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腧穴配伍与单穴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a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TEAS)对普外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u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12月衢州市中医医院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患者204例,采用盲法随机分为内关穴和足三里刺激组(S组)、内关穴组(N组)、足三里穴组(Z组)、空白对照组(K组),每组51例。S组、N组、Z组在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手术结束经双侧穴位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K组手术前30 min至手术结束,仅在双侧内关穴和足三里粘贴电极片,不予刺激。观察所有纳入患者术后30 min、2 h、6 h、24 h的PONV发生率,术后24 h内PONV分级情况以及各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检测刺激前和术毕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多巴胺、胃泌素的水平;记录患者苏醒期其他并发症及止吐药物使用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以“气机升降”理论为组方选穴原则的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治疗作用,探讨TEAS对患者自主神经和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4例择期行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双穴组、多穴组,每组68例。多穴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 TEAS足三里、天突、膻中、中脘、太冲、内关至术毕,双穴组仅TEAS足三里、内关,对照组不采取任何电刺激。对比3组患者的术后腹胀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和恶心呕吐情况;采用十二导联心电图监测心率变异性,监测低频功率/高频功率比值(LF/HF)、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以评价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结果:术后6、24 h,多穴组和双穴组患者腹胀及恶心呕吐情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且多穴组优于双穴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多穴组和双穴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且多穴组优于双穴组(P<0.05)。术后1、2 d,多穴组和双穴组患者L...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防治甲状腺手术术后咽喉痛(POS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分级Ⅰ~Ⅱ级的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TEAS组各60例,2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TEAS组麻醉诱导前30 min至术毕于双侧合谷和内关使用TEAS进行干预,对照组以相同装置置于双侧合谷和内关但不做电刺激,分别记录2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拔管后1、6、12、24 h POST发生率和严重程度,24 h内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术后24 h手术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TEAS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拔管后各时点POST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内PONV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手术切口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术中进行TEAS干预可有效降低POST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血清中S100-β和NSE的含量以及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共选取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6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组患者不做经皮穴位电刺激,E组患者麻醉诱导前30min选取内关、足三里2个穴位对进行电刺激并持续至术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血清学指标NSE和S100-β水平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结果:与N组相比,E组NSE和S100-β水平(P0.05)以及POCD的发生率均较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内关、足三里穴可降低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针药复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和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择期行LC患者39例,随机分成针药复合麻醉组(针药组)和全麻组。针药组先行电针刺激1~30 min,穴取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然后行全身麻醉,电针刺激至手术结束;全麻组单纯行全身麻醉。分别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术后2 h、术后第1、3天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 h两组总T淋巴细胞(CD+3)、抑制T淋巴细胞(CD+8)较麻醉诱导前降低(均P<0.05);全麻组辅助T淋巴细胞(CD+4)显著降低(P<0.05),针药组CD+4无显著改变,CD+4 /CD+8显著上升(P<0.05)。术后第3天针麻组TNF-α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针麻组患者术后恶心例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对LC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低。  相似文献   

6.
Gu CY  Shen LR  Ding YH  Lou Y  Wu HG  Shi Z  Ma XP 《中国针灸》2011,31(3):236-240
