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损伤的不良结局,进一步发展可形成肝硬化。其实质是由于胶原和其他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衡,导致在肝内过量沉积。对于肝纤维化的治疗,近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胶原代谢的药物方面。 1.秋水仙碱秋水仙碱是一种抗微管药物,能抑制微管蛋白聚合,从而抑制胶原生成细胞对前胶原的分泌。它还有抑制脯氨酸掺入,促进细胞内前胶原降解,刺激胶原酶合成,抑制细胞有丝分裂和抗炎等作用。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上,它可改善肝  相似文献   

2.
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损伤的不良结果,其实质是由于胶原和其它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衡。贮脂细胞是ECM最主要的来源,而各种细胞因子参与贮脂细胞的激活和调控。因此,研究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对揭示肝纤维化形成机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细胞外基质降解系统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有为 《医学综述》2000,6(5):209-210
<正>肝纤维化足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在肝脏异常沉积的状态,肝纤维化是ECM的合成与降解的失衡,即ECM合成亢进的同时其分解的绝对或相对降低。贮脂细胞在肝纤维化中起主要作用,它合成各种ECM,产生ECM的分解酶——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及其抑制物——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tissue inhibitor of MMP,TIMP)。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关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认为肝纤维化主要是由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与降解平衡失调,导致ECM异常增多与过度沉积而形成的。而Ito细胞在肝内ECM代谢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激活的Ito细胞不仅能够合成ECM(主要是Ⅰ型和Ⅲ型胶原),而且Ito细胞在肝脏损伤或纤维化时可由静态转化为肌成纤维样细胞,合成一组能够降解ECM  相似文献   

5.
雌激素对雄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内睾酮(T)和雌激素(β-Est)抑制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CCl4皮下注射诱导肝纤维化模型,观察20μg·kg-1·d-1β-Est对完整或去势雄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以标准酶、ELISA、RIA分别测定血清肝功能、细胞外基质(ECM)和性激素水平;VG胶原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合图像分析计算胶原面积;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激活素BA(ACTβA)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β-Est能改善去势纤维化大鼠肝功能,降低ECM分泌、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和TGF-β1、ACTβA表达,而对完整雄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无影响;两组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β-Est能抑制肝纤维化形成,T影响其发挥保护作用,可能是造成肝纤维化性别差异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内睾酮(T)和雌激素(β-Est)抑制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CCl4皮下注射诱导肝纤维化模型,观察20μg·kg-1·d-1β-Est对完整或去势雄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的影响.以标准酶、ELISA、RIA分别测定血清肝功能、细胞外基质(ECM)和性激素水平;VG胶原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合图像分析计算胶原面积;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激活素βA(ACTβA)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β-Est能改善去势纤维化大鼠肝功能,降低ECM分泌、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和TGF-β1、ACTβA表达,而对完整雄性大鼠肝纤维化形成无影响;两组大鼠血清雌二醇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β-Est能抑制肝纤维化形成,T影响其发挥保护作用,可能是造成肝纤维化性别差异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肝纤维化是各种原因所致肝损伤的共同病理变化,是慢性肝病逐渐演变发展为肝硬化过程中的必经途径。肝纤维化时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增加,其中以I型胶原为主;积极降解和消除过多的ECM,有望逆转肝纤维化进程。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作为人类主要降解I型胶原的胶原酶,为肝纤维化治疗带来了广阔的前景。该文就MMP-1与肝纤维的关系予以系统阐述,以期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是指由各种致病因子引起肝脏损害与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加,降解受到抑制,导致肝内弥漫性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淀的病理过程。现代研究已证实,多种途径致肝星状细胞(HSC)激活是导致ECM过度沉淀的中间环节。而胶原是肝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截止目前,人体内已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原因所致的损伤的愈合反应,有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以细胞外间质(EMC)增加,肝内纤维和结缔组织沉积为基本特征。肝结缔组织由胶原、非胶原基质蛋白及有关细胞组成,前二者即为ECM。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ECM合成增多的主要因素,枯否细胞所分泌的细胞因子对HSC的激活而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转化生长因子-β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红飞 《医学综述》2006,12(19):1158-1160
肝纤维化是以包括胶原在内的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积聚,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肝病。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参与活化肝星状细胞(HSC),调节ECM的合成和降解等多种功能。本文就TGF-β与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为预防肝纤维化提供一些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1.
苦参素对NIH/3T3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苦参素对NIH/3T3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其细胞外基质(ECM)合成的影响,探讨苦参素抗肝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噻唑蓝比色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苦参素对NIH/3T3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苦参素对其合成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Ⅳ-C)等ECM的影响。结果 苦参素可抑制NIH/3T3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减少S期细胞,降低细胞增殖指数,抑制ECM的合成,并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 苦参素可能通过影响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和ECM的合成发挥其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肝纤维化是指肝脏内纤维眭结缔组织异常增生,是一个慢性渐进性的过程,其机制是肝脏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ECM)过量产生和降解减少,导致ECM在肝脏沉积,形成纤维化。胶原是ECM的最重要成分,肝脏组织胶原主要是Ⅰ、Ⅱ、Ⅲ、Ⅳ、Ⅴ、Ⅵ型,其中以Ⅰ、Ⅲ型为主,Ⅰ:Ⅲ为1:1。正常肝脏中,胶原蛋白约占蛋白总量的5%~10%;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是由于病毒感染、酒精、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导致肝脏慢性损伤的结局.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发展到肝硬化必然经过的中间阶段.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的活化、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和降解失衡导致ECM在细胞间质过量沉积是肝纤维化发生的基本机制.抑制HSCs活化、增殖和减少HSCs胶原合成,阻断相关信号通路转导、诱导HSCs凋亡成为防治和逆转肝纤维化的重要手段[1-3].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一类能够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多能干细胞.Sakaida Ⅰ.等[4]研究表明,CCl4诱导的鼠肝纤维化模型通过移植骨髓干细胞后,纤维化程度可以得到明显的缓解.  相似文献   

