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健康7日龄新生SD大鼠共12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假手术组、HIBD组、抗MIF中和抗体干预组(anti-MIF组,缺氧缺血后即予抗MIF中和抗体5 mg·kg-1腹腔注射),每组40只.于HIBD模型制成后6 h、12 h、24 h,3 d及7 d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观察各组脑缺血侧皮质区MIF及核因子-κB(NF-κB)蛋白的表达,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缺血侧脑组织匀浆TNF-α水平.结果 HIBD组新生大鼠脑组织皮质区MIF、TNF-α表达均在缺氧缺血6 h明显增加,24 h达高峰(Pa<0.01),7 d时恢复正常,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BD组NF-κB表达在缺氧缺血6 h开始增加,24 h达高峰,并维持至3 d(Pa<0.01),7 d降至正常,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ti-MIF组大鼠脑组织MIF、NF-κB、TNF-α的表达与HIBD组比较,在各个实验时间点均有降低(Pa<0.01).结论 MIF可能通过调控NF-κB的途径影响其脑皮质TNF-α水平,从而介导缺氧缺血后新生大鼠脑组织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电刺激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额叶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新生7日龄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缺氧缺血组(模型组)、电刺激组(干预组)及假手术组(对照组),每组各20只.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吸人氮氧混合气体2 h制作新生大鼠HIBD模型.干预组大鼠于于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电刺激,30 min/次,1次/d,电刺激小脑顶核时长分刖为3、14、21 d,模型组、对照组不予电刺激,相应时段仅予捕捉固定.电刺激结束后,分别于相应时段各组各取5只大鼠处死.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额叶皮质神经元细胞发生固缩性改变,细胞器数量减少,细胞质水肿明显,线粒体肿胀明显,突触数量减少,突触间隙融合不清,突触小泡明显减少;与模型组同时间相比,干预组神经元细胞线粒体水肿明显减轻,突触间隙较清楚,突触小泡增加,至21 d时神经细胞及突触趟微结构接近正常.结论 电刺激可促进HIBD脑组织神经元及突触的超微结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海马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新生 7 日龄 Sprague-Dawley 大鼠 180 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模型组及电刺激组,每组各 60 只。参照 Rice-Vennucci 法制备 HIBD 模型,电刺激组大鼠于造模后 24 h 开始给予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对照组及模型组不予电刺激,相应时段仅予捕捉固定。各组分别于电刺激 3 d、7 d、14 d、21 d取海马组织,免疫组化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电镜观察胶质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及电刺激组 GFAP 的表达在 3 d 时较对照组即有升高,7 d 达到高峰,在14 d、21 d 时表达仍较对照组高,电刺激组 GFAP 的表达在各时间点均较模型组低;电镜发现模型组神经胶质细胞水肿明显,细胞器减少,电刺激组较之肿胀较轻,且细胞器完整。结论:电刺激可抑制神经胶质细胞的过度增生,减轻缺氧缺血后细胞的结构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Nogo髓鞘相关蛋白(Nogo-A)受体拮抗剂NEPI-40与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再生的关系.方法 将64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8组:6 h、24 h时段的对照组,HIBD模型组(HIBD组),NEP1-40治疗组(NEP1-40组)及神经节苷脂治疗组(GM-1组),分别依次腹腔注射9 g/L盐水0.25 mL/kg、9 g/L盐水0.25 mL/kg、NEP1-40 10 mg/kg、GM-1 20 mg/kg.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组新生大鼠脑组织Nogo-A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其脑组织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应用SPSS 13.0软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6 h、24 h HIBD组脑组织Nogo-A阳性细胞表达均显著高于同时段对照组(t=7.63,15.13Pa<0.01);NEP1-40组Nogo-A阳性表达减少,与同时段HIB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4.38,18.0 Pa<0.01);GM-1组Nogo-A阳性表达在6 h时与HIBD组比较无明显差异(t=0.25 P>0.05),在24 h时较HIBD组显著降低(t=4.25 P<0.01),但6 h、24 h均高于NEP1-40组(t=15.10,6.70 Pa<0.01).NEP1-40及GM-1治疗后新生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得以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Nogo-A在HIBD中表达显著增高,可抑制中枢神经损伤后的再生,NEP1-40能拮抗这一作用,从而促进HIBD后神经的再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新生7日龄SD大鼠9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电刺激组,每组各30只.