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与吡喹酮先、后使用早期治疗兔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实验共分4组,第1组于感染后第7天首服青蒿琥酯,第35天再服吡喹酮,剂量分别为20mg/kg和40mg/kg。第2组为单青蒿琥酯组,于感染后第7天首服青蒿琥酯,剂量为20mg/kg,每周服1次,连服4次。第3组为单用吡喹酮组,于感染后第35天顿服吡喹酮,剂量为40mg/kg。第4组为不服药对照组。各组于停药后4周解剖,检获成虫,比较各组的减虫率、减雌率和肝脏变化。结果 以感染后第7天首服青蒿琥酯,第35天再服吡喹酮的效果最好,减虫率为97.88%、减雌率达98.63%,6只兔中有2只无虫。单青蒿琥酯和单吡喹酮两组的减虫率分别为94.32%和71.67%,减雌率为96.14%和80.75%。结论 青蒿琥酯与吡喹酮先、后用药组明显优于吡喹酮组(P<0.01),但与青蒿琥酯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然而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费用,便于现场使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用逆道相蒸发法制备左旋吡喹酮脂质体和吡喹酮脂质体。左旋吡喹酮脂质低(L-PZQL)和吡喹酮脂质体(PZQL)剂量均为25和50mg/kg/次,吡喹酮(PZQ)剂量为100和200mg/kg/次,以一次灌胃连续两日治疗小鼠血吸虫病。L-PZQL50mg/kg和100mg/kg治疗组减虫率分别为551%和74.5%,PZQL50mg/kg和100mg/kg治疗组减虫率分别为20.9%和55.7%,同剂量的L-PZQL与PZQL组减虫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ZQ200mg/kg、400mg/kg组减虫率分别为59.2%和79.1%。L-PZQL疗效较PZQ高4倍。形态学观察,化疗后血吸虫成虫皮层受损害,以L-PZQL100mg/kg组和PZQ400mg/kg组尤为明显。肝脏病理学改变提示,脂质体药物组与对照组相比,肝脏嗜酸性由芽肿减少,以慢性虫卵结节居多,虫卵结书直径变小。实验说明,L-PZQL100mg/kg治疗小鼠血吸虫病的疗效类似于PZQ400mg/kg。  相似文献   

3.
吡喹酮透皮给药治疗动物血吸虫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应用吡喹酮透皮剂对动物进行治疗血吸虫病的系列实验,包括:透皮剂的筛选、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动物透皮给药后的最低有效剂量、大动物疗效实验以及透皮剂的急性、亚急性毒性实验.吡喹酮透皮用药200mg/kg治疗血吸虫病兔减雌率为93.4%,减虫率92.2%;小鼠LD_(50)为3.741g/kg;猪100mg/kg用药后减虫率为73.5%而低有效剂量为100mg/kg;血药浓度测定200mg/kg用药后0.25h达2.612μg/ml,是同剂量口服组的5.2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3种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童虫的体内作用效果。方法以经11轮亚治疗剂量吡喹酮筛选的日本血吸虫为吡喹酮抗性株,以未暴露于吡喹酮的日本血吸虫作为吡喹酮敏感株,收集2虫株尾蚴感染小鼠,以300mg/kg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对感染后7~8 d童虫分别进行2次灌服用药(总剂量600 mg/kg),所有小鼠于感染后45 d解剖,收集小鼠体内成虫并计数,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结果 300 mg/kg双氢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2日疗法(总剂量600 mg/kg)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敏感株7~8 d童虫的减虫率为69.8%~71.0%,减雌率为75.4%~79.8%;对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7~8 d童虫的减虫率为64.6%~66.1%,减雌率为69.3%~7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青蒿素类衍生物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依然敏感,青蒿素衍生物与吡喹酮在日本血吸虫中不存在交叉抗药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双氢青蒿素连续多次给药及与吡喹酮伍用对日本血吸虫童虫和成虫的杀灭效果。方法采用腹部贴片感染小鼠,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1)条后随机分组。分别在感染后第6天或第34天,用双氢青蒿素200、300、400mg/kg或600mg/kg灌服治疗,日1次,连服3d。在小鼠感染后第7天或第35天,分别灌服双氢青蒿素或吡喹酮各300mg/kg以及2种药物剂量同时灌服,或双氢青蒿素于小鼠感染后第7天或第35天灌服,而吡喹酮则在感染后第6天或第8天,以及第34天或第36天给药。2次试验各设有1组不治疗的对照。治疗组和对照组小鼠均于感染后50d解剖,收集成虫,计算减虫率和减雌率。结果在感染后第6天,连续3次灌服剂量分别为200、300、400mg/kg和600mg/kg双氢青蒿素,小鼠减虫率分别为69.16%、80.68%、87.11%和90.62%,减雌率分别为62.19%、75.61%、83.65%和92.16%。在感染后第34天,连续3次灌服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73.90%、74.99%、84.19%和85.49%,减雌率分别为83.84%、92.91%、94.05%和95.27%。在童虫期(感染后7d),单剂量双氢青蒿素(300mg/kg)与吡喹酮(300mg/kg)联合给药组小鼠减虫率为19.66%;单剂量双氢青蒿素(300mg/kg)第7天服用,吡喹酮第6天或第8天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42.96%和57.46%。在成虫期(感染后35d),双氢青蒿素(300mg/kg)与吡喹酮(300mg/kg)联合给药组小鼠减虫率为70.21%,吡喹酮第34天或第36天给药组小鼠减虫率分别为60.82%和81.51%。