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诱发性大鼠乳腺癌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与肿瘤病理分级、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探讨CTP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35只,7,12-二甲基苯蒽(7, 12-dimethyl-1, 2-benzanthracene,DMBA)灌胃诱发乳腺肿瘤.乳腺CT平扫和CTPI检查,经工作站后处理得到CTPI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并计算时间密度曲线(time density curve,TDC).处死大鼠后取乳腺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乳腺肿瘤病理类型和MVD.结果 30只大鼠成功诱发乳腺肿瘤,其中乳腺增生性疾病8只,乳腺癌22只.乳腺癌组与乳腺增生性疾病组的BF、BV分别为(151.72±93.43)vs(42.96±32.42) ml/(min·100 g);(9.55±7.88)vs(2.17±1.36) ml/100 g,乳腺癌显著高于乳腺增生性疾病(P<0.05).乳腺癌中分化组和低分化组的BF、BV分别为(115.30±15.46)vs(256.52±132.19)ml/(min·100 g);(9.76±9.00)vs(10.34±4.56) ml/100 g,BF、BV在不同分化程度肿瘤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乳腺癌MTT为(2.43±1.64) s,显著低于乳腺增生性疾病(P<0.05),但在不同分化程度肿瘤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BF、BV、PS与MVD的相关性随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呈升高趋势,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701、0.441和0.521,两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大鼠诱发性乳腺癌是CT灌注成像研究适合的模型,CT灌注成像有助于判断乳腺病变的良恶性、反映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兔VX2肝癌模型中CT能谱成像参数与灌注参数及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4只种植VX2肝癌的大白兔,于种瘤后第14天行能谱及灌注一站式扫描,同时获得CT灌注图像和CT能谱图像。对肿瘤周边CT强化较明显区域行CD34的免疫组化染色,根据CD34阳性结果计数测定MVD,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能谱图像肿瘤的碘基值与灌注参数值及MVD值的相关性。结果瘤组织动脉期碘基值与BV、BF、HAF、PS及MVD值呈正相关(P均<0.05),与MTT呈负相关(P<0.05);瘤组织静脉期碘基值与BV、BF、PS及MVD值呈正相关(P均<0.05),与HAF、MTT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CT能谱图像碘基值与灌注参数及MVD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反映肿瘤的血供变化。  相似文献   

3.
吴越  梁长虹  刘昕  杨本强  刘文源  李子浩 《医学争鸣》2009,30(24):3009-3013
目的:通过对兔VX2肝癌模型不同生长期的CT灌注参数与组织学进行研究,为CT灌注成像成为评价该肿瘤生长的影像学手段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开腹瘤块包埋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分别于种瘤前、种瘤后第1周到第3周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种瘤前肝实质与种瘤后肿瘤区域以及第2周肿瘤区与非肿瘤区肝脏的肝血流量(HBF)、肝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分数(HAF)的变化规律.种瘤后第3周CT检查完成后处死实验兔,进行病理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所有结果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6只兔均接种成功.肿瘤部位种瘤后1~3wkHBF,PS,HAF值与种瘤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BV,MT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种瘤后第2周肿瘤区HBF,HBV,PS,HAF增高与非肿瘤区肝组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肿瘤区MTT降低与非肿瘤区肝组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大体病理检查共发现16个单发肿瘤,其中14例中心出现坏死囊变区,与CT检查基本一致.光学低倍镜下见肿瘤细胞在肝内呈浸润性癌巢,与肝实质无明显边界,新生毛细血管丰富; 高倍镜下可见瘤细胞体积大,呈不规则排列,核分裂像多见.VEGF染色阳性呈棕褐色,多见于细胞质内,呈均匀或不均匀的颗粒状或团块状; 随着癌细胞增生活跃,阳性细胞数量增多,染色也增强.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较好地评价兔VX2肝癌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合了组织学的研究则可以提供更多的量化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应用不同方法制作VX-2兔移植性肝癌模型,评价原位成瘤率。方法新西兰白兔38只,采用VX-2瘤株动物自身接种传代。A组15只采用超声引导瘤组织混悬液注射法;B组13只采用开腹瘤组织混悬液注射法;C组10只采用瘤组织块包埋法,均接种于肝左叶。各组分别于接种后1周、2周、3周、4周、5周行CT平扫、增强扫描及MR I平扫。计算各组的原位成瘤率。结果A、B组各种植成功10只,C组种植成功7只,分别为66.7%、76.9%、70%,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组制作方法都有较高的原位成瘤率,实验周期短,均可用于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  相似文献   

5.
