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HA梯度涂层复合BMP人工股骨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新型HA梯度涂层人工股骨柄假体及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后的界面生物学特征。方法将15只健康成年杂交犬随机分成三组,行右侧人工股骨头置换,分别植入钛合金人工股骨柄(Ti组)、HA涂层钛合金人工股骨柄(HA组)和复合rhBMP-2的HA涂层钛合金人工股骨柄(BMP-HA组),12周后处死动物,取有植入假体的股骨上段进行X线检查和界面组织学观察,处死前肌内注射盐酸四环素行荧光标记。结果X线检查显示Ti组中有1例假体周围出现局部透亮带。HA组及BMP-HA组股骨柄假体周围可见新骨形成。光镜下新型HA梯度涂层无明显降解和碎裂,性质稳定。Ti组、HA组和BMP-HA组界面骨结合率分别为4.05%±7.66%、71.04%±9.81%和88.86%±6.56%。显示HA组和BMP-HA组界面骨结合良好,骨结合率显著高于Ti组(P<0.01),BMP-HA组界面骨结合率也显著高于HA组(P<0.01)。BMP-HA组的界面有较强的四环素荧光标记,显示界面成骨活跃。结论新型HA梯度涂层假体可引导骨组织长入涂层,与骨组织结合良好,结合率高,能增加假体的稳定性。该涂层可复合rhBMP-2发挥协同作用,明显增加涂层假体的骨整合,有望成为可供临床使用的新型涂层假体。  相似文献   

2.
阿仑膦酸钠局部释放对假体周围骨溶解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阿仑膦酸钠(ALN)复合羟基磷灰石(HA)涂层假体,检测局部释放的ALN对骨溶解的抑制作用. 方法 选择18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三组均于左侧胫骨平台处向胫骨髓腔竖直植入HA涂层假体.在植入前,实验组于HA涂层表面复合ALN 5 mg,且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涂层表面均匀涂抹25μg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颗粒,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术后12周取左侧胫骨行骨组织形态学、生物力学以及影像学测馈,检测ALN体外释放周期,并评估抗骨溶解效果.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骨皮质厚度(+9.26%)、假体生物力学固定强度(极限抗剪强度:+36.42%、表观抗剪刚度:+37.79%、总能量吸收值:+30.00%)、骨-假体接触率(+44.40%)、假体周围骨体积分数(+16.07%)、骨矿化水平(钙盐沉积岛平均而积:+598.86%、钙盐沉积岛面积分数:+650.11%)和假体周围骨密度(+62.05%)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成骨细胞活性的各项参数(类骨质表面:+33.53%、类骨质厚度:+49.60%、骨形成速率:+91.62%、松质骨骨矿沉积率:+48.04%、皮质骨骨矿沉积率:+60.42%)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非多孔HA涂层假体复合ALN的局部释放可以明显抑制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颗粒诱导的假体周围骨溶解,ALN在预防磨屑诱导的假体周围骨溶解过程中能够增强成骨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假体在山羊颈椎的活动度。[方法]12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包括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涂层的间盘假体组,非HA涂层的间盘假体组和假手术组。HA组和非HA组动物摘除C3/4间盘并置入相应国产人工颈椎间盘假体,假手术组仅行手术显露,未处理椎间盘。动态测量颈椎整体活动度及置换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术后动物实验中所有山羊均成活,无切口感染及瘫痪。随时间推移HA组和假手术组的C2~C5ROM和C3/4ROM均无显著变化(P>0.05),而非HA组的C2~C5ROM和C3/4ROM显著减少。术前及术后即刻三组间C2~C5ROM和C3/4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和3个月时,HA组和假手术组的C2~C5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探讨钽涂层假体表面骨长入特点及其骨组织相容性. 方法 将60只雄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钽涂层组和钛涂层组(n=30),无菌条件下分别进行钽涂层假体与钛涂层假体股骨髁内植入术.分别于术后4、8、16周处死两组动物各10只,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分析(分别取2个标本)、组织病理学观察(分别取8个标本)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等方法对两组涂层假体表面附着组织的结构进行分析和量化. 结果 假体植入后4周,假体表面扫描电镜观察及EDX分析发现两组涂层假体表面均有骨组织附着,新生组织小梁结构清晰.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假体植入后两组涂层与周围新生骨组织结合紧密,涂层稳定无脱落,假体周围的骨量随假体植入时间逐渐增加.骨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显示:术后4、8、16周钽涂层组假体周围的骨量面积比值平均分别为29.92% ±3.92%、37.68% ±3.61%、42.94%±4.15%,钛涂层组平均分别为29.36%±3.39%、36.35%±3.03%、41.71%±3.86%,同一组内术后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植入时间的不断增加,钽涂层假体表面的成骨量不断增加;钽涂层假体具有良好的骨组织相容性及植入早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具有长效药物缓释效果的骨科抗菌植入材料表面涂层.