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是体内纤溶状态的重要调节者,其升高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是形成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的观察活血化瘀药黄芪、当归、复方丹参、川芎嗪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表达及活性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单位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干一科.材料实验于2004-08/2004-12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完成.培养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根据培养液中加入的干预药物不同而分为6组对照组、黄芪组、当归组、黄芪+当归组、复方丹参组、川芎嗪组.方法将中药黄芪、当归、黄芪+当归、复方丹参、川芎嗪分别加入对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应用四氮唑蓝比色方法观察对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观察活血化瘀药对细胞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表达的影响,发色底物显色法检测法检测对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的影响.实验组各孔均加入0.5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作为诱导剂以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表达.对照组细胞液中只加入0.5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结果①加药24 h后,黄芪、当归组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51±2.66)%,(4.42±2.19)%;黄芪+当归组、复方丹参组、川芎嗪组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2.06±4.98)%,(16.38±4.06)%,(32.83±9.8)%,t=2.447~3.707,P<0.05.②黄芪、当归单独及联合应用、复方丹参、川芎嗪组HepG2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17.11±1.23,19.66±1.53,15.45±1.27,16.90±0.33,14.01±0.74,22.68±2.20,t=2.447~3.707,P<0.05).③黄芪、当归单独及联合应用、复方丹参、川芎嗪组肝癌细胞株Hep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2.01±0.006,1.95±0.014,1.79±0.104,1.53±0.045,1.48±0.012,2.16±0.014,t=2.447~3.707,P<0.05).以黄芪当归联合应用和复方丹参、川芎嗪作用更为明显.结论黄芪、当归、复方丹参、川芎嗪在细胞水平能够有效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表达和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运动后血清内皮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的变化,寻找运动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机制,为高血压患者制定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实验于2003—07/09在扬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采用原发性高血压大鼠18只作为实验动物,按实验需要将动物随机分为运动组(10只)和安静组(8只)。运动组大鼠开始进行1周适应性游泳,然后进行10周的训练,5(L/周,60min/d的游泳运动。运动组游泳训练后,与安静组一起取静脉血,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活性。 结果:实验进行至第5周运动组死亡1只大鼠。共1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运动组9只,安静组8只。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经过持续的适量运动后,在第10周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高于安静组[(430&;#177;120),(280&;#177;77)IU/L,P〈0.01],而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活性明显低于安静组[(310&;#177;30),(490&;#177;60)AU/L,P〈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则大大高于安静组(1.46&;#177;0.42,0.52&;#177;0.19,P〈0.01)。 结论:持续一定强度的运动不仅可以提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还可以降低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1,即改善纤溶活性,从而减少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纤溶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同型半胱氨酸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它可能通过破坏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纤溶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以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的病例一对照。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综合科及心内科。对象:本研究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综合科及心内科完成。选择2001—12/2003—8本院心内科及综合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7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1例,其中男50例,女41例,平均年龄(66&;#177;6)岁;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86例,其中男43例,女43例,平均年龄(60&;#177;6)岁。正常对照组为同期于本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中年人85例,其中男43例,女42例,平均年龄(55&;#177;5)岁。方法:收集外周血,检测血浆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活性,用酶免疫试验法测同型半胱氨酸,并计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比值。主要观察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比值。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同型半胱氨酸,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及正常对照组(P&;lt;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lt;0.01);从相关分析看,同型半胱氨酸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正相关,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呈负相关。