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硬膜外与腰硬联合麻醉行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自愿接受分娩镇痛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行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照组行硬膜外麻醉(CEA)。分别记录镇痛评分、下肢肌力、产程、分娩方式、药物用量及产妇满意度;镇痛前抽取产妇静脉血3ml、娩出胎儿即刻抽取产妇静脉血及脐带血各3ml,测定皮质醇浓度(放免法)。结果:(1)镇痛开始后30min内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胎儿娩出即刻母体血皮质醇浓度较镇痛前增高,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脐带血中皮质醇浓度两组间差异不显著。(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镇痛起效时间较短、罗哌卡因及芬太尼用量较少、缩宫素使用率较低、剖宫产率和助产率较低,自然分娩率和产妇满意度较高(P〈0.05)。结论:CSEA用于分娩镇痛起效快、药物用量少、对母婴应激反应小、产妇满意度高,更适合活跃期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2.
罗哌卡因复合山莨菪碱硬膜外分娩镇痛对母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华  徐皓  张延  霍玉芝 《武警医学》2006,17(7):496-497
 目的 观察连续性硬膜外应用0.125%罗哌卡因和山莨菪碱分娩镇痛对第2产程、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用以判断有无新生儿窒息及窒息的严重程度,是以出生后1 min时的心率、呼吸、肌张力、喉反射及皮肤颜色5项体征为依据,每项为0~2分,满分为10分)的影响.方法 选择条件相同足月妊娠单胎头位、无产科及全身合并症的初产妇,分为镇痛组和对照组,每组为110例,镇痛组采用硬膜外0.125%罗哌卡因和山莨菪碱行分娩镇痛.结果 镇痛效果优良率91.8%,对第2产程无影响,并减少器械助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此方法极大缓解产痛,不增加难产率和分娩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应用罗哌卡因及舒芬太尼对中期引产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要求中期引产镇痛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纯用10 mg地西泮注射液静推。B组0.1%罗哌卡因混合0.5 mg/L舒芬太尼10 ml(罗哌卡因75 mg舒芬太尼0.1 mg混合液),每组各60例。两组年龄、身高、体质量、妊娠周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硬膜外麻醉禁忌证,无产科病理因素。观察两组患者产后出血量、镇痛效果及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效果比较,B组优于A组(P<0.05)。结论硬膜外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中期引产镇痛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方锐 《西南军医》2017,(3):265-267
目的 研究分析分娩镇痛中两种麻醉方式对产程和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于我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产妇110例,所有产妇按照随机数表平均分配为CSEA组(n=55)与EA组(n=55).CSEA组产妇在分娩时均选择腰-硬联合麻醉,EA组产妇在分娩时均选择持续硬膜外麻醉.记录两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以及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并统计分析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将统计分析的数据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CSEA组平均麻醉起效时间以及两组产妇的第一、第二、第三产程平均时间显著短于EA组(P<0.05);CSEA组镇痛总有效率为94.55%,EA组镇痛总有效率为78.18%,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硬膜外麻醉而言,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分娩镇痛不仅起效快,镇痛效果好,而且产妇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程均有所缩短,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拉玛泽分娩法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在产程不同时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正常足月妊娠初产妇600例,按孕妇分娩意愿镇痛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0例,观察组在孕妇第一产程潜伏期运用拉玛泽呼吸法进行减痛疗法,并在宫口开大2-3 cm时进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穿刺,对照组采取传统分娩方法、不采用任何减痛方法干预,分别观察两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2 h出血量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产痛程度明显减轻,总产程时间缩短,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两组产后2 h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护士指导孕妇掌握拉玛泽分娩法并联合硬膜外分娩镇痛在产程不同时机中的应用,能有效减轻产痛,镇痛效果显著,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对产妇和新生儿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提高产科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中、晚期经会阴部超声测量宫颈长度对预测早产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4例表现有早产先兆的孕妇在孕中期(24~28周)和孕晚期(30~34周)采取经会阴部超声测量宫颈长度。结果在第一阶段(孕中期)测量的孕妇宫颈长度明显大于第二阶段(孕晚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第一阶段(孕24~28周)194例孕妇中,足月分娩184例,占94.85%,早产10例,占5.15%。在第二阶段(孕30~34周)192例孕妇中,足月分娩184例,占95.83%,早产8例,占4.17%。在第一阶段和第一阶段,与宫颈长度≥30mm的孕妇相比较,宫颈长度25~29mm及25mm的孕妇发生早产的风险分别是≥30mm孕妇5.3倍、6.8倍和14.5倍、18.7倍。以宫颈长度30mm作为发生早产的预测值,在第一阶段(孕24~28周)的敏感度为20.00%,特异度为97.28%,准确度为93.30%;在第二阶段(孕30~34周)的敏感度为40.00%,特异度为93.65%,准确度为92.27%。结论孕晚期孕妇的宫颈长度较孕中期孕妇明显缩短,而宫颈长度越短发生早产的风险越大,孕晚期(孕30~34周)宫颈长度测量对早产预测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利凡诺尔羊膜腔内注射中期引产在临床上早已广泛应用 ,米非司酮 (Ru4 86 )配伍米索前列醇对中晚期妊娠引产获得成功。