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研究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的关系,来研究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和机理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根据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和RomanIII标准选取60例临床表现符合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肝郁脾虚组23例,脾胃虚弱组10例、痰湿中阻组12例及脾肾阳虚组15例,选取15例健康人组成标准组,并通过竞争放射免疫法(RIA)测定五组的血浆白细胞介素一1β(IL一1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ET)及胃动素(MTL)值,并探讨各组间相互关系.结果 肝郁脾虚组与标准组比较,IL一1β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CGRP、ET、MTL与标准组比较明显低于标准组(P<0.01);脾胃虚弱组CGRP、ET、MTL明显低于标准组(P<0.01);痰湿中阻组CGRP、ET含量明显低于标准组,(P<0.01),MTL明显高于标准组,(P<0.01).脾肾阳虚组与标准组相比,IL一1β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CGRP、ET、MTL与标准组比明显低于标准组(P<0.01).结论 各个中医证型中,血中的胃肠激素水平均有所变化,提示了胃肠激素是肠易激综合征调节机制之一,并且激素的变化与现阶段所知的该激素的作用和临床症状变化符合.  相似文献   

2.
脾虚证与内分泌功能异常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认为 ,“脾”的功能除包括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外 ,还包括自主神经、能量代谢、内分泌、免疫及运动等多系统功能在内。脾气虚证涉及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低下 ,以及血液系统、运动系统和能量代谢等方面的诸多异常。其中 ,脾虚证内分泌激素分泌异常是近年来研究的重要内容 ,但多数研究偏重于对胃肠道激素的研究 ,对其他内分泌腺功能以及胃肠道激素同其他内分泌激素关系的研究则相对缺乏。现对脾虚证内分泌功能异常研究概况作一介绍。1 脾虚证与胃肠激素脾气虚证存在消化系统功能障碍和内…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与胃肠激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与胃肠激素(包括胃动素、胆囊收缩素、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关系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中医证型与胃肠激素分泌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肥胖者患者体重指数(BMI)变化与肥胖症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对167例肥胖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BMI检测,对肥胖症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从而分析肥胖症不同中医证型之间BMI值的差异。结果:对肥胖症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后,经统计学分析处理,胃肠湿热型BMI值较脾虚湿阻型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胃肠湿热型BMI值较肝气郁结型明显升高,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脾虚湿阻所占肥胖症人群比例最高;BMI与肥胖症中医3种证型存在一定相关性;胃肠湿热型患者BMI值最高;肝气郁结患者BMI值最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脂肪肝中医证型与性别、职业、年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7~12月就诊的脂肪肝患者263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流行病问卷调查患者性别、年龄、职业、症状、体征等信息,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证型的发病率依次为脾虚湿滞型、湿热困脾型、肝郁脾虚型,脂肪肝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41~60岁,不同性别、年龄脂肪肝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肝郁脾虚型患者多见于无业及退休人员,脾虚湿滞型患者多见于脑力劳动者,湿热困脾型患者分布于各职业类别中。结论脾虚湿滞型是脂肪肝的常见证型,41~60岁是脂肪肝发病的高峰期,脂肪肝的中医证型与职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IgA肾病中医证型特点及激素治疗证型变化,分析中医证型与激素疗效关系。方法:经肾活检病理确诊为IgA肾病患者140例,按统一标准进行中医分型。根据24h蛋白尿定量水平,分为实验1组(n=68;24h尿蛋白定量〉3.5g)、实验2组(n=72);1g≤24h尿蛋白定量≤3.5g。实验1组予口服强的松1mg/(kg·d),实验2组予口服强的松0.5mg/(kg·d);常规减量,观察时间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主要症状、舌象、脉象变化及检测24h尿蛋白水平、肾功能。结果:IgA肾病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者,在使用激素治疗前,以脾肾两虚证多见,其次为脾虚湿困,肾虚夹瘀相对较少;脾虚湿困、脾肾两虚证对激素治疗有效,同组治疗前后比较,证型缓解率前者超过60%,后者超过50%,且与蛋白尿减少相一致;肾虚夹瘀证仅1/3使用激素治疗证型能缓解,同时蛋白尿控制不佳;治疗无效或肾功能下降者,可见乏力、舌淡、苔白、舌边齿痕等脾虚症状或舌黯、脉沉涩等瘀血阻络表现,阴虚者少见。结论:以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IgA肾病,脾虚湿困、脾肾两虚证对激素治疗反应良好,肾虚夹瘀证疗效不佳;大剂量激素所致阴虚阳亢者少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多数研究表明 ,胃肠激素不仅存在于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中 ,而且存在于一些消化道肿瘤中如大肠癌、胰腺癌、胃癌等。