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的光学检测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的光学检测法吴峰,马西,车金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有多种,大多数方法是以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作为凝固时间的函数为基础,此类方法只能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而不能反映纤维蛋白原分子的功能状况,而且反应过程受肝素和纤维蛋白(原)降解...  相似文献   

2.
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方法及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纤维蛋白原以2~4mg/ml的浓度存在于人血浆中,关于纤维蛋白原分子的严格定义一直存在争论,同时分子结构及可凝固纤维蛋白原之间的联系也无一致的意见,然而一致同意纤维蛋白原的主要功能是它的可凝固性,因此沉淀可凝固纤维蛋白原已成为衡量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水平的重要尺度。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含量最高的一种凝血蛋白,由肝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是急性时相蛋白之一。传统上纤维蛋白原水平主要是作为消耗性凝血病的诊断指标,但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它与心血管疾病、血栓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等密切相关;高水平的纤维蛋白原是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测定,观察骨折患者血浆中的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防止血栓形成及早溶栓,抗栓,使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原成分被溶栓药物溶解,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恢复器管的组织供血,使患者尽快恢复。为临床手术及治疗提供可靠数据。方法:CLASS凝血固方法。结果:骨折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牮偏低时,也应用抗血栓药物,要监测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的遗传易感性和发病机制,为脑梗死的早期基因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对92例脑梗死组、89例健康对照组进行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分析;采用组织凝血活酶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E/L)。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且B182、B282基因型频率及B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0.05);B182、B282基因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B181基因型(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脑梗死有显著相关性;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有相关性。提示口纤维蛋白原基因Bel.I多态性可能是脑梗死危险因素及遗传易感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浓度对冠心病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9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501例和非冠心病组268例,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高于非冠心病组。三支、闭塞病变的冠心病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Logistic回归显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冠脉病变紧密相关,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预测冠心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纤维蛋白原以 2~4mg/ml的浓度存在于人血浆中,关于纤维蛋白原分子的严格定义一直存在争论,同时分子结构及可凝固纤维蛋白原之间的联系也无一致的意见,然而一致同意纤维蛋白原的主要功能是它的可凝固性,因此沉淀可凝固纤维蛋白原已成为衡量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水平的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7.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遗传与环境因素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从正常查体人员中随机选择105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大于4 g/L者作为实验组,在同一人群中按年龄、性别11配比的原则,选择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小于4 g/L者作为对照组;深入现场,检测可能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关的因素,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并随访比较了不同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者一级亲属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情况.结果体重指数,高脂肪饮食,吸烟,体力活动少,高血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一级亲属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等9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高纤维蛋白原者的一级亲属(6.1±0.8 g/L)明显高于低纤维蛋白原者的一级亲属的(4.4±0.5 g/L);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高者CHD的发病率(24%)高于血浆纤维蛋白原低者(10%).结论遗传和环境因素均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有一定的影响;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是CHD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与血气分析相关性。方法:对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及30例对照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患者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动脉血氧分压(PaO2)呈负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呈正相关。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并易导致肺小动脉血栓形成、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临床应改善缺氧、通气及适当的抗凝治疗对控制病情有益。  相似文献   

