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建立兔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兔眼晶体前囊膜进行培养,并利用形态学检查方法和兔疫组化技术鉴定。结果:组织块接种24h后即可见细胞生长,且保持上皮细胞形态,1周左右细胞融合,在体外可传到7例,5代以后细胞呈成纤维细胞状,α-晶体蛋白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呈阳性反应,结论:成功地建立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可用于后发 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体外培养兔眼晶体上皮细胞的方法 ,为进一步研究晶体后囊混浊的发病机理及预防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新西兰白色家兔晶体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 ,细胞融合后用胰蛋白酶进行消化传代。结果 :原代培养48~ 72h后 ,可见晶体上皮细胞长出 ,以后细胞呈贴壁单层 ,铺砌型向外生长。传代后 6~ 8h细胞贴壁生长。结论 :体外培养可获得生长形态及特征稳定的晶体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3.
兔晶体上皮细胞培养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兔晶体上皮细胞的培养并对组织块培养法作了改良。在原代培养中,用吸管转移晶体囊膜较为简便易行。可为各种实验提供原代或传代的兔晶体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囊袋模型,研究免晶体囊外摘除术(ECCE)后残余的晶体上皮细胞(LECs)在体外增殖,移行,化生的情况。方法:20只兔眼,体外模拟白内障手术,并游离晶体囊袋,固定于硅胶环上,置拿10%胎牛血清的DMEM营养液中培养3周。分别用相差显微镜和光镜观察不同培养时期后囊上LECs的生长情况。结果:经过2-3天的潜伏期,后囊周边部开始出现LECs,细胞增殖速度较快,约6-8天可完全覆盖后囊。组织学可见均质红染的后囊膜上被覆一层或多层排列紧密,核深梁胞浆丰富的LECs。结论:应用这种囊袋模型,进行LECs体外培养,较为真实的表现了体内ECCE术后的多种变化,有助于更深一步探讨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机制,并为筛选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有效药物,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LEC)体外培养的模型。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对兔晶状体前囊膜进行培养,并利用形态学检查方法鉴定。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结果:组织块接种72小时后可见细胞生长。且保持上皮细胞形态,12-14天细胞融合,体外传代5代以后,细胞呈纤维化生长,细胞周期分析提示体外培养的RLEC保持正常的增殖能力。结论:组织块培养法能在体外成功培养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可用于白内障术后前囊膜及后囊膜混浊发生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人类晶体上皮细胞培养的简便方法并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组织学变化。方法:将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取下的前囊膜分割成小碎片,吸管转移至培养瓶底部进行原代培养,7—10d后常规方法进行传代培养,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活体细胞的增殖活动和形态学变化。结果:人类晶体上皮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以存活并传代,但是其生存能力与供体年龄有关。传代后期细胞发生纤维化改变。结论:本方法简便,有效。可用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改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改良现有人晶体上皮细胞的培养方法,建立稳定的体外培养模型。方法用改良培养法对人胚胎眼晶体前囊膜进行培养,并利用形态学检查方法进行检测和鉴定。结果组织块法在加入培养基24 h内即可见细胞生长,且保持上皮细胞形态,1wk左右细胞融合。在体外可传5代以后细胞衰老,存活者呈成纤维细胞状。消化法中2 d后见细胞壁生长,1周左右细胞融合。结论成功地改进了建立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方法,为研究后囊膜混浊发病机制提供了方法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 方法 用组织块培养法,对不同年龄组(儿童组16例,中青年组18例,老年组14例)的人晶状体前囊膜进行培养.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和增殖活动观察. 结果 组织块培养法较易在体外培养人类晶状体上皮细胞并传代,其增殖能力与供体年龄有关,但是老年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无法传代. 结论 成功地建立起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可用于白内障及后发性白内障时后囊膜混浊发病机制和药物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不同理化因素条件下体外培养晶体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李朝辉综述何守志审校关键词晶体;细胞培养;体外;生物学;综述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776自从1969年Mayer首次报道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以来,牛、鼠、兔、鸡以及人的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相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人胚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人胚晶状体上皮细胞,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分析人胚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特性。结果体外培养的原代人胚晶状体上皮细胞在组织块贴壁48~72 h后从组织块边缘长出,具有上皮细胞的形态特点,第10天达到融合。第二代人胚晶状体上皮生长曲线近"S"形,经过1~2 d的潜伏期后进入对数生长期,需10 d左右达到融合,细胞形态呈六角形或椭圆形、超微结构保持正常,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染色结果显示细胞浆内α-晶状体蛋白染色阳性。结论人胚晶状体上皮细胞具有增殖能力,第二代人胚晶状体上皮细胞是进行白内障相关研究的合适实验对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囊袋模型,研究兔晶体囊外摘除术(ECCE)后残余的晶体上皮细胞(LECs)在体外增殖,移行,化生的情况。方法:20只兔眼,体外模拟白内障手术,并游离晶体囊袋,固定于硅胶环上,置含10%胎牛血清的DMEM营养液中培养3周。分别用相差显微镜和光镜观察不同培养时期后囊上LECs的生长情况。结果:经过2~3天的潜伏期,LECs开始从囊袋赤道部长出,并在后囊上延伸。细胞增殖速度较快,约6~8天可完全覆盖后囊。培养后期,后囊上细胞层次增多,囊膜出现明显皱褶,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皱褶的数量和长度逐渐增多,囊袋光散增加,后囊张力亦明显增强。组织学可见薄层均质红染的后囊膜上被覆一层或多层排列紧密、核深染胞浆丰富的LECs。结论:应用这种囊袋模型,进行LECs体外培养,较为真实的表现了体内ECCE术后的多种变化,有助于更深一步探讨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机制,为有效地探讨防止后发性白内障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利用体外培养的兔晶体上皮细胞(LEC),制成4×104个/ml的细胞悬液接种于国内生产的3种不同材料人工晶体(IOL)表面,在CO2培养箱内孵育24h(37℃),再将粘附于IOL表面的细胞消化下来、计数。