一些大肠癌可通过自分泌方式分泌胃肠激素 ,而大肠癌细胞又表达该激素受体 ,前者通过后者调节大肠癌的生长。随着对大肠癌与胃肠激素关系深入的研究 ,人们有望运用胃肠激素或其拮抗剂给大肠癌患者行内分泌治疗。本文就大肠癌与胃肠激素的自分泌 ,胃肠激素作用于大肠癌的可能机制以及胃肠激素内分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1 大肠癌与胃肠激素的自分泌1.1 大肠癌分泌胃肠激素 多数研究表明一些大肠癌组织能分泌胃肠激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20例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年龄、性别、血糖、血压等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IFG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以阴阳两虚证最常见,其次为气阴两虚证、气滞痰湿证和肝郁脾虚证。不同年龄段的证候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阳两虚证与年龄关系密切。结论:阴阳两虚证是IFG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一个最常见证候。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胃癌术后病机规律及中医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计《胃癌术后患者中医症状调查表》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癌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采集数据,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出结论。结果胃癌术后症状及舌脉象条目共55条,得出胃癌术后最常见证型:脾胃虚寒证、脾虚湿毒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肝胃不和证、胃肠气滞证及脾气虚证。结论运用前瞻性调查,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出胃癌术后最常见证型:脾胃虚寒证、脾虚湿毒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肝胃不和证、胃肠气滞证及脾气虚证。  相似文献   

10.
王欢 《医学综述》2013,19(15):2735-2738
消化器官的功能除受神经调节外,还受胃肠激素的调节;胃肠激素的调节是神经调节的重要补充,对某些消化器官的活动的调节甚至起主导作用。目前为止,已发现了60多种胃肠激素,对胃肠激素的研究也迅速发展。大量的实验证明,部分分泌异常的胃肠激素与胃肠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该文就几种主要的胃肠激素对胃肠道功能作用的新发现及其与常见的胃肠道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肾移植术前后中医症状学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中医中药在肾移植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对提高肾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移植肾的存活以及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等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中医介入肾移植的研究近年来主要集中于个案报道,并且国内尚未见有关肾移植临床中医症状流行病学观察的资料报道,同时缺乏肾移植早期中医证状学演变规律的研究报道.因此有必要对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的中医症状学变化进行研究,以进一步探讨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是否存在共性中医证状学变化特点,为临床中医治疗肾移植患者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型研究,探索其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方法采取描述性方法,进行横断面研究,采集了222例维吾尔族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舌苔、脉象、中医证候等,填写调查表。结果入选新疆维吾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222例,出现频率最高的中医证型是脾虚痰瘀型,其次为气阴两虚型,肝肾亏虚型最少。结论新疆维吾尔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脾虚痰瘀型为主。  相似文献   

13.
胃脘痛血瘀证患者胃肠激素、胃电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胃脘痛血瘀证与胃肠激素、胃电图的相关性, 探索专业病种血瘀证客观化诊断指标, 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微电脑胃肠电分析检测系统观测胃脘痛血瘀证胃肠激素及胃电图的改变。结果: 与正常人和胃脘痛脾虚证相比, 胃脘痛血瘀证胃动素水平升高( P< 0 .01) , 胃泌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05);胃脘痛血瘀证餐前、餐后胃电图波幅高于脾虚证( P<0 .05) , 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5) ; 相关分析表明, 胃脘痛血瘀证、脾虚证胃动素的变化均与空腹胃电波幅呈正相关。结论: 血浆胃动素水平及胃电图波幅对胃脘痛血瘀证与脾虚证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显示出虚、实证间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胃肠激素是指由胃肠系统所产生或虽存在于其他部位,但也存在于胃肠系,并主要以胃肠系的器官为效应器的调节肽[1]。它们都属于生物活性肽,故又统称胃肠肽。近20年来,胃肠激素的研究发展迅速,许多学者对脾虚与胃肠激素的关系、肿瘤与胃肠激素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大数据角度阐释失眠中医证候的分布及其与性别、年龄、各种症状的关系,为失眠的中医证候、证素分布研究提供大样本数据参考。