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60年Satoh发现一些室早病例,其相邻两个室早之间的窦性心搏数总是奇数,这种现象以后被Schamroth和Marriott命名为隐匿性室早二联律。其实在隐匿性室早二联律,虽然窦性激动在折返径路内被交替地阻滞,但它们已侵入折返征路的大部分,即隐匿性传导,使随后的窦性激动在折返径路内传导延缓,有利于下次早搏的显现。本文分析20例偶尔呈插入型的室早,旨在明确折返径路内存在隐匿性传导,研究插入对后面早搏的影响。方法 20例室早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龄20—58岁(平均39.6岁),均无原发性心脏病,也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2.
室性早搏折返反复径路的交替文氏传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心室或房室交接区冲动折返至心房出现的文氏现象常见;而以室早形式出现的折返未见文氏传导,却在反复径路再次下传激动心室时,出现文氏传导者不多见或未被注意。本文报道一例罕见的室早三联律,室早后出现逆传的P波以及经反复径路再次下传时,在反复径路表现交替文氏传导。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1 资料及心电图分析 患者女,45岁,因患胃癌住院手术。10年前曾住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本次术前心电图检查见附图,上下两行为Ⅱ导连续记录。窦性P波规律发生,频率约50—60次/min,P—R间期约为0.11s,符合L—G—L综合征。图Ⅱa频发室性早搏呈二联律,室早的配对间期长短交替,两种恒定的配对间期分别为0.40s和0.48s,相邻两个配对间期差值>60ms,同时可见每个室早后均随有P~-波,为室房传导所致,R—P~-间期亦呈现长短交替,且室早配对间期长者其R—P~-间期短0.16s,配对间期短者其R—P~-间期长0.24s,相邻两个R—P~-间期差值亦>60ms。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心律不齐;②L—G—L综合征;③频发室早二联律(室内折返径路中呈双径路传导);④室早伴室房传导(房室结呈双径路室房逆传)。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性,23岁,因心悸5天入院。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入院时Ⅱ导联连续记录(附图)示室早三联律,上行第1个室早配对间期短,另2个室早的配对间期长,且其形态不同于第1个室早。3个室早顺序出现,周而复始,形成一种特殊的室早三联律。其机理是:室早的配对间期不同,说明具有不同的折返径路。不同的折返径路远端无共同通道,致室早在室内除极顺序不同,从而室早形态不同。当 R_2进入折返径路时,快慢径路皆能传导,从而沿快径路折返形成配对间期为400ms 的 E_1,且 R_2在慢径路内逆传,并产生干扰。R_3在快、慢径路近端受阻,阻滞的原因可能与其前长的心动周期有关,在长的心动周期后,快、慢径路发生自发性舒张  相似文献   

5.
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庄亚纯 《心电学杂志》1997,16(3):157-158
目前对期前收缩发生的机制尚未充分了解,但有几种解释:(1)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激动,(2)折返激动。目前公认折返激动是引起期前收缩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期前收缩有固定的偶联间期,少数情况下可出现折返径路中的文氏、交替性文氏,或反文氏现象而使偶联间期出现有规律的变化。但作者最近遇到1例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现象,国内外文献仅见零星病例报道,现介绍如下。 患者女,6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持续性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在常规12导联中,同一导联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群形态基本相同,但偶联间期呈长短不规则交替。从图中显示的几个导联来看,Ⅱ、aVR导联为长-长-短-短;V_1为短-长-长-长;V_5为短-短-长-长。长者520ms,短者410ms,相差甚大。交替找不出规律,偶联间期长短与窦性周期长短也无关系。显示心室内产生期前收缩的折返径路中的双径路传导现象。  相似文献   