每组再分为A、B、C3组,每组各10只.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吸入氮氧混合气体2h制作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电刺激组手术后第2天即开始电刺激治疗,电刺激20 min/次,2次/d,其中A、B组电刺激7d,C组28d.假手术组、模型组不予电刺激治疗,相应时段仅予抓捉固定.所有A组处死前8h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B组不予药物.电刺激治疗7d后,A、B组均经40 g/L多聚甲醛心脏灌注后断头取脑组织,分别做连续冠状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脑组织切片神经干细胞标志物BrdU和巢蛋白的表达.c组电刺激28d后行迷宫实验,检测电刺激对HIBD大鼠智能的影响.各组均同时进行脑组织切片HE染色.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模型组BrdU和巢蛋白阳性细胞计数均低于假手术组(Pa<0.05);假手术组BrdU和巢蛋白阳性细胞计数均低于电刺激组(Pa<0.05).HE染色见假手术组神经细胞形态正常,胞质丰富,细胞排列整齐;模型组可见大量明显的坏死灶,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电刺激组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较少,多数细胞形态相对正常.迷宫实验显示模型组第1、2天达标所需的反应次数均明显多于假手术组(Pa<0.05);电刺激组第1、2天达标所需反应次数也均明显多于假手术组(Pa<0.05);但其明显少于模型组大鼠第1、2天达到标准所需的反应次数(Pa<0.05).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可以通过促进脑组织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对HIBD大鼠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7日龄Wistar大鼠54只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吸入氧氮混合气体55 min制作HIBD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HIBD组和褪黑素治疗组,每组18只.正常对照组既不结扎亦不缺氧,褪黑素治疗组在缺氧缺血前30 min予褪黑素15 mg·kg-1 腹腔注射.在缺氧缺血24 h,取每组6只脑组织匀浆用于半胱天冬酶-2、半胱天冬酶-3活性测定,其余每组6只在缺氧缺血72 h取其脑进行石蜡包埋,并进行半胱天冬酶-3、凋亡诱导因子(AIF)及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上述指标用于计算脑梗死体积和海马CA1神经元的丢失,HE染色用于计算脑损伤积分.结果 缺氧缺血24 h,HIBD组新生大鼠脑组织半胱天冬酶-2、半胱天冬酶-3活性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a<0.05),给予褪黑素治疗后,半胱天冬酶-2、半胱天冬酶-3活性均明显下降(Pa<0.05);72 h时褪黑素治疗组半胱天冬酶-3和AIF的阳性细胞计数均明显下降(Pa<0.05);褪黑素治疗组脑损伤积分、脑梗死体积、CA1神经元丢失均显著下降(Pa<0.05).结论 褪黑素对HIBD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缺氧缺血后新生鼠脑组织caspase-3mRNA表达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后脑组织caspase 3mRNA表达动态变化 ,进一步探讨缺氧缺血诱导新生鼠神经元凋亡的机制及意义。方法 制备新生鼠HIBD模型 ,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HIBD 6h、2 4h、3d、5d组 ,每组 5只动物。应用RT PCR方法测定了大鼠脑组织caspase 3mRNA的表达。结果  7日龄Wistar大鼠假手术对照组即有一定水平caspase 3mRNA表达 ,HIBD 6h组表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HIBD 2 4h其表达呈高峰 ,此后逐渐下降 ,HIBD 5d仍维持较高水平 (与HIBD 6h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缺氧缺血可诱导新生鼠脑组织caspase 3mRNA表达 ,其过度表达在HIBD后神经元凋亡的调控中起一定作用 ,针对caspase 3的治疗对策为围生期缺氧缺血脑损伤打开了新视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源性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aF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以7日龄SD大鼠制作HIBD的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各组脑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血管新生情况。结果免疫组化检测VEGF的表达,治疗组VEGF的表达从缺氧后第1天开始增加,到第3天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第7天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别。