[方法]回顾性检查电子病历,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1月10日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失眠患者,必要时电话回访。纳入后使用R软件进行大数据分析,统计患者基本信息,提取病历中的症状、体征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证候患者证型、证素的影响因素,并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9 439名失眠患者,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1.52倍,30~60岁的失眠就诊人数占比为71.95%。证型分布以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郁脾虚为主,证素以脾虚、肝郁、血瘀、湿热、气虚为主,部分证型证素分布存在年龄、性别差异。聚类分析表明,失眠人群主要可分为以肝郁、脾虚类症候群为主和以湿热类症候群为主的两个群体。关联规则分析表明,头晕、乏力、口苦等为肝郁脾虚型失眠的核心症状体征,入睡困难、心烦、多梦等是心脾两虚型失眠的核心症状体征,多梦、舌红等是心肾不交型失眠的核心症状体征。[结论]龙岗地区失眠患者中,女性患者显著多于男性,年龄分布以中年群体为主。证型、证素分布以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郁脾虚、脾虚、肝郁、血瘀、湿热、气虚为主。失眠的中医证素可能比证型有着更加精确、更加规范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再发性腹痛患儿血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TL)、生长抑素(SS)分泌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60例观察组患儿和40例对照组儿童的空腹血Gas、MTL、SS进行检测,同时记录观察组患儿的各项生理指标、临床症状及体征.结果 再发性腹痛患儿血中Gas、MTL、SS平均值与对照组儿童相比有明显差异(P <0.01).结论 再发性腹痛患儿存在胃肠激素分泌紊乱,说明再发性腹痛的发病与胃肠激素有关系.诊治过程应注意其变化和调节.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临床放射诊断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可喜成绩,本文结合近年来有关文献及近几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会会议资料综述如下:1中医脏腑实质的X绘研究脾虚的实质研究多年来受到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研究者的重视,揭示脾虚的实质,寻找脾虚证的客观指标是目前研究的集中课题,有人研究指出[1]脾胃虚寒证时胃肠机能显示有副交感神经兴奋,胃分泌机能亢进,张力增高,蠕动加强,小肠运动加快或延迟等一系列X线改变.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可累及全消化道,其中以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最为常见。DGP是由于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所致胃排空功能受损,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胃肠激素分泌异常、高血糖、平滑肌损害以及微血管病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结果。胃肠激素是调节胃肠运动的重要因素,在DGP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自然流产患者的心理状态,个性特征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使用症状自评量表、心理健康测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中医证候诊断问卷对自然流产患者进行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和中医证候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使用Log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自然流产患者心理状态,个性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自然流产患者中,躯体化因子与肾虚、脾虚、血热、肝郁均有较强的正相关联系,敌对因子与肾虚,强迫因子与肝郁正相关;抑郁质倾向的患者较易出现肾虚,脾虚、肝郁证,胆汁质倾向的患者较易出现血热证、肝郁证。[结论]肾虚、脾虚、血热、肝郁等证候表现至少部分地是由心理因素所引起的心身反应或心身紊乱;抑郁质倾向的自然流产患者较易出现肾虚,脾虚、肝郁表现,胆汁质倾向的患者较易出现血热、肝郁质倾向的自然流产患者较易出现肾虚、脾虚、肝郁表现,胆汁质倾向的患者较易出现血热、肝郁表现;初步显示了中医证候类型与个性特征,异常心理状态之间的某些相关性。提示特定的气质类型,情志因素与脏腑之间可能具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生存和聚类分析,探讨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中医证型及其优势人群。方法:选择符合评价条件的Ⅰ-Ⅲ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将术后连续服用中药≥6个月者设为中药组,其余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计算倾向值,并对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1∶1倾向性匹配。收集患者的中药处方,分析用药情况,通过K-means动态样品聚类法将患者归类,并选择最佳分类数;分析中医证型,并评价不同证型人群的无病生存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17例患者,获得中药组308例的完整处方。根据用药情况,将患者分3类时,"人群1"中比例最高的分别是补气药、祛湿药,"人群2"为清热解毒药,"人群3"为补气药、消食药;对应的中医证型可分为脾虚湿盛、热毒内盛和脾胃虚弱证,其中脾虚湿盛证患者接受系统中药治疗后复发转移的风险最低。结论:Ⅰ-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中医证型可主要分为脾虚湿盛、热毒内盛和脾胃虚弱证,其中脾虚湿盛证患者为接受中药治疗的优势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