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勇  赵攀  雷琳  林科雄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2):1748-1750
目的:探讨早期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96例COPD患者分为标准治疗对照组和标准治疗 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观察组;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和动脉血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pH、PaO2、PaCO2、SaO2均较前有明显的改善(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24、48、72 h后的pH值、PaO2和SaO2上升更明显,PaCO2下降更明显(P<0.01),住院时间短(P<0.01);死亡率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插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衰早期应用BiPAP可更快的缓减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PaO2,降低PaCO2,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张俊慧  王印林  赵志国 《河北医药》2008,30(11):1694-1695
目的探讨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BiPAP)应用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可行性。方法16例ALI/ARDS患者应用BiPAP呼吸机无创正压(NIPPV)通气治疗,观察不同时间PaO2、PaCO2、pH、呼吸频率(RR)及动脉收缩压(SBP)的变化,以及住院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和NIPPV时间。结果应用BiPAP治疗ALI/ARDS,在通气2 h可提高PaO2,改善pH;通气12 h后,PaCO2、RR显著改善。通气中,SBP无明显变化。病情恶化气管插管1例,气管插管率6.25%,无死亡病例。结论对ALI/ARDS患者早期积极应用BiPAP通气治疗可改善缺氧,降低呼吸频率,改善呼吸肌疲劳,可能降低ARDS的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张丽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23):42-43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应用的疗效。方法ARDS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治疗组采用面罩NIPPV治疗,选择压力支持通气(PSV)和呼气末正压(PEEP),PEEP水平为8~12 cm H2O;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通气前呼吸频率(RR)为(25.4±2.1)次/m in,PaO2为(112±3.6)mm Hg,氧合指数(O I)为(315.5±20.5)mm Hg,辅助通气时间为3~8d。治愈8例,死亡2例。结论对早期ARDS患者,NIPPV治疗有利于改善肺的氧合功能,减轻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4.
黄英华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4):3696-3698
目的:观察急诊无创气道正压通气(NIPPV)对各种原因引起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各种原因引起呼吸衰竭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的急诊患者使用双水平气道正压(BiPAP)无创呼吸机面罩辅助通气,动态观察NIPPV治疗前和治疗后2h、4h的临床指标、动脉血气分析和神志.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pH值、PaO2、PaCO2、SaO2及意识状态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P<0.01).结论:急诊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各种原因引起呼吸衰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无创通气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例。在行无创通气治疗中,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2组护理前、后相关呼吸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血氧饱和度(SpO2)]进行比较。结果 2组护理后PaO2、PaCO2、SpO2高于护理前,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用于ARDS患者的无创通气治疗中,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相关呼吸指标,减轻呼吸困难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42例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IPPV治疗组21例,常规对照组21例,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结果治疗4h后NIPPV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均有明显改善,并且NIPPV治疗组明显优于常规对照组(P<0.05)。NIPPV治疗组病死率、住院天数较常规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NIPPV可明显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通气,可明显缩短住院天数,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早期联合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和机械通气治疗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疗效。方法:将40例ALI/ARDS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0例。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抗生素、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静脉滴注,12h1次,连用7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5d的血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气道压力、动脉血气以及成功撤机率、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病死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气道压力、动脉血气、WBC、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5d治疗组患者的气道压力、动脉血气、CRP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撤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0%比50%,P<0.05),ICU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0%比50%,P<0.05)。结论:早期联合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和机械通气有利于ALI/ARDS患者撤机拔管,降低机械通气患者的ICU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压力控制通气和容量控制通气模式在ARDS治疗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群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0):1457-1459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压力控制通气(P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模式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40例ARDS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PCV组和VCV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均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变化。