治疗组的微血管数目在缺氧缺血后第1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第3天还高于对照组(P<0.05),第7天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aFGF使缺氧缺血大鼠脑组织VEGF表达增多,可能是促进脑组织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提示早期应用外源性aFGF对于HIBD新生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A和CmRNA在正常生后7日龄Wist ar新生大鼠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后新生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通过正常生后7日龄Wistar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检测VEGF A和VEGF CmRNA在正常生后7日龄Wistar新生大鼠和缺氧缺血(hypoxic ischemic,HI)后不同时间点新生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VEGF A和VEGF CmRNA在正常生后7日龄新生Wistar大鼠脑组织中即有表达,生后第8天时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并呈低水平表达,持续至生后第35天(HI后28d);HIBD后新生大鼠脑组织中的VEGF A和VEGF CmRNA于HI后2h左右开始表达增强,HI后12h左右达高峰,其中VEGF CmRNA持续至HI后72h,而VEGF AmRNA持续至HI后14d。结论VEGF A和VEGF CmRNA在正常生后7日龄Wistar新生大鼠和HIBD后新生大鼠的脑组织中均有表达,但都以VEGF AmRNA的表达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室管膜下区Foxg1基因与p21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二者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Rice法制作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作为对照,分别在术后第3、7、14、21、28天处死,取其左侧大脑半球,应用原位杂交法测定HIBD模型组与对照组新生大鼠Foxg1基因与p21基因在脑室管膜下区(SVZ)不同时间点表达水平.结果 1.HIBD后SVZ区Foxg1基因3 d时与假手术组比较已明显升高(P<0.05),7 d时表达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各时间点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高(Pa<0.05),假手术组各时间点Foxg1表达水平变化不大.2.HIBD后p21基因3 d时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7 d时表达水平最低,此后又逐渐升高,各时间点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高(Pa<0.05),假手术组也有升高趋势.3.二组p21基因与Foxg1基因均呈负相关.结论 HIBD可以促进新生大鼠脑组织SVZ区Foxg1基因表达,HIBD 后SVZ区细胞凋亡增加,p21基因表达上调.Foxg1基因可能是p21基因的上游调节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消栓颗粒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及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 7日龄SD新生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治疗组和HIBD组,每组12只.治疗组和HIBD组参照Yager法建立HIBD模型,治疗组灌服消栓颗粒(8 g·kg-1,1次·d-1),HIBD组及假手术组灌服等量9 g·L-1盐水.造模第14天行水迷宫测试,评估3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之后断头取出脑组织,光镜下观察3组大鼠左侧大脑半球病理形态学变化,比较3组的病理评分;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3组大鼠海马CA1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HIBD组及治疗组水迷宫训练次数分别为5.83±1.11、12.91±1.56、7.58±1.24,3组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a<0.01);病理形态学观察,假手术组大部分未见明显病变,HIBD组大鼠脑组织变性、坏死显著,治疗组仅表现为局灶性神经细胞变性;病理学评分假手术组显著低于治疗组及HIBD组(Pa<0.01),治疗组低于HIBD组(P<0.01);TUNEL法显示,假手术组海马CA1区可见少量神经细胞凋亡,治疗组神经细胞凋亡数比HIBD组明显减少,3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a<0.01).结论 消栓颗粒可减轻HIBD新生大鼠的脑损伤,提高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为消栓颗粒可抑制HIBD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植入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后,植入MSCs在脑组织中的迁移、神经细胞抗原分化率的变化,探讨丹参联合MSCs移植治疗新生儿HIE的可行性.方法 将36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HIE组(8只)、MSCs移植组(10只)、MSCs移植+丹参组(10只).