我院应用利凡诺尔羊膜腔内注射同时服用Ru4 86、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死胎引产 ,临床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我院 1994 - 10~ 2 0 0 1- 10 ,2 0 0例孕 2 0~ 2 8周胎膜未破的胎死宫内孕妇 ,年龄 2 0~ 38岁 ,妊娠 2 0~ 2 8周 ,检查证实胎死宫内 ,无胎膜早破 ,血、尿、肝肾功能正常。初产妇 14 0例 (70 % ) ,经产妇 6 0例 (30 % ) ,随机分为利凡诺尔 +双米组 (观察组 ,A组 ) 6 8例 ;双米组 (对照组 ,…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用于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程和母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西南医院妇产科分娩的568例初产妇,其中接受0.15%罗哌卡因+芬太尼(1 mg/L)硬膜外镇痛的315例产妇为镇痛组,条件相似未行镇痛的253例产妇为对照组,记录两组的镇痛效果、活跃期时间、各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和新生儿Apgar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宫缩时疼痛,MBS评分评估下肢运动阻滞。结果镇痛满意率达96.2%。第1产程、第3产程和总产程时间两组间无差别。镇痛组第2产程延长、阴道顺产率和阴道助产率均高于对照组,活跃期更快,催产素使用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无增加。结论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用于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可降低剖宫产率,提高顺产率,缩短活跃期,且不增加母婴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9.
持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萍 《西南军医》2010,12(2):217-218
目的探讨小剂量复合药物持续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45例无硬膜外穿刺禁忌症,无胎儿宫内窘迫征象,无产科及内外科并发症,可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125例对照组120例。采用硬膜外麻醉进行分娩镇痛,观察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结果两组镇痛效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复合药物镇痛作用快,效果安全可靠,对母婴无不良影响。可以减轻软产道对胎头的阻力,从而达到加速完成分娩过程,减轻孕妇分娩痛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时机选择对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孕妇破膜后引产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自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494例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引产时限不同,将孕妇分入A组和B组,每组各247例。A组为破膜后12 h引产,B组为破膜后2~12 h引产。比较两组孕妇的分娩方式、引产前后的宫颈Bishop评分、出血量、产程时间及围生儿情况。结果 B组孕妇自然分娩率为63.97%(158/247),明显高于A组的27.53%(68/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孕妇剖宫产分娩率为27.53%(68/247),明显低于A组的40.49%(100/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产后,A组和B组孕妇的宫颈Bishop评分均高于引产前,且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孕妇的出血量、产程时间分别为(112.97±29.23)ml、(1.98±0.67)h,均低于A组的(183.98±34.79)ml、(3.39±0.8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围生儿感染、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孕妇破膜后2~12 h进行引产,能够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孕妇和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剖胸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副作用及对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3例(ASAⅠ~Ⅱ)食道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PCIA组(n=17)镇痛用药为吗啡(1mg/m1)+氟哌利多(0.1mg/ml);PCEA组(n=16)镇痛用药为吗啡(0.1mg/ml)+布比卡因(0.125%)。分别于术前、术终及术后检测血清皮质醇(Cortisol)、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及血糖(Glu)浓度;记录术后患者疼痛评分(VAS)及副作用。结果PCEA组VAS评分明显低于PCIA组,尤其是在患者咳嗽和深呼吸时(P〈0.01)。两组Glu、Cortisol水平在术终均显著升高,但组间无显著差异,而在术后PCEA组明显低于PCIA组(P〈0.05);各观察点两组AngⅡ、ET水平相似,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剖胸术后PCEA镇痛效果明显优于PCIA;PCEA能有效抑制部分应激素如Cortisol及Glu的增高,但对An4E及ET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口服异丙酚对伤害性刺激的抑制作用及量效关系.方法用昆明小鼠福尔马林足底注射和0.6%醋酸腹腔注射复制疼痛模型,观察和记录口服不同剂量异丙酚(100、150、200、250mg/kg)对小鼠自发缩足和扭体次数的影响.结果口服异丙酚剂量为100mg/kg时,对福尔马林诱发的自发缩足反射及醋酸诱发的扭体反应次数无明显影响,增加剂量后,自发缩足反射及扭体反应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口服异丙酚对福尔马林和醋酸化学刺激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靖  米卫东  张宏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31(11):1103-1104
目的比较曲马朵、丁丙诺啡与吗啡用于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效果及副作用。方法53例ASAⅠ~Ⅱ级上腹部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曲马朵组(T组,n=18)、丁丙诺啡组(B组,n=17)和吗啡组(M组,n=18),镇痛用药分别为10mg/ml曲马朵、0.03mg/ml丁丙诺啡及1mg/ml吗啡,辅助用药均为0.1mg/ml氟哌利多。采用Baxter APⅡ型电脑泵,按负荷量2.5ml+持续量0.5ml/h+单次量1ml(LCP)模式给药。术后4、8、16、24h分别记录病人镇痛评分(VAS)、舒适评分(BCS)、镇静评分(Ramsay评分)、24h镇痛药物用量、按压次数/实际给药次数比值(D/D比值)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病人各时间点VAS及BC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T组D/D比值及术后24h镇痛药物用量明显大于其他两组(P〈0.05)。B组2例、M组1例患者出现嗜睡,但3组Ramsay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T组8例、B组5例、M组4例出现恶心;T组1例、B组2例,M组3例出现皮肤瘙痒。结论曲马朵与丁丙诺啡可安全地用于上腹部手术后病人自控静脉镇痛,但其临床效应并未超过吗啡。  相似文献   

14.