结果:粘附于PMMAIOL表面的细胞数最多,与其在SI、HEMAIOL表面的细胞数比较差异显著(P<0.05);SI与HEMA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甘草次酸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GA)对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abbit lens epithelial cells,RLECs)增殖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 首先进行RLECs的体外培养,取第3代的RLECs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GA和20 mg/L的MMC处理,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mediated nick end labeling, TUNEL)进一步鉴别凋亡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M)对细胞凋亡率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GA对体外培养的RLECs的增殖有显著的影响, RLECs的凋亡率随着GA的浓度增加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 GA可以引起体外培养的RLECs凋亡,且对RLECs凋亡诱导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辐照时间高频诊断超声(HFDU)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LEC)超微结构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方法 采用频率15MHz、热力指数(Ti)为0、机械指数(Mi)为0 .1和0 .37的HFDU经眼直接法,辐照4 8只新西兰兔左眼晶状体15min和30min ,分别于辐照后12 ,2 4和4 8h取其前囊膜作电镜观察RLEC的超微结构,流式细胞术检查RLEC的细胞周期;取未辐照的右眼RLEC为对照。 结果 (1)HFDU对RLEC的超微结构有一定影响,随着辐照时间延长或Mi增加结构损伤加重。Mi0 .1辐照15min后12h ,多数RLEC结构正常;辐照15min或30min后2 4h ,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变化。Mi 0 .37辐照30min后,RLEC出现早期凋亡现象。对照眼未见上述变化。(2 )HFDU引起RLEC细胞周期各期比例再分布,随着辐照时间延长或Mi增加可出现凋亡峰。 结论 HFDU可引起RLEC超微结构变化、细胞周期各期比例的再分布及细胞凋亡,这种改变随辐照时间延长或Mi的增高而加重。眼科超声检查时使用低Mi(0 .1)、检查时间<15min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5.
苦参碱对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内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苦参碱(Mat)对体外培养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 RLECs培养后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以DMEM为培养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组以DMEM+50μg/L rhEGF为培养基;Mat组以含50μg/L rhEGF和1.0 g/L Mat的DMEM为培养基。利用50μg/LrhEGF诱导RLECs增殖,加入1.0 g/L Mat培养24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 50μg/L rhEGF作用后,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浓度分别为57.65±4.54μg/L和1.59±0.19μg/L,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Mat作用后,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浓度分别为21.74±3.96μg/L和0.56±0.21μg/L,较rhbFGF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 Mat能抑制体外培养的RLECs内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的合成。  相似文献   

16.
成年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培养及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成年牛眼昌状体上皮细胞的培养方法,研究其在不同培养液中的生长特性并观察其超微结构。方法 组织块静置贴壁培养,应用细胞计数法和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生长情况,透射电镜观察所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晶状体上皮细胞在高糖和低糖的DMEM培养液中的原代及传代培养生长均良好,在低糖DMEM中能更快速贴壁,电镜观察可见细胞内微丝丰富,高铛达,溶酶体多少不等,粗面内质风丰富和线粒体少,结论 组织场合胸置培养是合适的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细胞生长状况与培养液中含糖量关系不大,其较强的贴壁能力可能与所含丰富的微丝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摸索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合适培养条件,为建立满足组织工程需要的尿路上皮细胞体培养体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系统,以组织块法原代培养兔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并传代。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生长增殖状况,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来源。结果:原代第4开始有上皮样细胞自组织块边缘长出,第10-14天汇合,呈典型铺路石样外观。2代超细胞生长4-7d后汇合,未发现成纤维样细胞混杂生长。细胞可传至6代以上。细胞角蛋白AE1/AE3单抗染色各代细胞均呈阳性反应。结论:分离培养的是单一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细胞具有一定的增殖传代能力。  相似文献   

18.
人甲状腺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颖泓  杨立勇 《医学综述》2009,15(10):1455-1458
甲状腺细胞原代培养是一种较新的实验手段,在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疾病的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从原代取材到单细胞悬液制备的过程是甲状腺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成功的第一步;采用不同培养介质可以使甲状腺细胞的生存时间延长、生理功能更强;甲状腺细胞的成功冷冻保存和复苏对体外研究甲状腺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也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对国内外甲状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培养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培养方法,进行形态学观察,鉴定及冻存,方法取雌性日本大白兔的输卵管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用光镜,电镜及单克隆角蛋白抗体进行SP染色,结果输卵管上皮细胞呈多角形组成簇生长。电镜下可见表面有微绒毛,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等上皮细胞的特征,免疫组化染色上皮细胞角蛋白染色阳性,原代培养细胞7天长成单层,传代细胞4天长成单层,结论建立稳定的输卵管上皮细胞的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输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