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调查深圳市外来工的心理卫生需求,为开展心理卫生进社区提供依据和指导.方法 设计封闭式调查问卷,对深圳市宝安区的外来工心理卫生需求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外来工获得心理卫生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报刊杂志和电视,他们的心理卫生需求高达81.5%,并且60.0%曾经考虑过心理求助,但仅有5.0%真正寻求过心理服务.对于心理卫生服务,他们首选的方式是电话.结论 外来工心理卫生需求较大,对外来工提供心理卫生服务很有必要性;被外来工接受的心理卫生服务方式主要是电话、综合医院心理门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深圳市社区居民的心理卫生需求,为深人开展心理卫生进社区提供依据和指导. 方法 设计封闭式调查问卷,对深圳市福田区的社区居民心理卫生需求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对于心理卫生服务,社区居民首选的心理服务方式是社区(占47.5%),其次是电话(占41.3%),然后是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占27.5%),最不愿意的选择是精神病医院(占1.8%). 结论社区居民心理卫生需求较大,对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卫生服务很有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深圳市外来工对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需求,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外来工健康教育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我市食品及服务行业部分外来工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结果外来工卫生知识的来源主要是电视、报纸等媒体;被调查者希望通过电视(79.22%)、书刊(56.95%)、报纸(54.71%)获取相关卫生知识。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前3位的是食品卫生(72.65%)、日常生活卫生(63.53%)、传染病防治(42.60%)。结论对外来工开展健康教育应结合外来工的实际需要,根据不同职业、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选择不同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并通过最佳传播方式,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产妇心理状况及其对心理卫生保健服务的利用现状,为探索在社区开展产妇心理卫生服务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在广州市荔湾区随机抽取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各中心产妇心理卫生服务状况进行调查,随机抽取产后42天产妇进行产后抑郁、心理卫生服务问卷调查。结果:产妇抑郁阳性率34.5%。27.6%产妇曾有心理卫生服务需要,16.3%曾接受过某种形式心理卫生服务。产妇对心理卫生服务的主观需求与产妇的心理健康状况、职业、家庭经济状况、费用支付方式、生育准备、是否上孕妇学校有关。结论:产妇存在着较大的心理问题,但针对产妇的心理卫生服务缺乏,为了增加产妇对心理卫生服务的主动性,社区卫生保健工作者应考虑服务的价格因素,加大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将心理医生整合到初级保健机构,实现初级保健和心理关怀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调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城市居民对社区开展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情况和特点,以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深圳市宝安区420户居民及3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访谈式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区居民对开展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状况及目前实际情况等。结果25岁以下和26~40岁的人群对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量,分别占到35%和36%;认为需要心理卫生服务的居民占被调查居民数的86%。而社区医护人员数量基本上能满足增设心理卫生服务的需要,但缺乏必要的设施及相应的培训。结论社区开展心理卫生服务有较大发展前景,应引起广泛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绍兴市产妇心理卫生服务的利用现状,为有效开展社区产妇心理卫生服务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对绍兴市华舍街道社区产后42天的产妇,进行产后心理卫生服务和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该研究中,共计68例产妇在产后曾存在心理卫生服务需求,46例曾接受过某种形式的心理卫生服务;产妇的职业、费用支付方式、心理健康情况、生育思想准备等均是影响产妇心理卫生服务主观需求的重要因素.结论:目前绍兴市产妇心理卫生服务利用率低,产妇缺乏有效的接受心理服务途径,应进一步增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实现心理关怀和初级保健的结合,以保证产妇顺利度过产后转换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社区居民及外来工对疾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实际需求。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龙岗区社区居民和外来工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社区公众认为疾病防治知识需求前3位是传染病(41.81%)、免疫接种(39.22%)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0.60%),最希望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37.93%),最感兴趣的健康教育传播方式是免费宣传小册子(30.17%);外来工认为疾病防治知识需求前3位是传染病(26.56%)、劳动保护和职业病(23.96%)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9.79%);最希望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28.65%),最感兴趣的健康教育传播方式是免费宣传小册子(28.13%)。结论对不同对象提供疾病防治知识的内容和方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应有针对地开展健康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8.