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的同时,纤溶酶活性受损;同型半胱氨酸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正相关,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呈负相关;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冠状动脉早期病变的预报因子,可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早期康复措施介入提供相关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模拟体内核心蛋白多糖和转化生长因子β1接触方式,研究核心蛋白多糖在固相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1/09在广州市创伤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成纤维细胞的组织来源:取材于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患者自愿,正常皮肤为包皮。取新鲜包皮,修除表皮和皮下组织,加入含体积分数0.02的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实验用第4-8代细胞。②采用醋酸法从鼠尾腱中提取Ⅰ型胶原,使用浓度为2g/L,网格胶原终浓度为1g/L,成纤维细胞密度为1&;#215;10^9L^-1将胶原细胞混悬液按2mL/皿均匀加入直径35min的培养皿内,37℃培养10min,混悬液便形成凝胶即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再加入相应的培养液。分为4组:对照组、核心蛋白多糖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心蛋白多糖组。③观察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的收缩,Western blo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成纤维细胞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mRNA表达。 结果:①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的变化:对照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培养12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81.2&;#177;4.9)%,12-24h收缩加剧,在24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47.4&;#177;4.7)%,以后收缩减慢,在48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37.3&;#177;3.6)%,72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29.6&;#177;3.6)%,96h收缩到起始面积的(28.7&;#177;2.8)%,以后不再收缩;核心蛋白多糖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12,24,48,72,96h均高于对照组(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各时相点均低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心蛋白多糖组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收缩到起始面积的百分比在各时相点均高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②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变化: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1391.61&;#177;126.27,525.97&;#177;60.10),与对照组(1474.52&;#177;133.84,569.41&;#177;62.55)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2909.77&;#177;264.04,2725.46&;#177;150.5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蛋白表达(1775.25&;#177;161.09,926.34&;#177;51.16)显著低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③成纤维细胞胶原网格中细胞表达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的变化: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19&;#177;0.05,0.07&;#177;0.02),与对照组(0.2l&;#177;0.06,0.08&;#177;0.03)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86&;#177;0.15。0.36&;#177;0.1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转化生长因子β1+核心蛋白多糖组纤渣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α-平滑肌肌动蛋白mRNA表达(0.34&;#177;0.09,0.13&;#177;0.04)显著低于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重组核心蛋白多糖融入胶原凝胶,能显著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作用,表明在体内核心蛋白多糖具有拮抗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ι基因型,并分析其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血脂、血糖、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胰岛素抵抗之间关系。方法:选择河北省人民医院2002-01/12健康查体者54人作为对照组,男26人,女28人。纳入标准:空腹血糖均低于6.0mmol/L,餐后2h血糖低于7.8mmol/L;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随机抽取同期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92人作为子女组,男44人,女48人。纳入标准:其父母双方或一方为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均低于6.0mmol/L,餐后2h血糖低于7.8mmol/L;两组人员均知情同意。两组人员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基因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发色底物法检测。进行两组间及基因型间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性比较。并做各代谢参数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的逐步多元直线回归分析。结果:①两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基因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子女组与对照组相比4G/4G+4G/5G基因型频率和4G等位基因频率呈增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②两组不同基因型间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的比较:对照组和子女组含.4G等位基因显著高于不含4G等位基因(0.72&;#177;0.21比0.43&;#177;0.30,0.95&;#177;0.24比0.63&;#177;0.22,P&;lt;0.05)。