14.
肝纤维化是由于细胞外基质( ECM )的合成与降解失衡并最终导致ECM过度沉积的结果 . 一旦肝脏受损,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s , HSCs )作为肝脏中ECM合成的主要细胞,活化并分化为肌成纤维样细胞,迅速增殖,依靠其增强的趋化性及延长的生存期,胶原产物不断增加[ 1 ]. HSCs的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HSCs活化后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的释放,并进一步通过相应的信号通路引起肝纤维化的发生. 而Girdin可能在肝纤维化信号网络的调控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必经病理过程.实验证明肝纤维化阶段可以逆转,但肝硬化逆转则非常困难,因此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多次多位点肝活检动态观察肝纤维化的发展无疑是诊断的金标准,然而损伤性检查病人往往难以接受,寻求创伤性小、病人易于接受、便于动态观察且与肝脏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的诊断方法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如临床症状体征的量化指标、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检查指标等与肝脏病理关系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血清学指标的研究主要围绕细胞外基质(ECM)代谢异常的各种影响因素.正常肝脏ECM主要成分包括胶原蛋白、非胶原糖蛋白及蛋白多糖.肝纤维化时,肝组织内ECM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量的变化表现为肝内过量胶原形成及沉着,主要是由于胶原降解减少与新的胶原合成增加;质的变化则表现为ECM在局部重建或重分布.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随着慢性肝病病程的进展,ECM成分在血清的含量也相应增高,提示检测其血清含量,有助于了解肝纤维化的程度[1].本文就目前肝纤维化部分血清学指标与肝脏病理关系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Ⅰ型胶原(CⅠ)和Ⅲ型前胶原(PCⅢ) 正常情况下,Ⅰ,Ⅲ型胶原为肝内主要胶原成分,各占33%,主要分布在汇管区和终末小动脉周围.在肝纤维化过程中,Ⅰ,Ⅲ型胶原增加,形成纤维束,并沿细胞呈树状分布,形成新的纤维间隔,另外成熟的Ⅰ,Ⅲ型胶原,由于细胞变性坏死所致的网状纤维支架塌陷,加重肝硬化;发展至肝硬化时,CⅠ和PCⅢ明显增多,以CⅠ增高为主,Ⅰ/Ⅲ比值加大. 肝纤维化尤其在肝硬化时CⅠ显著升高有不少报道.凌志强等[2]报道,CⅠ是发生肝纤维化时的最早指标之一,但不如Ⅳ型胶原(CⅣ)特异性强.刘兴明等[3]的研究显示,早期肝纤维化时PCⅢ含量高于CⅠ,但发展至肝硬化时CⅠ含量上升明显高于PCⅢ(P<0.01),对判断肝纤维化是否发展为肝硬化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肝纤维化的形成主要是细胞外基质 (ECM)的过度产生和沉积所致 ,肝脏星形细胞 (HSC)的活化和增殖是多数ECM的细胞来源 ,抑制HSC的活化和增殖是治疗的关键。通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 ,观察了调肝理脾方对实验性酒精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HSC形态及功能的影响 ,并通过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验证了药物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和作用效果。结果提示调肝理脾方是通过抑制HSC的活化和增殖 ,从而起到抑制ECM合成的作用。这也是调肝理脾方预防和治疗酒精性肝纤维化的机理所在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临床检验血清学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清宝 《吉林医学》2011,(6):1198-1199
<正>肝纤维化是一切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随着对肝脏超微结构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认为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是细胞外基质(ECM),尤其是胶原在肝内的过度增加和沉积[1]。目前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包括病理学、影像学和血清学诊断3种。肝组织活检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指标,但其存在诸多  相似文献   

18.
秦勇  王重民  慕为民 《陕西医学杂志》2004,33(11):1038-1039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的不良后果,其病理生理基础为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ar matrix,ECM)的合成与降解失衡,ECM过度沉积所致。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是合成ECM的主要来源,而各种细胞因子参与HSC激活的调控。因此研究各种细胞因子对HSC的作用,对揭示肝纤维化的机制及其防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细胞因子与肝星状细胞激活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过量沉积是形成肝纤维化的主要病理基础,ECM成分复杂,主要含胶原蛋白、结构糖蛋白、多糖类物质等。在胶原蛋白中,Ⅰ、Ⅲ型胶原是纤维化肝脏的主要成分,蛋白多糖中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是肝纤维化中研究较多的大分子物质之一,  相似文献   

20.
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原因引起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过多沉积的病理过程.研究显示,细胞因子作用于窦周间隙静止的肝星状细胞(HSC)使其转变为激活状态,继而增殖,合成ECM.因此认为激活的HSC是产生ECM的主要细胞,其他如肝静脉区成纤维细胞和骨髓源性肌成纤维细胞也是某些肝纤维化初期的主要成纤维细胞.目前认为,进展性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药物旨在通过抑制HSC的激活、诱导其凋亡和防止ECM沉积的干预性治疗在实验性肝纤维化已取得疗效,但人类抗肝纤维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