目的:比较针药复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围术期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选取择期行LC患者39例,随机分成针药复合麻醉组(针药组)和全麻组.针药组先行电针刺激15~30min,穴取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然后行全身麻醉,电针刺激至手术结束;全麻组单纯行全身麻醉.分别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术后2h、术后第1,3天T淋巴细胞亚群、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h两组总T淋巴细胞(CD3+)、抑制T淋巴细胞(CD,)较麻醉诱导前降低(均P<0.05).全麻组辅助T淋巴细胞(CD4+)显著降低(P<0.05),针药组CD4+无显著改变,CD4+/CD8+显著上升(P<0.05).术后第3天针药组TNF-α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显著降低(P<0.05).针药组患者术后恶心例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结论:针药复合麻醉对LC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防治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并发症的效果以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择期LC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TEAS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全身麻醉,TEAS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术前选取双侧合谷加内关穴和足三里加三阴交穴行穴位刺激,刺激频率为2/100Hz,刺激时间为术前30min,术中自麻醉诱导开始至手术结束。TEAS组于电刺激前、术后24h两个时点抽取静脉血,对照组于麻醉前以及术后24h两个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浆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等变化,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观察两组患者术后24h肩背痛的发生率和程度,和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止痛药使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患者VA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和术后止痛药使用量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术后肩背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与术前比较,术后24h IL-6明显增加,IL-10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术后24h IL-6明显降低,IL-10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在LC手术中具有降低术后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TSES)对腹腔镜胆囊摘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tectomy,LC)全麻复苏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ASAI~II全麻下实施腹腔镜胆囊摘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全麻诱导前刺激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穴30 min;对照组患者在穴位上贴电极片,不做电刺激。观察记录拔管前5 min(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5 min(T3)、10 min(T4)、15min(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在5个时点采集颈内静脉血6 m L,检测血浆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和皮质醇(Cor)浓度;观察记录唤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呛咳躁动的发生率,及术后24 h内头晕、寒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拔管前5 min比较,对照组患者MAP、HR及血浆E、NE、TN浓度在T2、T3、T4、T5时点均上升(P0.05);实验组在上述时间点均上升幅度较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唤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时躁动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拔管时呛咳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内头晕、寒战的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全麻复苏期可出现剧烈的应激反应,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此反应具有抑制作用,且减少术后24 h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比较针刺足三里单穴与针刺足三里、上巨虚及内关多穴对全麻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7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单穴针刺组(23例)和多穴针刺组(24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术前30 min,单穴针刺组给予电针双侧足三里,频率为10 Hz,电流强度为5 mA,持续刺激30 min;手术结束后4、22、34、46 h各行针刺治疗1次。多穴针刺组给予电针双侧足三里、上巨虚和内关,电针参数和时程长度同单穴针刺组。记录分析3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腹胀及恶心呕吐发生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穴针刺组和多穴针刺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及排便时间均明显缩短(P0.01,P0.05,P0.001),术后24 h腹胀和恶心呕吐的发生频数均明显降低(P0.05)。单穴针刺组和多穴针刺组患者在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术后腹胀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等各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穴针刺与多穴针刺均可促进全麻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且单穴针刺与多穴针刺对患者术后的胃肠功能恢复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在全身麻醉中的辅助镇痛效应,初步探讨其镇痛机制。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全麻组)、TEAS复合全身麻醉组(TEAS+全麻组),每组30例。全麻组用异丙酚复合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胺进行诱导插管;术中异丙酚靶浓度为(3.0±0.5)μg/mL,瑞芬太尼恒速输注(22±5)mL/h,顺式阿曲库胺间断静脉注射。TEAS+全麻组选用疏密波(2 Hz/100 Hz)TEAS患侧合谷配劳宫穴、内关配外关穴30 min,再行气管内插管全麻。记录两组TEAS前、麻醉诱导后及插管后1 min各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并记录麻醉药物的使用量,观察手术结束后病人苏醒质量、气管拔管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放射免疫法测定TEAS前、TEAS 30 min、切皮后5 min、术毕各时间点血浆中β-内啡呔(-βEP)的含量。结果: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时,TEAS+全麻组的MAP平稳,优于单纯全麻组(P0.05)。TEAS+全麻可明显减少镇痛药用量,缩短病人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TEAS+全麻组TEAS 30 min、切皮后5 min及术毕的-βEP水平与单纯全麻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结论:在乳腺癌手术麻醉中,TEAS可强化单纯全麻的镇痛效应,其机制可能与血浆中-βEP的升高有关,是一种较为优良的麻醉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麻醉用药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进行经蝶入路垂体瘤切除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假穴位组(S组)以及对照组(C组),每组30例.T组行经皮穴位电刺激,穴取合谷、外关、金门、太冲、足三里、丘墟;S组在非穴处行经皮电刺激;C组取穴同T组,只在相关穴位贴皮肤自粘电极,不通电.