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青年近视患者角膜厚度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青年近视患者200例(400眼),按屈光度不同分为4组,应用O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的角膜中央点、最薄点、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以及距中心1.5,2.5mm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颞侧、鼻侧部位的角膜厚度及相应的前房深度、后表面高度、后表面曲率、前表面曲率进行测量。结果:角膜厚度呈中心薄周边厚分布,最薄点位于距中心2.5mm范围内(86%),角膜颞下部位(50%)。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最薄点、中央点三个点的角膜厚度在不同近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的角膜厚度与其他因素相关分析。结果:中央点:角膜厚度与前房深度、前表面曲率负相关(r=-0.181,-0.103,P=0.000,0.039)。最薄点:角膜厚度与相应的前房深度、后表面高度、后表面曲率绝对值、前表面曲率呈负相关(r=-0.167,-0.113,-0.104,-0.109;P=0.001,0.024,0.038,0.03)。后表面屈光度最大点:角膜厚度与相应的前房深度、后表面高度、后表面曲率绝对值、前表面曲率呈负相关(r=-0.342,-0.138,-0.189,-0.159;P=0.000,0.000,0.000,0.001)。结论:角膜厚度最薄点多位于旁中心2.5mm颞下部位;角膜厚度与近视程度无关;角膜厚度与相应的前房深度、后表面高度、后表面曲率绝对值、前表面曲率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圆锥角膜的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及厚度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Z  Zhang M  Chen J  Luo L  Chen L  Gong X  Huang T  Lin Y  Wang Z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2):740-743
目的 了解圆锥角膜的角膜地形图改变。方法 应用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测 35例 (47只眼 )圆锥角膜患者的角膜 ,对其角膜中心点、锥顶、角膜后表面最高点、角膜屈光度最大点和角膜最薄点的位置、角膜前表面高度、角膜屈光度及角膜厚度 ,以及角膜屈光度和角膜前表面高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圆锥角膜锥顶的高度平均为 (0 10 2± 0 0 4 4 )mm ,距角膜中心点的距离为(0 6 86± 0 376 )mm。圆锥角膜锥顶、角膜后表面最高点和角膜屈光度最大点的位置分布以颞下最多 ,其他依次为鼻下、颞上、鼻上 ,最薄点以鼻下方为多 ,其次为颞下。圆锥角膜的角膜曲率为 (6 0 9± 10 4 / 5 3 4± 8 7)D ,角膜中央直径 3mm、5mm内平均屈光度数分别为 (5 7 1± 8 0 )D、(5 0 7± 5 4 )D。圆锥角膜锥顶的高度与此点的屈光度数呈明显的正相关 (r=0 6 97,P <0 0 1) ,与此点的角膜厚度呈负相关 (r=- 0 5 6 3,P <0 0 1)。结论 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可为早期诊断圆锥角膜并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近视眼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青年近视患者200例(400眼),按屈光度分为4组,应用0rbscanⅡ眼前节分析系统对患者的角膜中央点、最薄点、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以及距中心1.5mm、2.5mm上方、下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颞侧、鼻侧的后表面高度及相对应的前、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进行测量。结果角膜后表面前突极值为(0.024±0.007)mm,多位于颞下(50%)、鼻下(16%)部位。后表面前突极值依次位于后表面平均屈光力最大点(49.75%)、最薄点(33.50%)、旁中心1.5mm颞下(9.25%)和颞侧(8.00%)。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最薄点、中央点3个点的后表面高度在不同近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角膜后表面高度与其影响因素相关分析:后表面平均屈光度最大点:后表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118、-0.138.P值分别为0.000、0.006);最薄点:后袁面高度与后表面曲率、角膜厚度负相关(r值分别为-0.311、-0.113,P值分别为0.000、0.024):中央点:后表面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近视眼角膜不同区域的上皮厚度分布特点及其与角膜生物力学等因素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拟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198例(198眼),年龄18~41岁,等效球镜度-0.75~-10.38 D,将右眼数据纳入分析。应用RTVue眼前节OCT测量角膜中央0~2 mm直径区域平均上皮厚度,周边>2~5 mm及>5~6 mm 2个区域角膜上方、颞上方、颞侧、颞下方、下方、鼻下方、鼻侧、鼻上方等象限的上皮厚度。