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睫状体脱离的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睫状体脱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入院及术前常规行UBM检查,诊断睫状体脱离,并对睫状体脱离的高度、范围及与眼压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应用UBM检查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1 556只眼,并发睫状体脱离者904只眼,脱离高度0.2~3.5 mm,脱离范围360度者868只眼,36只眼为象限性,与未脱离眼相比前房深度明显变浅.结论 UBM检查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睫状体脱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可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晶状体脱位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晶状体脱位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晶状体脱位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6例(41只眼),采用房角镜和(或)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根据其临床特点,选择适当的手术治疗。结果:41只眼中31只眼(75.61%)误诊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单眼晶状体脱位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前房深度较对侧眼明显变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患者视力不同程度提高;眼压正常。结论:晶状体脱位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容易误诊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误诊原因主要为病史询问不清、眼部检查不仔细。治疗晶状体脱位继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需要解除晶状体因素,才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疗效。[方法]对50例60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眼压及视力变化,并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 )检查眼前节的情况。[结果]①术后1周、1个月患者的眼压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术后1周与1个月相比眼压差异无显著性(P <0.05)。术后1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平均为1.0±0.36,较术前(0.16±0.16)明显提高,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术后1周时发现1例眼压高于21 mmHg ,为囊袋内植入,术后1个月时有2例眼压高于21 mmHg ,均为人工晶体不对称患者。②术后1周发现少量皮质残留1眼(2%),术后1个月时无明显变化。[结论]①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眼压,改善视力。②局限性房角狭窄及少量皮质残留不会导致术后患者的长期高眼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高眼压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30眼中,除因长时间处于高眼压而使瞳孔未能恢复外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术后1周眼压在7~10mmHg。6个月后复查眼压均控制在15.85—22.35mmHg之间。视力:〈0.1者5例5眼,0.1—0.3者21例21眼,0.4~0.6者4例4眼。结论对于应用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患者,为了避免对视神经等眼组织功能的进一步损害,有必要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手术治疗。本组观察表明,持续高眼压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对持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应积极采用手术治疗,术中应重视手术技巧,以挽救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5.
我科2002—03/2006-10收治了青光眼患者120例,采用术后控制眼压联合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损伤,疗效尚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120例232眼,年龄34~82岁,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2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68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0眼,除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者外,均行裂隙灯下房角镜检查。术前眼部情况:(1)视力:指数/眼前~0.0452眼,0.05~0.2584眼,0.3~0.692眼,无光感4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行晶状体乳化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8月-2006年10月诊治闭角型青光眼26例(31眼),其中25眼为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6眼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均有不同程度的晶状体混浊,行巩膜隧道切口晶状体乳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1~14个月(平均10.2个月)。结果:术后平均眼压(12.20±3.40)mmHg比术前用药后平均眼压(19.50±4.26)mmHg明显降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的(1.37±0.62)mm增加到术后(2.55±0.54)mm,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7.
翟楠  陈一兵  秦伟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2):1879-1880
目的:探讨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住我院眼科的78例78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有不同程度晶体混浊的患者资料,入院后所有病例在药物控制眼压后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术后眼压、前房深度、前房角、视力变化。结果:77只眼术后眼压控制于正常范围.视力恢复良好,1只眼眼压22mmHg左右,需行小梁切除术。结论:晶体超声乳吸出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对不同程度晶状体半脱位所继发性青光眼的有效性和持久性。方法选择排除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房角后退因素并确诊的具有虹膜膨隆、浅前房特点的晶状体半脱位继发性青光眼患者35例(35眼),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晶状体脱位范围将病人分3组,第1组晶体脱位〈45。的15只眼,第2组脱位45-90的11只眼,第三组脱位90-135的9只眼分别行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治疗。结果3组病人虹膜周切成功后前房立即加深,治疗前后平均眼压比较及视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病人治疗后术后眼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晶体脱离的范围与术后眼压相关(P〈0.05)。