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比较我国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情况,为选择合适培养基用于利什曼原虫培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3 ×105个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分别接种至1 mL NNN培养基、1 mL 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1 mL 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及1 mL 脑心浸液培养基(含血红素)中,22 ℃温箱中无菌静置培养,显微镜下连续观察计数8 d,绘制3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生长曲线。 结果 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能在NNN培养基、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和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在NNN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的3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计数均显著高于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和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P均 < 0.05),在这3种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的KS?2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计数均显著高于Cy和JIASHI?5株(P均 < 0.05)。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不能在脑心浸液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结论 分离自我国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在同一培养基中生长增殖速度有差异,同一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速度亦有差异。NNN培养基是最适合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我国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情况,为选择合适培养基用于利什曼原虫培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3 ×105个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分别接种至1 mL NNN培养基、1 mL 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1 mL 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及1 mL 脑心浸液培养基(含血红素)中,22 ℃温箱中无菌静置培养,显微镜下连续观察计数8 d,绘制3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生长曲线。 结果 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能在NNN培养基、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和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在NNN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的3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计数均显著高于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和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P均 < 0.05),在这3种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的KS?2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计数均显著高于Cy和JIASHI?5株(P均 < 0.05)。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不能在脑心浸液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结论 分离自我国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在同一培养基中生长增殖速度有差异,同一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速度亦有差异。NNN培养基是最适合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3.
酸碱度对杜氏利什曼原虫鞭毛体(以下简称鞭毛体)生长情况的影响,前人做过许多实验,但对不同来源鞭毛体生长情况的对比观查,尚未见报道。本文阐述了酸碱度对不同来源鞭毛体生长情况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pH值4.6,8.6时,鞭毛体的生长受到抑制,以球型形态多见。鞭毛体是利什曼原虫的体外培养形态,了解酸碱度对鞭毛体生长情况的影响,尤其是对抗锑种株生长情况的影响,进一步了解鞭毛体在体外培养时的生长特征及各种株间的生长差异,为黑热病的防治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在三恩氏培养基和经过改良的RPMI1640培养基上比较了5株杜氏利什曼,1株沙鼠利什曼和1株蜥蜴利什曼前鞭毛体的繁殖动态。结果表明有四种类型。其中761株杜氏利什曼和蜥蜴利什曼属于一组;杜氏利什曼801株和852株为一组;771株杜氏利什曼与沙鼠利什曼为一组,自1株杜氏利什曼本身为一组。7株利什曼在两种培养基上处于繁殖峰值的原虫数分别为2.8~3.8×10~7和3.9~7.9×10~6。讨论了这四种繁殖动态类型的生物学意义,并认为经过补充的RPMI 1640培养基可供在利什曼原虫的生物化学和免疫学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从四川汶川地区分离的两株杜氏利什曼原虫(人分离株和犬分离株)前鞭毛体在培养中的生物学特征。犬株的生长迟缓期较长,为6~7天,人株仅2天。人株和犬株前鞭毛体达到增殖高峰的时间分别在培养6天和10天。人株梭状前鞭毛体大小(长×宽)为6.68~10.02×1.17~1.84μm(平均8.77×1.59μm),成熟前鞭毛体为11.69~18.37×1.17~1.67μm(平均14.41×1.59μm)。犬株梭状前鞭毛体为8.35~11.69×1.67~2.00μm(平均10.25×1.93μm),成熟前鞭毛体为13.36~21.71×1.50~2.17μm(平均15.97×1.85μm)。两株原虫前鞭毛体的大小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者的生长曲线亦有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蛋白质表达状况。 方法 分别提取和纯化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SC6株前鞭毛体与纯培养无鞭毛体的总蛋白,分别经pH3~10的预制胶条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凝胶用考马斯亮蓝染色,凝胶图像以PDQuest 1.0软件分析,并对主要差异表达蛋白点用电喷雾质谱法进行鉴定。 结果 等量的前鞭毛体与纯培养的无鞭毛体总蛋白经双向电泳分离后均可获近700个蛋白点,其中超过90%的蛋白点的分布和相对强度基本一致。与前鞭毛体比较,6个蛋白点在无鞭毛体蛋白中明显高表达,3个蛋白点低表达。6个明显高表达的蛋白点中有5个为已知功能蛋白,分别为Reiske铁硫蛋白前体、α微管蛋白、过氧化物酶1、二氢硫辛酰胺乙酰转移酶前体和甘露糖-1-磷酸瓜氨酸转移酶;3个低表达的蛋白点中有2个为已知功能蛋白,分别为热休克蛋白70和β微管蛋白。这些差异调节表达蛋白与碳水化合物/能量代谢,应激反应,细胞膜和细胞骨架形成相关。 结论 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蛋白质的表达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哈密沙虎体内蜥蜴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内蒙古额济纳旗从哈密沙虎肝组织内培养分离的蜥蜴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进行了超微结构观察。前鞭毛体多为柳叶状,其膜下微管数平均为57±8,微管直径为24nm,微管间距为18-22nm,质膜厚度为7-8nm。该原虫的膜下微管数和微管间距均较Leishmania agamae主L.adleri两种蜥蜴利什曼原虫为少和窄。  相似文献   

10.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寄生在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巨噬细胞而引起的疾病,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若不治疗则会致命.研究者对寄生在白蛉属消化道内的前鞭毛体和寄生在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胞内高表达基因或蛋白进行研究,筛选出一些特异基因,为利什曼原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确定和靶作用药物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Distribution of gasses to the cast volume and volume of pores can be maintained within the acceptable limits by means of correct setting of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f casting and by selection of suitable structure and gating system arrangement.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per solves the issue of suitability of die casting adjustment—i.e., change of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or change of structural solution of the gating system—with regards to inner soundness of casts produced in die casting process. Parameters which were compared included height of a gate and velocity of a piston. The melt velocity in the gate was used as a correlating factor between the gate height and piston velocity. The evaluated parameter was gas entrapment in the cast at the end of the filling phase of die casting cycle and at the same time percentage of porosity in the samples taken from the main runner. On the basis of the performed experiments it was proved that the change of technological parameters, particularly of pressing velocity of the piston, directly influences distribution of gasses to the cast volume.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