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MRI在子宫内膜癌分期和判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中的价值。方法 :经诊断性刮宫病理学证实的子宫内膜癌 30例经MRI检查后行手术治疗 ,依据FIGO分期原则 ,将MRI分期与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MRI检查采取矢状位和轴位SE序列T1WI和T2 WI及T1和T2 频谱预饱和翻转恢复序列 (T1/SPIR和T2 /SPIR) ,其中 18例行增强后T1WI扫描。结果 :MRI分期准确率为 86 .6 % ,判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 85 .6 %。结论 :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和子宫肌层浸润定位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4年12月至2007年5月在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初次治疗的43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并与术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MRI正确评估肿瘤浸润深度35例,错误评估8例,诊断准确率为81.4%.MRI对于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层、浸润浅肌层及深肌层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0%,91.9%和93.0%;76.5%,96.2%和88.4%;80.0%,97.5%和95.3%.对于宫颈受累、侵犯浆膜层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7.5%和95.3%;85.7%,97.2%和95.3%;60%,97.4%和93.0%.MRI区分ⅠA、ⅠB、ⅠC期的准确性为82.1%,鉴别深肌层浸润(ⅠC)和浅表浸润(ⅠA+ⅠB)的准确性为92.9%.结论 MRI在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有无受累方面具有很高价值.是一种较为准确的术前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术前MRI及PET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子宫内膜癌的术前磁共振显像(MRI)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表现与术后病理,探讨MRI及PET对其术前分期的价值。方法 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经术后病理确定分期,其中术前有16例患者行MRI检查,14例患者行PET检查。MRI分期按1988年FICO分期原则,PET以出现^18F-FDG聚集病灶为阳性。结果 MRI对Ⅰ期准确率为88.9%,Ⅱ期准确率为75%,Ⅰ期和Ⅱ期总的准确率为84.6%;PET均出现^18F-FDG聚集病灶。结论 MRI利于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而PET利于发现病灶,但对于术前分期的诊断欠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磁共振(MR)检查资料,分别采用DWI和磁共振动态增加扫描(DCE)图像分析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DWI和DCE图像诊断肿瘤浸润子宫浅肌层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3.3%、91.7%和88.9%、95.8%;诊断肿瘤浸润子宫深肌层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7%、83.3%和95.8%、88.9%,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WI序列诊断肿瘤浸润浅、深肌层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0、0.705,与DCE(0.833、0.75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对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DCE均可作为优选序列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分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子宫内膜癌的3.0T磁共振(MRI)图像特征,评估MRI平扫加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MRI图像,并按照FIGO 2009子宫内膜癌分期标准进行MRI分期,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MRI分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 3.0 T MRI-DWI诊断子宫内膜癌Ⅰ期160例,Ⅱ期18例,Ⅲ期21例,Ⅳ期3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比,其诊断总体符合率为92.1%(186/202)。其诊断Ⅰ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4.3%、76.7%、93.8%、78.6%和95.5%;Ⅱ期为100.0%、98.4%、83.3%、100.0%和100.0%;Ⅲ期为75.0%、98.3%、85.7%、96.7%和97.0%;Ⅳ期为75.0%、100.0%、100.0%、99.5%和99.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中,3.0T MRI-DWI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的符合率较高,可以作为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的常规检查,从而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评估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Peng P  Shen K  Lang J  Huang H  Wu M  Cui Q  Jiang Y  Tan 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1):679-682
目的 探讨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和血清CA12 5测定 ,对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 采用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和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对 13 3例手术病理分期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肌层浸润深度的判断进行评估 ,并分析 91例 (79例为Ⅰ期 ,12例为同期的Ⅱ~Ⅳ期患者 )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CA12 5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关系。结果 术前B超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分别为 62 6%和 47 8% ,特异性分别为 67 7%和90 0 % ;术中肉眼观察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分别为 5 9 6%和 73 9% ,特异性分别为 76 5 %和 94 6% ;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深肌层浸润的敏感性分别为 70 0 %和 94 4% ,特异性分别 92 0 %和 97 7%。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Ⅰ期患者血清CA12 5水平异常 (≥ 3 5kU/L)的发生率为 8% (6/79) ,Ⅱ~Ⅳ期患者的发生率为 5 8% (7/12 ) ,血清CA12 5水平异常的发生率与手术病理分期的期别有极显著相关性 (P <0 0 0 1) ,而与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术前B超、术中肉眼观察和术后大体标本测量对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有一定帮助 ,其中术后大体标本测量的准确性相对较好。