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不同证型和性别、年龄、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以期揭示该病中医证候的本质,指导临床实践。方法对75例RITP住院患者临床证型、性别、年龄、实验室指标进行回顾性调查,对所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气虚血瘀是RITP患者的主要证型,其次为阴虚证型。与其他证型患者相比,气虚血瘀型患者年龄大、病程长、病情严重。结论RITP中医治疗应重点针对气虚血瘀病机,基本治疗原则为益气活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对125例UAP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从而进一步阐明uAP证候分布特征。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和/A,冠脉CT检查确诊UAP患者。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信息采集以面访方式进行调查。结果:125例UAP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涵盖血瘀证、痰浊证、气滞证、寒凝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等7个证候;其中单证31例,占24.60%,以血瘀证为主,占51.61%,其次气虚证,占12.90%;两证组合64例,占51.20%,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48.88%,其次痰瘀互阻证,占14.06%;3证组合22例,占16.80%,以气虚血瘀痰浊证最多,占28.57%,其次为气虚血瘀气滞证,占23.81%;4证组合和5证组合少见,各占4.76%和2.38%;从两证到5证组合在气虚血瘀证的基础上以气虚一阴虚一气滞为组合变化轴线;气虚血瘀并见者51例,占总病例数的40.80%;虚实兼夹证71例,占总病例数的56.80%;结论:①125例UAP患者证候分布以虚实夹杂为主,以气虚血瘀并见最多,气虚血瘀为UAP患者主要病机;②从两证到5证UAP医证候组合在气虚血瘀基础上,以气虚-阴虚-气滞为组合变化轴线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方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双抗)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治疗组为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治疗的5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对照组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门诊服用双抗西药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00 mg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每日75 mg口服)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50例。治疗组在服用双抗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每日1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3个月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及血瘀证评分,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及6个月随访时消化道不良反应例数及积分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3个月后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评分降低(P0.05或P0.01);与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随访6个月时治疗组消化道不良反应积分增高(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3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评分降低(P0.05或P0.01),治疗3个月后、6个月随访时消化道不良反应积分减少(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方联合双抗西药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双抗西药所致的消化道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本院100例激素依赖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医证候规律及激素依赖与中医证候变化之间关系。方法:对2005年以来本院激素依赖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进行调查,应用公因子分析、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与样本聚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由临床专家根据聚类结果判别中医证型。结果:77%的病例为脾气虚证候,70%为肝阴虚证,66%为血瘀证,15%为肾阴虚证,12%为脾阳不足证,11%为肝郁气滞证和风湿袭表证,8%为肝阴虚化火证。结论:虚证类证候的演变规律和激素应用和减撤相关,实证类证候血瘀证比例高。最后聚类结果中都出现情绪低沉、善太息、乳房、两胁胀闷不适等症状,提示本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容易产生情绪波动过激,导致肝郁气滞的证候。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肺腺癌新发初诊患者的中医证型特征,为临床辨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制定《一般情况调査表》《肺癌临床证型调查表》的基础上,对门诊或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且不符合排除标准的肺腺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单一证候因素分析:60例肺腺癌新发初诊患者,以血瘀证(66.67%)、痰湿证(63.00%)、气虚证(56.67%)为最常见的证候因素.2.临床分期与证候因素:早期患者以痰湿证(68.75%)、血瘀证(43.75%)、气虚证(37.50%)为常见的单一证候因素;中晚期患者以血瘀证(75.0%)、气虚证(63.64%)、痰湿证(61.36%)为常见的单一证候因素.3.复合证候因素分析:早期肺腺癌患者提示气虚痰湿证(4/16例,25.0%)、痰湿血瘀证(3/16例,18.75%)出现率相对较高.中晚期病例,气虚(阳虚)痰湿兼气滞血瘀证(14/44例,31.82%)为最常见证型.结论:肺腺癌以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证为最常见的证候因素;中晚期肺癌以4种及以上单一证候组成的复合证候多见,表明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伴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中医证候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 对415例冠心病患者入院期间进行空腹肝胆超声检查,采集患者信息,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NAFLD患者发生率为53.73%.NAFLD组糖尿病合并症比例高于非NAFLD组.冠心病合并NAFLD证候分布依次为血瘀(140例,62.78%)、痰浊(92例,41.25%)、气虚(83例,37.21%)、气滞(54例,24.21%)、阳虚(52例,23.31%)、阴虚(37例,16.59%)、寒凝(18例,8.07%).冠心病合并NAFLD较不合并NAFLD者多见气滞证.组合证型中以气虚血瘀证最多,占12.55% (28/223).结论 冠心病合并NAFLD的基本证候是血瘀、痰浊、气虚,气滞是其重要证候.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探讨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中医临床证候特征,为中医药合理规范地治疗RITP提供思路。