结论YAG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是治疗具有虹膜膨隆、浅前房特征的晶状体半脱位继发性青光眼的有效简便方法,同时晶体脱离的范围越小手术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联合可调缝线和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52例(60只眼)行小梁切除联合可调缝线和丝裂霉素C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防止滤过泡瘢痕化,并置可调整缝线;术后严密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等。结果:54只眼(90.0%)眼压〈21mmHg,6只眼加用局部药物治疗后眼压控制至正常范围;术后第1天所有病例均形成前房;6个月内随诊54只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术后所有病例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手术后均未出现脉络膜脱离和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可调缝线和丝裂霉素C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足安全有效的,能避免视功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02年3月至2007年5月本院收治的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6例(38眼),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前房深度、前房角宽度。【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3个月眼压平均为(15.5±2.7)mmHg(1mmHg=0.133kPa),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O.05);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发现术后眼前房深度较术前均显著增加,平均为(2.98±0.38)mm(P〈0.05);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为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眼钝挫伤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眼前节变化,探讨眼钝伤性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2003年8月至2008年10月就诊于我院的眼球钝挫伤后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30例30眼,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患眼及对侧健眼的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_(500)(AOD_(500))、小梁虹膜夹角(θ)、睫状体厚度(CBT)、睫状突厚度(CPT)、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患眼及健眼超声生物显微镜生物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眼钝伤性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在高眼压状态下,患眼较对侧健眼ACD、AOD_(500)、CBT、CPT、TCPD明显增加,θ1明显增大.结论 眼钝伤性继发闭角型青光眼在发作时睫状体水肿,睫状体位置前移,前房变浅,房角变窄,阻碍房水外流,促使眼压升高.  相似文献   

12.
Ahmed青光眼阀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Ahmed青光眼阀(AGV)置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术后浅前房的预防方法。方法 对观察组31例(31眼)NVG行AGV前房置入术,术中预制旁刺口、前房注射粘弹剂及可吸收缝线结扎引流管,观察术后浅前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手术效果,并与12例(12眼)按常规方法行AGV前房置入术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Ⅱ级以上浅前房的发生率:观察组为4/31,对照组为6/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随访时间(12.29±11.18)个月,最后随访眼压平均为(23.45±12.04)mmHg,不用降眼压药,6mmHg≤最后随访眼压≤21mmHg17例,完全成功率为54.84%,予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眼压≤21mmHg6例,相对成功率为19.35%,总成功率为74.19%;对照组:平均随访时间(11.08±8.08)个月,最后随访眼压平均为(27.81±12.04)mmHg,不用降眼压药,最后随访眼压≤21mmHg6例,占50.00%,予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眼压≤21mmHg2例,相对成功率为12.67%,总成功率为66.67%。结论 Ahmed青光眼阀前房置入术术中预制旁刺口、应用透明质酸钠及可吸收缝线结扎引流管等综合措施可预防NVG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及由浅前房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房角镜与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在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相关性,探索提高房角镜临床应用价值的相关改进方法。方法比较2004年5月-2005年1月闭角型青光眼住院患者22例(39只眼)房角镜及UBM检查结果。结果39只眼中32只眼房角镜检查结果与UBM检查结果一致,其余7只眼房角镜检查结果与UBM检查结果不一致。结论房角镜与UBM相比,约18%的病例存在差别,窄裂隙光下、动态观察法及使用缩瞳剂进行房角镜检查,可明显提高房角镜检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分别观察急、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前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方法 对26例33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25例3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分别于小梁切除手术前和手术后1个月应用UBM进行眼前节结构的测量.结果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开放距离 (AOD)、房角开放度数 (AA)、虹膜晶状体接触距离(ILCD)、虹膜晶体夹角(θ2)、虹膜悬韧带距离(IZD)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3眼发现睫状体脱离.慢性闭角型青光眼ILCD、θ2、IZD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UBM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手术后眼前节结构的改变能进行精确测量,对探讨青光眼发病机制、防止并发症发生、判断手术预后均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三联手术的31例34眼进行回顺性分析。结果术后眼压控制在10.24~18.68mmHg,平均(14.05±3.73)mmHg。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不比小梁切除术或自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高。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囊袋张力环在伴晶状体不全脱位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12眼)晶状体不全脱位白内障行囊袋内植入张力环联合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结果术后随访3月,12例人工晶体均正位,眼压在正常范围,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0.6以上6眼,0.4—0.5者3眼,0.3以下者3眼。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囊袋张力环能够保持白内障手术时晶状体囊袋的稳定性,拓宽了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适用范围,防止术后人工晶体偏位,有助于患者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