血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在发达国家,因应用筛查使宫颈癌的病死率减少了5 0 % ,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一同成为主要的妇科癌症。1 分期FIGO妇科肿瘤委员会在1 988年推荐子宫内膜癌使用手术分期(见表1 )。现已不再使用以前应用的分期依据(如以分段诊刮的结果来区分Ⅰ期和Ⅱ期)。少数初始治疗为放疗的病例仍可用FIGO 1 971年的临床分期,但必须注明。表1 子宫内膜癌分期FIGO分期TNM分期原发肿瘤无法评估TX无原发肿瘤证据T00原位癌(浸润前癌)TisⅠ肿瘤局限于宫体T1 ⅠA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 T1a ⅠB肿瘤浸润深度<1/2肌层 T1b ⅠC肿瘤浸润深度>1/2…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术中病灶探查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及盆腹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3例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以手术病理诊断为标准,比较术前MRI检查、术中病灶探查在诊断肿瘤侵犯子宫肌层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结果 MRI检查发现有肌层浸润33例,其中浅肌层浸润8例,深肌层浸润25例;术中剖视子宫标本发现有肌层浸润33例,其中浅肌层浸润6例,深肌层浸润27例。术后病理结果浅肌层浸润6例,深肌层浸润27例。提示MRI诊断浅肌层浸润敏感度100.00%,特异度92.59%。诊断深肌层浸润敏感度92.59%,特异度100.00%;术中病灶剖视诊断深浅肌层浸润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0%。33例患者中经病理组织学确诊,8例患者出现淋巴转移,其中仅有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仅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33例患者术前MRI检查提示2例淋巴结转移,漏诊6例,MR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25%;病灶探查发现4例盆腔淋巴结肿大(病理证实2例阳性,2例阴性),2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1例阳性,1例阴性)。3例患者因淋巴结转移分期升级,术后需要辅以化疗和(或)放疗。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MRI检查对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准确率较高,手术中子宫标本的剖视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相同,具有重要价值;而MRI检查和术中淋巴结探查对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意义不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至肾静脉水平)淋巴清扫可以使手术病理分期更准确,为患者术后提供更合理的治疗指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内膜癌肌层和宫颈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误判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科收治的16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增强MRI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将MRI分期与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对照,并对肌层和宫颈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误判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MRI诊断准确率随期别升高而降低,随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子宫内膜样腺癌和特殊病理类型患者的准确率为79.74%和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RI诊断肿瘤浅肌层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与病理结果一致性的手捣直鹞?91.79%、90.91%、91.62%、97.62%、73.17%和0.758;深肌层浸润率分别为90.91%、91.79%、91.62%、73.17%、97.62%和0.758;宫颈浸润率分别为84.21%、95.95%、94.61%、72.73%、97.93%和0.750;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00%、91.16%、85.63%、40.91%、92.41%和0.347。(3)MRI错误评估肌层浸润、宫颈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分娩次数少、合并肌瘤、宫角部位病变、深肌层浸润、肿瘤体积大(包括肿瘤占宫腔面积≥1/2及肿瘤最大径较大)、子宫内膜样腺癌低分化及特殊病理类型正相关(P<0.05)。结论 增强MRI对术前子宫内膜癌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和盆腔淋巴结转移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阴性预测值。当患者合并肌瘤、宫角部位病变、肿瘤体积较大、特殊病理类型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低分化等因素时较易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的价值。方法收集2003年4月-2005年4月在我院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72例。其中,术前64例(3-DTVS组)应用3-DTV多平面和血管成像技术以及体积测量功能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深度进行评估;25例(MRI组)经核磁共振(MRI)检查为对照组,以手术后病理结果判断符合率,对比两组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其肌层浸润情况。结果经3-DTVS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为89.1%,判断肌层浸润的符合率为77.1%。应用3-DTVS与MRI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准确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3-DTVS在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深度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E-选择素及其配体在着床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小鼠胚泡的体外培养模型,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条件下小鼠胚泡在细胞外基质E-选择素上黏附、扩展的改变。结果:小鼠胚泡能在一定浓度E-选择素上黏附、扩展,E-选择素对胚泡的脱透明带有促进作用。结论:确定了E-选择素体外实验的最佳作用浓度。小鼠胚泡在特定浓度的E-选择素上能黏附、扩展,但这种作用能被sLe~X 抗体所阻断,并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子宫内膜异位症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内异症患者70例行IVF-ET的结局,以输卵管因素IVF患者70例作为对照,统计两组患者促排卵反应、体外受精结果及妊娠结局。结果:与输卵管组相比,内异症组不孕年限及促排卵用药时间明显延长、Gn平均用量明显增多、hCG日内膜明显增厚(P<0.05),且形态不佳;内异症组平均获卵数、受精率、移植周期临床妊娠率、单胚着床率显著低于输卵管组(P<0.05);但是两组的卵裂率以及优质胚胎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内异症患者明显较差的卵巢反应性和子宫内膜状态影响IVF-ET结局。  相似文献   

14.