③各代谢参数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的逐步多元直线回归分析结果:子女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与胰岛紊抵抗指数自然对数、三酰甘油和基因型明显相关(r=0.30.P=0.003;r=0.46,P=0.001;r=0.44,P=0.001);正常对照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只与基因型相关(r=0.48,P=0.03)。结论:①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4G等位基因的携带者较多。②携带4G等位基因的人群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升高。③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4G等位基因存在可能对2型糖尿病患者及后代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升高起一定作用。④逐步多元直线回归分析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子女胰岛素抵抗以及相关变量等环境因素和4G等位基因这一遗传因素共同影响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l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行为类型冠心病患者之间纤溶激活系统的变化,为冠心病患者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A型行为问卷评定56例冠心病患者和52例健康人群,用发色底物法测定他们血浆中的纤溶激活系统中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活性。结果:冠心病患者PAI-1活性(AU/mL)高于正常人群(1.04&;#177;0.18比0.52&;#177;0.07,t=20.42,P&;lt;0.001),t-PA活性(IV/mL)低于正常人群(0.35&;#177;0.09比0.38&;#177;0.04,t=2.81,P&;lt;0.01);这种改变在不同,伺为类型之间比较,与非A型行为类型的冠心病患者比,A型行为类型PAI-1的活性高(1.19&;#177;0.19比0.90&;#177;0.12,t=5.25,P&;lt;0.01),而t-PA活性低(0.30&;#177;0.08比0.37&;#177;0.09,t=3、53,P&;lt;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冠心病患者随着A型行为的增加,血浆中PAI-1活性上升,t-PA活性下降,导致凝血功能亢进,纤溶功能下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促浏血栓形成和发展,从而导致各种血管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其特征。 方法:选择2001—10/2002-08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18例,按有无大血管并发症分为2个亚组;进一步结合体质量指数(≥25kg/m^2为肥胖,〈25kg/m^2为非肥胖)分为4个亚组;以58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各亚组及对照组患者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水平用ELISA法、血浆凝血因子Ⅶ的凝血活性用一期生化法检测,同时比较各组临床、生化指标。 结果:17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2型糖尿病组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和凝血因子Ⅶ的凝血活性水平高于对照组[(86.27&;#177;26.65),(62.10&;#177;24.18)μg/L,t=5.80,P〈0.01;(123.02&;#177;20.27)%,(105.64&;#177;16.88)%,t=5.64,P〈0.01],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糖尿病并大血管并发症组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和凝血因子Ⅶ的凝血活性水平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92.17&;#177;26.88),(80.65&;#177;23.95)μg/L,t=2.46,P〈0.05;(124.22&;#177;20.89)%,(113.52&;#177;21.28)%,t=2.75,P〈0.01],年龄、血压、腰臀比、腰股比、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P〈0.05,0.01),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低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P〈0.05)。③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和凝血因子Ⅶ的凝血活性在肥胖组高于非肥胖组,并且在同等体质量指数水平的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组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P〈0.05)。 结论: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患者比无大血管病变者胰岛素抵抗特征(中心性肥胖、血压升高、脂代谢异常等)更明显,并且血凝及纤溶系统的异常亦与大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马付坚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14-4515
目的:观察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modification of low-density lipopmtein,Ox-LDL)对人体纤溶功能的影响,分析Ox-LDL在血栓性疾病中的致病作用。方法:测定580例住院患者血浆的Ox-LDL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activity,PAI: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ctivity,t-PA:A),分析Ox-LDL对纤溶功能的影响。结果:60岁以上组血浆Ox-LDL浓度为(0.64&;#177;0.17)mg/L,PAI:A为(0.69&;#177;0.24)AU/mL;60岁以下组血浆Ox-LDL浓度为(0.51&;#177;0.19)mg/L,PAI:A为(0.52&;#177;0.19)AU/mL,两组Ox-LDL浓度和PAI:A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血栓性疾病组血浆Ox-LDL浓度为(0.72&;#177;0.21)mg/L,PAI:A为(0.83&;#177;0.25)AU/mL。t-PA:A为(0.42&;#177;0.14)IU/mL;非血栓性疾病组Ox-LDL浓度为[0.53&;#177;0.13)mg/L,PAI:A为(0.51&;#177;0.11)AU/mL,t-PA:A为(0.53&;#177;0.25)IU/mL,血栓性疾病组Ox-LDL浓度、PAI:A均高于非血栓性疾病组,而t-PA:A则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lt;0.01)。Ox-LDL与PAI:A呈正相关(r=0.107,P&;lt;0.01);与t-PA:A呈负相关(r=-0.076,P&;lt;0.05)。结论:老年人存在Ox-LDL代谢异常;血栓性疾病患者具有Ox-LDL增高及纤溶活性降低的改变;血清Ox-LDL的水平和纤溶活性有关。纠正血脂代谢紊乱可能改善纤溶活性,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心肌梗死患者及正常人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并通过其相关性分析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纤溶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2-12/2003-10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5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7例为对照组。