张小波  邓东 《广西医学》2006,28(7):1054-1056
近年来,肺癌成为呼吸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研究表明,实体性肿瘤的某些生物特征,如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内的血管生成;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主要受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调节(调控),肿瘤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受缺氧系统刺激等使局部微环境发生变化的因素作用而合成释放上述因子,当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的调节平衡被打破时,即发生血管生成过程[1].肺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其他实体肿瘤一样,血管生成对其生长和转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鼠脑C6 胶质瘤CT 灌注参数的变化特征,分析CT 灌注参数在评价C6 胶质瘤血管生成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20只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肿瘤组和正常对照组。对照组通过立体定向仪于鼠脑右侧尾状核区注射10μL生理盐水,肿瘤组于鼠脑右侧尾状核区种植C6 胶质瘤细胞复制大鼠脑胶质瘤模型,3周后两组大鼠分别在脑尾状核层面进行CT 灌注扫描,大鼠脑组织进行HE 染色及FⅧ 抗体和CD105 单抗免疫组化染色。应用SPSS11.5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大鼠胶质瘤的CBV、CBF、PS 及MTT 值分别为 (均数?标准差)分别为(17.35?.73)mL/100g、(508.66?58.88)mL/min.100g、(13.92?.96)mL/min.100g、(1.79?.44)s;对照组大鼠右侧基底节CBV、CBF、PS 及MTT 值分别为(均数?标准差)分别为(10.28?.01) mL/100g, (304.95?8.77) mL/100g.min, (0.26?.34) mL/100g.min, (1.48?.07) s, 两组CBV、CBF、PS 值有显著性差异,胶质瘤组呈现明显的高灌注特征,MTT无显著性差异。胶质瘤FⅧ 和CD105计数分别为(34.7?.13)条/高倍视野、(16.6?.12)条/高倍视野; 对照组FⅧ计数为(17.31?.62)条/高倍视野, 对照组无明显CD105染色阳性血管。肿瘤实质区的CBV、PS 与免疫组化的FⅧ-MVD 和CD105-MVD 计数之间明显相关( P均<0.05),CBF 与CD105-MVD 计数之间相关( P<0.05),MTT 与免疫组化MVD 计数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T 灌注参数CBV、CBF及 PS与CD105-MVD表达正相关,CT 灌注成像有助于胶质瘤血管生成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钟进  乔辉  郝彩仙  宫毅  刘筠 《当代医学》2009,15(20):91-93
目的研究不同CT灌注采样方法对甲状腺病变评价的影响,以及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灌注参数特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甲状腺良性肿瘤和10例甲状腺恶性肿瘤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采用两种不同的采样方法,比较其灌注参数的差异性,并分析比较良、恶性肿瘤的灌注参数特点及其差异。采样方法Ⅰ:对所有病变进行整体采样(采样面积为各肿块面积的90%~100%);采样方法Ⅱ:对病变实性强化部分进行采样,兴趣区10mm^2~20mm^2。以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作为评价CT灌注的参数。结果方法Ⅰ、Ⅱ中病变区的BF分别为135.86±53.5/235.34±43.51;BV分别为56.71±13.42/75.89±22.15;MTT分别为46.74±13.42/23.56±13.34;TTP分别为33.57±15.45/22.16±13.36。方法Ⅰ与方法Ⅱ的CT灌注参数BF、BV、MTT、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Ⅰ中良、恶性病变的备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方法Ⅱ中MTT、TT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CT灌注采样方法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对明显不均匀强化的病变进行细致分析,采用方法Ⅱ更为适宜。MTT、TTP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兔脑微栓塞模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 CTPI)脑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A组:假手术对照组5只,B组:微栓塞组25只。经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注入直径约0.5 mm的SiO2颗粒10枚,分别于栓塞后30 min、3 h、6 h、12 h及24 h行CTPI,24 h 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行HE染色。根据HE染色结果将模型分为缺血组和梗死组,分别观察其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脑血容积(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 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A组CTPI及HE染色均未见明显异常。B组3只因实验意外死亡,1只因下肢静脉穿刺失败导致CTPI失败,21只行CTPI,其中18只灌注异常,3只未见明显异常。18只灌注异常的兔中,HE染色10只脑梗死,7只脑缺血,1只未见明显异常。30 min时7只缺血兔脑不同程度低灌注,表现为CBF降低,MTT延长,CBV无显著变化,3~6 h 低灌注进一步加重,CBV值略降低,12 h低灌注不同程度恢复,24 h进一步恢复。