15.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式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总结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在腹腔镜下对330例患者施行子宫切除术,与170例剖腹术进行比较,就术式选择、手术优越性、适应证、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腹腔镜辅助的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式(LAVH)受子宫大小及膀胱反折腹膜粘连的影响,适用于子宫小于16孕周尤其是临床高度怀疑子宫肌瘤或内膜恶变患者。腹腔镜筋膜内宫颈上子宫切除术(CISH)可保持阴道及盆底正常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切除宫颈癌的好发部位,而且手术受子宫大小及其与周围粘连的限制少。腹腔镜施行子宫手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及手术时间不延长、术后病率低、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具有微创、效优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对滋养细胞增殖功能的调节.方法:实验分为3组:用滴度为5×108 pfu/ml腺病毒感染液转染JEG-3细胞为目的siRNA组,用滴度为109pfu/ml腺病毒感染液转染JEG-3细胞为非特异siRNA组,不产生siRNA的空病毒感染组为空白对照组.采用RNA干扰技术,下调JEG-3细胞中HLA-G基因的表达,对HLA-G降调节后的滋养细胞进行非放射性细胞毒测定,检测490nm处的OD值,比较3组的染色实验结果和比色实验结果.结果:①实验后目的siRNA组与非特异siRNA组细胞蓝染,实验后空白对照组细胞没有被蓝染;②非特异siRNA组写空白对照组OD490 nm值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3.15,P>0.05);目的siRNA组与非特异siRNA组、空白对照组OD490nm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叉或高度统计学意义(q=3.92,P<0.05;q=5.58,P<0.01).结论:HLA-G表达下调后滋养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推测HLA-G可能对滋养细胞增殖功能有维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传统预测方法及BP人工神经网络(BP-ANN)预测胎儿体质量的准确性,探讨预测足月胎儿出生体质量的最佳模型。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7月产前0~5 d在我院进行超声检查并分娩的单胎足月孕妇224例,收集临床及超声资料。根据胎儿实际体质量,分为非巨大儿组(胎儿体质量<4 000 g,n=183)和巨大儿组(胎儿体质量≥4 000 g,n=41)。使用误差(绝对误差、相对误差)评价不同方法预测胎儿体质量的准确性。结果:超声参数、联合参数(临床+超声)的BP-ANN在不同组别预测胎儿体质量的误差小于传统预测方法(P<0.05),联合参数的BPANN在巨大儿组中随着训练样本数的增加误差降低(P<0.05);联合参数的BP-ANN在非巨大儿组、整体224例中误差均小于临床参数、超声参数(P<0.05),巨大儿组中联合参数、超声参数的BP-ANN误差小于临床参数(P<0.05),但联合参数与超声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ANN预测胎儿体质量准确性优于传统预测方法;预测足月胎儿出生体质量的最佳模型为联合参数的BP-ANN。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抗纤溶药物用于减少分娩出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120例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氨甲环酸组(A组:氨甲环四+缩宫素)、氨甲苯酸组(B组:氨甲苯酸+缩宫素)和缩宫素组(C组:缩宫素),观察第三产程和第四产程出血量,并分别于产前(第一产程)、产后半小时和产后2h检测血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imer)。结果 ①3组间第四产程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总出血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少于C组。②各组间血纤维蛋白原无统计学差异,各组间D-dimer差异非常显著(P<0.001),A组产后2h高于产前(P<0.05),但与产后半小时无差异;B组的产后半小时及产后2h无差异,但均高于产前;C组产后2h高于产后半小时(P<0.05),明显高于产前(p<0.01),且高于A组产后2h(P<0.05)。③3组均无血栓发生。结论 阴道分娩后,在使用宫缩剂的基础上,适当使用抗纤溶药物可以抑制D-dimer浓度的上升,减少产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