在MSCs移植后18 d取脑组织后做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计数进入脑组织的MSCs,观察植入细胞在脑组织中的分布、迁移;免疫荧光双标记法检测植入细胞神经元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观察其向神经细胞的分化,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植入MSCs主要分布于HIBD组左侧大脑皮质区,MSCs移植+丹参组标本中MSCs更多向右侧大脑半球迁移,且分布范围更广,与MSCs移植组比较,不同脑组织层面、两侧大脑半球MSCs计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a<0.05);免疫荧光双标记法观察MSCs主要在左侧大脑皮质、海马等部位分化为神经细胞,Nestin、NSE、GFAP均可表达.MSCs移植+丹参组植入MSCs的Nestin、NSE分化率更高,且有统计学意义;MSCs移植组和MSCs移植+丹参组GFAP分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s植入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后能存活,并在脑组织中移行,植入MSCs主要在HIBD新生鼠左侧脑皮质、海马等部位分化为神经细胞,表达Nestin、NSE及GFAP,加用丹参后可促进植入MSCs表达Nestin及NSE,对GFAP表达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的影响.方法 健康7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HIBD组和干预组.各组又根据干预后的时间(3d、7d、14 d、28 d)随机分为4个亚组(n=10).采用Rice - Vannucci法制成HIBD模型,采用早期触摸和丰富环境刺激进行早期干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侧脑室外侧壁的室下带( SVZ)区BrdU、Nestin阳性细胞数.结果 干预组3d、7d、14 d和28 d组左侧SVZ区BrdU阳性细胞数[(91±12)个·mm-2、(118±17)个·mm-2、(135±24)个·mm-2、(152±31)个·mm-2]明显多于假手术对照组[(35±8)个·mm-2、(30±5)个·mm-2、(27±7)个·mm-2、(31±5)个·mm-2]和HIBD组[(62±11)个·mm-2、(59±12)个·mm-2、(34±9)个·mm-2、(36±7)个·mm-2](Pa<0.01).干预组7d、14 d和28 d组左侧SVZ区Nestin阳性细胞数[(54±8)个·mm-2、(63±7)个·mm-2、(81±9)个·mm-2]显著高于假手术对照组[(17±3)个·mm-2、(18±2)个·mm-2、(16±3)个·mm-2]和HIBD组[(37±6)个·mm-2、(25±4)个·mm-2、(28±5)个·mm-2](Pa<0.05,0.01).结论 早期干预可促进HIBD新生大鼠内源性NSCs的增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干细胞的影响以及Epo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72只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IBD组和干预组,每组24只。结扎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和8%低氧暴露2h制备新生大鼠HIBD模型。对照组仅游离右侧颈总动脉,不予结扎和缺氧处理。干预组大鼠缺氧缺血后立即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5000IU/kg,每天1次,连用3d。HIBD组大鼠缺氧缺血后连续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d。每组随机取8只分别于术后4、7、14d处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时点海马齿状回巢蛋白(nestin)标记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各时点HIBD组nestin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加(P<0.05);各时点干预组nestin阳性细胞较对照组和HIBD组均增加(P<0.05)。3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nestin阳性细胞数均于术后7d达高峰。结论早期给予rh-Epo可促使新生鼠HIBD后海马齿状回区nestin表达增加,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再生,在HIBD后神经再生、修复中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脑缺血时c-fos蛋白在海马区的表达特点,探讨c-fos蛋白表达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关系。方法48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42只。给动物吸入含有920mL/L氮气和80mL/L氧气混合气体建立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分别在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0.5、2、4、12、24、48、72h)断头处死动物,取海马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脑神经细胞凋亡及c-f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海马区c-fos蛋白阳性细胞在HIBD后立即出现,2h达到高峰,持续至4h渐减低并持续至72h,各时间点阳性凋亡细胞的出现与c-fos蛋白呈负相关(r=-0.57P〈0.05)。结论c-fos蛋白强表达于HIBD新生大鼠的海马缺血区和缺血周边区的神经元,与神经元的存活或死亡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6.