30 min 时10只梗死兔脑明显低灌注,表现为CBF及CBV显著降低,MTT显著延长,3只兔低灌注分别在3 h、6 h及12 h不同程度恢复,然后下一时间又迅速降低并随着时间延长进一步加剧,其余7只兔低灌注程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加剧或在一定水平上波动。结论脑缺血3~6 h低灌注最明显,12~24 h低灌注不同程度恢复,而脑梗死随时间延长低灌注程度不断加重或一过性恢复后再次加重。脑缺血的特征是CBF和CBV的不匹配,缺血组织CBF显著降低,CBV无显著变化,而脑梗死则表现为这两个参数的一致性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在评价急性脑缺血介入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作用。方法对48例急性脑缺血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分别行MSCTP检查,获得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计算出缺血边缘区和缺血中央区的RCBF、RCBV和RMTT值(病变侧与镜像的对侧相应值的比值),分析其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介入治疗后缺血边缘区的RCBF值显著增加(P〈0.01),RMTT值显著减小(P〈0.05),RCBV值无显著性增加(P〉0.05)。而缺血中心区的RCBF和RCBV为轻度增加(P〉0.05),RMTT值轻度减小(P〉0.05)。48例患者介入治疗前MSCTP均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脑灌注异常区。介入治疗后MSCTP患者异常灌注有改善者32例,明显改善者12例,无改善者3例,进一步加重者1例。结论MSCTP可以较好地反映急性脑缺血介入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状况,有利于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兔肝VX2肿瘤多层螺旋CT(MSCT)增强表现,以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选取25只实验兔,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MSCT灌注成像和免疫组化方法对对照组、实验组、兔肝VX2肿瘤模型组于建模后的7、14、21和28 d进行检查,测定分析MSCT灌注参数值: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以及VEGF和MVD表达的变化,并分析MSCT灌注参数值和VEGF、MVD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的HAP、HPI、VEGF和MVD值显著高于对照组,HP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兔肝VX2模型组的HAP、HPP和HPI值以及其VEGF和MVD值在模型建立后不同时间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P的变化与VEGF、MVD的变化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HPP、HPI的变化与VEGF、MVD变化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MSCT灌注成像可以提供肝动脉和门静脉灌注的量化信息,HAP与MVD、VEGF表达有明显正相关性,可间接反映肝肿瘤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稳定的动物腹膜转移癌模型,分析移植性腹膜转移癌的CT影像学特征,鉴定其生物学行为。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36只分为开腹包埋、开腹穿刺及直接经皮穿刺种植3组(每组12只),每组又分为6只瘤块接种,6只悬液接种,接种VX2肿瘤。观察种植肿瘤生长状况,通过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分析局部区域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3种方法构建模型的成功率分别是100%(12/12)、91.7%(11/12)和58.3%(7/12),开腹包埋、开腹穿刺接种种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与经皮穿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2周后,3组都能形成典型溃疡型胃癌并腹膜转移癌表现,CT上表现为占位性病变,呈稍高软组织密度结节,增强后肿瘤表现为明显或轻度强化,宿主衰竭,4周出现肺部转移。病理学检查符合典型VX2组织学特点。结论:开腹包埋与开腹穿刺接种制作VX2兔腹膜转移癌模型简单,实验周期短,接种率高,CT平扫和增强是检测肿瘤生长及血供的可靠方法,其病理表现类似人类腹膜转移癌,为腹膜癌治疗的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大型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评价兔VX2肝癌介入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采用瘤块置入法建立25只新西兰大白兔VX2肝癌模型,2周后行第1次CT灌注扫描,并采用改良的经股动脉-肝动脉插管法行介入治疗,治疗后1,3 d行第2,3次CT灌注扫描。所得CT灌注图像输入GEAW4.2工作站进行处理,得到灌注参数图和灌注参数:血流量(HBF)、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F),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在第1次灌注扫描后处死2只肿瘤兔,第3次扫描后处死所有肿瘤兔,取肝癌标本做病理学检查。结果:种植2周后CT扫描25只兔肝内均可见肿瘤生长;23只肿瘤兔中20只成功行介入治疗;肿瘤边缘HBV、HBF、PS、HAF及MTT与肿瘤周围正常肝组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介入治疗后1 d和3 d肿瘤边缘HBF、HBV、PS、HAF及MTT与介入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显示介入治疗后VX2肝癌坏死区较介入治疗前明显增多。结论:CT灌注成像能有效评价兔VX2肝癌介入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块注射制作兔VX2肝癌模型方法,并与传统开腹组织块种植法进行比较;并用MSCT对模型进行评价。方法:中国大耳白兔16只,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只,分别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瘤组织块肝脏注射及开腹直视下瘤组织块肝脏接种的方式进行成瘤。