方法对75例RITP患者临床证候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患者症状、体征、舌脉的发生频率,并对发生频率在10%以上的症状或体征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气虚血瘀是RITP主要的证候类型,其代表症状为神疲乏力、气短、皮下紫斑、面唇紫黯、经血色黑有血块,代表舌脉为舌质黯淡、苔白,脉细弱或细涩;阴虚为其次的证候类型,代表症状为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代表舌脉为舌红少津、脉细数。结论气虚血瘀是RITP最主要中医证型,益气活血法为RITP最基本的中医治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痉挛性偏瘫的证候分布特点。方法 5个研究中心于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147例,给予现代康复或中医康复训练,评估入组时和入组21天时改良的Ashworth分级和证候积分,并对证候分布规律进行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47例患者中,痉挛程度有效改善71例,无效76例。治疗前患者以痰证、血瘀证、火热为主,同时夹杂气虚证候;经康复治疗后,痉挛程度改善有效组的患者转变为气虚证和血瘀证为主要证候,证候复杂程度减少;无效组中,患者仍以痰证和血瘀证为主,且证候组合较复杂。结论痰证和血瘀证是中风病偏瘫痉挛患者的重要病证基础,贯穿痉挛始终;随痉挛程度改善,证候由痰瘀、火热、气虚等多种复杂证候组合逐渐转变为气虚血瘀为主,证候复杂程度呈现出逐渐减轻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我院临床缺血性中风病例,探讨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特征及其相关性,为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制定统一表格,采集283例受试者一般情况、中医四诊信息资料,由课题组指派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人员,对已经入组的受试者,集中进行统一的证候评价,得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283例受试对象总体上以气虚证和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经聚类分析,结合各证候要素在受试者中所占比例,可见,脑梗死受试者的主要证候表现均为气虚血瘀证.受试者中表现为二证相兼和三证相兼的比例最高,一证独见的受试者中,以“气虚”和“血瘀”型最多;二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型最多,三证并见的,以“血瘀+气虚+痰湿”最多;四证并见的,以“内风+内火+血瘀+气虚”最多.由此可见,气虚、血瘀是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最常见的证候要素.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的证候表现,证候要素的组合复杂,出现频率以二证、三证组合为最多,多表现为气虚、血瘀的单独出现或相互组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介入治疗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ACS患者于介人治疗成功后24—48h内调查其病史、症状、体征及证候要素特点,利用冠心病中医临床科研共享系统进行数据录入和管理.应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5家医院480例介入治疗成功的ACS患者,其中血瘀占81.7%,痰浊偏寒占22.5%,痰浊偏热占18.3%,气虚占51.7%,阴虚占42.5%,阳虚占10.8%。证候要素组合情况显示:2个证候要素相兼占52.5%,3个证候要素相兼占23.3%,单证候要素占14.2%,4个证候要素占10.0%。其中血瘀与痰浊(包括偏寒与偏热)相兼占34.2%,血瘀与气虚相兼占44.2%,血瘀与阴虚相兼占32.5%.气虚与阴虚相兼占26.7%。结论介入治疗后ACS患者证候要素主要是血瘀、气虚,证候要素组合以2个证候要素组合最常见,其中以血瘀兼气虚组合最常见。  相似文献   

11.
傅凯丽  霍磊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7):110-113,121
目的:研究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后循环梗死中医证候学调查问卷对388例后循环梗死患者进行发病初期(3 d之内)、14 d、28 d、90 d 4个时间点的证候学调查,收集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证候要素、证候类型等,以得出其4个时间点的证候演变规律.结果:各阶段证候要素及主要证候的构成比较高的是:0 d,风痰瘀阻证;14 d,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28 d,痰浊内阻证、气虚血瘀证;90 d,气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转移概率矩阵得出的证候演变规律为:0~14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风痰瘀阻、痰浊内阻证;14~28 d,风痰瘀阻证可转变为痰浊内阻、气虚血瘀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气虚血瘀、肾精不足等证;28~90d,痰浊内阻证可转变为气血亏虚、痰浊内阻等证,气虚血瘀证可转变为肾精不足、气虚血瘀等证.结论:风痰瘀阻证为发病初期常见证候类型,气虚血瘀证自发病中期起为常见证候类型.即发病时实证多见,随着病情恢复虚实夹杂证、虚证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心病中医证候与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之间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对85例入选病例的辨证分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血瘀证和气虚证为冠心病主要证候,辨证为血瘀证和气虚证的患者更可能诊断为冠心病,具气虚血瘀证的患者同样更可能罹患冠心病.气虚证及气虚血瘀证冠状动脉病变类型以多支病变为主,提示气虚在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中起着重要作用.结论 气虚证和血瘀证是冠状动心病的主要证候,气虚血瘀为冠心病的基本病机;同时气虚贯穿本病始终,是本病发生发展及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衷敬柏 《北京中医》2008,(9):675-677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78例,采用证候要素辨证方法进行分析,运用频数统计及聚类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在178例ACS患者中共提取证候要素12个,其中血瘀、气虚、痰浊检出率最高,分别为94.94%、66.85%和57.30%。聚类结果示分为4类时,各类别是血瘀寒凝、气阴两虚痰瘀互阻、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分为5类时有痰热互结、血瘀痰浊、血瘀寒凝、气虚血瘀及痰瘀夹热,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内热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结论从本组病例提取ACS证候要素12个,以血瘀、气虚及痰浊为主,应证组合以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居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肺福康丸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将223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2例和对照组111例,两组均予以基础规范治疗,治疗组加服肺福康丸,分析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0 d、30 d后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情况。结果:治疗前,气虚、阴虚、痰凝、血瘀占全部证候信息的71.867%。治疗10 d后治疗组气虚、血瘀、阴虚、痰凝占全部证候信息的68.845%;对照组气虚、血瘀、阴虚、痰凝占全部证候信息的78.604%。治疗30 d后治疗组血瘀、气虚、痰凝、阴虚占全部证候信息的81.242%;对照组气虚、血瘀、痰凝、阴虚占全部证候信息的73.198%。结论:肺福康丸明显影响肺心病证候的演变。  相似文献   

15.