应用比色法测定两组受试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同时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 结果:心肌梗死组93例、对照组87例进入结果分析。①心肌梗死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60&;#177;0.97),(2.84&;#177;0.82)μkat/L;(0.85&;#177;0.19),(0.66&;#177;0.20)AU/mL。P均〈0.01]。②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7108,0.7829,P均〈0.01)。 结论:①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活性的增高与心肌梗死明显相关。②肾素-血管紧张素与纤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可能通过影响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活性而参与对纤溶平衡的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反映体脂含量及分布的指标体质量指数、腰臀比、腰股比与胰岛素抵抗特征和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①选择2001-10/2002-08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住院和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18例。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59例,女59例,平均年龄(55&;#177;11)岁。未合并大血管并发症60例,合并大血管并发症58例。选择同期医院健康体检者58名为对照组,男27例,女31例,平均年龄(53&;#177;10)岁。纳入对象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测量纳入对象体质量、身高、腰围、臀围、股围、血压、血糖、血脂、胰岛素,计算体质量指数[体质量(kg)/身高(m^2)]、腰臀比(腰围/臀围)、腰股比(腰围/股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水平。③组间计量和计数资料差异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用简单相关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118例和健康体检者58名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相关性分析结果:体质量指数与空腹胰岛素、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呈显著正相关(r=0.25,0.44,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32,P〈0.01);腰臀比与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呈显著正相关(r=0.19~0.24,P〈0.05-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20,P〈0.05):腰股比与舒张压、空腹胰岛素、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呈显著正相关(r=0.18-0.32,P〈0.05~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26,P〈0.01)。②体脂分布和含量差异:糖尿病患者的腰股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82&;#177;0.17和1.75&;#177;0.14(t=2.75.P〈0.01),合并大血管并发症组患者腰臀比、腰股比分别为0.93&;#177;0.06和1.85&;#177;0.16,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0.89&;#177;0.07,1.78&;#177;0.18,t=3.34,2.22.P〈0.01,0.05)。结论:与体质量指数相比,腰臀比、腰股比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更密切;中心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背景:近年研究表明,黄芪和当归具有抗自由基的作用,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目的:观察黄芪、当归注射液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腺苷三磷酸酶(ATP酶)的保护作用及机制。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观察对比实验。单位:一所医学院的生理教研室及肾功能保护研究室。材料:本实验于2001-01/2001—03在泸州医学院生理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3只,由泸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雌雄不拘,体质量(1.63&;#177;0.22)b。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对照组8只、单纯缺血再灌注组8只、黄芪注射液+缺血再灌注组(黄芪组)8只、当归注射液+缺血再灌注组(当归组)9只。方法:术前1d、手术当天、术后1d,黄芪组、当归组每天分别静脉注射药物(黄芪1.25g/kg、当归12、5g/kg),对照组和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每天注射生理盐水5mL/kg。肾缺血lh再灌注48h后,下腔静脉采血,取右肾上极组织置入30mL/L戊二醛固定,下极组织制成组织匀浆。电镜检查肾组织超微结构,测血清肌酐含量及肾组织中ATP酶活性。主要观察指标:肾组织超微结构、血清肌酐含量及肾组织中ATP酶活性。结果:单纯缺血再灌注组肾组织变性显著,黄芪组、当归组病变较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轻。单纯缺血再灌注组血清肌酐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P&;lt;0.05);黄芪组、当归组血清肌酐含量较单纯缺血再灌注组降低(P&;lt;0、05)。单纯缺血再灌注组Mg^2+-ATP酶、Na^+-K^+-ATP酶、Ca^2+-ATP酶含量分别为(0.155&;#177;0.020),(0、179&;#177;0、018),(0、150&;#177;0、022)nkat/g,与假手术对照组[(0、174&;#177;0、012),(0、198&;#177;0.012),(0.18l&;#177;0.017)nkat/g]相比明显降低(t=2.344,2.438,3.014,P&;lt;0.05);黄芪组及当归组的Mg^2+-ATP酶、Na^+-K^+-ATP酶、Ca^2+-ATP酶活性分别为(0.172&;#177;0.023),(0.196&;#177;0.077)(0.175&;#177;0.016)(0.177&;#177;0.015)(0.200&;#177;0.011)和(0.181&;#177;0.025)nkat/g,除黄芪组Mg^2+-ATP酶活性较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差异无显著性外,余均较单纯缺血再灌注组高(t=2.372.2.786,P&;lt;0.05)。结论:黄芪、当归具有抑制ATP酶下降和改善肾局部血流调节紊乱的作用,为其通过保护ATP酶而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实验学基础。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纤溶系统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36例初次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17例。女19例,平均年龄(52&;#177;7)岁]及3l例血压正常者[男16例,女15例,平均年龄(5l&;#177;7)岁]。两组受试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别。用发色底物法测定他们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PAI—1)的活性和a2-PI活性。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t-PA和a2-PI活性明显低于对照者,P&;lt;0.05。PAI-1,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lt;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内源性纤溶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3.