6.
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研究认为 ,整个心脏传导系统均可能产生纵向分离 ,其形成的双径路传导与折返激动以房室结和希氏束最常见[1 ,2]。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虽公认以折返激动为主要原因 ,但其折返径路内的纵向分离和双径路传导现象却少见报道。自1979年Kinoshita[3]首先报道后 ,国内外相继有零星报道[4~12]。现就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的有关心电学问题作一综述。一、概念室性期前收缩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现象是指主导心律 (一般为窦性 )的冲动在心室内折返过程中 ,经一条传入支传至心室某一局部 (灶区 ) ,再经因纵向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引起的心电图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对27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现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表现为9种心电图特征: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无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及反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伴心房回波,呈不典型文氏现象;顺向房室传导呈跳跃现象,隐匿性逆传快径路连续发生蝉联现象,貌似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或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下部共同通道阻滞不中止折返环;窦性P波分别经快、慢径路传导致心室双反应(即房室结双径路的1∶2传导现象);经慢径路或慢快径路交替顺传、旁道逆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 动态心电图上P-R间期呈跳跃现象提示存在房室结双径路.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65岁。临床诊断: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症。长Ⅱ导联连续记录示:窦性P-P间期匀齐,频率约107次/min,可见频发的室性期前收缩(PVS)。呈二或四联律,且2个PVS之间的窦性搏动数目符合2n 1规律,配对间期呈长短交替,短的约为0.42~0.44s,长的为0.50~0.52s,传导形式如梯形图所示:在PVS的折返径路内存有2个水平传导性能不同的阻滞区,近端为2:1阻滞,远端为3:2传导的文氏阻滞区,故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显性、隐匿性PVS二联律伴折返径路内A型交替性文氏传导。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3岁,临床诊断高血压病。心电图见PP间期0.76~0.80s,连续发生室性早搏形成二联律。室性早搏形态一致,配对间期0.42s和0.58s短长交替,互差达0.16s,周而复始规则出现。在短配对间期室性早搏的T波上可见倒置的逆行P波,RP′间期0.18s。长配对间期室性早搏中埋有窦性P波。图1变化提示室性早搏折返径路内存在双径路,并在室房逆传过程中发生交替性窦房交界区和房室交界区的干扰现象。  讨论 室性早搏主要由折返机制引起,因为有固定的折返径路,且折返速度相等,所以折返性室性早搏均有固定不变的配对间期。本例出现互差达0…  相似文献   

10.
心室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室内折返激动是引起室性早搏、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 ,多数室性早搏的配对间期、QRS形态是一致的 ,少数因折返径路内出现文氏 (Wenchebach)现象、多径路传导 ,致配对间期不等或QRS形态多变。兹对心室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作一探讨。  心室内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有 8种类型 :   1 配对间期、QRS形态均一致的室性早搏 ,常呈显性或隐性二、三联律。   2 心室内双径路、多径路折返  ①传入双径路 ,可伴蝉联现象 (图 1) ;  ②传出双径路、多径路等速传导 (图 2、3) ;  ③传出双径路、多…  相似文献   

11.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可分为同步和非同步传导,但房室结以非同步传导多见,并易在房室结折返,引发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而房室结双径路表现为同步下传少见,但它的出现可引起复杂的体表心电图变化,本文就其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做出探讨。 发生机制 房室结双径路(除外预激旁道),人们迄今尚未在房室结构中发现有组织、解剖学特征可资鉴别的径路,一般认为房室双径路出现与下列两种因素有关。1.组织解剖变异,人类的房室结由四种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房室结双径路传导所致的较为特殊心电图改变,对食管电生理检查中发现的双径路传导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进行分析。发现:(1)双径路传导可以造成不同程度的假性房室传导阻滞,(2)双径路同步1:2房室传导可造成交接区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假象,(3)在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发生上部和下部共同径路传导阻滞时又可使心电图表现复杂化。上述改变对进一步认识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有重要意义,能显著提高对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的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引起的心电图表现及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患者的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中出现的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结果观察到6种房室结双径路传导现象:①房性期前收缩或心房颤动诱发慢快型AVNRT,②AVNRT伴2:1房室传导阻滞或功能性束支传导阻滞时不影响心动过速周长,③室性期前收缩诱发慢快型及快慢型AVNRT,④房性期前收缩重整慢快型AVNRT,⑤两条房室结慢径路交替顺传引起的慢快型AVNRT,⑥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不等速传导引起的1:2房室传导及折返。结论认识这些心电图现象并了解其形成机制,有助于体表心电图诊断房室结双径路传导。  相似文献   

