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CCR7(CC chemokine receptor 7,CC类趋化因子受体7)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资料完整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26例.全部患者术前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术前未进行放射治疗或化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axVisionTM二步法)检测26例周围型肺癌中CCR7的表达水平,并将肺癌的CT征象与CCR7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检测所得数据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率的比较用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周围型肺癌中,CCR7表达在腺癌中阳性表达率75.0%(15/20),鳞状细胞癌33.3%(2/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CCR7在肿瘤≤3.0cm者阳性表达率75.0% (15/20),而>3.0cm者仅33.3%(2/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CCR7表达与瘤体深分叶征、棘状突起、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毛刺征、纵隔淋巴结转移等CT征象无关(P>0.05).结论 周围型肺癌CCR7的阳性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与有诊断价值的CT征象无关.  相似文献   

2.
周围型肺腺癌p16表达与CT征象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腺癌的CT征象与p16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4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用S P法对肿瘤标本的p16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其中 36例术前进行了CT扫描。结果 :肺癌组织中p16表达阴性率在低分化组、有淋巴结转移组、Ⅱ期组显著高于高分化组、无淋巴结转移组、Ⅰ期组 (P <0 .0 5 )。p16蛋白表达阴性率在瘤体直径 >30mm、有深分叶征组、平扫CT值≥ 4 0HU组显著高于瘤体直径≤ 30mm组、无深分叶征组、平扫CT值 <4 0HU组 (P <0 0 5 ) ;而在有无毛刺征、空泡征、血管束征、胸膜凹陷征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周围型肺腺癌瘤体直径 >30mm、有深分叶征、平扫CT值≥ 4 0HU与p16蛋白表达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3.
周围型肺癌动态CT增强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CT增强表现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对 4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腺癌 20例,鳞癌 23例)采用LD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MVD和VEGF,术前均行动态CT扫描 (剂量 1. 5ml/kg,注射速率 2. 5ml/s,分别在注射造影剂后 0. 5、1、2、3、4、5min扫描),并测量感兴趣区 (ROI)CT值。结果  (1) 43例肺癌的平均强化峰值(PA)为(35. 53±8. 68)HU,峰值时间在注射造影剂后约 2min。(2)VEGF阳性率约 63% (27 /43),MVD平均值 27.00±7. 13,肺癌的PA值与肿瘤的MVD呈正相关(rs=0.623,Ρ<0. 001 ),VEGF阳性与阴性肺癌的PA值间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 39. 78HU±6. 88HU及 27. 64HU±4. 62HU,P<0. 001);VEGF阳性肺癌的平均PA值与MVD呈正相关 (rs=0.691,Ρ<0.001),VEGF阳性与阴性肺癌的MVD值间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 30. 93±5. 25及 20. 38±4. 49,P<0. 001);肺癌的VEGF与MVD间呈正相关(rs=0.610,Ρ<0. 001);但肺腺癌与鳞癌的平均PA值及MVD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 肺癌动态CT扫描的PA值与MVD具有相关性,可作为VEGF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E钙黏附蛋白(E-cad)表达间的关系. 方法 本组5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均采用螺旋扫描.标本4 μm连续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E-cad的表达.实验数据经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E-cad异常表达32例,细胞分化Ⅰ~Ⅱ级组和Ⅲ~Ⅳ级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63%和73.08%,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E-cad的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棘突征、胸膜侵犯、淋巴转移明显相关(P<0.05).而与毛刺征、血管集中征、空洞征、胸膜凹陷征、分叶征无关(P>0.05). 