睾酮对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睾酮在雄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中是否具有保护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雄性哈尔滨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安慰剂组、丙酸睾酮0.25,2.5,12.5mg/(kg&;#183;d)组及假手术组,每组9只。安慰剂组去势并给安慰剂;丙酸睾酮0.25,2.5,12.5mg/(kg&;#183;d)组家兔去势并分别予丙酸睾酮0.25mg/(kg&;#183;d),2.5mg/(kg&;#183;d),12.5mg/(kg&;#183;d)肌肉注射。3个月后。采集动物血样。检测血中睾酮水平、血脂浓度、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一氧化氮、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含量。麻醉后气栓法处死动物,分离主动脉,纵向剖开固定,计算斑块占总内膜面积的百分比。另外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比较各组家兔雄激素受体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进入结果分析安慰剂组、丙酸睾酮0.25,2.5,12.5ms/(kg&;#183;d)组及假手术组家兔数量分别为8,8,7,7及7只。①安慰剂组血清睾酮水平、一氧化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0.01)。②安慰剂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及主动脉斑块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0.01)。接近生理浓度【0.25mg/(kg&;#183;d)】的外源性睾酮可抑制兔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剂量增至10倍【2.5mg/(kg&;#183;d)】作用反而减弱,剂量再次增大至50倍【1.25mg/(kg&;#183;d)】又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0.3344&;#177;0.0513,0.5051&;#177;0.0504,0.3742&;#177;0.1069)U/mL]。③各组家兔的主动脉雄激素受体表达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高脂饮食诱发的兔动脉硬化模型中,睾酮可以保护内皮细胞功能,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但外源性睾酮的作用并未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成倍增加,而且并未发现各组雄激素受体表达量有不同,考虑这种作用差别的原因位于受体后。  相似文献   

14.
背景同型半胱氨酸已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它可能通过破坏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纤溶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以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的病例-对照.单位一所大学医院的综合科及心内科.对象本研究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综合科及心内科完成.选择2001-12/2003-8本院心内科及综合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77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1例,其中男50例,女41例,平均年龄(66±6)岁;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86例,其中男43例,女43例,平均年龄(60±6)岁.正常对照组为同期于本院门诊体检的健康中年人85例,其中男43例,女42例,平均年龄(55±5)岁.方法收集外周血,检测血浆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活性,用酶免疫试验法测同型半胱氨酸,并计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比值.主要观察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比值.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同型半胱氨酸,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从相关分析看,同型半胱氨酸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正相关,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呈负相关.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的同时,纤溶酶活性受损;同型半胱氨酸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呈正相关,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呈负相关;同型半胱氨酸可能是冠状动脉早期病变的预报因子,可为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早期康复措施介入提供相关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观察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运动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血小板活性、血浆炎症因子及纤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2003-10/2004-10黑龙江省医院收治的急性运动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12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发病24h内入院,无出血倾向,2周内未使用过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212例息者按药物编号随机抽签分为奥扎格雷钠组115例,对照组97例。所有患者的基础治疗(银杏叶注射液20mL加胞二磷胆碱0.5g静脉滴注)相同,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应用安慰剂80mg,奥扎格雷钠组加用奥扎格雷钠80mg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d。①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共50项,上肢33项,下肢17项,每项2分,满分100分,&;lt;50分为有严重运动障碍)评估运动功能。②观察不良事件和副反应。