9.
用Cohn法分离人血浆所获得的纤维蛋白原已被用于治疗各种纤维蛋白原减少状态。但晚近资料表明,大多数纤维蛋白原减低并有出血的病人无需进行替代治疗。即使真正需要治疗,使用采自一个供血者的冷沉淀物即可。因此,由混合血浆制备之纤维蛋白原是否仍有使用价值就值得怀疑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是由凝血酶催化的一个复杂生化反应。凝血酶使纤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的遗传易感性和发病机制,为脑梗死的早期基因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对92例脑梗死组、89例健康对照组进行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分析;采用组织凝血活酶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g/L)。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且B1B2、B2B2基因型频率及B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0.05);B1B2、B2B2基因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B1B1基因型(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脑梗死有显著相关性;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有相关性。提示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I多态性可能是脑梗死危险因素及遗传易感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1.
测定39例健康人血浆比粘度(X±S=1.695±0.095)和血清比粘度(X±S=1.594=0.080)、双缩脲比色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X±DS=3.44±061)。血浆、血清比粘度之差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呈高度正相关(r=0.8687,P<0.001),以X代表血浆、血清比粘差之差、Y代表血浆纤维蛋白原(g/L,回归方程为:Y=2.234+12.285X。28例双盲对比观察:血浆纤维蛋白原(g/L)实测值(X±DS=3.543±0.602)与根据粘度差计算值(X±DS=3.470±0.464)相差无显著意义(P>0.05)。 本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具有简单、快速、条件易控制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孕妇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妊娠妇女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实验室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参考值范围进行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对294例正常成年妇女和近3年建卡并送检的妊娠妇女的血样标本,用凝血酶凝固时间法做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并对两组结果进行t检验和均值方差计算。结果妊娠妇女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正常成年妇女,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统计出的孕妇参考范围为(4.48±1.45)g/L。结论妊娠妇女的纤维蛋白原水平呈生理性增高,与健康妇女之间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方法:对1992~1995年门诊住院病志及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73.7%的心脑血管病人纤维蛋白原粘度高出参考值,较纤维蛋白原含量更为敏感.结论:纤维蛋白原粘度是一项可以表达纤维蛋白原功能状况的一项血液流变学指标. 1992~1995年我们用血浆粘度减去血清粘度的差值求测纤维蛋白原含量(简称含量)不能达到准确的目的[1],而此差值实为血浆纤维蛋白原粘度(简称粘度),经回顾性统计分析认为,纤雄蛋白原粘度可做为一项新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应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脑梗死的遗传易感性和发病机制,为脑梗死的早期基因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PCR-RFLP方法对92例脑梗死组、89例健康对照组进行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分析;采用组织凝血活酶法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g/L).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且B1B2、B2B2基因型频率及B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P<0.05);B1B2、B2B2基因型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B1B1基因型(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与脑梗死有显著相关性;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脑梗死有相关性.提示β纤维蛋白原基因Bcl-Ⅰ多态性可能是脑梗死危险因素及遗传易感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NSCLC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进行测定。结果NSCL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的病理类型、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NSCL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生存期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r=-0.37,P<0.01)。结论NSCLC患者存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血液存在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反映NSCL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AMI患者20例(AMI组),48小时内劳力型心绞痛加剧和出现自发性心绞痛患者24例(UAP组),典型心绞痛发作,其性质在1-3个月内无改变的SAP患者18例(SAP组),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美国库尔特公司的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其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MI组和UAP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但AMI组与LAP组患者之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体内处于高凝状态,抗凝和溶栓治疗有助于降低冠状动脉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76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痛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04例,稳定型心绞痛92例;17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分别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血脂、血糖、血肌酐,并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心病组中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闹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与血脂间相关分析表明两者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及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NSCLC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别进行测定。结果NSCL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的病理类型、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NSCLC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其生存期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r=-0.37,P〈0.01)。结论NSCLC患者存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血液存在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期呈负相关,血浆纤维蛋白原是反映NSCLC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ESR—K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临床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ESR-K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临床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对445例无活动性炎症的男女性中老年成人检测ESR-K、血浆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并作动态ESR分析。结果ESR-K值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显著直线正相关(r=0.603,P<0.01);按ESR-K水平分组显示ESR-K水平依次上升其血浆纤维蛋白原值及其阳性率呈阶梯增高,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动态ESR-K呈持续缓降、前/后期速降、持续速降型表现时,各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阳性率依次增高,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  相似文献   

20.
不同血凝检测系统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提高不同血凝检测系统间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的可比性。方法以ACL—Advance血凝分沂仪为参考仪器,其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为2.50和3.00g/T.的新鲜血浆作为定值血浆,对Sysmex CA-50血凝分析仪建直标准曲线,并比较2台仪器测定结果的差异。结果纤维蛋白原浓度为2.50和3.00g/L的新鲜血浆作为定值血浆,建立SysmexCA-50血凝分析仪的标准曲线,2台仪器测定结果差异无佩著性(P〉0.05),且相关性良好。结论参考仪器测定纤维蛋白原浓度为2.50—3.00g/L的新鲜血浆作为定值血浆,建立其他血凝分析仪的标准曲线,可以明显提高不同血凝检测系统间纤维蛋白原测定结果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