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脑卒中偏瘫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脑卒中常规康复治疗,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于训练前后通过 Fugl-Meyer运动及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对患者的下肢康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训练60d后,2组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机器人组提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应用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7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观察组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对照组为常规康复训练及护理。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第30 d后进行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Barthel指数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的差异性(P〈0.01)。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其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12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每天治疗1次,共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评分及上田敏式偏瘫下肢功能量表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同时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2组患者步行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28.14±3.37)分]、上田敏式分级[(10.29±1.69)级]及FAC评分[(3.86±0.7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24.62±3.69)分、(8.85±1.73)级和(2.92±0.86)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通过评估研究对象的步态改善情况,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下步行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集发病3—6个月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结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对照组给予减重支持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第1天,治疗4周后采用定时步行试验(timed walking test)、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 FAC)和Borg自觉疲劳评分(Borg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对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步行功能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治疗前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定时步行试验、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组治疗4周后,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定时步行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治疗组治疗4周后,定时步行试验评分提高与对照组评分提高比较,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降低与对照组定时步行试验耗时、Borg评分降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①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和减重支持训练系统分别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均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②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比减重支持训练系统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步行稳定性、步行速度及步行耐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梗死后下肢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梗死后下肢偏瘫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连续6周。采用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及改良Barthel指数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Berg平衡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18.45±4.62)分]、Berg平衡评分[(45.28±12.31)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68.91±18.)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后下肢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在我科住院的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桥式运动、翻身运动、卧-坐转移训练、坐位平衡功能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下肢负重训练、步行能力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进行减重系统、智能反馈系统及虚拟训练模式等功能训练。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徒手肌力测试法(MMT)分级标准之 Kendall评分、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法进行评估。 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两组股四头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两组腘绳肌MMT分级Kendall百分比法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BS平衡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P<0.05),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olden FAC步行能力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下肢康复机器人结合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肌力、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Lokomat步态训练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3个月)分为对照组(n=40)和干预组(n=40)。干预组应用Lokomat步态训练机器人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10周后分别评定患者Fugl-Meyer评分、步频、步长、步速及髋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干预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Lokomat步态训练机器人介入可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分级(FAC)、10 m最大步行速度、改良Barthel指数(MBI)、胫骨前肌表面肌电积分(iEMG)进行结局指标评价。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者BBS、FMA、MBI和iEMG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0),治疗后干预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治疗后干预组FAC步行功能分级3级及以上者所占比例、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8):1843-1844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76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采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治疗,给予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进行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下肢灵活度,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下肢机器人在脑卒中后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影响。方法对符合条件的30名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干预,30名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康复训练。通过步态分析检查量表及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评定两组患者的步态和下肢功能恢复状况。结果经过90 d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步态和下肢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对下肢机器人在脑卒中后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红蓝双色球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机器人组),各50例。常规组开展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常规组训练基础上应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的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升高,步频、步速均增大,且研究组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脑电图δ/α值(DAR)、脑对称指数(BSI)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神经肽Y(NPY)、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均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对治疗方式的满意度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采用下肢智能康复机器人进行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功功能,且还有利于患者脑功能重建,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综合康复护理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康复护理组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进行正规的康复护理:对照组仅给予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分别于入选治疗前24h和治疗后12周进行测评。采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ADL)。结果:经12周治疗后,两组在Barthel指数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上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综合康复护理组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接受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3.
胡永林 《中国康复》2013,28(1):17-19
目的:观察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早期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对于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的有效性。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训练前后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患肢运动功能(FMA)及平衡量表(BBS)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独立步行率及BBS、FMA下肢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偏瘫患者早期运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能够较好地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4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每次10~20 min,每周6次,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M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以及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患者步行能力,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MA、BBS和RMI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FMA、BBS和RMI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水平(P<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能独立步行(FAC分级≥3级)的患者分别为5例(23.8%)和8例(38.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独立步行患者分别增加到12例(57.1%)和18例(85.7%),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步行功能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步行功能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 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进一步改善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90例脑卒中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主要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干预,主要包括神经促通技术、ADL训练及心理康复等。于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及Barthel指数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与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康复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点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5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与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及点穴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定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下肢FMA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FMA积分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点穴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且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7.
李家红 《现代康复》2001,5(11):132-133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随机分成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康复护理组除同对照组常规的药物和康复治疗外实施康复护理,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评定对两组进行康复评价。结果:8周后两组FMA,MBI评分均较前有提高(P<0.05),康复护理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康复治疗中康复护理对预防并发症,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家庭成员辅助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胡巍巍 《现代护理》2005,11(8):641-642
目的 探讨家庭成员辅助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的同时,观察组实施家庭成员辅助干预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Brunnstorm运动功能测评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28天后两组Barthel指数及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其改善幅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家庭成员积极合理辅助干预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尤其是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所致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康复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康复护理组除同对照组常规的药物和康复治疗外实施康复护理,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评定对两组进行康复评价。结果8周后两组FMA、MBI评分均较前有提高(P<0.05),康复护理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康复治疗中康复护理对预防并发症、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家庭成员辅助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的同时,观察组实施家庭成员辅助干预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Brunnstorm运动功能测评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28天后两组Barthel指数及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其改善幅度,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家庭成员积极合理辅助干预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尤其是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