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使用瑞舒伐他汀对发生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的脑血流动力学产生的影响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收治疗的100例脑梗塞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0例,所有患者给予对症药物,主要为抗血小板的聚集和营养脑神经的药物,其中研究组在此基础治疗上服用瑞舒伐他汀10mg qd,连续服用3个月;而对照组则不服用。对患者进行经颅的多普勒超声检查(TCD)对比两组患者脑血流的动力学情况。结果:通过三个月的治疗,对照两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情况表明,研究组患者在3个月之后大脑动脉的血流速度比发病前有所上升,脑动脉的搏动指数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脑梗塞治疗时,除了一般常规治疗,加服瑞舒伐他汀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脑血流的动力学,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方法将200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有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高剂量组100例患者口服阿伐他汀20 mg/d,低剂量组100例患者口服阿伐他汀10 mg/d。平均治疗时间约6个月,服药前后检测患者的肝酶,观察肝酶变化。结果在平均6个月的时间里,没有患者用药后出现肝功能严重损害,治疗过程中有2例患者出现了肝酶一过性升高大于正常上限值的2倍,随着药物治疗的继续,肝酶降至正常水平。结论应用剂量不大时,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很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片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中的作用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mg,治疗组在口服阿司匹林100mg基础上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每晚1次,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检测血脂、双侧颈动脉B超,对伴有颈动脉斑块者测量斑块面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高于对照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片能够起到调控血脂作用,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脂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C、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进展性脑卒中可降低血脂,提高治疗效果,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同期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每天1次,每次剂量100 mg;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的同时,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每天1次,每次20 mg,两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记录患者在服药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口腔出血、脑出血、皮疹等。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29/42);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8.1%(37/4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比较,观察组的TG、TC及LDL-C等指标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血脂水平改善程度不明显;观察组42例中急性脑梗死2例(4.8%),低于对照组的5例(11.9%)。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上具有疗效突出、安全性高等优点,并能够显著改善血脂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陈莉 《内蒙古医学杂志》2021,53(9):1064-1065,1068
目的 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我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1例,将采用低剂量的22例患者作为低剂量组,将采用中剂量的23例患者作为中剂量组,将采用高剂量的26例患者作为高剂量组.对比3组治疗前后斑块面积、狭窄率、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统计两组治疗效果,检测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对照组[78.05%(32/41)](P<0.05);治疗后,观察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TC、TG、LDL-C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8.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梅  张利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12):1462-146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方法:将187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阿司匹林组和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ATT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阿司匹林组(ASA组)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ATT+ASA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3组均治疗2年。观察3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血脂水平、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ATT+ASA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8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Ⅰ组43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Ⅱ组4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VEGF和NO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Ⅰ组总有效率(93.0%)明显高于治疗Ⅱ组(80.0%)(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和NO表达均有增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Ⅰ组提高更为明显,与治疗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20 mg/d可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VEGF和NO水平,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脑卒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焦岩  徐江涛 《重庆医学》2012,41(6):550-55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化、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减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缩小斑块面积,调节血脂,预防卒中事件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次研究是为明确脑积水患者经颅多普勒(TCD)监测结果与患者颅内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3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脑积水患者纳入患者组,在术中行分流前测定患者颅内压,在术前1d和术后5d分别行大脑中动脉( MC As)的TCD监测;选择27例门诊体检健康个体为对照组,行大脑中动脉TCD监测,监测结果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 患者组行分流术前TCD监测脑血流速度(CBFV)提示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血流速度和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和阻抗指数(RI)明显高于对照组.RI与脑积水患者颅内压呈正相关(r=0.701,P<0.01);PI与脑积水患者颅内压呈相关性(r =0.426,P=0.015).脑积水患者分流术后颅内压降到正常水平,PI和RI值下降,脑血流速度上升.有1例患者术后第9天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复查CT提示脑室尺寸扩大,TCD检查出现脑血流下降,PI和RI值升高,急诊行脑室腹腔分流再通术后复查CT及TCD,结果均恢复至正常.结论 经颅多普勒可作为评价脑积水患者颅内高压的有效手段,RI和PI值是判断颅内压升高的有效指征.  相似文献   

13.