结论双氢青蒿素在童虫期和成虫期连续给药可增强其抗日本血吸虫作用效果。在童虫期,双氢青蒿素与吡喹酮伍用或吡喹酮第6天用药可降低抗日本血吸虫作用效果;在成虫期,双氢青蒿素与吡喹酮伍用或吡喹酮第36天用药可增强抗日本血吸虫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 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染湖北钉螺,建立现场采集株和实验室传代株日本血吸虫小鼠-钉螺实验室生活史循环.用定量尾蚴(40条/鼠)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性诱导组:对照组小鼠感染后45 d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抗性诱导组小鼠采用灌胃法一次口服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服药22d后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存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和减虫率,完成首轮诱导.取抗性诱导组小鼠肝脏,分离虫卵,实验室孵化出毛蚴重新感染钉螺,感染后的钉螺经25℃生化培养箱内饲养60~70d后,分离感染性钉螺并逸蚴,用成熟尾蚴感染小鼠,开始新一轮循环诱导.首轮诱导吡喹酮口服剂量为100 mg/kg,后每循环2~3轮增加100 mg/kg口服剂量.取完成8轮诱导后和未经诱导原代虫株的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 d后分别采用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一次性灌胃治疗感染小鼠,服药后14 d解剖感染鼠,收集活虫,计算各虫株减虫率,评价虫株经8轮诱导后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变化.结果 在实验室内建立了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湖南现场采集株2个虫株,并对其实施了8轮诱导.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 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22.3%,第8轮口服3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53.7%,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增加;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66.8%,第8轮口服3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仅为20.6%,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1.5%和97.4%;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32.6%和68.1%.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300 mg/kg和600 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0.8%和97.5%;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45.7%和61.9%.结论 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在吡喹酮持续药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但不同虫株间对吡喹酮敏感性存在差异,药物压力下产生抗性的潜能也存在差异.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的建立,可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机制及其检测和监测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实验研究在吡喹酮药物压力下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产生抗药性的可能性。方法取采自湖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滩现场和江苏省实验室传代的感染性钉螺实验室逸蚴,获得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从感染鼠肝脏分离成熟虫卵孵化毛蚴感染湖北钉螺,建立现场采集株和实验室传代株日本血吸虫小鼠钉螺实验室生活史循环。用定量尾蚴(40条/鼠)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抗性诱导组:对照组小鼠感染后45d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抗性诱导组小鼠采用灌胃法一次口服亚治疗剂量吡喹酮进行治疗,服药22d后解剖收集肠系膜静脉和肝门脉静存活虫体。计算虫负荷(条/鼠)和减虫率,完成首轮诱导。取抗性诱导组小鼠肝脏,分离虫卵,实验室孵化出毛蚴重新感染钉螺,感染后的钉螺经25℃生化培养箱内饲养60~70d后,分离感染性钉螺并逸蚴,用成熟尾蚴感染小鼠,开始新一轮循环诱导。首轮诱导吡喹酮口服剂量为100mg/kg,后每循环2~3轮增加100mg/kg口服剂量。取完成8轮诱导后和未经诱导原代虫株的尾蚴感染小鼠,感染35d后分别采用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一次性灌胃治疗感染小鼠,服药后14d解剖感染鼠,收集活虫,计算各虫株减虫率,评价虫株经8轮诱导后对吡喹酮敏感性的变化。结果在实验室内建立了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和湖南现场采集株2个虫株,并对其实施了8轮诱导。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22.3%,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53.7%,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增加;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第1轮口服1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为66.8%,第8轮口服3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仅为20.6%,减虫率随口服吡喹酮剂量增加而显著降低。