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3组患者均在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诱导下行气管插管,术中应用异丙酚、瑞芬太尼维持至手术结束,记录各时间点血压、心率、脑电双频指数(BIS)值、麻醉用药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各组均能够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T组在插管后1 min、拔管及定向力恢复时的平均动脉压小于其余两组(均P<0.05).T组术中暴露鞍区和取瘤阶段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较其余两组低(均P<0.05),术后定向力恢复时异丙酚效应室浓度较其余两组低(均P<0.05).术后24 h内C组2例发生恶心呕吐,其余各组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提高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的稳定程度,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提高麻醉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扶突等不同穴位辅助药物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病人的效果,探索针麻选择的最佳刺激方法和穴位。方法:216例美国麻醉师协会Ⅰ-Ⅱ级的择期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局麻组、扶突组、内关加合谷组、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阳陵泉组、非经非穴组。所有病人术前均静脉注射咪哒唑伦、芬太尼,局麻组切口局部多次给予利多卡因。除经皮电刺激组外,电针刺激上述各穴或穴组或非穴位(2Hz/100Hz,电流强度为病人感觉阈值的两倍,电针刺激20min后开始手术,至手术结束停止)。比较6组麻醉前(T 0)、切皮时(T 1)、游离皮瓣(T 2)、牵开颈前肌(T 3)、处理甲状腺上极(T 4)、处理甲状腺下极(T 5)和切除甲状腺时(T 6)等几个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视觉模拟量尺评分(VAS,疼痛程度)和术中辅助用药的剂量。结果:与非经非穴组比较,扶突组和内关加合谷组T 1、T 4时点,及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T 1、T 5、T 6时点的VAS评分降低(P0.05)。与局麻组比较,扶突组和内关加合谷组T 2、T 3、T 5、T 6时点,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T 3、T 5、T 6时点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扶突组及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芬太尼使用量,以及扶突组、内关加合谷组及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利多卡因使用量均显著少于局麻组及非经非穴组(P0.05)。扶突组T 2、T 3、T 4、T 6时点,内关加合谷组T 3、T 4时点,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T 3、T 4、T 6时点MAP的水平,以及扶突组T 4、T 5、T 6时点,内关加合谷经皮电刺激组T 5、T 6时点HR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局麻组(P0.05)。结论:电针扶突和内关加合谷及经皮电刺激内关加合谷辅助麻醉药对甲状腺手术病人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可减少局麻药用量,抑制血压和心率的增加,与阳陵泉及非经非穴电针比较,具有相对特异性,可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寒战治疗效果。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的80例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辅助麻醉组(T组)和单纯麻醉组(P组)。两组均采用连续腰麻方式进行麻醉,蛛网膜下腔给予0.75盐酸罗哌卡因2mL,控制麻醉阻滞平面高度T10~T8。T组在麻醉前进行穴位电刺激15min,以双侧合谷-曲池、三阴交-足三里穴位配对,波形采用疏密波,刺激频率2Hz/15Hz,强度以患者最大耐受为限。于未麻醉及穴位刺激前(T0)、麻醉成功手术前(T1)、手术开始后(T2)和手术结束(T3)时,分别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和寒战程度。结果:T组寒战发生率低于P组(P 0.05)。T组于T1、T2、T3时间段内比P组寒战发生程度更轻(P 0.05)。T组HR于T1、T2相比于P组变化较小(P 0.05)。两组SPO2变化无差异(P 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降低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寒战的发生,并能减轻麻醉手术对心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处理对全身麻醉围拔管期应激反应的调控作用。 方法 将60例择期行乳房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按入院次序编号,凡偶数组为治疗组,奇数组为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行全麻前电针刺激患侧合谷、内关穴20 min,术中刺激双侧合谷、内关、尺泽、列缺,于手术结束前30 min停止刺激尺泽、列缺,开始刺激气舍、水突穴。观察围拔管期心率、血压及血中儿茶酚胺和皮质醇浓度的变化及气道反应。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麻醉方法两组相同。 结果 两组在拔管后心率、血压、血浆儿茶酚胺及皮质醇浓度均较本组手术结束时升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围拔管期血浆儿茶酚胺浓度、皮质醇浓度、心率、血压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气道不良反应也轻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痛觉过敏的防治作用。方法:将2012年8月—2013年2月就诊于本院乳腺外科,在全麻下行乳腺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治疗组患者麻醉诱导前30 min选取内关、合谷、梁丘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持续至手术结束,设定电刺激频率为2 Hz、连续波,以患者耐受程度适当调节电流强度,连续刺激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在相应穴位放置电极但不接通电源。两组患者术中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静脉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2μg/(kg·min),调节吸入七氟烷浓度以调整麻醉深度。