将角膜中央上皮按照厚度不同分为3组,应用眼反应分析仪(ORA)测量角膜滞后量(CH)、角膜阻力因子(CRF),分析其与上皮厚度的关系。应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角膜0~2 mm,>2~5 mm,>5~6 mm区域上皮厚度分别为54.0(52.0~56.0)μm,54.1(52.6~56.4)μm,53.8(52.2~55.8)μm,区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3.860,P>0.05)。角膜8个象限之间的上皮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 mm=279.482,P<0.01;Z>5-6 mm=210.442,P<0.01),其中,上方(颞上方、上方、鼻上方)的上皮厚度明显比下方(颞下方、下方、鼻下方)薄(Z>2-5 mm=-5.243,P<0.01,Z>5-6 mm=-8.101,P<0.01),鼻侧与颞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5 mm=-0.481,P>0.05,Z>5-6 mm=-0.381,P>0.05)。随着角膜上皮厚度的增加,角膜的生物力学性能会相应地增强;不同角膜中央上皮厚度组间CH与CR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H:Z=8.945,P<0.05;CRF:Z=9.225,P<0.05)。角膜中央上皮厚度与年龄呈负相关,即年龄越大,角膜上皮厚度越薄(r=-0.185,P<0.01);与屈光度不相关(r=-0.092,P>0.05)。结论近视眼角膜上皮呈非均匀分布,除上方较下方偏薄外,各象限也存在厚度差异;角膜上皮对角膜生物力学性能有一定影响,角膜上皮越厚,相应的生物力学性能越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度数近视眼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变化规律。方法 122例近视患者(239只眼),根据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低度近视组(≤-3.0 D)、中度近视组(-3.0 D~-6.0 D)、高度近视组(-6.0~-9.0 D)和超高度近视组(>-9.0 D),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分析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与等效球镜度数及眼轴长度的关系。结果超高近视组距黄斑中心凹颞侧、上方、下方750μm处神经上皮厚度与低度近视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高度近视组上方及下方750μm处神经上皮层厚度亦与低度近视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且超高近视组下方750μm处神经上皮厚度较中度近视组亦显著变薄(P<0.05)。黄斑中心凹部及鼻侧、颞侧、上方、下方175μm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厚度与眼轴长呈正相关,而下方750μm处神经上皮厚度与眼轴长呈负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各方位厚度分布均是上方视网膜最厚,下方与鼻侧次之,颞侧最薄。结论黄斑部神经上皮的损害随屈光度数增高和眼轴增长而呈区域性萎缩变薄,提示可能出现早期近视性视网膜损害。OCT是为观察此种损害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李娜  王玲 《眼科新进展》2008,28(3):210-213
目的 探讨无后极部眼底病变的近视眼黄斑视网膜厚度最值的变化.方法 除眼底视盘旁近视弧外无其他眼部异常的近视患者122例,年龄17~50岁,平均(27.3±7.2)岁,等效球镜度数-1.50~-15.25 D,平均(-6.18±2.61)D,随机选取每人一眼受检.所有受检眼均予屈光检查和眼轴长度测定.将黄斑区分为颞侧、上方、鼻侧、下方4个区域,测定各区黄斑视网膜厚度最值后,与屈光度数及眼轴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直线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 本组受检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最小值为(142.84±16.23)μm,与年龄、近视度数、眼轴长度均无相关性.4个区域视网膜厚度最大值与年龄无关;鼻侧和上方的视网膜较厚,分别为(282.04±13.53)μm和(281.99±14.01)μm,下方和颞侧的视网膜较薄,分别为(279.63±12.87)μm和(268.52±12.97)μm;随眼轴长度增加,视网膜厚度最大值均减小,减小的趋势为上方>鼻侧>下方>颞侧.结论 随着近视度数和眼轴长度增加,除黄斑中心凹最薄点的视网膜厚度无变化外,黄斑区的视网膜在变薄的同时变得平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患者停戴1个月后角膜形态及上皮和基质重新分布的情况。方法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以上儿童近视患者20例,取右眼纳入连续性研究。分别于停戴当天和停戴后1个月采用傅里叶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FD-OCT)测量直径为6 mm的中央角膜上皮地形图,并按中央区(2 mm),旁中央区(2~5 mm),周边区(5~6 mm),上、下、鼻、颞、鼻上、鼻下、颞上、颞下共分17个区域进行统计分析。角膜厚度减去上皮厚度得到基质厚度。运用Munnerlyns公式t=S2×D/8(n–1)计算预测塑形度数,并与实际矫正屈光度比较分析。同时常规测量停戴前后屈光度、视力、角膜地形图。结果停戴1个月后与停戴前相比,角膜中央厚度(t=-4.288,P<0.001)、角膜最薄点厚度(t=-4.457,P<0.001)、角膜中央2 mm上皮厚度(t=-4.807,P<0.001)显著增厚,中央基质厚度无明显变化。