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江苏实验室传代株在小鼠体内经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1.5%和97.4%;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32.6%和68.1%。未经吡喹酮诱导的湖南现场采集株在小鼠体内经300mg/kg和600mg/kg吡喹酮治疗后,减虫率分别为70.8%和97.5%;经8轮吡喹酮筛选治疗后该虫株减虫率降至45.7%和61.9%。结论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在吡喹酮持续药物压力下可产生抗药性,但不同虫株间对吡喹酮敏感性存在差异,药物压力下产生抗性的潜能也存在差异。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的建立,可为研究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机制及其检测和监测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不同药物不同途径预防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吡喹酮等药物不同途径预防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方法:将吡喹酮、氯硝柳胺、丙硫咪唑和中药W按一定剂量单独或配伍对小白鼠灌胃给药,进行12h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试验。同时进行含不同剂量不同透皮促进剂(二甲亚矾、Azone、1,2-丙二醇)吡喹酮霜剂的小鼠12h或24h皮涂防护试验,并用环卵沉淀试验(COPT)检测皮涂小鼠血清抗血吸虫抗体。结果:皮涂各组减虫率均为100%,可达12h或24h完全防护,透皮促进剂中Azone用量少且无臭,COPT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灌胃各组比较,中药W减虫效果明显,但毒性较大;吡喹酮单用及合用效果均好于氯硝柳胺,且吡喹酮与丙硫咪唑合用有一定增效作用,其中吡喹酮140mg/kg合并丙硫咪唑60mg/kg可达12h完全防护。结论:皮涂吡喹酮霜剂效果好于口服预防,透皮剂中Azone较理想,口服预防联合用药可降低剂量和毒性,提高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吡喹酮二种不同剂量治疗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的疗效。方法将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2天兔12只分为三组,A组5只一次灌服吡喹酮60mg/kg,B组5只一次灌服吡喹酮20mg/kg·d,连续6天,C组2只不治疗。从治疗开始至治后22天观察粪毛蚴孵化和排卵变化,并计算治后22天总减虫率和减雌率,肝、肠减卵率。结果治后22d吡喹酮60g/kg和20mg/kg·d,连续6天家兔总减虫率分别为67.2%与74.7%(P>0.05);减雌率分别为74.3%和83.5%(P>0.05);肝减卵率为44.1%和34.2%(P>0.05);肠减卵率为96.7%和95.7%(P>0.05)。结论吡喹酮60mg/kg和20mg/kg·d,连续6天给药治疗家兔血吸虫感染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血吸虫病(急血)吡喹酮治疗后的临床演变情况,并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首次吡喹酮总剂量120mg/kg(儿童140mg/kg),3次/d,分6d服完。1997-2001年,逐年对全部患者进行询检、体格检查及粪便、血清学、B超检查。粪检(Kato-Katz)阳性者,吡喹酮总剂量60mg/kg,2日疗法;IHA、ELISA阳性者,吡喹酮总剂量40mg/kg顿服。结果:2000年粪检阴转率达100%;血清免疫学试验1999年部分阴转,至2001年阴转率IHA为93.75%、ELISA为90.00%。结果: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可迅速消险症状,杀灭虫体,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感染血吸虫的家兔,在血吸虫发育的早期成虫阶段(25—35d虫龄),采用吡喹酮100mg/kg顿服治疗.能控制其发热、肝脾肿大和急性发病,减虫率达94.2%—1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吡喹酮直肠给药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各实验组每只小鼠分别腹部贴片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2条.感染后第42天以吡喹酮直肠给药,按给药不同剂量设为3组,每组每只小鼠按100、200、400 mg/kg一次给药,同时设不给药对照组.给药1周后进行剖杀,计算减虫率、减肝卵率以及减配对率.结果 200 ...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反复化疗地区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反复化疗地区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从洞庭湖反复化疗区及新流行区现场收集获取感染性钉螺,分别逸蚴、分组感染小鼠;5周后再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用吡喹酮(600 mg/kg 体重)1次灌服,治疗后3周与对照组同时剖杀,观察记录各组成虫、肝卵、粪卵数和粪便毛蚴孵化阳性率.结果反复化疗地区与新流行区吡喹酮治疗组减虫率分别为98.24%、98.71%;粪卵减少率分别为99.94%、99.64%;肝卵减少率分别为75.85%、73.10%;两者差异均无显著性.对照组均有毛蚴孵出,而各治疗组鼠粪均无毛蚴孵出.结论洞庭湖反复化疗地区日本血吸虫对吡喹酮敏感性没有发现降低,与新流行区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4.
