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小知识     
风①病因,六淫之一。常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风为阳邪.发病症状每有游走性和多变性。《素问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中医证候领域的知识建模方法和知识服务模式,初步建立了一个“中医证候知识库”,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万维网的知识服务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知识检索、知识浏览、知识问答等功能,能支持中医证候学研究和临床决策等应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小知识     
病机十九条病机指疾病的病因、病位及疾病过程中变化的机理,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前人在实践中把疾病某些类同的证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器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施治依据,列为十九条,其中属于六淫者十三条,属于五脏者六条。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比较复杂的症状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临证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实际,病机十九条列出如下。①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意指一般的内风疾患,会出现头目昏花、肢体动摇等症状,多属肝的病变。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意指一般的阴寒内盛,出现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利(兼见面色(?)白,形寒肢  相似文献   

4.
中医小知识     
天人相应指人体组织结构、生理现象以及疾病同自然界变化的相对应的关系。《灵柩·邪客篇》中说: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提示医生在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时,应注意到四时气候等诸多因素对疾病变化的影响,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是天人相应学说的积极意义。四里不正之气泛指四季不正常的气候,如冬天应寒反暖,春天应暖反寒等。它对生物生长发育是不  相似文献   

5.
中医小知识     
《中老年保健》2014,(2):37-37
脾气虚指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伴有眩晕、倦怠,面色萎黄等气虚症状。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痢疾、贫血等。脾阳虚即脾胃虚寒。主要症状有胃脘冷痛、腹胀满、呃逆、呕吐、食少、便溏或久痢、倦怠、尿少、浮肿、消瘦、舌淡苔白、脉虚缓。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肿、白带等,  相似文献   

6.
席雁 《家庭医学》2007,(12):39-40
问:吃中药期间,偶尔吃一次要忌嘴的东西,就一点点,可以吗? 答: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其有关内容也广泛存在于《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籍中。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诊疗疾病的方法有着显著区别,中医对主病不同的证候可采用相同的方法,而对同样的证候也可采取不同的方法诊治,即中医所谓的异病同治的原则.因此,在评定中医主病诊疗疗效的同时,要观察其主病的各种证侯的诊疗疗效结果.近两年统计病案室结合临床重点科室注意了这方面的统计观察和研讨,本文以中医肾病专科为小样本进行分析初探,与广大同仁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8.
高元锋 《中国卫生产业》2013,(18):177-177,179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男性不育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该院确诊的男性不育症患者258例,分析男性不育的症侯学和中医证型的分布规率,以及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男性不育的临床效果。结果 258例男性不育的中医证候中,单一证型的出现频率是肾阳虚证(40.7%),肾阴虚证(29.1%),痰郁气滞证(18.6%),肝郁血瘀证(11.6%)。在多证相兼证型中,以肾阳虚证合并肾阴虚证基本证型最多见。经过中医辨证治疗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0.5%。结论运用中医辩证施治治疗男性不育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中医小知识     
七损八益 《索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着重论述男女生长发育以至衰老的生理过程,并以此与预防早衰相联系。历代注家对此解说不一。如:①七为阳数,八为阴数。损即消,益即长:阳不宜消,阴不宜长.反之则病。故能知七损八益.察其消长之机.则阳气旺盛不受阴邪侵袭,阴阳可以调和(《内经知要》)。②阳常有余,故须损:阴常不足.故须益。  相似文献   