孙琳  周洁  范苏芸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208-1210
目的:了解深圳市外来工对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的需求,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外来工健康教育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我市食品及服务行业部分外来工进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结果:外来工卫生知识的来源主要是电视、报纸等媒体;被调查者希望通过电视(79.22%)、书刊(56.95%)、报纸(54.71%)获取相关卫生知识。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前3位的是食品卫生(72.65%)、日常生活卫生(63.53%)、传染病防治(42.60%)。结论:对外来工开展健康教育应结合外来工的实际需要,根据不同职业、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选择不同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并通过最佳传播方式,以达到最佳健康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认知及行为现状,为制定学校心理卫生政策、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上海市浦东新区5所中学,对在校的1,30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305名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为79.46%,高中生知晓率高于初中生(P0.05)。中学生对校内心理卫生服务资源知晓率为67.82%,对校外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和心理热线电话号码的知晓率分别为25.36%和18.08%。有心理困扰的比例为35.17%,遇到心理困扰后寻求帮助的比例为21.23%。高中生对校内心理卫生服务资源知晓率以及心理困扰比例高于初中生(P0.05);高中生和初中生校外心理卫生服务资源知晓率和求助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学生求助方式以非专业求助为主。结论初中生和高中生心理健康认知及行为有差异。学校应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和需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拓展求助方式,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外来工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的现状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萧祖健  蔡文德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2):2323-2326
[目的]为了解深圳市外来人口对艾滋病的认知,行为和态度,探索外来工预防艾滋病的有效途径。[方法]随机抽取深圳市的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3个行业的480名基层外来务工人员,采用自行设计的匿名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自己填写。[结果]深圳市外来工的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较低;性安全知识缺乏;绝大多数外来工无法享受应有的医疗卫生服务。[结论]必须尽快制定出外来工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外来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控制艾滋病在外来工中间的流行。  相似文献   

11.
珠海市某社区农民工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农民工的身心健康状况,为开展农民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应用自编的《广东省农民工健康状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情感衡量表对农民工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农民工自我评价健康状况较差,只有51.3%的人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好或很好;农民工中身心疾病的平均患病率为16.8%。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SCL-90各因子均分除恐怖及精神病性因子外,都较常模低。情感类由低到高,SCL-90因子分均值呈递减的变化。26.2%的农民工有轻度痛苦水平的心理问题,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强迫症(14.3%)、人际敏感(12.5%)、偏执(12.3%)和睡眠障碍(9.5%)。4.7%农民工中有心理问题。结论本次调查显示,农民工的身心健康状况较好,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危害健康的行为及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必须加强健康教育,对不同心理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相应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2.
周娓  龚静 《中国健康教育》2012,(11):953-955
目的了解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及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整群抽样方法,采取现场集中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家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需求进行调查。结果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传播途径全部知晓率为58.2%,艾滋病“四免”政策全部知晓率仅为43.7%;不同文化程度和年龄的外来务工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不同;91.7%的人认为艾滋病相关知识教育有必要,对面对面的健康教育方式认可度为53.5%;愿意参加的健康服务中免费健康体检居首位,达85.8%,其次为健康教育活动,达58.8%,对社区医生提供的健康服务认可度为64.5%。结论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对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教育需求较大,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相关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结合有关健康服务活动,开展外来务工人员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成都市未婚流动人群性和生殖健康状况与需求调查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的:了解成都市未婚流动人群的性和生殖健康状况与需求。