结论 E-cad异常表达在肺癌的发生、发展及CT表现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周围型肺癌CT征象和动态CT增强表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周围型肺癌,术前行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并观察其征象并测量感兴趣区CT值。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表达抗体CD34,并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肿瘤微血管密度与周围型肺癌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与肿瘤的分化程度、CT影像上肿瘤直径、分叶征、棘状突起、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纵隔淋巴结转移均有密切相关(P<0.05),而与毛刺征无关(P>0.05);肺腺癌的强化幅度略高于鳞癌,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腺癌与鳞癌的强化幅度均与其MVD值呈正相关(r=0.619,P<0.05;r=0.586,P<0.05)。结论周围型肺癌CT征象和动态CT增强有助于对肺癌的血管密度和预后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周围型肺癌CT征象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原发性周围型肺癌(以下简称肺癌)螺旋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原发性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及组织病理类型,对各种CT征象及其组织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对照。结果不同组织病理类型病灶大小无统计学差异(P>0.05)。鳞癌病灶的分叶征较其他组织学类型病灶多见(P<0.05),且多伴有肺炎;腺癌病灶的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较其他组织学类型病灶多见(P<0.05),且多伴有胸腔积液;肺泡癌病灶的空泡征较其他组织学类型病灶多见。不同病理类型病灶的平扫CT值,增强60s后CT值及CT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周围型肺癌螺旋CT征象与组织病理类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CT检查可为周围型肺癌初步定性。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分析伴有薄壁空腔的周围型肺癌的CT特点及征象,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胸科医院2014年至2018年间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伴有薄壁空腔的周围型肺癌患者12例(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45~77,平均年龄55±11岁),薄壁定义为≤4mm,排除无病理结果证实的病例。分析CT图像特点和征象,包括病灶的边缘、空腔大小,空腔壁的厚度,壁内结节,空腔分隔等。结果:病灶位于双肺下叶的占83%(10/12),位于双肺上叶的占17%(2/12),空腔壁不规则增厚占100%(12/12),壁内结节占17%(2/12),空腔内分隔占50%(6/12),病灶边缘不光滑占92%(11/12),分叶占67%(8/12),毛刺67%(8/12),胸膜凹陷占33%(4/12),血管聚集25%(3/12),病灶周围磨玻璃密度影占17%(2/12)。2例增强检查患者壁结节明显强化。结论:伴有薄壁空腔的周围型肺癌好发于双肺下叶,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提高此疾病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周围型肺腺癌和鳞癌的CT征象、病理分级与c erbB 2蛋白异常表达的关系。方法 :6 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腺癌、鳞癌术前CT扫描 ,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ABC法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c erbB 2蛋白检测。将检测结果与肿瘤的CT征象、病理分级进行比较 ,对统计数字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①腺癌c erbB 2蛋白的过度表达高于鳞癌 (P <0 .0 5 )。②分化程度低、有肺门和 /或纵隔淋巴结转移者c erbB 2蛋白的过度表达率明显增高 (P <0 .0 5 ,P <0 0 1)。③具有棘突征、血管连接征的周围型肺腺癌和鳞癌c erbB 2蛋白过度表达率明显高于无以上征象者 ;而瘤体最大直径 >3cm的腺癌高于瘤体最大直径≤ 3cm的腺癌。④肿瘤强化明显者 ,其c erbB 2蛋白过度表达率增高 (P <0 .0 5 )。结论 :周围型肺癌c erbB 2蛋白的过度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及CT表现有关 ,某些CT征象可用来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周围型非小细胞肺(NSCLC)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水平与其边缘征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采用高分辨CT观察47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NSCLC边缘征,同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LSAB法测定癌组织标本的VEGF基因表达水平,并对其相关性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周围型NSCLC的深分叶征和棘突征与VEGF基因表达水平有关.