10.
中医小知识     
肺气 指肺的功能活动,也包括呼吸的气体。  相似文献   

11.
因子分析在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因子分析在艾滋病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为艾滋病的中医证侯分类和艾滋病中医量表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某中部省份抽取HIV/AIDS患者1279例进行问卷调查,对中医四诊信息共40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比较不同证候人群因子得分。结果特征根为1时,提取出12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52.39%;艾滋病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全身皮肤异常(r=0.636)、神疲乏力(r=0.589)、胸闷胸痛(r=0.570)、纳呆食少(r=0.569)等;调查对象综合因子得分最低为-0.567,最高为3.018,平均因子得分-0.082;多个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表明:不同中医实证和虚证的人群,其因子得分也不同(H=183.867,P<0.001;H=210.643,P<0.001)。结论因子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艾滋病中医证候的主要特点,在艾滋病中医证侯研究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紧张型头痛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运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紧张型头痛诊断者的中医症状.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头风的证候分类等相关标准进行辨证,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紧张型头痛,女性多于男性,中青年高发,慢性紧张型头痛最多,移居者发病率高.辨证结果,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7个,分别为肝、脾、肾、胃、心、胆、肺,各个病性与疾病分型均未见关联;病性类证候要素11个,分别为痰浊、阴虚、气虚、阳虚、血虚、阳亢、瘀血、气滞、热盛(内)、湿阻和动风.各个病位类证候要素与西医分型未见关联.结论:紧张型头痛所涉及的7个病位类证候要素以涉及肝、脾的证候最为多见;病性类证候要素涉及11种,均为内伤证候,虚实均有涉及,实以痰浊最多见,虚以阴虚最多见.  相似文献   

13.
中医小知识     
三焦 六腑之一.分“上焦”.“中焦”和“下焦”。从部位而言,上焦一般是指胸膈以上部位.包括心.肺在内;中焦指隔下、脐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  相似文献   

14.
中医小知识     
《中老年保健》2014,(11):27-27
色诊 望诊内容之一。是观察颜面肤色的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诊察时需注意颜色的沉浮、散抟(tuan团,结聚之意)、润泽和上下扩散的方向等。如色明显为浮,主里病:色淡而疏落为散,多为新病、邪浅:色深而壅滞为抟,多为久病或邪盛。肤色润泽为有胃气:肤色枯槁为胃气衰败。病色上下扩展的方向,一般亦认为与病变方向有关。临床上,色诊以”五色主病”为纲,但需结合症状、脉象等全面分析,才能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5.
中医小知识     
伤阴 一般是指温热病后期肝、肾真阴受伤。主要表现有低热、手足心灼热、神倦、消瘦、口干舌燥,或见咽痛、耳聋、颧红、舌干绛、脉细数无力等。  相似文献   

16.
中医小知识     
卫气 “卫气”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刚悍,不受经脉的约束,气行迅速而滑利。它的运行.内而脏腑.外则肌表腠理,无所不到。它既能温养脏腑,又有温润肌肤、滋养“腠理”、启闭汗孔等重要功能。因为这种气具有保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特点.故叫“卫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以及方药.方法 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于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入住我院门诊检查确诊的120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中医的一些重要性的关系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以及深入分析,主要归结为病、症、方、药与治等方面的关系,然后确立高血压中医证候的特点以及方药.结果 经过分析高血压的中医证候特点,可以得知,该组患者均表明为肾虚证,主要表现为眩晕、脉沉细、头痛、目干涩等症状.对其主要采取的治疗方法为:补肾清热,加以降火.具体使用的方药为六味地黄丸、黄岑以及菊花等清热药物.结论 对高血压中医证候特点加以了解之后,必然能够对方药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84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中医证候、病因及病理情况,为探讨本病的中医证候及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我科住院的284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入院时即依据四诊合参,判定中医证候,统计分析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采用宫腔镜检查+诊刮术,结合病史、体征、辅助检查,对异常子宫出血(abno...  相似文献   

19.
中医小知识     
《中老年保健》2014,(5):23-23
肺气虚 指肺气虚弱。主要症状有面色淡白、短气、声音低弱、畏风、自汗等。  相似文献   

20.
中医小知识     
营卫气血 营、卫、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物质和动力基础。气、血在经脉中不断地循环运行。营、卫来源于水谷之精气.其生成要通过一系列的脏腑生化活动.如脾胃的消化运输、心脾的气化输布,然后分别营养人体各部,故《灵柩·营卫生会篇》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