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动脉高压(PH)属于肺循环疾病,是由多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引起的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加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病理生理综合征。PH的病理特征是肺血管收缩、肺血管壁重塑和原位血栓形成导致了肺血管阻力的增加。PH可由多种心、肺或肺血管本身的疾病引起,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主要特征,可导致右心负荷增大,右心功能不全,肺血流减少,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近年来,由于在PH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药物治疗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将1996年以来PH疾病的药物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指由多种异源性疾病(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所致肺血管结构或功能改变,引起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升高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继而发展成右心衰竭甚至死亡。近年来PH领域诊断及治疗策略不断更新,国内外在不同领域发表了PH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为更好指导我国医师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肺动脉高压(PH)越来越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由于肺血管结构或功能改变,可导致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的升高,继而进展为右心衰竭甚至死亡。PH的诊断涉及多学科,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其治疗不规范也较普遍。这些年,我国在PH的临床诊治及研究领域均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其诊治及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种以进行性肺血管收缩、肺血管重构、右心室肥厚为特征,进而导致右心衰竭的疾病。目前治疗PH的方法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寻找新的治疗策略。近年来,有关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对PH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相继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重视,成为PH细胞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MSC的旁分泌机制被认为起到一个重要的治疗作用。从MSC中分离出的外泌体(exosomes,EXO)具有抑制肺血管重构的潜力,被认为是治疗PH的一种新的潜在治疗方法。本文就MSC外泌体在PH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做一综述,从而为MSC的EXO治疗PH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肺血管重构在肺动脉高压(PH)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展,生长因子在肺血管重构中的作用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由于PH动物模型造模方式多样,且效果各不相同。结合3种经典的PH动物模型,及最近研究的野百合碱联合单侧肺叶切除模型,对有关生长因子与肺血管重构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能为PH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一类恶性肺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肺血管持续收缩及重构,导致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增高,同时合并不同程度右心功能衰竭。超声心动图是疑诊PH首选无创筛查方法,右心导管检查是确诊PH的“金标准”。近10年,三大针对PH靶向治疗经典途径的药物: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前列环素类药物陆续上市,联合治疗策略也被临床医师认可,PH患者预后明显改善。此外,第四大类慢性血栓栓塞性PH患者通过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或经皮肺动脉球囊扩张术,部分患者甚至获得“治愈”。随着PH研究机制的进展,不同作用途径的靶向药物陆续上市,越来越多不同专业的医生投入到肺血管疾病的诊治及研究工作中,推动PH领域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地那非柠檬酸盐在治疗儿童肺循环高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循环高压(PH)以肺血管阻力的进行性增高和预后差为特征,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假设是肺动脉中层增生及内皮功能紊乱打破了血管中扩张物质和收缩物质的分泌平衡造成的,如NO和前列环素等扩张因子的分泌降低,而内皮素 1等血管收缩因子的过度表达。目前PH的治疗方法包括传统的支持疗法和靶向内皮功能异常的药理学治疗。NO和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可以通过提高细胞内环鸟苷酸(cGMP)浓度来诱导肺血管舒张。西地那非柠檬酸盐是一种高选择性的PDE-5抑制剂。最近研究提示,西地那非柠檬酸盐有望成为一种治疗PH的药物。其给药方式简单有效,全身副作用极低。尽管从PH患儿的应用报道来看,该药极有前途,但其仍是一个实验药物,需要大规模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评价其安全性、疗效,以及儿童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8.
胡志玲  包明威 《医学研究杂志》2023,52(3):170-173,86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因其起病隐匿、病因众多、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临床预后差,有“心血管疾病癌症”之称。PH以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肺血管重构为特征,继而进展为呼吸衰竭、右心衰竭(right ventricular failure,RVF)甚至死亡。目前PH主要采用针对内皮素、一氧化氮和环前列腺素途径的药物进行靶向治疗,即使采用双联药物治疗,PH患者5年生存率仍仅有61%,还存在药物治疗无效的PH。因此,非药物治疗成为PH患者的新选择。本文结合PH的诊疗指南,对非药物治疗PH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肺动脉高压(PH)是肺血管阻力持续增加最终导致右心室肥大和心力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病理改变主要以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为主。目前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确。肺血管内皮细胞作为血管壁与血流直接接触的第一层屏障,其功能受损是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始动因素”之一。除了通过合成和释放血管活性物质来调节血管张力外,内皮细胞还可以对体液、神经以及血流动力学刺激作出反应,影响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本综述将从细胞因子、流体剪切应力改变和细胞能量代谢方面探讨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王震 《疑难病杂志》2009,8(6):358-359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以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循环压力升高为特征的慢性疾病,过去对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了解较少,治疗多采用降低体循环高压的药物,不良反应多,疗效差,绝大多数患者疗效不满意,预后险恶。为改变传统治疗模式,笔者现总结伐地那非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肺高血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 症,尤以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最为常见,多呈进行性发展且预后不良,最终可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 PH是ESRD患者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对该类患者应予以重视,以便早期发现、预防及治疗。 ESRD患者PH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肺血管阻力、肺血流量及肺小动脉楔压的增加有关,慢性缺氧、血管钙 化、炎症等危险因素的存在促进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内质网腔内蛋白折叠平衡在维持细胞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多种刺激可破坏内质网腔内蛋白折叠平衡,引发内质网应激。内质网应激与肺动脉高压(PH)发生发展关系密切。PH的主要病因是肺血管重构引起肺动脉腔隙狭窄,肺血管重构过程涉及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肺动脉内皮细胞、炎症细胞、循环免疫细胞等多种细胞的病理改变。本文主要阐述内质网应激对PH肺血管重构时血管细胞功能的影响,为理解PH肺血管重构机制及寻找新的PH治疗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肺动脉高压(PH)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一种常见合并症,它被广泛认为是影响COPD患者临床症状、发病率、病死率及预后的独立因素。这一观点激励人们对COPD相关PH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新的治疗方案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完善相关实验室及临床检查对该病的及早发现、诊断及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意义。只有对COPD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筛选出PH人群,才能制订出明确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就COPD相关PH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相关诊断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肺动脉高压(PH)是一类肺动脉压力超过一定限值的肺血管疾病,能够导致右心衰竭,甚至死亡,同时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然而,PH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还没有完全阐明,但部分因素已被证实,如血管活性物质的失衡、免疫炎性反应、基因突变、非编码RNA等.该文主要通过查阅近5年的PH相关文献,对其发病机制作一...  相似文献   

15.