周颖  胡海珍  宝音  秦树国 《武警医学》2011,22(10):839-841
 目的 观察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联合用于下肢手术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择期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静脉自控镇痛组(Ⅰ组)和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联合组(Ⅱ组).统计两组术后4、12、24、48 h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评分及镇痛满意率,并记录按PCA键总次数(D1)、有效按压次数(D2),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4、12、24hⅡ组VAS明显低于Ⅰ组(P<0.05);术后4、12、24、48 h两组的镇静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镇痛满意率Ⅱ组(95%)大于Ⅰ组(70%,P <0.05);D1/D2Ⅱ组小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吗啡超前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联合用于下肢手术镇痛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5.
热疗对肾绞痛的止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绞痛的止痛方法。方法 本组 3 5例肾绞痛患者 ,随机分为热疗综合治疗组 18例、单纯药物止痛组 17例。将治疗效果予以量化 ,比较两组止痛效果。结果 两组止痛效果具有明显差异 ,热疗综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P <0 0 1)。结论 在肾绞痛的止痛治疗中热疗综合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术后病人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的护理观察要点。方法 :观察 40例PCEA(P)组和 40例肌注 (M)组病人的镇痛、镇静效应、副作用 ,观察PCEA对血压、心率及呼吸频率的影响。结果 :(1 )PCEA镇痛效果优于传统肌注组 (P <0 0 5) ;(2 )P组 93 %病人Ramsay氏分级维持在Ⅱ级。镇静效果较M组好 (P <0 0 5) ;(3)副作用 :P组恶心、呕吐的发生比M组低 (P <0 0 5) ,两组皮肤搔痒 ,呼吸抑制的发生无差异 ;(4)PCEA对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PCEA镇痛、镇静效果好 ,较安全 ,护理中要注意观察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持续静脉输注镇痛(CVA)用于全髋置换手术后病人的临床效应及安全性。方法40例择期全髋置换术患者,术毕随机分为两组,使用一次性镇痛泵分别用布托啡诺(A组,n=20例)和吗啡(B组,n=20例)持续输注镇痛。观察术后各时间点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布情况,完成术后镇痛48h内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印象评分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与B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分布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48h内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术后48h内B组出现不良反应比A组大(P<0.05)。结论布托啡诺CVA用于全髋置换手术后病人的镇痛效应与吗啡接近,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8.
李闯  孙晓峰 《临床军医杂志》2016,(12):1276-1278
目的探讨开腹探查术后不同镇痛模式的选择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0月行开腹探查术的1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腹横肌平面(TAP)阻滞镇痛患者为TAP组(n=41),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为PCIA组(n=45),行患者自控皮下镇痛(PCSA)为PCSA组(n=47)。记录各组患者术后48 h内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以及术后4、8、12、16、20、24、28、32、36、40、44、48 h的疼痛评分。结果术后48 h阿片类药物的用量,TAP组[(16.20±5.21)mg]明显低于PCIA组[(320.00±75.10)mg]与PCSA组[(305.00±68.60)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48 h各时间点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TAP组(2.44%)明显低于PCIA组(20.00%)、PCSA组(1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镇静、呼吸抑制的发生率,PCIA组(15.56%,13.33%)明显高于PCSA组(2.13%,2.13%)及TAP组(2.44%,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尿潴留、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术后镇痛方式均可提供安全、有效、稳定的镇痛效果,而TAP并发症发生率更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更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氟比洛芬酯用于上腹部开放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4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方案:(60 mg吗啡+200 mg氟比洛芬酯)/240 ml;对照组采用PCA方案:60 mg吗啡/240 ml。背景输注4 ml/h,单次给药量4 ml,锁定时间15 min。术后观察不同时间的视觉模拟镇痛评分( VAS)、用药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4 h时药物使用量实验组小于对照组(P<0.05)以外,其他时点的药物使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建议对上腹部开放手术患者不宜加用氟比洛芬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后多模式镇痛方法的选择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UPPP患者78例,其中,术后应用酒石酸布托啡诺的患者35例设为布托啡诺组,行自控静脉镇痛(PCIA)的患者43例设为PCIA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2 h疼痛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72 h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布托啡诺组术后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CIA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后镇痛方式均可提供有效、稳定的术后镇痛效果,但使用酒石酸布托啡诺镇痛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