结果:PCV组通气24h气道峰压低于VCV组,而平均气道压高于VCV组;两组治疗后心率显著减慢,PCV组改善更明显;两组同时点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24h后PaO2比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CV组改善更明显。结论:对ARDS患者在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PCV和VCV通气模式均可改善氧合,防止气压伤的发生,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PCV模式控制气道峰压更有效;主张ARDS患者尽量采用PCV模式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方法20例ARDS患者,分为原发性肺损伤组(9例)和继发性肺损伤组(11例),比较两组间的APACHEⅡ分值,NIPPV治疗前后动脉血pH值,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频率等。结果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h后的PaO2/FiO2、呼吸频率均有显著差异,两组间的APACHEⅡ分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IPPV治疗ARDS安全、有效,可以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南平市建阳第一医院2017—2019年收治的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84例,均采用NIPPV治疗。观察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2h、24h动脉血气指标[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血氧饱和度(SaO2)。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NIPPV成功组和NIPPV失败组,收集2组患者一般资料、生命体征、动脉血气指标、血清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等可能影响NIPPV的因素,包括性别(男、女)、年龄、COPD病史、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评分(APACHEⅡ)、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通气前血气指标(pH值、PaO2、PaCO2、SaO2)、呼吸频率(RR)、心率(HR)、收缩压(SBP)、合并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空腹血糖、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肌酐、尿素氮、C反应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CD3+细胞分数、CD4+细胞分数、CD8+细胞分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对NIPPV通气失败的影响。结果 84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NIPPV成功60例(71.43%),NIPPV失败24例(28.57%),其中15例转为气管插管,插管率为17.86%,死亡7例,病死率为8.33%。NIPPV治疗24 h后pH值、PaO2、SaO2高于治疗前,PaCO2低于治疗前(P<0.05)。NIPPV成功组和NIPPV失败组年龄、COPD病史、APACHEⅡ评分、ADL评分、pH值、PaO2、PaCO2、SaO2、SBP、空腹血糖、WBC、CD3+细胞分数、CD4+细胞分数、CD8+细胞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pH值、PaO2、PaCO2、CD3+细胞分数、CD4+细胞分数、CD8+细胞分数是导致NIPPV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NIPPV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血气指标,但仍然约有28.57%患者可能出现NIPPV失败,主要与通气前APACHEⅡ评分、血气指标及T细胞亚群等指标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6例)和NIPPV组(43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卧床休息、吸氧及药物治疗;NIPPV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NIPPV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 h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及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变化和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 h各项参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 h两组除pH值外,其余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6.0%,高于对照组(58.3%)(P<0.05);治疗组平均症状缓解时间(43.4±10.3)min,明显短于对照组[(71.8±18.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左心衰竭早期应用NIPPV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有创机械通气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在严重胸外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28例,伤后24 h内采用早期有创机械通气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后生命体征、氧合情况、血乳酸、Hs-CR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24 h、72 h后,观察组的生命体征指标改善明显,pH、PaO2、PaCO2、PaO2/FiO2、乳酸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Hs-CRP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胸外伤致ARDS患者,早期采用有创机械通气联合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能更好改善患者动脉血氧合、稳定血流动力学,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高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分析,进而探讨其临床应用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老年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NIPPV治疗组,观察其治疗前(0h)、治疗后2、24、72h的动脉血气分析变化,观察住院天数、气管插管率、病死率。结果 NIPPV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明显改善,2组比较NIPPV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常规组明显升高,后期插管率、住院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疗效确切,尤其针对高龄老年患者是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胡赛 《现代医药卫生》2015,(8):1182-1184