③采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合成酶B2、血浆Ⅷ因子相关抗原、白细胞介素6、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活性测定。干预和评估均采用盲法。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201例(奥扎格雷钠组109例,对照组92例)进入结果分析。①Fugl-Meyel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奥扎格雷钠组治疗后患者上肢功能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明显提高(53.27&;#177;7.44,18.93&;#177;7.60,29.88&;#177;7.94.P&;lt;0.01);奥扎格雷钠组治疗后患者下肢功能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提高(28.14&;#177;4.97,11.94&;#177;4.76,17.83&;#177;3.08,P&;lt;0.01)。②奥扎格雷钠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合成酶B2、血浆Ⅷ因子相关抗原、白细胞介素6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lt;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lt;0.05)。③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无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倾向,奥扎格雷钠组发生轻度副反应共6例。结论:奥扎格雷钠能明显抑制急性运动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及血栓素合成酶释放、降低凝血活性,改善纤溶,抑制急性脑梗死病情进展,对发病24h以内的急性纯运动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青年脑梗死患者纤溶系统和蛋白C系统变化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浆纤溶活性和蛋白C系统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临床收集25例青年脑梗死患者、29例对照者血液标本,采用产色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plasminogen activator,PA)、(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活性,比浊法测定蛋白C和蛋白S活性,同时常规测定血脂水平。结果:①青年脑梗死组(1.10&;#177;0.43)IU和皮质支脑梗死组(0.99&;#177;0.48)IU血浆PA活性较对照组(1.46&;#177;0.50)IU显著降低(分别t=2.777,P=0.008;t=2.932,P=0.006)。皮质支脑梗死组PAI-1活性(2.30&;#177;0.59)IU较腔隙性梗死组(2.97&;#177;0.93)IU低(t=2.074,P=0.049)。②青年脑梗死组血浆蛋白S和蛋白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③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PA和高血压对青年脑梗死的发生有显著作用。结论:PA和高血压分别是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运动后血清内皮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的变化,寻找运动降低原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机制,为高血压患者制定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7/09在扬州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采用原发性高血压大鼠18只作为实验动物,按实验需要将动物随机分为运动组(10只)和安静组(8只)。运动组大鼠开始进行1周适应性游泳,然后进行10周的训练,5d/周,60min/d的游泳运动。运动组游泳训练后,与安静组一起取静脉血,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活性。结果:实验进行至第5周运动组死亡1只大鼠。共17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运动组9只,安静组8只。原发性高血压大鼠经过持续的适量运动后,在第10周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高于安静组犤(430±120),(280±77)IU/L,P<0.01犦,而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活性明显低于安静组犤(310±30),(490±60)AU/L,P<0.01犦;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则大大高于安静组(1.46±0.42,0.52±0.19,P<0.01)。结论:持续一定强度的运动不仅可以提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还可以降低纤溶酶激活物抑制剂1,即改善纤溶活性,从而减少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背景: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在血管性头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一氧化氮、内皮素可能参与偏头痛的病理生理过程,改善偏头痛患者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的异常有助于偏头痛的治疗。目的:观察颅痛安颗粒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头痛的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泸州医学院药学院药理教研室,中山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潍坊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材料:实验在泸州医学院药学院药理实验室完成,选择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颅痛安颗粒大剂量(4g/kg)组,颅痛安颗粒中剂量(2g/kg)组,颅痛安颗粒小剂量(1g/kg)组,每组10只。干预:复制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动物模型后治疗5d,取血测组织型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活性、一氧化氮及血管内皮素含量,求活性t-PA百分率。主要观察指标:t-PA活性、PAI-1活性、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结果:模型组较正常对照组t-PA活性[(2.0123&;#177;0.3422)IU/mL比(4.2199&;#177;0.4924)IU/mL]、活性型t-PA百分率[(14.5937&;#177;1.5196)%比(3S.1608&;#177;3.1152)%]、一氧化氮含量[(2.2873&;#177;0.3081)mol/L比(2.7371&;#177;0.4182)mol/L]均显著降低(P&;lt;0.05),PAI-1活性[(14.8895&;#177;2.0971)AU/mL比(7.8239&;#177;0.5211)AU/mL]、内皮素含量[(3.1771&;#177;0.2985)mol/L比(2.3510&;#177;0.2453)mol/L]显著升高(P&;lt;0.05);与模型组比较,用药组t-PA活性、活性型t-PA百分率、一氧化氮含量均升高(P&;lt;0.01),PAI-1活性、内皮素含量降低(P&;lt;0.05),用药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颅痛安颗粒可能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治疗血管性头痛。