旁中央区整体上皮厚度停戴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颞上(t=-2.629,P=0.017)及颞侧(t=-2.428,P=0.025)上皮显著增厚;整体基质(t=2.656,P=0.016)和角膜(t=18.027,P<0.001)厚度变薄,尤以鼻下方和颞上方基质显著变薄(t=-3.237,P=0.004;t=8.539,P<0.001)。周边区上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质和角膜厚度明显变薄(t=2.635,P=0.016;t=3.435,P=0.003)。预测塑形度显著低于实际矫正屈光度(2.80 D vs 3.72 D,P<0.001)。结论角膜塑形镜停戴1个月后,上皮和基质发生重新分布,角膜上皮增厚主要在中央2 mm区域,旁中央区的上皮增厚集中在颞侧和颞上,中周部(2~6 mm)基质变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近视眼患者角膜不同区域厚度及其差异与屈光度、曲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横断面研究.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264例(458眼),男122例,女142例.应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对近视眼角膜厚度进行测量分析,选取角膜顶点、中央、最薄点;角膜厚度及角膜前表面切线曲率测量均取以角膜顶点为中心的2 mm、4 mm、6 mm、8 mm直径虚拟圆,以双眼颞侧水平设为0°,右眼顺时针、左眼逆时针递增记录可查位点的角膜厚度平均值及角膜切线曲率平均值.依据屈光状态不同分为低度近视组(屈光度≤-3.00 D)、中度近视组(-3.00 D<屈光度≤-6.00 D)和高度近视组(-6.00 D <屈光度).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左右眼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位点角膜厚度相关性以及角膜厚度与其他因素相关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458眼角膜顶点、中央、最薄点厚度平均值分别为(529.58±22.38) μm、(529.75±22.51)μm、(527.78±22.71)μm.围绕角膜顶点的不同直径虚拟圆上角膜厚度最大平均值均位于90°位点,其平均值分别为(544.14±22.07) μm、(583.15±24.72) μm、(646.27±27.34) μm、(716.52±27.70)μm.围绕角膜顶点的2 mm、4 mm、6 mm、8 mm直径虚拟圆上角膜厚度最小平均值分别位于315°、315 °、337.5°、342°,其平均值分别为(532.48±23.51) μm、(549.24±26.97) μm、(590.02±27.06) μm、(657.37±32.03) μm.左右眼角膜中央、顶点和最薄点厚度呈正相关(r=0.768、0.548、0.671,P均<0.05).低、中、高屈光度与角膜不同区域厚度的平均值均无相关性,低、中、高屈光度组角膜厚度与切线曲率均无相关性.结论 近视眼患者角膜不同直径虚拟圆范围内,上方角膜厚度最厚,颞侧及颞下方角膜厚度最薄.角膜厚度与屈光度和角膜前表面曲率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近视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的变化。方法:随机抽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的近视眼患者53例106眼和正常对照组53例106眼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进行以视盘为中心,3.4mm为半径的RNFL测量,计算上、下、鼻、颞四个象限及平均RNFL厚度,分别与正常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视组与正常对照组平均RNFL厚度相比变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近视组上方、下方、鼻侧象限RNFL厚度与正常组相比变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颞侧象限亦变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近视眼上方、下方、鼻侧象限及平均RNFL厚度变薄,鼻侧RNFL厚度差异明显,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正常人角膜前后表面地形及全角膜厚度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Liu Z  Xie Y  Zhang M 《中华眼科杂志》2001,37(2):125-128
目的 了解正常人的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及全角膜厚度,为诊断异常角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应用Orbscan角膜地形图仪对46例正常人(46只眼)的角膜进行检测,建立其正常参数。结果正常人角膜最薄处为(0.55±0.33)mm,平均位于距视轴(0.90±0.51)mm处。32例(70%)角膜最薄点位于颞下方,11例(24%)位于颞上方,2例(4%)位于鼻下,1例(2%)位于鼻上方。角膜厚度以角膜中央最薄(0.56±0.03)mm,角膜上方最厚(0.64±0.03)mm。模拟角膜屈率(SimK)为(44.24±1.61/43.31±1.66)D,散光度为(0.90±0.41)D。角膜前表面高度地形图的图形中,岛形最多,其次为不完全嵴形。角膜后表面高度地形图的图形中,岛形最多,其次为规则嵴形及不完全嵴形。在前表面角膜屈率地形图的图形中,对称蝴蝶结形最多,其次为椭圆形及不对称蝴蝶结形。在角膜厚度彩色地形图中,椭圆形最多,其次为圆形。结论 了解正常人全角膜厚度、角膜高度形态及角膜前表面角膜屈率地形图将为诊断异常角膜提供依据。Orbscan角膜地形图仪是一种测量角膜地形及全角膜厚度的有用工具,在角膜屈光手术中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