结论 具有深分叶征和棘突征的周围型NSCLC恶性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的CT分期与Ki-67和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关系.方法:对5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BTCC,采用LDP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标本中Ki-67和MVD表达,并分析其与术前CT分期的关系.结果:①Ki-67 LI与MVD计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583,P=0.000);②不同病理分级间Ki-67LI、MVD计数均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18.599、21.951,P均<0.05);③不同CT分期间Ki-67LI、MVD表达总的来说有差别(F=7.912、6.744,P<0.05),经两两比较除Ⅰ期与Ⅱ期无差别(F=-5.23、0.23,P=0.537、0.955)外,Ⅰ期与Ⅲ期、Ⅰ期与Ⅳ期、Ⅱ期与Ⅲ期、Ⅱ期与Ⅳ、Ⅲ期与Ⅳ期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BTCC的CT分期、病理分级与Ki-67和MVD的表达具有相关性,能较为客观、准确的反映BTCC的恶性程度,对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CD44v6,E-cad在周围型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CT表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D44v6,E-cad在周围型非小细胞性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CT表现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1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NSCLC中CD44v6,E-cad蛋白的表达强度,并分析其与CT表现的相关性。结果:周围型NSCLC组织中CD44v6,E-cad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3%和43.9%。、CD44v6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以及分叶征、毛刺征、胸膜浸润和纵隔淋巴结增大呈正相关(P<0.01或0.05)。E-cad阳性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分叶征、毛刺征、胸膜浸润,纵隔淋巴结增大以及肿瘤大小呈显著负相关(P<0.01或0.05)。肺癌组织中的CD44v6阳性与E-cad阴性表达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肺癌组织中的CD44v6高表达与E-cad失表达与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有一定关系。有分叶征、毛刺征、胸膜浸润和纵隔淋巴结增大的肺癌CD44v6高表达而E-cad失表达,提示具有较强的侵袭转移潜能,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周围型小肺癌的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的CT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的CT及相关临床资料。58例周围型小肺癌中包括鳞状细胞癌6例,腺癌13例,细支气管肺泡癌25例,黏液表皮样癌1例,混合性腺癌13例。结果CT扫描显示各种征象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分叶征44例(75.9%),毛刺征40例(69.0%),血管集束征30例(51.7%),胸膜凹陷征30例(51.7%),空泡或空气支气管征24例(41.4%),磨玻璃征或晕征9例(15.5%)。增强后均有明显(I〉20HU)不均匀强化。结论分叶征、毛刺征合并上述其他一项以上征象出现时提示周围型肺癌的可能性大。靶扫描可以提高显示小肺癌的CT征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MPR)对周围型肺癌空洞常见征象的检出作用。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10例周围型肺癌空洞的多层螺旋CT资料,其中60例进行了MPR。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横轴面薄层图像与MPR图像对周围型肺癌空洞常见CT征象的检出作用。结果:110例周围型肺癌空洞横轴面薄层CT图像中,空洞外缘分叶征、毛刺征、空洞内壁不光整、偏心性空洞、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分别有80例(72.7%)、72例(65.5%)、85例(77.3%)、83例(75.5%)、70例(63.6%)。行MPR的60例周围型肺癌空洞中,上述征象在MPR图像上分别检出56例(93.3%)、50例(83.3%)、55例(91.7%)、50例(83.3%)、46例(76.7%),其中空洞外缘分叶征、毛刺征、空洞内壁不光整、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横轴面薄层图像(χ^2值分别为10.083、9.091、7.111、6.125,P〈0.01),偏心性空洞的检出率略高于横轴面薄层图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3.200,P〉0.05)。结论:MPR可提高周围型肺癌空洞常见CT征象的检出率,有利于周围型肺癌空洞的CT诊断。  相似文献   

14.