邵惠珍  赵德明  董梅 《安徽医学》2009,30(3):303-305
目的探讨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间歇期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采用多普勒(TCD)技术,检测153例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发作间歇期颅内主要血管血流速度及脉动指数,与6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无先兆型偏头痛组TCD表现为血流速度增快、脉动指数降低、频谱异常及血管杂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间歇期脑血流动力学仍处于异常状态。  相似文献   

14.
巴曲酶治疗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TCD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TCD技术观察巴曲酶(DF-521)治疗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S)与常规治疗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差别。方法100例TIAs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巴曲酶治疗组(50例)和三七总皂甙-阿斯匹林对照组(50例)。应用TCD技术,分别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流速度趋于正常早于对照组,停止发作时间早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并发症少,平均住院日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结论应用巴曲酶治疗TIAs起效快、效果好、安全性高。通过应用TCD技术,为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疗效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卒中是全球范围内导致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常见原因之一,而栓塞是缺血性卒中合并大动脉闭塞的主要原因。TCD是可实时监测微栓子检测(MES)的敏感技术。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以及血管超声的普遍应用,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现率逐年递增,尤其时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血管狭窄,占中国缺血卒中患者的1/2。为了更好的研究MES在伴有颅内动脉狭窄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意义,我们做出了回顾性的研究,包括探讨缺血性卒中的机制、评估神经系统改善状况,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并预测复发性脑缺血事件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国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寻求安全有效的、适合中国人群应用的阿托伐他汀剂量,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在1990-2011年关于阿托伐他汀在脑卒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文章,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和提取数据;应用系统评价软件Revman 5.0及SPSS 13.0计算相关指标绘制图表,并针对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不良反应的影响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中国人群普遍的阿托伐他汀应用剂量为10和20 mg,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比研究资料尚不充分。Meta分析显示,20 mg阿托伐他汀组IMT变化优于10 mg组,MD=-0.21,95%CI[-0.25,-0.17]; 20 mg组LDL-C值低于10 mg组,MD=0.52,95%CI[0.44,0.61];2组不良反应未见明显差异。 结论:阿托伐他汀用于预防脑卒中时,在IMT变化和降低LDL-C方面,阿托伐他汀20 mg优于10 mg,且在不良反应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性,分析 TCD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狭窄或闭塞导致脑梗死的类型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确诊为 MCA 区 ACI患者122例,分别行 TCD、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 MRA)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比较TCD与MRA检测MCA的结果。根据MRI将122例患者分为大面积CI组、小面积梗死组及腔隙性CI组,比较不同面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患者MCA异常情况有无差异。结果 TCD诊断MCA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是82.8%,与MRA的符合率是81.8%;TCD检测不同面积CI患者的MCA异常情况无显著性差别;122例MCA区梗死患者和34例MCA狭窄性患者的梗死类型中,分水岭梗死和腔隙性梗死为最常见类型。结论① TCD检测MCA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与MRA的相符性较好;② MCA狭窄性梗死多引起腔隙性、分水岭区或深穿支供血区梗死,较少引起MCA供血区完全性梗死。③动脉-动脉栓塞与血流低灌注可能是MCA狭窄性梗死的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降颅压、控制血压血糖、抗凝、改善脑循环等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连用2周。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血浆MMP-3和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5.54,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其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浆MMP-3和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 htheparin,LMWH)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MWH加常规药物治疗组(治疗组)60例,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3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评分及脑血流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P〈0.01),但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脑血管搏动指数和血管阻力指数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改善更为明显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副作用。结论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其机制可能与其改善局部脑血流量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TCD微栓子检测阳性与临床各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微栓子阳性在脑梗死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ME TC 2020型TCD仪,2MHz双深度脉冲探头,检测134例颈内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循环中微栓子数.TCD微栓子检测时平均病程(5±4)d.微栓子信号阈值为5dB.结果脑梗死患者微栓子阳性率为19.49%;微栓子阳性与大动脉狭窄有显著性相关,其次为脑多发性梗死,与高血脂呈弱相关;急性期易检测到微栓子.结论提示微栓子阳性与动脉狭窄斑块有关,微栓子的来源之一是粥样硬化斑块,微栓子阳性说明患者有活动的栓子来源,易发生或复发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