青蒿琥酯对家兔预防血吸虫病优化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现场应用青蒿琥酯预防日本血吸虫病制定最佳服药方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设22个试验组按不同给药方案喂服青蒿琥酯,比较各组的减虫率、减雌虫率和治愈率。从而得出最佳的给药方案。结果各种方案以感染后第7天首服青蒿琥酯,剂量为16mg/kg,每周1次,连服4次(反复感染组需连服5次)的给药方案效果最好。减虫率为99.5%(反复感染组为97.0%)。每15d服1次,连服4次(反复感染组需服5次)的给药方案也可行,减虫率达81.4%(反复感染组为79.4%)。为加强10d间隔的2d疗法的效果,我们在末次给药的次日,再加服1次。可明显增强效果,减虫率可由31.1%提高到89.5%。剂量以16mg/kg(相当于临床6mg/kg)为宜,加大剂量并不能增加疗效。同样剂量和疗法对不同感染度的家兔减虫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感染第7天开始首服,每周1次,连服4~5次的疗法效果最好。本疗法适宜于重感染度血吸虫病流行区中、短期(2个月之内)接触疫水的人群使用。感染后第15天首服,每15d服1次,连服4~5次的疗法,由于副反应极轻,服用方便,价格经济,故适用于长期接触疫水的人群现场使用。服药剂量以16mg/kg为宜。  相似文献   

15.
蒿甲醚预防血吸虫感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观察蒿甲醚预防血吸虫感染的作用,小鼠、兔和犬于感染血吸虫尾蚴后不同时间灌服(ig)蒿甲醚(Art),并根据总减虫率和减雌虫率评价预防效果。结果,小鼠于感染后d7开始ig1剂Art,然后每wk重复给药1次,共4次的效果最好。兔与犬于感染后d7igArt10或15mg/kg,然后每1-2wk重复给药1次,共2-4次,总减虫率和减雌虫率为96.8%-100%,部份或全部受治动物无雌虫,一些与急性血吸虫病有关的指标,如体温、嗜酸性粒细胞数和粪便虫卵等均无异常或阴性。兔每隔天感染血吸虫尾蚴48-52条,共5次,并于第1次感染后d7开始,用Art15mg/kg,按上述给药方案预防,总减虫率和减雌虫率为97.6%-98.4%。上述感染犬和多次感染的兔用Art预防后,肝组织结构正常,虫卵肉芽肿数亦明显减少。结果认为,Art具有预防血吸虫感染的作用,可明显减低血吸虫感染率、减轻感染度和防止急性血吸虫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吡喹酮(praziquantel,PZQ)透皮剂的治疗效果,以及吡喹酮与宿主免疫系统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为治疗血吸虫病提供更便利的治疗途径.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150±2条或300±2条,透皮剂浓度为24%,以100 mg/kg剂量对感染日本血吸虫28 d的新西兰大白兔分别进行腹部透皮治疗1次和...  相似文献   

17.
本文观察了用日本血吸虫与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家兔肝癌的实验结果。A组每只家兔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从感染后62d开始,每周每兔用1%二乙基亚硝胺水溶液灌胃1次,剂量为25mg/kg,共15次;结果5只兔中有3只诱发肝癌,诱导时间分别为273、394和476d。B组每只家兔用A组同法感染尾蚴及投二乙基亚硝胺,但在感染后55及80d,分别灌胃给予吡喹酮作2次病原治疗,每次剂量为0.3g/只;7只兔中仅1只发生肝癌,诱导时间为385d。C组5只家兔不感染血吸虫,仅用A组同样方法投二乙基亚硝胺;结果有1只发生肝癌,诱导时间为572d。结果表明:家兔灌胃给予二乙基亚硝胺可引起肝细胞肝癌;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再给予二乙基亚硝胺,不但能增加肝癌发生率,而且也能缩短诱癌的时间;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用吡喹酮治疗病原体,再给予二乙基亚硝胺则肝癌发生率降低。提示感染日本血吸虫可促进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