肿瘤种植后第15 d,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评价肿瘤接种成功率及生长情况,并观察两组动物感染率差别。结果:肿瘤接种成功率两组均为87.5%。肿瘤最大直径穿刺组和开腹组分别为(1.16±0.23)cm和(1.28±0.27)cm,两种方法成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种植后发生感染率开腹种植组(感染率42.3%)明显高于经皮穿刺组(感染率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瘤组织块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具有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动物损伤小等特点,可以取代传统开腹直视下肝脏接种造模方式,有利于安全、高效地提供符合实验要求的肝癌动物模型,为肝癌临床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兔VX2 肝癌模型制作进行改良,以用于介入治疗学研究,同时探讨瘤灶的CT 表现及CT 在检测瘤灶中的作用。方法 将VX2瘤细胞接种于兔皮下使其成瘤并传代;新西兰兔24只,以改良嵌插法建立移植性肝癌模型,于建模后7、14、21 d分别行超声、CT及血管造影检查,用于检测兔肝VX2 瘤灶,评估瘤灶生长变化;随后处死动物,进行尸解,评估影像检查结果。结果 24只(100%) 动物以改良嵌插法建立移植性肝癌模型全部成功。瘤灶以种植后2周CT显示最清楚和典型,直径1 cm~2 cm 左右,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动脉早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与周围肝组织分界较清楚。肝动脉造影显示肿瘤富血供。而种植后超过3 周的肿瘤大部分发生坏死。结论 嵌插改良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建立移植性肝癌模型的方法;在对瘤灶进行影像学评价上应尽量选择CT检查,接种后1 周左右的瘤灶较小而难以观察;2 周左右呈肝动脉源性血供丰富的约1 cm~2 cm的实体瘤,造影征像为肿瘤血管与肿瘤染色;3 周以上瘤灶大多出现明显示坏死;因此对1~2cm大小的兔VX2 肝癌瘤体,最适合行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兔肝VX2瘤模型的制作方法及经验;同时探讨3.0TMR在监测兔肝VX2瘤生长特性方面的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3只随机分为3组,采用开腹直视下瘤块接种法,于接种后14d、28d及42d分别行3.0TMR常规序列、DWI检查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16只实验兔发现瘤灶,成瘤率70%;14d组的VX2瘤体积较小,以28d组与42d组瘤体显示更为清晰,瘤体最大直径约2.5~5.0cm。常规3.0TMRI图像上,T1WI所有VX2瘤均呈稍低信号,14d组T2WI呈均匀稍高信号、28d组与42d组T2WI部分呈不均匀稍高信号。DWI图像上所有VX2瘤均呈明显高信号,28d组与42d组的肿瘤中心可见斑片状低信号。结论:开腹直视下瘤块接种法成瘤率偏低,易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3.0TMRDWI在监测VX2瘤的生长特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改良兔VX2肝癌模型及其生长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改良的肿瘤种植方式,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并分析该肿瘤的生长特性。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的分为3组,每组10只。再将瘤块组织经剖腹途径植入肝脏,观察肿瘤7,10,14,21,28,34 d时的体积(B超测量),并计算肿瘤生长率,大体及光镜下瘤组织形态特征以及VX2移植性肝癌的CT影像特征。结果:2-3周生长最旺盛,其体积迅速增大。进行实验研究时,不宜太晚,一般不超过4周为宜,以免因肿瘤坏死和转移影响实验结果。结论:改良的肿瘤种植方式是建立兔肝癌模型的可靠方式,该模型是肝癌的基础及临床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可供实验研究的稳定的兔VX2肝癌模型。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9只,取瘤块(1mm^3大小)开腹包埋法接种到兔肝脏左叶,于种植后第1,1.5,2,2.5,3,3.5,4周分别行超声学检查主要观察兔肝VX2成瘤检出情况。成瘤情况均经病理学证实。结果①围手术期3只兔因麻醉死亡,1只因感染死亡,成活率为93.2%(55/59);②兔肝原位肝实质内种植成功50个,其中伴有16只异位种植,单纯异位种植为3只,未发现病灶2只,原位成瘤率为90.9%(50/55);③接种后1周、1.5周经超声检查22例,发现病灶者8例,检出率为36.4%(8/22);其余肿瘤在2周及2周以后超声检查全部检出。两个时间段检出率有明显差异;④兔肝VX2肝癌的超声主要表现为略高回声、等回声、低回声,周围可见声晕。结论建立兔VX2肝癌模型成功率高、方法简单、周期短、动物死亡率低,种植2周后超声学筛选及监测本瘤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帅  柳港  刘峰  王滨  蹇兆成  孙业全 《潍坊医学院学报》2011,33(5):321-323,I0004
目的 探讨MR-DWI评价兔VX2肾移植瘤TACE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22只,采用瘤块埋植法建立兔VX2肾移植瘤模型,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兔VX2肾移植瘤,MR检查评价兔VX2肾移植瘤TACE术疗效.结果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后实验组肿瘤坏死明显,术后第3天瘤区ADC值(1.321±0.125)×10^-3mm^2/s明显增高于术前ADC值(1.139±0.072)×10^-3 mm^2/s(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ADC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是一种创伤小、疗效确切的兔VX2肾移植瘤治疗方法,MR-DWI是一种评价TACE术疗效的有效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