方法 采用等离子体喷涂技术在钛合金表面沉积硅灰石涂层.一组试样在浓度为重量百分率5%的硝酸银溶液中浸泡24 h获得载银硅灰石涂层,另一组试样通过与装载庆大霉素的胶原溶液发生接枝反应制得载庆大霉素硅灰石涂层.两种涂层的性能通过抗菌剂体外溶液释放实验、抗会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环实验和成骨细胞接触培养毒性实验进行表征.结果 成功制备载银与载庆大霉素硅灰石涂层.载银硅灰石涂层均匀释放银离子达50 d;涂层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力可维持40 d以上.载庆大霉素硅灰石涂层呈爆发性释放庆大霉素,涂层抗会黄色葡葡球菌能力可以维持18 d.两种涂层均不影响成骨细胞在其表面的黏附、增殖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表达.结论 载银硅灰石涂层与载庆大霉素硅厌石涂层相比,抗菌剂释放较均匀、抗菌时效较长,更具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一期翻修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假体周围慢性感染的疗效。方法 48只新西兰兔行右膝关节置换,术后 4周接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假体周围感染模型。接种 4周后,随机分为两组院实验组一期翻修,对照组行二期翻修第一步抗生素骨水泥填充术。监测置换前,翻修前,翻修后 1、3、5、7天和 2、4、6、12周的 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翻修后 12周处死,膝关节取样进行细菌培养。培养结果阳性为再感染,阴性为治愈。结果 5只实验动物出组。实验组再感染率为 22.7%(5/22),对照组再感染率为 14.3%(3/21),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102,P=0.750)。翻修后两组 C反应蛋白均升高,第 3天达峰值,第 4周恢复至初次置换前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57,P=0.694)。翻修后两组红细胞沉降率均升高,第 5天达峰值,第 12周恢复至初次置换前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36,P=0.339)。结论 在明确菌种及其抗菌谱的前提下,治疗由高毒力细菌引起的膝关节假体周围慢性感染,一期翻修的近期疗效与二期翻修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几丁糖庆大霉素药物释放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Chen A  Hou C  Gu Q  Zhang W 《中华外科杂志》2000,38(2):137-139
目的 研究几丁糖庆大霉素药物释放系统释放行为及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 以 3 0只家兔为实验对象 ,采用体外、体内释放实验评价几丁糖庆大霉素缓释药缓释效果 ;临床上采用几丁糖庆大霉素缓释药治疗慢性骨髓炎 18例 ,以术后切口愈合情况、临床表现和X线表现评定疗效。 结果 体外释放实验显示第 1天释放量为 92 6 7μg/颗 ,其后下降并以 4 0 μg·颗 -1·d-1较低水平稳定释放 ,达 2 5天以上 ;体内释放实验显示血药浓度峰值 ( 0 92 μg/ml)在 2 4h出现 ;术后血尿素氮 (BUN)和肌酐 (Cr)值无增加 ;术后第 8周 ,药棒周围骨组织中庆大霉素浓度仍在骨髓炎常见致病菌最小抑菌浓度 (MIC)以上。临床应用 18例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 6~ 3 4个月 ,平均 2 4 8个月。初期愈合率88 9% ( 16/ 18) ,无复发。 结论 几丁糖庆大霉素缓释药具有较好体内外缓释作用 ,临床上对于治疗骨感染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Corail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全涂层与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THA治疗的54例单侧股骨颈骨折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股骨柄假体类型分为:HA组21例,全部采用Corail HA全涂层股骨柄假体;骨水泥组33例,采用Elite、Charnley骨水泥股骨柄假体。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术后并发症、Harris评分以及放射学效果。[结果](1)HA组手术时间平均(52.6±7.2)min,术中出血平均(217.9±37.7)ml;骨水泥组手术时间平均(62.5±8.5)min,术中出血平均(250.2±57.3)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骨水泥组注入骨水泥即刻,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维持5~10 min在较低水平,10 min以后逐渐恢复正常;心率的变化在注入3 min时为最快,5~20 min恢复正常;HA组植入股骨柄假体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3)两组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Harris评分及X线片上股骨侧透亮线、骨溶解、松动或下沉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rail