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一种对早产儿穿刺成功率更高、安全且并发症较少的动脉穿刺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路径.[方法]对我科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104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胫后动脉组(n=37)、桡动脉组(n=34)、股动脉组(n=33),对3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临床穿刺置管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胫后动脉组与桡动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胫后动脉组留置时间与桡动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胫后动脉组与桡动脉组、股动脉组护理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胫后动脉穿刺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一次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一种对早产儿穿刺成功率更高、安全且并发症较少的动脉穿刺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路径。[方法]对我科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104例危重早产儿随机分为胫后动脉组(n=37)、桡动脉组(n=34)、股动脉组(n=33),对3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临床穿刺置管及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胫后动脉组与桡动脉组一次置管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股动脉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胫后动脉组留置时间与桡动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胫后动脉组与桡动脉组、股动脉组护理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胫后动脉穿刺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一次置管成功率高,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新生儿桡动脉置管与肱动脉置管的并发症.[方法]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本院收治新生儿106例,其中桡动脉置管(桡动脉组)55例,肱动脉置管(肱动脉组)51例.比较两组间患儿的日龄、胎龄、体重,动脉穿刺时间及留置时间,持续静滴封管液体、是否首次穿刺、是否一次穿刺成功构成比;比较两种动脉置管的并发症.[结果]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的无并发症率(83.6%,46/55)低于肱动脉组的(90.2%,46/51),但无统计学差异.次要并发症中,桡动脉组的局部感染率及局部血肿率较肱动脉组低,置管脱出率,置管堵塞率及短暂性缺血率稍高于肱动脉组相应指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动脉置管具有与桡动脉置管同样的安全、可靠、便捷等优点.由于桡动脉的置管位置较低、置管经验丰富,其仍是上肢外周动脉置管的首选,如果穿刺失败或发生并发症后,可以选择行肱动脉置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探讨适合极低体重儿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最佳部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住的1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腋动脉组90例、桡动脉组90例,观察两穿刺部位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出现的频次.[结果]腋动脉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桡动脉组(χ2=6.090,P〈0.05);腋动脉组置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桡动脉组(t=14.348,P〈0.05);桡动脉组脱管发生率高于腋动脉组(χ2=4.310,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选择腋动脉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置管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效果,探讨适合极低体重儿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最佳部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住的1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腋动脉组90例、桡动脉组90例,观察两穿刺部位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出现的频次。[结果]腋动脉组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桡动脉组(χ2=6.090,P0.05);腋动脉组置管留置时间显著长于桡动脉组(t=14.348,P0.05);桡动脉组脱管发生率高于腋动脉组(χ2=4.310,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选择腋动脉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置管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低出生体重儿有创血压监测使用尺动脉置管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将我科125例超低出生体重儿分成4组,A组19例采用尺动脉置管,B组55例采用桡动脉置管,C组35例采用肱动脉置管,D组16例采用胫后动脉置管,比较4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最高,维持时间长,但其并发症高,而尺动脉及肱动脉穿刺成功率及维持时间相当,胫后动脉的置管率及维持时间较短。结论选择尺动脉进行穿刺获得成功,可作为新生儿动脉穿刺失败的补充途径。  相似文献   

7.
非昏迷危重患者桡动脉与足背动脉置管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建红  李峰  顾朝丽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7):1567-1569
目的比较ICU非昏迷病人足背动脉和桡动脉的置管效果。方法对ICU89例非昏迷病人进行动脉置管。其中,足背动脉穿刺置管51例,桡动脉穿刺置管38例。对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置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置管时间≥3d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足背动脉较桡动脉一次置管成功率高(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P〈0.01),留置时间长(P〈0.01),且没有增加并发症(P〉0.05)。结论对于需长时间监测ABP的ICU非昏迷患者可首选足背动脉置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动脉置管监测有创血压在ICU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本院ICU 180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转入ICU时间分为A组(足背动脉)60例,B组(桡动脉)60例,C组(肱动脉)60例,比较三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 A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和C组;A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和C组;A组留置时间长于B组和C组(P0.01)。结论足背动脉置管监测动脉压效果明显优于桡动脉、肱动脉,对于需长时间监测动脉血压的ICU患者可首选足背动脉,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肱动脉穿刺置管在重症监护室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重症监护室休克患者80例,随机分为盲穿组和超声组,各40例,盲穿组采用触摸法定位穿刺肱动脉置管,超声组使用超声仪引导下穿刺肱动脉置管。记录穿刺情况及并发症。结果盲穿组穿刺失败10例,超声组全部穿刺成功,盲穿组穿刺成功率显著低于超声组(P<0.01)。盲穿组穿刺成功时间(20.6±15.1)s,超声组穿刺成功时间(10.1±6.3)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盲穿组发生血肿12例、穿刺处出血11例、出现局部感染9例;超声组发生血肿l例、穿刺处出血l例、局部感染l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休克患者中超声引导下肱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部位动脉置管监测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在外科重症监护室(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ICU)应用中的效果差异,探讨何种穿刺部位可以提高动脉穿刺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SICU 346例患者随机选择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及足背动脉分4组进行动脉穿刺置管,比较4组在不同部位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置管后并发症(穿刺点淤紫血肿、渗血、感染及误穿静脉)的发生率、穿刺疼痛程度及留置时间的差异。结果 4组患者中足背动脉一次性穿刺率最高(91.8%),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最低(1.2%),穿刺疼痛程度最低,留置时间最长。结论 SICU患者病情危重,根据病情需要,留置ABP时间较长,足背动脉可作为首选部位,因其避免了反复穿刺增加的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同时节约和减轻了护士的工作时间和强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经颞浅动脉、桡动脉行有创血压监测在婴幼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40例病重婴幼儿,每例分别行同侧颞浅动脉与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血压,比较2条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动脉置管成功的平均耗时、拨管后按压时间及置管期间的并发症.结果 颞浅动脉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桡动脉,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7...  相似文献   

