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崩漏乃妇科常见之病,主要指妇女阴道非时之下血。病势淋漓不断者为之漏,突然暴下为之崩,漏为崩之渐,崩为漏之甚,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一般将崩漏分为:血热、脾虚、肾虚、血瘀四型。也有分为,血热妄行,气虚不摄,气血瘀阻,冲任虚寒四种。据我多年的临床经验,该病病程长,虚实夹杂,而气虚血瘀为常见的一种。不管是崩还是漏,均有出血过多而导致气随血脱而虚之症,所以补虚塞流是治疗之要务。但崩漏每多夹瘀,尤其是崩漏交替久而不愈者,多为瘀血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恶血不去,宫室难安,经血妄行,溢血不止。”故有人提出逐瘀畅流法治疗瘀血崩漏。临床中单纯的气虚不摄或单纯的气血瘀阻比较好治,但两者并存时治疗上比较棘手。常因气虚过用补气塞流之品而有碍瘀血的清除;也有因瘀血单用活血化瘀之品而伤于正气,使一般活血化瘀之药难以凑效。笔者经多年之  相似文献   

2.
活血化瘀法是中医治病的诸多法则之一,临床上应用范围甚广。瘀血之治疗当视病情而采用不同之治则。如瘀血内结,可行血破瘀;若瘀血阻滞,可行气活血或活血化瘀;如寒凝血瘀,可温经活血。久病气虚而致血瘀者,当益气养血散瘀。总之,当辨证施治。笔者曾将本法用于眼部病患的治疗,效果满意。现将典型病历介绍如下:1产后两月暴盲 张某,女,28岁,农民。初诊时间1986年11月5日。患者产后63天突然右眼失明。当即住院,治疗10余日后有光感。后因缺乳,延中医诊治。自述产后泌乳量不足,恶露不尽,且小腹疼痛,恶露色质紫暗有…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中所载的温经汤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祛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之寒凝血瘀型痛经。此方是中医妇科常用的调经基础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临床应用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本文结合温经汤的用药特点和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疾病特征,浅析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应用,希望为痛经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活血化瘀治则治疗肿瘤已成临床常用大法之一,瘀血不仅是某些致病因素引起的病变结果,又是引起许多疾病的原因。凡寒凝、热邪、气滞、气虚、外伤、出血、病后、阴虚、痰浊等皆能致瘀,"干血"既是病因,又是病理产物。五劳虚极的慢性内伤疾病亦是瘀血形成的重要原因。很多疾病的全过程或某一阶段均有出现瘀血的可能。活血化瘀方药的应用应根据"血瘀证"规范,不得盲目滥用,否则发生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整理陈绍宏教授运用活血法治疗临床瘀血类疾病的临床经验,阐释陈老“久病多瘀、百病多瘀”的学术思想,归纳临床常见血瘀疾病的辨证分型为五大类,即:“气虚血瘀、血瘀痰结、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血热致瘀”,总结出“益气活血、活血散结、行气活血、温经活血、凉血活血”等治法,结合中风病、肺结节、乳腺增生、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慢性湿疹等案例进一步分析陈教授活血法学术思想,为临床治疗血瘀类疾病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试论产后"多虚多瘀"之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充分肯定产后“多虚多瘀”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虚者为气虚、瘀者为血瘀之内涵,气虚血瘀具有密切相关性。气虚血失固摄则致产后恶露不绝,出血又致气随血泄,形成气虚血虚的恶性循环,引发产后血晕等虚证。新产后余血浊液经阴道从子宫排出,此血属离经之血,此瘀血不去,则新血妄行,停而成瘀,瘀血叉致产后腹痛、产后发热等实证,成为第二个恶性循环。因此,气虚血瘀为产后病的主要病因病机,补气化瘀则为产后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中华医典》治疗寒凝血瘀证(实寒致瘀)的高频药物当归、香附、附子为切入点,探讨活血、行气、温阳单法及联合疗法对寒凝血瘀大鼠表征的影响,从而确定寒凝血瘀证的关键证素,以明确最佳治疗原则。方法采用全身冷冻法造模,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别用附子、香附、当归单味药及联合组药物灌胃15 d,观察不同给药组大鼠表征及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附子组对改善寒凝血瘀大鼠表征和TNF-α、IL-1β作用明显。结论治疗寒凝血瘀证以阳虚为主,应重用温阳,而活血、行气可少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少腹逐瘀颗粒联合综合干预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90例患者经中医辨证为寒凝血瘀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30例,2组均给予少腹逐瘀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少腹逐瘀颗粒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综合干预,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及其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6.67%(P0.05);2组治疗后甲襞微循环总积分较治疗前均减少(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腹逐瘀颗粒联合综合干预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能有效改善患者甲襞微循环障碍,缓解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正> 瘀血是体内血液瘀滞于一定部位的病症。它由多种原因引起,亦可成为其他病症的原因.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治疗时,主要是使瘀者得化得行,但化瘀行瘀之法常不同,应根据致瘀原因或因瘀生病的不同而辨证施治。笔者临症40余年,以不同祛瘀方法治愈多种瘀血疾患,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肝掌、蜘蛛痣是肝硬化的常见体征,祖国医学称为手赤痕、血痣、血缕。《中医内科学》五版、六版教材臌胀篇均认为这是血瘀征象,如六版《中医内科学》:“肝脾血瘀……颈部出现血痣或血缕”[1],五版认为:“瘀热……人血则面颈胸臂等处出现血痣,手掌赤痕”。[2]但作者认为将肝掌、蜘蛛痣作为血瘀证的辨证依据不妥。 按瘀血定义[3]:瘀血同血瘀,指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脉外而积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为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及器官内的。可因病致瘀,如跌仆损伤,月经闭止,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也可因瘀致病,引起气机阻…  相似文献   