HA全涂层股骨柄假体THA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可取得与骨水泥股骨柄假体相似的早期临床疗效和放射学稳定性,并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且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或消除骨水泥植入对患者心脏和外周血管的抑制作用,其中长期临床结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表面涂布抗生素骨水泥的股骨远端肿瘤假体在股骨远端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的抗感染效果并评价其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008年6月2012年6月,79例股骨远端骨肿瘤患者在本院行瘤段切除、定制轴心式骨肿瘤假体重建治疗,其中男性51例,女性28例;年龄1446岁(平均21岁),骨肿瘤类型包括骨肉瘤41例,骨巨细胞瘤15例,软骨肉瘤10例,Ewing肉瘤7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4例,纤维肉瘤2例。根据Enneking原发恶性骨肿瘤分期,在64例原发恶性骨肿瘤当中,ⅠA 2例,ⅠB 2例,ⅡA 12例,ⅡB 48例。根据假体表面是否应用抗生素骨水泥涂层,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抗感染涂层组(36例)和无抗感染涂层组(43例),抗感染涂层设计为在聚乙烯套上打孔后术中进行抗生素(硫酸庆大霉素)骨水泥涂布。术后随访观察假体周围感染、肿瘤复发和远隔转移,并评价肢体功能情况。[结果]随访350个月(平均25个月),抗感染涂层组无假体周围感染发生,无抗感染涂层组术后5例出现深部感染,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假体感染率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4例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中,9例出现局部复发和远隔转移,其中抗感染涂层组局部复发2例,远隔转移2例;无抗感染涂层组局部复发3例,远隔转移2例。最近一次随访,MSTS93功能评分显示抗感染涂层组平均24.6分,无抗感染涂层组平均19.5分。随访期内抗感染涂层组未见假体聚乙烯套表层骨水泥脱落现象。[结论]采用聚乙烯套钻孔并涂布抗生素骨水泥于定制股骨远端肿瘤假体表面的技术能有效控制肿瘤假体重建后感染,该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贵刊2010年第6期发表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一文提到:"一般认为,关节液白细胞计数大于3000/μl,结合CRP及红细胞沉降率异常是诊断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我们阅读了相关文献,想在此探讨一下假体周围感染关节液白细胞计数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托毒生髓方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方法:45只家兔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正常饲养;其余3组制备慢性骨髓炎动物模型:右胫骨内侧钻开0.5cm×1.0cm骨窗,注入鱼肝油酸钠0.5ml和5×10^6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0.5ml,骨蜡封闭骨缺损,3周后X线检查证实模型复制成功。托毒生髓方组以托毒生髓方提取液灌胃(5ml,每日2次)和局部外洗(10ml,每日4次),庆大霉素组和模型组分别以庆大霉素稀释液10m1或生理盐水10ml外洗,每日2次或4次。治疗2个月,于治疗开始后第20、40、60天行白细胞计数、血清溶菌酶含量检测和动物病变肢体X线检查。结果:模型组白细胞计数和血清溶菌酶含量于各观察时间点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庆大霉素组虽有所恢复,但仍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托毒生髓方组则较模型组和庆大霉素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第60天均接近空白对照组(P〉0.05)。治疗第60天,托毒生髓方组X线诊断分型明显轻于模型组和庆大霉素组(P〈0.01)。治疗第20天X线影像显示,模型组则出现新的骨内脓肿及高密度坏死骨影像,庆大霉素组髓腔狭窄或消失,而托毒生髓方组炎症反应消退,原有的骨干畸形重新塑形。结论:托毒生髓方对于慢性骨髓炎兔模型病变部位的炎症控制以及骨结构恢复和髓腔再通有较好疗效,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免疫力和促进成骨(没有检测促进成骨的指标,建议删除)有关。  相似文献   

12.
微动对骨折端骨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骨折端微动时应力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6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微动组与固定组,每组30只。固定组术后使骨折端固定。微动组使外固定架中间杆有0.5mm的轴向移动,术后动物自由行走,依靠体重使外固定架产生微动。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定两组动物骨痂的骨密度。结果:术后14d时固定组、微动组骨密度为正常的10%左右,两组无显著差异。21、28d两组骨密度有明显上升,微动组与固定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42d时微动组骨密度高于正常水平。56d时微动组骨密度稍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固定组骨密度高于正常水平,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微动可增强骨愈合时骨痂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13.