12.
牛茹  王明玲  王凯  王金凤  刘青  季节 《循证护理》2022,(24):3379-3381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桡动脉穿刺辅助装置的设计及其在提高动脉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11月180例经桡动脉穿刺行IBP监测的骨科全身麻醉手术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腕部垫小枕、五指用胶布粘贴固定的方法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穿刺失败在拔除后采用无菌纱布人工压迫止血;试验组采用动脉穿刺辅助装置进行桡动脉穿刺和失败拔除后的压迫止血;两组动脉穿刺均由同一位高年资麻醉主治医生完成。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桡动脉穿刺置管耗时、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穿刺置管成功率87.78%、动脉穿刺时间(94.25±13.15)s、穿刺并发症发生率6.67%,与对照组[68.89%,(78.21±17.16)s, 21.2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桡动脉穿刺辅助装置有助于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动脉穿刺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儿童动脉采血部位的选择对穿刺疼痛、成功率、血肿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需要进行采血的63例3岁以下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肱动脉采血、桡动脉采血两组,比较两组患儿血肿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家属的满意度及疼痛评分。[结果]桡动脉采血组患儿疼痛评分(6.42±2.1)分低于肱动脉采血组(8.27±1.46)分;一次穿刺成功率、家属满意度高于肱动脉采血组;血肿(瘀青)发生率低于肱动脉采血组(P0.05)。[结论]采血部位选择桡动脉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疼痛,降低血肿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一种穿刺成功率更高、安全且并发症较少的动脉穿刺置管的路径.方法 对ICU收治的617例患者随机分为采取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置管组,对2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组穿刺采血方法成功率、血管并发症、患者舒适状况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较高,血管并发症少,同时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颞浅动脉置管监测血压的可行性,为新生儿监测动脉血压提供更多可选择途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需要监测动脉血压的64例新生儿采用摸球法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2例采用颞浅动脉置管,对照组32例采用桡动脉置管,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血压数值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收缩压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舒张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颞浅动脉置管与桡动脉置管监测血压效果相当,便于新生儿病情观察。  相似文献   

16.
机械通气新生儿动脉留置针不同部位留置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机械通气新生儿不同部位动脉留置效果。方法对240例机械通气新生儿选择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股动脉、颞动脉不同部位进行动脉留置。结果桡动脉留置一次穿刺成功率最高,维持成功率最高,局部小血肿发生率最低,平均穿刺时间最短,留置时间最长,与其他各部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动脉留置方便省时,可避免因反复穿刺引起血管破坏和周围组织的损伤,提高临床医生分析判断病情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机械通气新生儿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而桡动脉留置在一次穿刺成功率、维持成功率、局部小血肿发生率、平均穿刺时间、留置时间等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病人血气分析的首选血管.[方法]2007年1月-2007年12月经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100例次,2008年1月-2008年12月经肱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100例次,比较两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疼痛程度.[结果]肱动脉组病人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与桡动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危重病人经肱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疼痛感轻,行血气分析时应首选肱动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经桡动脉和肱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了解两种途径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266例经肱动脉和230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肱动脉组,但肱动脉组血管穿刺成功率以及平均穿刺用时均优于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可减少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但血管穿刺成功率低,而肱动脉途径可弥补这一缺点,且可在同一侧肢体进行,避免了重复消毒和铺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留置部位在危重新生儿动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26例危重新生儿按穿刺部位随机分成3组,分别选择桡动脉、胫后动脉、腋动脉不同部位进行动脉留置。并对3组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留置时间、平均穿刺时间、堵管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动脉置管平均穿刺时间、留置时间,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堵管率,胫后动脉与桡动脉、腋动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重新生儿动脉留置方便省时,可及时准确地提供分析及判断病情的信息。胫后动脉平均置管时间最短,留置时间最长。胫后动脉和桡动脉可作为外周动脉穿刺的常规选择,而腋动脉可在紧急情况时选用。  相似文献   

20.
3种动脉穿刺法在换血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颞浅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穿刺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中的效果。方法将42例需换血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颞浅动脉组、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各14例,比较3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换血前后血液生化指标、Sp02和换血后光疗时间。结果颞浅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桡动脉组(x^2值=6.30)和肱动脉组(x^2值=14.58),P〈0.05;肱动脉组和桡动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x^2值=2.49,P〉0.05);3组换血前、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血糖、SpO2及换血后光疗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选择颞浅动脉与外周静脉进行同步换血,可提高穿刺成功率,既可减少患儿痛苦又不影响换血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