CT肿瘤血管成像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揭示CT肿瘤血管成像的病理机制,探讨其在周围型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112例有病理结果的周围型孤立性肺结节(SPN)患者的CT图像,在现行评价SPN性质的原则基础上,以显示病灶肿瘤血管成像作为诊断肺癌的另1条指标。全部病例均作了螺旋CT扫描,分别行病灶平扫和增强三期扫描(少数早期病例增强仅做了二期扫描),薄层重建图像、局部放大及非线性窗观察等后处理。手术标本先做大切片,选择与CT肿瘤血管成像对应的部位取材,经常规固定、石蜡包埋和薄层切片,分别行HE染色和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观察肿瘤血管的形态、分布,半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的贫富。统计分析采用四格表法,分别求得CT肿瘤血管成像在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结果 病灶直径在1-3cm之间,手术病理报告各型支气管肺癌89例,结核瘤11例,类癌5例,错构瘤4例,炎性假瘤3例。CT表现明确有肿瘤血管成像者44例,占39%(44/112),其中病理诊断肺腺癌27例,孤立结节型细支气管肺泡癌6例,大细胞癌5例,小细胞未分化癌4例,炎性假瘤2例。统计显示在周围型肺癌中肿瘤血管成像的敏感性为47.2%(42/89),特异性为91.3%(21/23),阳性预测值为95.5%(42/44)。结论 CT肿瘤血管成像可作为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又一较特异的征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靶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cT征象的显示能力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周围型小肺癌的CT靶扫描与常规扫描CT征象显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靶扫描在显示病灶内部结构上优于常规扫描,在显示边缘征象中的分叶征和毛刺征上要略优于常规扫描。结论靶扫描对周围型小肺癌的精细征象显示能力高于常规扫描,是提高诊断准确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周围型小肺癌形态学特征与CT灌注参数及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分析44例周围型小肺癌的CT形态学特征(包括分叶、毛刺、血管集束、胸膜凹陷、空泡及细支气管充气征、病灶远端阻塞性改变),分析各征象与CT灌注参数及MVD的相关性。结果:周围型肺癌CT征象的有无与CT灌注参数及MVD有密切的关系。有分叶征、毛刺、血管集束、胸膜凹陷及病灶远端阻塞性改变组的BF、PS及MVD均高于无分叶、毛刺、血管集束、胸膜凹陷组及阻塞性改变组。结论:周围型小肺癌形态学特征与CT灌注参数及MVD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周围型肺癌与肺动静脉和支气管关系的螺旋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显示并分析周围型肺癌与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的影像表现及相关因素.方法 搜集54例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CT增强扫描后运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方法观察肿瘤与肺动静脉、支气管间的关系并分型(1型:在肿瘤边缘被截断;2型:在肿瘤内部截断;3型:在肿瘤内部穿过;4型:在肿瘤边缘走行,僵直、牵拉或变窄;5型:在肿瘤边缘走行,向外推压呈光滑弧形).使用x.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统计分型与周围型肺癌病理类型、分期、大小、部位和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1)支气管分型中:1型(33例,61.1%)多见于直径2.0 cm以上、实性、Ⅱ~Ⅳ期周围型肺癌;2型(14例,25.9%)多见于直径2 cm以下、部分实性或非实性,I期周围型肺癌.(2)肺动脉分型中:1、2、4型比例相近(15例,27.8%;25例,46.3%;11例,20.4%),1型多见于直径2.0 cm以上、实性、Ⅱ~Ⅳ期周围型肺癌,2型多见于部分实性或非实性、I期周围型肺癌.(3)肺静脉分型中:4型最多见(29例,53.7%),2型(13例,24.1%)多见于部分实性或非实性肺癌.(4)支气管、肺动脉受累分型间呈正相关(r=0.5265,P<0.01).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可显示周围型肺癌时支气管、肺动静脉的影像改变类型,为后续良恶性鉴别或长期预后等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_目的:探讨周围型小肺癌(SPLC)的 MSCT征象及与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P)的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以孤立性肺结节为表现的58例SPLC和58例FOP的临床和MSCT资料,比较两者的MSCT征象及强化程度差异,并分析以强化程度为指标诊断SPLC的效能。结果:58例SPLC 中圆形或类圆形42例,不规则形16例;边界清楚46例,边界模糊12例;深分叶33例,浅分叶7例;长毛刺8例,短毛刺37例;棘状突起19例,晕征8例,空泡 6例,支气管充气征17例,坏死7例,胸膜凹陷征34例,胸膜增厚6例,血管集束征20例。58例FOP中圆形或类圆形20例,不规则形38例;边界清楚19例,边界模糊39例;深分叶11例,浅分叶8例;长毛刺32例,短毛刺9例;棘状突起11例,晕征21例,空泡11例,支气管充气征13例,坏死10例,胸膜凹陷11例,胸膜增厚42例,血管集束征18例。经卡方检验发现两组形态、边界、深分叶、长毛刺、短毛刺、晕征、胸膜凹陷征、胸膜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例SPLC 中 3 6例呈结节状均匀性强化,1 7例呈不均匀斑片状强化,5例轻度或无强化。FOP以不均匀或环形强化为主。两组强化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Ⅱ级、Ⅱ~Ⅲ级强化为诊断指标诊断SPLC 的阳性似然比分别为4.67、1.67 ,诊断效能差。结论:综合分析 SPLC与FOP的 MSCT平扫及增强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并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