方法:以匿名问卷调查方式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效调查615人,未婚流动人群中有过性行为56.9%,16.72%至少有过一次人工流产;这组人群的性与避孕知识相对缺乏,而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较开放。2/3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社会向他们提供的性与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务不足。未婚流动人群更希望得到有关避孕方法及使用的信息与服务。结论:社会应关注流动人群的性和生殖健康状况与需求,向他们提供相关教育与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未婚外来女工生殖健康的需求和现状,探索有效的社区干预措施模式,从而提高其生殖健康水平。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1月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2个超过1 000名女工的工厂作为调查点,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工厂未婚外来女工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社区干预,对干预措施实施前后的2次调查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社区干预措施后,未婚外来女工的各项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均P<0.05),月经期性生活(从干预前的41.2%下降到干预后的5.2%)和人工流产(从干预前的32.9%下降到干预后的6.1%)等不安全性行为明显降低(均P<0.05),自我保健意识明显增强。结论绝大多数未婚外来女工生殖保健知识水平低,需要社区干预,通过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外来女工的生殖健康知识,对提高外来女工的生殖健康水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的实际需求,为开发材料与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参考。方法以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重庆、深圳、辽宁抽取农民工243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农民工平均年龄30.10岁,60.91%已婚,住集体宿舍的占57.61%;33.33%能完全答对艾滋病的传播与非传播途径;平时的休闲方式居于前三位的依次是:看电视(68.72%)、睡觉(55.14%)、看书报和杂志(49.79%);77.78%表示关注艾滋病知识,90.53%的工人认为外出务工了解并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与技能是必要的;他们最欢迎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是影视材料VCD/DVD光盘(62.69%),其次是科普知识读本(55.14%),第三是海报/知识挂图/宣传画(21.81%)。结论对农民工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应针对农民工的休闲方式与喜好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市外来务工女青年生殖健康现状及服务需求,为开展生殖保健综治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深圳外来务工青年生殖健康状况及友好服务模式探索”项目中抽取1172例2009年5月-2011年10月外来务工女青年资料进行分析,并为其中968例自愿体检者进行了妇科检查。调查对象年龄为20.8±2.3岁,已婚者比例为15.2%,有性行为者占45.4%;发现月经不调349例(29.8%)、痛经297例(25.3%)、宫颈炎261例(22.3%)、盆腔炎76例(6.5%)、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45例(3.8%)、滴虫性阴道炎32例(2.7%)、其它疾病3例(0.3%);性病17例(1.5%)。多因素分析显示:已婚、婚前有性行为史、月收入少、生殖健康知识缺乏、居住条件差(室内无洗浴设施等)、文化程度低和卫生习惯不良的女青年生殖系统患病的可能性增大。结论:外来务工女青年生殖健康水平低,完善外来务工人群医疗保障制度,开展生殖健康教育与保健服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外来男性生殖健康认知现况及服务需求,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建立最佳综合干预模式提供参考。方法:对中山市企业外来533名男性进行面访式问卷调查。结果:87.1%的男性渴望有规律性生活。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得分未婚男性(5.32±1.94)低于已婚男性(6.28±2.57)(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有无性伴侣、是否使用过避孕措施、有无导致性伴侣意外妊娠、是否愿意参加性与生殖健康宣教等影响调查男性的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得分。73.7%的男性没有在流入地获取过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与避孕咨询服务,94.52%愿意参加性与生殖健康宣教,尤其是生殖健康咨询。结论:男性流动人口性与生殖健康认知水平较低,希望获得具体的避孕节育和生育知识,接受个性化的性与生殖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调查深圳市宝安区劳务工对心理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开展劳务工心理卫生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自编心理卫生知识调查问卷,在深圳市宝安区劳务工中开展调查并进行分析。结果宝安区劳务工最熟知的3种精神障碍依次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焦虑症(88.8%、71.0%和43.6%);总体来讲,受教育程度越高,对精神障碍名称的认知程度越高(χ2=57.859,P〈0.001)。对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常见表现,学历越高,认知程度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99,P〈0.001;χ2=18.902,P〈0.001)。对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首选建议是精神科/心理科专科治疗(75.3%);然而知晓在该市或该区"到哪里看心理医生"的比例分别为15.2%和5.3%。结论有必要对劳务工群体(尤其是学历较低者)加强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相似文献   

19.
进城农民工公共卫生服务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进城农民工群体健康状况,农民工堪忧的健康状况间接地反映了其公共卫生服务获得的不足。公共卫生服务的社会性和“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理应涵盖农民工群体。面对目前进城农民工的公共卫生服务获得较少这一现实,政府应重视农民工公共卫生投入,切实依托公共卫生机构,配合社区,三方联动,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更好地保障他们的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