肺动脉高压是一类多病因导致肺血管重构、肺动脉阻力进行性增高的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错综复杂。近年研究发现,自噬作为真核生物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参与多种类型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和发展。自噬通过调节肺血管壁细胞的生存、凋亡以及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介质分泌等病理变化影响肺血管稳态。一些能调节自噬活性的药物对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自噬在肺动脉高压发生和发展中的调节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肺水肿(PE)、肺出血(PH)是多种危重疾病常见的临床危重现象,各科均可发生,尤多见于新生儿期。在败血症、肺部感染、硬肿症、新生儿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MRDS或ARDS)、窒息、呼吸衰竭等均可发生,死亡率极高。其发病机理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血管通渗性变化、凝血功能障碍、心功能不全、免疫机制、体内活性介质、自由基对肺或血管等损害有关。在近年国外及我院在国内首例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抢救NRDS及ARDS取得成功基础上,以及我院应用活血化瘀方法预防实验动物PE、PH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徐勇 《基层医学论坛》2005,9(12):1106-1106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PAH)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绝大多数为继发性,可由许多心肺和肺血管疾病引起,其中以继发性低氧肺动脉高压临床最为常见,也是造成肺心病的主要原因。由于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临床对于继发性低氧肺动脉高压无比较  相似文献   

18.
张明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3):1580-1582
肝肺综合征是发生于肝脏疾病和门脉高压的肺部并发症,以一组临床三联征为特征性表现,即:肝脏疾病、动脉低氧血症、肺内血管扩张,使肝病患者的病死率增高,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不十分清楚,病理生理改变很复杂,涉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包括内皮素1和氧化亚氮等,血管生成基因的多态性也参与发病,而且起病隐匿,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及治疗困难,近年有关肝肺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诊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血气分析、脉搏血氧饱和度、肺功能、肺部X线技术、对比增强超声心动描记术、肺灌注扫描、肺血管造影等方法已用于此病诊断,亚甲蓝、氧化亚氮等已经用于治疗,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肝移植仍然是治疗此病的根本性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是以肺血管显著重构及血管负荷进行性增大为特征的一类综合征,疾病进展常伴随右心室重构及肥厚,最终导致右心衰而致死亡。近年来,表观遗传机制特别是RNA甲基化的研究进展,揭示了表观遗传修饰与PH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为诊断和治疗PH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N6-甲基腺苷(m6A)、N7-甲基鸟苷(m7G)是真核细胞中最普遍和最丰富的内部转录后RNA修饰类型。本文主要对m6A甲基化修饰,m7G甲基化修饰在PH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张炼  胡芬芬  罗颖婉  许改香  佟红艳 《浙江医学》2022,44(21):2324-2336
目的分析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相关肺高压(PH)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治水平。方法收集2011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29例呼吸系统疾病相关PH患儿的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血气分析、胸部CT检查、心脏超声、心导管检查、基因检测、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岁患儿的病因分别为:间质性肺疾病(ILD)6例(40.0%),气道和肺发育异常5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4例。≥6岁患儿的病因分别为ILD11例(78.57%),支气管扩张症、BO、支气管哮喘各1例。ILD相关PH患儿共15例,9例针对原发病治疗而治愈,另外6例(中-重度)予靶向药物治疗,无不良反应发生,治愈1例,好转5例,无一例死亡。结论儿童肺部疾病相关PH在学龄儿童以ILD为主,学龄前儿童则以ILD、先天性肺发育异常以及BO多见。轻中度PH治疗原发病可缓解,中重度ILD相关PH,予靶向治疗降低肺动脉压力药物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