11.
下瘀血汤     
<正>下瘀血汤方载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剂组成:大黄9克,桃仁9克,■虫(熬,去足)6克。用法研末,炼蜜和为4丸,以酒1杯煎1丸,取半杯,顿服之,具有逐瘀下血的功能,主治瘀血结于下焦,小腹疼痛,按之有块,或有发热,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沉实等症。也用于治疗血瘀而致经水不利者。本方以少腹痛、硬满,大便干结为辨证  相似文献   

12.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在经期,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随着月经周期持续发作,这种症状称痛经,又叫“经行腹痛”。痛经的发病原因很多,有寒热虚实之分,但临床上多数属于血瘀型痛经,多因经期血海满盈而致溢泻,气血变化急骤,阴阳转换显著,致病因素可乘虚而入,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碍,以致“不通则痛”。其一般症状有:经行时少腹疼痛剧烈,少腹发冷或经行乳房胀痛,月经紫黑色或带有瘀块等。此病给广大女性带来很多痛苦。近年来,笔者对406例就诊病人采取中医内外治疗,收到良好效果。现将临床常用方剂及治疗效…  相似文献   

13.
从瘀辨证治崩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不在月经期间,出现不规则的阴道出血,称之为崩漏。一般来势急猛的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断者称“漏”。《丹溪心法附余》治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首先止血,对一般崩漏,确有效验。但大多数崩漏的特点为:量多有块,或漏下日久,经血紫黑,小腹胀痛并有下坠感,舌有紫斑、瘀点。其发病机理乃是瘀血内阻,血不归经。笔者白拟化瘀止崩汤,结合辨证分型加减变化治疗,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聂文欢  张翠英 《中医学报》2021,36(4):706-70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机为胸阳不振、阴寒凝结,乃本虚标实之证,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为标。痰浊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过程中既可以是致病因素,又作为病理因素贯穿疾病始终。痰浊与瘀血之间的同源关系,决定了痰瘀形成之后不仅可单独致病,还可因痰致瘀,因瘀致痰,相互影响。对本病的治疗,当以化痰祛瘀、清热解毒、宣痹通脉为主,兼顾养阴生津、调理脾胃。  相似文献   

15.
冲任瘀湿凝结证 概念 瘀血、湿聚导致冲任二脉阻滞,临床表现为子宫旁(附件)软性包块,并以带下为主症者,称之为冲任瘀湿凝结证。 临床表现 主症:月经失调,崩中漏下,或痛经,或带下增多,或结成症瘕,或婚久不孕;副症:经前小腹胀痛拒按,经色黯红、质稠有块;舌红苔黄白而腻;脉见滑数或弦滑。  相似文献   

16.
经漏治验     
杨××,22岁,未婚,社员,1980年10月19日初诊。患者昔无他疾,月经正常.于6月下旬月经隔月未至.突然阴道大量出血。经当地医院中药治疗血止,数日后又复发如故,历时三月有余,几经止血治疗终未获效,就诊于佘.察其面色萎黄,精神不振.心悸、失眠、食不知味,形体消瘦,肌肤甲错,口唇及爪甲无华,舌质淡尖边色紫黯有瘀点,苔少,诊其脉沉细且涩.细询症情,下血色黑有块,小腹坠胀,拒按,待瘀块排出后疼减。时有三位实习同学在旁视其久病体虚,欲拟大补气血佐以清热凉血之品治之,佘遂辨解,此病久漏,营血虽亏,然尚无热象可查。据脉证观之,腹内必有瘀血留滞,凝塞胞宫,冲任受损,血不循经,故漏下不  相似文献   

17.
下瘀血汤     
薛古愚 《开卷有益》2014,(10):48-49
<正>下瘀血汤方载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方剂组成:大黄9克,桃仁9克,虫(熬,去足)6克。用法研末,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杯煎一丸,取半杯,顿服之,具有逐瘀下血的功能,主治瘀血结于下焦,小腹疼痛,按之有块,或有发热,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沉实,也治血瘀而致经水不利者。本方以少腹痛、硬满,大便干结者辨证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丛慧芳教授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经验.[方法]通过随师抄方侍诊,总结丛师运用伏寒、络病理论治疗寒凝血瘀型EMs的临证思路及治法方药,并附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丛师认为"伏寒伤肾,致瘀损络"是寒凝血瘀型EMs的核心病机,伏寒之源可归纳为先天之寒、胎传之寒、自感之...  相似文献   

19.
王清任为清代名医,著作有《医林改错》。书中对气血理论的阐发,是祖国医学中“瘀血”学说之精华,为近代医家所遵从。笔者就此问题,谈谈个人一点肤浅看法。1 瘀血证诊断要点1.1 皮肤色泽改变 王清任指出:“血管青者,内有瘀血也”,“色红是瘀血”。所谓“血凝色必紫,血死色必黑”。诸如糟鼻子、青记脸如墨、紫印脸、青筋暴露、白癜风等,皆瘀血所致。因为血瘀之处,气血不通,血行不畅,色泽随瘀之轻重而呈红、紫、青、黑、白等改变。1.2 疼痛 王清任指出:“凡疼痛总不移动是瘀血”,“入于血管,痛不可移”。认为是血瘀其处,故疼痛不移。所以…  相似文献   

20.
周跃群主任医师 20年来潜心研究活血化瘀,在发病上,认为血瘀具有重要作用,提出“有病便有瘀,有瘀必有病”的学术观点。在临床上根据疾病不同表现.提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等10余种血瘀病证。根据不同疾病先后创立30余种活血化瘀方剂。如大川芎口服液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宽胸化瘀汤治疗冠心病、化瘀降糖饮治疗糖尿病等,治疗临床上30余种常见病和疑难病,均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