临床剂量以1g/(kg&;#183;d)为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中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引起再灌注损伤及出血性转化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方法:2004-01/06在烟台大学药理学实验室将Wistar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成两组。溶栓组12只:制作大鼠自体血栓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2h后静脉注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10mg/kg);线栓法缺血再灌注组12只:线栓法制作模型,在2h后抽出栓线,然后注入生理盐水。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两组缺血后24h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结果:23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缺血后24h两组均有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但是溶栓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45.52&;#177;4.99)明显高于线栓法缺血再灌注组(81.32&;#177;9.01)。结论: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导致再灌注损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明显上调,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背景:脑脉通注射液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拮抗钙超载,调节前列素与血栓素系统的失衡状态,阻断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而保护大脑。目的:观察脑脉通注射液对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Ca^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物、6-酮-前列素1α、血栓素水平的影响,并与复方丹参注射液做比较。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于1997—10/1998—02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2只。①正常对照组:不进行模型制备,自由饮水,常规饲养。②模型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67mL/kg,2次/d。⑧复方丹参注射液1,67mL/kg组:腹腔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1.67mL/kg,2次/d。④脑脉通注射液3.33,1.67,0.84mL/kg组:腹腔注射脑脉通注射液3.33,1.67,0.84mL/kg,2次/d。方法:各组大鼠用药48h后,于麻醉状态下快速断头处死,立即取出脑组织,从两半球中间切开分成两份,一份在低温下制备脑组织匀浆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待测6-酮-前列素1α和血栓素B2水平评估前列素与血栓素系统的平衡状态、采用改进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水平评估自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情况。另一份立即在电子天平上称取干、湿重,计算脑组织含水量评估脑水肿情况。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脑组织Ca^2+含量评估钙超载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Ca^2+含量。②各组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物含量。⑧各组大鼠脑组织6-酮-前列素1α和血栓素B2含量。结果:72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Ca^2+含量:模型组明显高于正常组[(82.27&;#177;1.32)%,(77、24&;#177;1.36)%;(267.47&;#177;15.69),(37.55&;#177;13.23)μg,P〈0、01],4个治疗组的脑组织含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脑脉通注射液3.33mL/kg组效应最强[(78.74&;#177;1、41)%],复方丹参注射液1.67mL/kg组最弱[(81.45&;#177;1.52)%]。复方丹参注射液各组Ca^2+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存在剂量效应依赖性,而复方丹参注射液1.67mL/kg组Ca^2+含量与模型组接近[(253.66&;#177;12.85)μg/g,P〉0.051。②各组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模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组[(86.18&;#177;3.17),(131.86&;#177;4.67)μkat/g,P〈0.011,经过治疗后脑脉通3个剂量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有提高,存在剂量效应依赖性(P〈0.01),脑脉通注射液3.33mL/kg组效应最强[(119.02&;#177;4.00)μkat/g],复方丹参注射液1.67mL/kg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模型组接近(P〉0.05)。模型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高于正常组[(52.46&;#177;3.25),(32.29&;#177;2.23)μmol/L,P〈0.01],各治疗组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而脑脉通注射液3.33,1.67,0.84mL/kg组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1.67mL/kg组[(35.68&;#177;2.86),(41.54&;#177;2.47),(45.71&;#177;3.14),(47.84&;#177;2.71)μmol/L,P〈0.011。⑧各组大鼠脑组织6-酮-前列素1α和血栓素B2含量:模型组脑组织6-酮-前列素1α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4个治疗组均能提高6-酮-前列素1α含量,脑脉通注射液3.33,1.67,0.84mL/kg组的疗效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1.67mL/kg组[(43.84&;#177;2.98),(35.01&;#177;4.32),(29.97&;#177;3.81),(22.89&;#177;3.64)ng/g,P〈0.011。模型组脑组织血栓素B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经治疗后4个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能显著降低脑组织血栓素B2含量,且存在剂量差异,而复方丹参注射液1.67mL/kg组的效果低于脑脉通注射液3.33,1.67,0.84mL/kg组[(40.58&;#177;1.34),(32.85&;#177;1.43),(34.31&;#177;1.39),(37.27&;#177;1.52)ng/g,P〈0.011。结论:脑脉通注射液可减轻脑水肿、拮抗钙离子、调节血栓素和前列腺素系统失衡、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抗自由基损伤作用,从而起到保护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治疗效应,且有一定的效量关系,脑脉通注射液的效果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