兔椎间盘炎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椎间盘炎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新西兰大白兔1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其中对照组4只、实验组8只。将一定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等量生理盐水注入兔腰椎间隙,术后定期进行磁共振检查及实验区椎间盘组织细菌培养和常规病理学检查,对术后C-反应蛋白(CRP)进行动态观察,并与血沉(ESR)做对照分析。结果一周后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所有动物均出现椎间盘炎发病,ESR、CRP均明显升高,MRI提示椎间盘炎改变。活检物细菌培养阳性,病理学检查证实有椎间盘炎发生。而注射生理盐水组无椎间盘炎发病。结论将一定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注入兔腰椎间隙可制做椎间盘炎模型,炎症反应明显,模型稳定。可用于人的椎间盘炎的病理学、外科学及药物治疗等多方面的类比实验。  相似文献   

14.
人工关节假体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建立更接近临床的模拟人工关节感染的动物模型。方法 以健康成年SD大鼠为研究对象,在膝关节内置入人的假体表面种植不同剂量的表皮葡萄球菌,通过细菌培养以确定能导致假体感染的稳定细菌剂量。结果 在膝关节内置入假体后,发现致感染的细菌剂量明显小于无假体者,而且置入假体后,能产生细胞外多粘质物质的表皮葡萄球菌SL-76亚型致感染的作用,明显强于不能产生ESS的表皮葡萄球菌G2亚型。结论 在金属假体置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兔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感染模型.方法 设计制作兔膝关节假体,新西兰兔48只行右膝TKA,4周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膝关节腔内接种无菌0.45%NaCl溶液,实验A、B、C组分别接种5×10~3、5×10~5、5×10~7CFU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监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4周后处死,取材行细菌培养和血培养.结果 感染率:对照组0(0/12);实验A组58.3%(7/12);B组100.0%(12/12);C组100.0%(12/12).血培养阳性率:对照组0(0/12);实验A组0(0/12);B组0(0/12);C组41.7%(5/12).实验组CRP、ESR显著升高,分别于第3、7天达峰值并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 兔TKA术后4周接种5×10~5CFU的MRSA可成功建模.  相似文献   

16.
接骨紫金丹对家兔骨折愈合期间几种金属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研究中药接骨紫金丹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内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 72只家兔造成桡骨中段 3mm缺损的实验性骨折并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在术后 7、 14、 2 1、 2 8、 35和 4 2天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检测骨痂中锌、铜、锰、镁等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 用药组家兔骨痂中几种金属元素含量高于对照组 (P<0 .0 1) ,并在某一时相点形成一定的峰值。结论 接骨紫金丹具有促进家兔对金属元素的吸收和调节骨痂中金属元素分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胶原蛋白膜作为金葡液载体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验证胶原蛋白膜吸附金葡液后修复骨缺损的优越性。方法 选用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手术造成桡骨标准缺损后,分别植入胶原蛋白一金葡液复合体(实验组)和单纯等量金葡液(对照组),于术后2、4、6及8周时行大体、X线片、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整个过程中实验组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增殖明显、持续时间较长,且无过量结缔组织生长;X线片可见连续性骨痂通过缺损区,分布均匀;组织学观察可见多个成骨中心,骨小梁排列有序,成熟骨替代完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骨形成蛋白分布持续时间长,而且在新骨组织中占据范围大。对照组缺损区新生骨组织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较实验组差。结论 胶原蛋白能够阻挡周围软组织进入缺损区,为新骨生长提供空间;同时作为金葡液的载体,能减少金葡液外溢,提高其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血管内放射防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后再狭窄 ,动态观察其对中膜平滑肌细胞(SMC)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并初步探讨其防治再狭窄的可能机理。方法  4 0只兔行CEA后 ,随机分为 4组 ,分别给予 0Gy、10Gy、2 0Gy及 4 0Gy放射剂量的3 2 P ,于术后 3d、7d、14d、2 8d及 5 6d分别处死动物 ,取出血管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分析。结果 术后除 3d及 7d外 ,对照组发生明显内、中膜增生及管腔狭窄 ,而内放射组可见内、中膜增生明显受抑制 ,管腔面积缩小显著减轻 (P<0 .0 5 )。SMC凋亡率和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阳性细胞均于术后 3d增加 ,7d时达高峰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 ;2 0Gy和 4 0Gy的作用明显强于 10Gy组 (P<0 .0 1)。结论 内放射治疗可能是通过抑制SMC增殖、迁移 ,诱导SMC凋亡 ,防治再狭窄 ,并且随剂量呈递增效应 ;球囊损伤后早期以细胞增生和凋亡为主要表现 ,晚期表现为内、中膜面积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