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全麻复苏后1 h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术后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评分)、评估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麻醉复苏后1 h心率、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脉搏氧饱和度差别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全麻复苏后1 h和5 h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全麻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显著降低瑞芬太尼全麻术后痛觉过敏的发生率,减轻麻醉复苏期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全麻恢复期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合谷足三里对开胸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择期开胸者42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E组)和对照组(C组).E组在麻醉诱导前30min开始经皮电刺激两侧合谷、足三里.分别观察术后并发症肺不张、肺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等发生率、ICU留观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时仍需氧疗病例数、30天死亡率等预后情况.结果:E组患者术后肺不张、肺炎及术后并发症总例数较C组有下降趋势,预后情况中ICUl留观时间、住院时间也有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电刺激合谷足三里穴位有降低术后并发症及改善预后的趋势,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Dex)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妇科腹腔镜手术镇痛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均分为Dex联合TEAS组(DT组)、Dex组(D组)、空白组(C组)。DT组诱导前10 min选取足三里、梁丘穴,诱导前30 min对DT组行经皮穴位电刺激至术毕,D组静脉泵注Dex,C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比较术后6、12、24 h三组患者VAS评分,若VAS评分5分,给予曲马多1 mg/kg,记录24 h内使用例数。比较24 h BC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6、12、24 h时,DT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D组和C组(P0.05),术后6h时D组VAS评分低于C组(P0.05),C组9例患者使用曲马多,D组2例,DT组0例(P0.05)。DT组BCS评分4分例数明显高于D组和C组(P0.05)。与D组、DT组相比,C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 Dex联合TEAS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比Dex辅助全麻或单纯全麻镇痛效果好,舒适度高,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七氟烷吸入全麻麻醉维持期及其恢复期的影响。方法择期进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加七氟烷复合麻醉组(T组,n=40)和七氟烷吸入全麻组(S组,n=40)。在麻醉诱导开始前,选择开颅侧穴位,合谷连外关,金门连太冲,足三里连丘墟,相应穴位贴上皮肤自粘电极,连接穴位神经刺激仪,频率2/100 Hz。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S组患者在上述相应穴位上贴上导线,不进行行针和电刺激。两组患者在异丙酚2 mg/kg、枸橼酸舒芬太尼0.3 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下行气管插管,吸入2%七氟烷维持麻醉,术毕停止吸入七氟烷。记录各时间点七氟烷呼气末浓度、最小肺泡气浓度(MAC)、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麻醉恢复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七氟烷呼气末浓度和MAC,T组在开颅期、颅内期(颅内操作10 min、20 min、30 min)各时间点所需七氟烷呼出浓度均显著低于S组(P<0.05),节省七氟烷用量10.37%。两组都能够维持BIS值在40~60之间。T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明显小于S组(P<0.01)。T组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S组。结论对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七氟烷麻醉,可明显减少七氟烷用量,并能够显著缩短麻醉恢复时间,提高麻醉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9.
王志明  鲍杨  祝义军  李淑芸 《河北中医》2023,(9):1549-1552+1556
目的 观察内关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日间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预防效果及对应激反应指标、血清5-羟色胺(5-HT)、胃动素(MTL)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老年日间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均行全身麻醉、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和盐酸阿扎司琼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60例予假刺激,治疗组60例予内关经皮穴位电刺激。比较2组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30 min(T1)、手术结束时(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5 min(T4)、拔管后10 min(T5)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应激反应指标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比较2组术后1、6、12、24 h PONV发生率、恶心程度语言描述(NVDS)评分;比较2组术前、术后24 h血清5-HT、MTL水平;比较2组术后24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度(BCS)评分;比较2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T1、T2...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对全麻肛肠手术患者机体镇痛物质及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相关调节作用。方法:将拟肛瘘、痔疮手术患者156例随机分为3组,最终146例纳入分析。Ⅰ组48例,施以常规静脉全麻;Ⅱ组50例,常规静脉全麻联合穴位经皮电刺激,穴取内关、神门、上髎、次髎;Ⅲ组48例,常规静脉全麻联合穴位经皮电刺激,穴取上髎、次髎,电刺激一直持续到手术结束。手术前0.5 h及手术后1 h内分别采集患者唾液,检测反映机体疼痛调节及神经免疫内分泌指标opiophin蛋白(OPI)、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唾液淀粉酶(sAA)、皮质醇(Co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对术后1h疼痛程度进行观察。结果:Ⅱ组OPI手术后高于手术前(P0.05),Ⅱ组OPI组内差值明显高于Ⅰ组、Ⅲ组(均P0.05)。Ⅰ组SIgA手术后高于手术前(P0.05),Ⅱ组SIgA、sAA、Cor组内差值明显低于Ⅰ组(P0.05,P0.01),而TNF-α手术前后及其组内差值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Ⅱ组、Ⅲ组术后1 h疼痛程度明显低于I组(P0.05,P0.01)。结论:在全麻肛肠手术中,穴位经皮电刺激可有效促进体内镇痛物质的释放,缓解术中应激水平,达到麻醉镇痛效应。局部取穴辅以内关、神门整体取穴疗效优于单纯局部取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