目的 探讨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时机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患者入院时即行NIPPV治疗作为早期组,41例患者首选使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12 h后疗效欠佳而使用NIPPV治疗作为晚期组。另有同为急诊住院但未使用NIPPV治疗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30例为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使用治疗24 h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动脉血气及B型脑钠肽的变化情况,比较各组治疗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早期组及晚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早期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高于晚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IPPV是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有效手段,常规治疗早期联用NIPPV较晚期使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救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临床观察研究的方法,对太原地区五所三级综合医院2003年3月至2003年5月所收治的临床确诊的304例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NIPPV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04例SARS患者中接受NIPPV治疗的有44例(14.5%),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46±14)岁。有基础疾病者11例(25%)。应用NIPPV的平均时间(20±5)d。其中34例(77%)患者成功撤机,康复出院;3例患者(7%)因病情加重转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7例(16%)患者死亡。死亡组患者与存活组患者相比,年龄较大、有基础疾病者和并发症人数的比例增高(P<0.05)。应用NIPPV通气治疗后,患者脉搏容积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改善,呼吸频率(RR)、心率(HR)减慢,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回升,与通气前比较各指标的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pH值变化不明显。13例患者出现恐惧、配合差、鼻咽部干燥及胃胀气,未发现气压伤及医务人员在应用NIPPV过程中感染SARS。结论应用NIPPV辅助通气可明显改善SARS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纠正低氧血症,显著降低对气管插管的需求。NIPPV应用的时机、患者的年龄、既往健康状况可能是影响NIPPV预后的主要危险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和持续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评估无创间歇正压通气模式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科住院治疗的83例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新生儿,随机分为NIPPV组(n=41)与NCPAP组(n=42).比较两组患儿无创呼吸通气支持治疗1小时、12小时的PaCO2、氧合指数(OI)、无创通气失败而改为有创通气的例数、氧疗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在无创呼吸机通气1h及12h时,NIPPV组PaCO2明显低于NCPAP组(P<0.05),pH值、OI明显高于NCPAP组(P<0.05);NIPPV组氧疗时间低于NCPAP组(P<0.05);NIPPV组呼吸暂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无创通气失败而改成有创通气率明显低于NCPAP组(P<0.05).结论 NIPPV对于无明显无创通气禁忌症的NRDS早产儿,其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的NCPAP,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无创性正压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河南省延津县人民医院住院的15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中,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正压通气组,每组各77例,前者予常规治疗,后者予常规加NIPPV治疗.治疗前后均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动脉血气的改变.结果 试验组中有3例患者因不能耐受NIPPV而退出试验.通气治疗后3 h、12 h和48 h的动脉血气结果 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NIPPV对于COPD合并Ⅱ型呼衰的患者疗效较为肯定,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可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复张的治疗作用。方法ARDS患者20例,所有的患者均给予NIPPV治疗,同时给予积极的病因治疗及其他综合治疗。于NIPPV前、治疗后15min、1h、2h、4h经桡动脉抽动脉血监测PH、PaO2、PaCO2、PaO2/FiO2。记录NIPPV前,NIPPV后30s记为0min、NIPPV后2、5、15、30min SpO2、HR、平均动脉压(MAP)和CVP变化。结果NIPPV前后各时间点MAP及HR没有显著性变化,NIPPV后CVP较肺复张前增加但没有统计学意义,NIPPV治疗后SpO2各时间点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IPPV治疗前后的pH、PaCO2没有明显变化,治疗后15min、1h、2h的PaO2及PaO2/FiO2与治疗前比较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NIPPV对病情相对较轻的ARDS患者是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在早期可选用NIPPV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杨维 《医药论坛杂志》2004,25(5):19-20,22
目的 探讨无创性通气 (NIV)在治疗早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0例ARDS患者均于早期给予面罩NIV治疗 ,选用压力支持通气 (PSV)加呼气末正压 (PEEP)模式 ,PEEP水平设为 5~ 8cmH2 O ,PSV水平设为 8~ 2 0cmH2 O。结果 经NIV治疗 2 4~ 72h后 ,呼吸窘迫治愈 6例 ,失败 4例。治疗成功组的呼吸频率 (RR)由治疗前的 36± 3次 /min降至 2 4± 2次 /min ,PaO2 由治疗前的 6 0± 5mmHg升至 110± 2 5mmHg ,氧合指数 (OI)由治疗前的14 0± 15升至 36 4± 2 0。而失败组无显著改善。结论 早期ARDS患者合理使用NIV治疗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呼吸衰竭伴意识障碍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Ⅱ型呼吸衰竭伴意识障碍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像,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记录患者行NIPPV治疗前及治疗后2h、24h的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指标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①40例患者在行NIPPV治疗时,其中3例发生重度昏迷,最终转为有创机械通气.另37例患者顺利完成NIPPV治疗.相较于治疗前,37例完成NIPPV治疗患者RR、HR出现明显下降(P<0.01);动脉血pH值、动脉血PaC02、动脉血PaO2均得到明显改善(P<0.01);且患者行NIPPV治疗后24 h以上指标改善情况要优于治疗后2h (P<0.01).②37例患者行NIPPV治疗后,分别于0.5~24h逐渐恢复神志,于2h内呼吸频率逐渐得到减缓控制,所有患者均成功脱机.经住院观察后,均于5~ 13d内办理出院手续,平均住院时间(8.6±3.4)d.NIPPV时间77~162 h,平均时间(109.6±51.4)h.另3例转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经治疗后均成功脱机.NIPPV治疗有效率为92.5%.③37例顺利完成NIPPV治疗患者中,共发生9例不良反应情况,占比24.3%.其中3例出现轻度排痰障碍,4例发生胃胀气,发生鼻梁压迫充血与呼吸机对抗各1例.以上患者均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NIPPV为AECOPD呼吸衰竭并意识障碍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