电针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幼鼠大脑皮质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并检测电针干预治疗前后大鼠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变化,开展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机制的研究.方法新生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电针组、HIBD对照组和HIBD+电针组,每组8只.HIBD组予左侧颈总动脉结扎,休息2 h后置于温暖湿润的低氧环境处理2 h;假手术组不予结扎动脉及低氧处理.假手术+电针组和HIBD+电针组大鼠于造模次日开始予电针百会、大椎穴,30 min·d-1,14 d为1个疗程.假手术对照组、HIBD对照组仅固定四肢,不予针刺.分别在针刺疗程的第1天、第7天、第14天对假手术+电针组、HIBD+电针组幼鼠进行皮质脑血流监测(n=4),并于疗程结束后次日(日龄22 d)进行运动功能评价.结果疗程的早、中、晚期,电针假手术组或脑损伤组大鼠均可致rCBF增强;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HIBD对照组的运动功能(悬吊试验和斜坡试验)受损严重;HIBD+电针组大鼠的运动功能较HIBD对照组明显恢复.结论电针可促进脑损伤大鼠皮质的rCBF,有助于脑损伤和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转移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技术构建Ad-VEGF腺病毒重组载体。7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n=20)、HIBD组(n=25)、病毒缓冲液移植组(Buffer组,n=20),Ad-VEGF移植组(Ad-VEGF组,n=25)。使用Rice法制成HIBD模型,Ad-VEGF移植组和Buffer组在HIBD后3 d于大鼠左侧感觉运动皮层区分别立体定位注射2 μL重组体腺病毒悬液或病毒缓冲液;移植后7 d采用RT-PCR法检测鼠脑VEGF165 mRNA的表达;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鼠脑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VEGF蛋白表达及CD34表达计数大脑皮质微血管密度;30日龄时采用放射型迷宫觅水试验进行行为学测试,35日龄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鼠脑组织病理学。结果:Ad-VEGF组VEGF165基因表达较HIBD组及Buffer组明显增高(P<0.05);Ad-VEGF组脑细胞凋亡数目较HIBD组及Buffer组减少(P<0.05);Ad-VEGF组平均大脑皮质微血管数及VEGF蛋白表达较HIBD组及Buffer组明显增多(P<0.05); Ad-VEGF组行为学测试成绩较HIBD组及Buffer组改善(P<0.05); Ad-VEGF组鼠脑皮层神经元变性坏死较HIBD组及Buffer组减轻。结论:腺病毒载体介导的VEGF165基因转移可增加新生鼠脑组织VEGF165 mRNA及VEGF蛋白的表达,减少脑细胞凋亡、增加新生脑血管形成,减轻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改善远期学习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PI3K/Akt 信号通路抑制剂 wortmannin 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远期学习记忆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于制备新生大鼠左脑 HIBD 模型前 30 min,应用脑立体定位仪定位大鼠左侧海马区,注射wortmannin 2 μL,同时建立 HIBD+DMSO 组、HIBD模型组、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于大鼠 28 日龄时用 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随游泳次数增加各组大鼠逃避潜伏期(EL)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缩短;从第 2 天开始,HIBD+wortmannin 组EL明显长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 (t=2.637,P=0.023;t=3.585,P=0.003),且随着时间的延长差距逐渐扩大。到第 4 天和第8天时,HIBD+wortmannin 组EL值明显长于其他4组(P<0.05; P<0.01)。而在空间探索试验撤去平台后 120 s 内,HIBD+DMSO组和 HIBD 组的穿越平台次数低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HIBD+wortmannin组的穿越平台次数低于 DMSO+HIBD 组和 HIBD组(P<0.05), 同时亦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结论: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可加重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从而影响远期的学习记忆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9.
地塞米松对脑缺氧缺血大鼠bid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bid基因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变化,地塞米松(DEX)对其的调控作用,从而阐明DEX预处理对缺氧缺血新生动物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7d龄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DEX组、9g/L盐水组(NS组)、HIBD组、健康对照组。DEX和NS组在缺血缺氧前12h腹腔内分别注射DEX、等量NS。通过建立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取实验侧大脑半球,采用RT-PCR技术检测脑bid基因表达,采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结果 正常组无bid基因表达,HIBD组bid基因表达明显上调,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与HIBD组比较,DEX组bid基因表达明显下调,而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结论 脑缺氧缺血引起神经细胞凋亡可能与bid基因表达明显上调有关。DEX能通过下调bid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