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殷明德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1,(2)
变应性鼻炎理想的治疗药物应既能治疗急性反应 ( EPR)症状 ,又能治疗迟发反应 ( L PR)症状。最有效的治疗应该把抗组胺药的 H1受体拮抗作用与皮质类固醇的抗炎作用结合起来。白三烯拮抗剂和抗组胺药联合应用可能是变应性鼻炎的适当疗法。氮斯汀鼻喷雾剂对 EPR和 L PR都起治疗作用。鼻内皮质类固醇水制剂可降低局部刺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殷明德 《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1,25(2):66-68
变应性鼻炎理想的治疗药物应既能治疗急性反应(EPR)症状,又能治疗迟发反应(LPR)症状。最有效的治疗应该把抗组胺药的H1受体拮抗作用与皮质类固醇的抗炎作用结合起来。白三烯拮抗剂和抗组胺药联合应用可能是变应性鼻炎的适当疗法。氮zhuo斯汀鼻喷雾剂对EPR和LPR都起治疗作用。鼻内皮质类固醇水制剂可降低局部刺激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鼻塞、鼻痒为主要特征,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学习、工作或生活.近年来变应性鼻炎的患病率逐渐升高,并且有关数据显示其与哮喘具有相关性,可认为是哮喘发展过程的危险因素,造成了社会巨大的经济负担.本文就变应性鼻炎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鼻腔内局部用药物的优点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鼻黏膜上,避开肝脏首过代谢,从而能把全身作用降到最小,药物集中在鼻部,起效快,产生最佳疗效,而全身副反应甚微。 相似文献
5.
郑春泉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1,(5)
变应性鼻炎(AR)按传统分类包括季节性AR(即花粉症)和常年性AR。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腺体分泌旺盛、小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及多核细胞浸润,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清涕及鼻塞等过敏症状。由WHO参与制定的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impact on 相似文献
6.
变应性鼻炎(AR)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全球发病率10%~40%,且患者人数仍在增加,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造成经济和健康上的沉重负担。AR是全身变态反应的一部分,中重度AR与哮喘控制不良相关,常年性AR患者中哮喘发病率较高,更引起了人们对AR诊治的关注[1~4]。为此,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参与制定的AR及其对哮喘的影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6,(3)
1概况变应性鼻炎是鼻黏膜的炎症,是最常见的慢性鼻炎,其主要症状包括流涕、喷嚏、鼻痒和鼻堵。在美国患病人数超过4000万,在慢性疾病中排第五位,在18岁以下的患者中是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变应性鼻炎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使人们每年损失380万工作日和上学日,用于诊治的费用每年 相似文献
8.
变应性鼻炎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增长,已成为影响人类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关于变应性鼻炎的治疗,药物治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旨在讨论变应性鼻炎的局部、全身用药、中医中药、免疫治疗及鼻腔冲洗治疗等,以期为变应性鼻炎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临床药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近年来不断出现一些与AR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及与诊疗相关的新观点和新证据,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介绍AR近期的研究进展。1 AR的发病机制AR的经典发病过程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在接触并摄取变应原后即被活化,并在迁移至局部鼻黏膜组织的过程中逐渐成熟。成熟的DC表达MHCⅡ类分子,加工处理后的变应原与MHCⅡ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提呈给初始T细胞。初始T细胞可在IL-4存在下分化为2型辅助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疾病,也是重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全球AR患者超过5亿,我国大陆地区AR的患病率为4%~38%[1].AR在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亦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 相似文献
11.
程雷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11,(5):233-234
组胺(histamine)属于神经递质,通过已知4种类型的组胺受体,在免疫调节和炎性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是I型超敏反应的核心介质。H1受体拮抗剂(H1 receptor antagonists)现称H1抗组胺药物(H1 antihistamines),是临床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主要用于治疗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12.
变应性鼻炎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安云芳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1998,4(3):188-192
变应性鼻炎(AR)发病机制复杂。鼻粘膜存在大量的神经肽(主要是速激肽)及其相应受体;参与鼻超敏反应的细胞主要是CD+4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B淋巴细胞及CD+1郎格罕氏细胞,上述细胞均有神经肽受体的表达;这些细胞在包括神经肽在内的多种因... 相似文献
13.
1变应性鼻炎与鼻塞症状变应性鼻炎(AR)是一种常见的变应性炎症疾病,全世界人口患病率为10%~25%,有些国家高达40%。中国大陆地区11个中心城市的电话问卷调查显示AR的平均患病率为11%[1]。鼻塞是AR的主要症状,也是患者认为最烦恼的症状。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的一项大于3000 相似文献
14.
变应性鼻炎(AR)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全球发病率达10%~40%,且患者人数仍在增加,影响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造成经济上的沉重负担。为此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参与制定了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指南, 相似文献
15.
16.
变应性鼻炎的药物疗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变应性鼻炎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 ,也是常见的呼吸道变应性疾病 ,初步估计国内每年约有 2 0 0 0万人患本病。治疗方法主要有 3大类 ,即避免接触致敏的变应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脱敏治疗 )。避免接触致敏的变应原是治疗的第一步 ,不论采用何种治疗 ,这一步都是必不可少的。免疫治疗需要连续进行数年 ,且仅可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 ,又有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国外甚至有个别死亡病例的报道 ,因此 ,其适应证是多种变应原致敏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特别是合并持续性咳嗽和支气管哮喘患者。药物能有效的控制变应性鼻炎的症状 ,近些年来这类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回顾其应用历史、相关基础知识、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市场现状等相关资料。方法重点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结果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主要分为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一线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物;二线药物主要包括抗白三烯药物、抗变态反应药物、细胞因子调节剂、炎性介质拮抗剂及基因治疗等。鼻用皮质类固醇已有三十余年的应用历史,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也有各自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适用范围。结论随着对包括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新型药物不断投入临床应用,加上传统药物的更新换代,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而治疗的副作用减少,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8.
朱瑾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7,(3)
1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1.1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tis,AR)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学调查显示单亲有AR史,子女发病的几率为30%,父母均有AR,子女发病的几率达50%。在对环境因素的研究中,发现AR的发作除与环境中霉菌、花粉和 相似文献
19.
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二):药物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针对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回顾其应用历史、相关基础知识、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市场现状等相关资料。方法 重点介绍鼻用皮质类固醇、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结果 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物主要分为一线药物和二线药物。一线药物包括皮质类固醇和抗组胺药物;二线药物主要包括抗白三烯药物、抗变态反应药物、细胞因子调节剂、炎性介质拮抗剂及基因治疗等。鼻用皮质类固醇已有三十余年的应用历史,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最有 效的药物。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也有各自的药理学特点和临床适用范围。结论 随着对包括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的认识不断加深,新型药物不断投入临床应用,加上传统药物的更新换代,使临床疗效得到提高,而治疗的副作用减少,多数患者的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穴位封闭结合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对照组34例,口服H1受体阻断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雷诺考特)喷鼻、鼻炎片;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西药的基础上配合用自拟鼻炎方(黄芪、党参、白术、辛夷花、苍耳子、蝉蜕等)治疗和维生素B12注射液1ml/次肺俞封闭。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41%,对照组总有效率5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25〈P〈0.05);停止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仍有67.64%的总有效率,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已降至23.5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药+中药方(辨证论治)+穴位注射的三联疗法疗效明显、持久,复发率较低而且无明显副作用,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