然后筛除与功能康复技法无关的文献,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以是否为对照临床试验和康复训练相关研究作为纳入标准。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68篇关于脑性瘫痪康复训练的随机和未随机试验的文献和专著,1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53篇。53篇中35篇是重复的同一研究,6篇是综述文献,12篇为Meta分析研究。 资料综合:①脑性瘫痪的病因较为复杂,出生前、围产期及出生后的多种疾病均可致本病,有15%-20%的病例发病原因不清。②脑性瘫痪的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多方面的康复医疗,应采用物理、作业、语言、手术、中医手法等治疗方法进行矫治和训练,其中以建立在小儿发育神经学、运动神经学、生理学基础上的神经生理学疗法为基础的康复训练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康复治疗可促进脑细胞功能重建的理论基础是中枢神经可塑性理论。③常用的方法主要有:Vojta法、Bobath法、Rood法、上田法、引导式教育、感觉统合训练及作业疗法等。④对较小年龄和程度较重的脑性瘫痪儿童采用Vojta和Bobath等神经生理学疗法康复效果较显著。对年龄较大、有一定运动功能基础和语言智力较好患儿,需进行力量训练、协调性训练和控制能力训练。肌肉控制能九训练主观能动性较强,对加强膝关节控制能力、骨盆控制能力、肌肉力量、协调性和运动控制能力有较满意的康复效果,且经过重复.的训练和学习,在患儿脑中形成正确的运动程序。 结论:脑性瘫痪的康复在于早期持久的纠正异常的姿势和肢体的功能训练。脑性瘫痪康复的每一种训练,都有肯定的治疗效果,但要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必须有选择性地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并规范这些技法。  相似文献   

11.
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赵鹏  杨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2):1101-1103
目的:探讨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对脑性瘫痪儿童进行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76例3—6岁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7例应用物理疗法治疗,研究组39例应用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治疗,并进行2年的临床观察。结果: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研究组有效率为87.18%,单用物理疗法对照组的有效率为51.35%。结论:物理疗法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有效;物理疗法加引导式教育治疗效果显著,对患儿的运动功能和ADL的提高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脑电刺激治疗对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20位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性瘫痪患儿按就诊时间、性别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小脑电刺激加综合康复治疗)和对照组(综合康复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和Gesell智力测试。结果:小脑电刺激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5%)好于对照组(80%,P&;lt;0.01),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分结果(37.49&;#177;4.81)及Gesell智力测试之适应性项发育商得分结果(84.86&;#177;7.27)均较对照组高(P&;lt;0.01)。结论:小脑电刺激是脑性瘫痪患儿安全、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脑性瘫痪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小儿脑性瘫痪是儿童难治之症。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及时、早期的康复治疗十分必要。现就83例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2临床资料2.1一般资料83例脑性瘫痪患儿为1999年3月~200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患儿,男65例,女18例;年龄6个月~16岁,中位年龄3岁8个月。全部病例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确定的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犤1犦。2.2临床表现运动伤残:痉挛性脑性瘫痪61例(73%)、其他类型22例(27%)。并发发育异常:智力低下65例(78%)、语言障…  相似文献   

14.
针刺与易化技术结合治疗儿童脑性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与易化技术治疗脑性瘫痪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针刺和易化技术治疗246例脑瘫患儿,并进行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定。结果:显效95例,有效127例,总有效率90.2%,其中34例达正常儿童发育水平;治疗效果与开始治疗的年龄、持续时间、类型、病情程度及有无合并症有关。结论:针刺与易化技术结合可促进脑瘫患儿尽快康复,早期、长期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5.
康复干预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运动发育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在脑性瘫痪治疗中的意义,以减少脑性瘫痪的致畸率。方法选择辽宁省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脑瘫科收治的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个月的系统康复训练。比较训练前后的运动发育率。结果68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训练后运动发育率明显高于训练前(t=2.340~3.773.P&;lt;0.05~0.01)。结论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其脑功能的恢复。使患儿运动功能趋于正常。  相似文献   

16.
史鸽 《中国综合临床》2007,23(12):1141-1142
目的探讨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干预的方法,旨在减轻患儿的伤残程度。方法所有患儿均采用高压氧及予以脑活素治疗。观察组加用Vojta手技的运动疗法。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及脑性瘫痪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用运动疗法,可明显降低患儿脑性瘫痪发生率,提高治愈率,促进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7.
小儿脑性瘫痪早期干预疗效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萍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2):2306-2306
对0~12个月的72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采取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早期干预的患儿经过6个疗程的规范化治疗,总有效率90%,且年龄越小有效率越高。对脑瘫患儿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及正规化的康复治疗,可以达到大部分治愈,减少残疾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按摩疗法治疗超早期小儿脑性瘫痪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按摩治疗超早期小儿脑性瘫痪的常用穴位数目不多,主要依靠手法的多变来促进患儿肌力的改善及主动运动功能的产生和正常平衡调整反应的建立,再根据运动发育的规律,即是头尾规律和运动发育由上而下规律,改进按摩手法,采用按摩疗法结合自编排康复体操治疗300例脑性瘫痪患儿,较好地改善了脑性瘫痪患儿中枢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19.
刘超 《现代康复》1999,3(2):165-166
目的:探索脑性瘫痪简便、可靠的诊断方法。方法:研究分析57例脑性瘫痪患儿10种脑干反射出现及异常情况。结果:在10种脑干反射中,除角膜反射.咽反射无明显改变外,其余各种反射均有不同程度异常。主要表现为6个月以内以反射发育落后和延迟出现为主.以后各年龄主要为反射残存和亢进等。结论:脑干反射检查有助于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临床类型的区分;脑干损害的存在与否及病变部位的定位等。  相似文献   

20.
赵聪敏  张雨平 《中国临床康复》2002,6(7):954-954,957
目的:观察Bobath与Vojta的神经生理学疗法和引导式教育辅以Bobath与Vojta相结合对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年龄1-3岁的脑瘫患儿,观察组1为23例,采用引导式教育辅以Bobath和Vojat法,观察组2为25例,采用Bobath和Vojta法。结果:表明两观察组脑瘫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得分,不但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且引导式教育辅以Bobath和Vojta疗法组与Bobath 和Vojta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辅以Bobath和Vojta疗法优于单纯采用Bobath和Vijta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