14.
室性期前收缩伴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的心电图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传导系统的双径路传导以房室结最常见 ,而发生在心室折返径路内则罕见 ,现报告 3例。1 临床资料  例 1 女 ,49岁 ,冠心病 ?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 1 3498次成对出现 1 79次 ,连续出现 3次呈短串性室性心动过速 31次。图 1系模拟 V5导联 1 3时 37分连续记录一个片段 ,示窦性搏动的 T波振幅低平 ,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 ,偶呈成对出现 ,其QRS形态一致 ,偶联间期为 0 .46s、0 .41 s交替出现 ,符合心室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图 1 例 1心电图  例 2 女 ,1 3岁 ,病毒性心肌炎。 导联连续记录 ,P- P间期 0 .68~ 0 .84s,较长 P- …  相似文献   

15.
室上性折返性心动过速,多由交界区内存在着不同特性的两条或多条径路所致。双径路传导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P或P‘-R间期不等的两种传导现象。经双径路的房室绪源性折返性心动过速P~-在QRS波群之前者只占4%。现将非阵发性与阵发性心动过速并存、双径路传导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65岁。“持续性胸骨下疼痛”6小时以“急性前间壁心梗”入院,入院后导联心电图连续记录示(图1):室早二联律成组出现,其联律间期逐渐延长(0.4s→0.44s~0.65s→早搏消失)。每组第1个室早联律间期固定为0.4s,最长室早间期与最短室早间期无倍数关系,为室早折返径路文氏周期。仔细观察,发现每组文氏周期中最后1个室早与下一文氏周期的第1个室早间均夹有6个窦性QRS波,推测在该6个窦性QRS中存在隐匿性文氏周期(图1第3、4行梯形图):第3行R1R2、R3R4间期逐渐延长,为室早折返径路显性文氏传导,R6理应为联律间期更长室早,但因R5在折返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31例VVI起搏心电图中早搏的特殊表现形式。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植入VVI起搏器合并早搏特殊表现形式患者的心电图,并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进行分类。结果VVI起搏-房性早搏(PAS)二联律8例;VVI起搏-室性早搏(PVS)二联律18例;起搏-PVS-夺获三联律2例;VVI起搏与PVS形成显性、隐匿性二、三联律各1例;VVI起搏PVS折返径路内的双径路传导1例。结论正常窦性心律时的早搏的特殊反应方式均可在起搏心电图中出现,但隐匿性二、三联律及PVS折返径路内双径路传导十分罕见。早搏的反应方式必须受到起搏器的节律、类型及起搏器反应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50岁,因反复心悸、胸闷半年入院,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附图系1986年1月23日描记的心电图Ⅱ导联,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呈二联律、室性早搏的联律间距呈390毫秒与470毫秒短-长交替出现,而来见在390—470毫秒之间者;室性早搏之QRS波形态相同。其机理是由于折返径路内存在纵向分离而形成双径路,快径路的绝对不应期长于窦性心动周期(S_1-S_2),其上方共同径路存在着单向传导阻滞,亦即窦性冲动不能通过上方共同径路进入双径路、而来自双径路的冲动则可通过上方共同径路;慢径路之绝对不应期短于窦性心动周期,当  相似文献   

19.
经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引起的心室双重反应及非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多样,结合文献及1例患者的全程动态心电图中提供的典型心电图,总结归纳为(1)类似于插入性早搏的心电图;(2)二联律性的快速心动过速且伴有R波振幅和形态的交替变化;(3)房室结传导的文氏现象;(4)伴有极少见的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20.
房室多径路传导常为多种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现就其与临床联系作一介绍。一、发病情况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可表现为二种不同长短 PR 间期、单个折返心动与折返性心动过速,有时又能和预激综合征同时存在,或表现为其他形式的快速心律失常。此外,一些无心动过速症状与心电图异常改变者,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