血仙冲剂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血仙冲剂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用血仙冲剂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2例,以强的松治疗的20例作对照,结果:血仙冲剂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总有效率为86.5%,与强的松的80%疗效相似(X^2=0.477,P〈0.05),且远期疗效较好,无毒,副作用,结论:血仙冲剂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安全,有效的制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气虚痰瘀证)患者进行单一证候要素分类,记录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及讨论心梗证候分布特点。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7年2月于心血管科住院治疗且辨证为气虚痰瘀证的心肌梗死患者共142例,进行单一证候要素分类(气虚证候组、痰浊证候组、血瘀证候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临床指标等资料,对其证型分布进行分析及讨论。结果 1)在对气虚痰瘀证心梗患者行证候要素分组中,符合气虚组辨证的占比为21.83%;痰浊组占比为55.63%;血瘀组占比为49.30%。2)3个证候要素组别之间性别、年龄的分布存在差异。气虚组与痰浊组的性别分布存在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气虚组的年龄构成相较于痰浊组存在显著差异(P0.01)。3)3个证候要素组脑钠肽(BNP)的对比结果可见,气虚组患者的BNP水平相比较于痰浊组(P=0.015)、血瘀组(P=0.041)的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个证候组间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血瘀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高于气虚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分析3个证候要素组别血脂的差异,其结果主要提示,气虚组患者LDL-C水平(P=0.034)、TC水平(P=0.03)低于痰浊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余组间对比差异基本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在气虚痰瘀证AMI患者中,急性期多以标实为主,故伴痰浊、血瘀证候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气虚组。而后随年龄增长,气虚证候表现趋于明显。2)BNP升高是支持气虚证候辨证的一个重要客观指标依据。3)血小板聚集率升高是支持血瘀证候辨证的一个重要客观指标依据。4)LDL-C、TC、TAG与痰浊证候组可能存在相关关系,仍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脉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按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230例和对照组100例,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Gensini积分来分析胸痹患者各中医证候的分布情况。结果:冠心病组中以气虚、血瘀、阴虚、痰湿、心虚及肾虚为主要证候,对照组中以气虚、阴虚、心虚及脾虚为主要证候。冠心病组不同组别中低积分组以气虚、血瘀、阴虚、心虚及肾虚为主要证候;而高积分组中以气虚、血瘀、阴虚、痰湿、心虚及肾虚为主要证候;其中血瘀、痰湿、阳虚及肾虚证候明显多于低积分组。结论:冠心病心绞痛中具有气虚、血瘀证候的病人比例最高,气虚血瘀型是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基本证型。  相似文献   

18.
17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证候要素应证组合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衷敬柏 《北京中医药》2008,27(9):675-677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方法 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78例,采用证候要素辨证方法进行分析,运用频数统计及聚类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在178例ACS患者中共提取证候要素12个,其中血瘀、气虚、痰浊检出率最高,分别为94.94%、66.85%和57.30%.聚类结果示分为4类时,各类别是血瘀寒凝、气阴两虚痰瘀互阻、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分为5类时有痰热互结、血瘀痰浊、血瘀寒凝、气虚血瘀及痰瘀夹热,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内热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结论 从本组病例提取ACS证候要素12个,以血瘀、气虚及痰浊为主,应证组合以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居多.  相似文献   

19.
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候临床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慢性脑缺血患者中医证候及临床相关情况,为今后辨证论治提供临床研究依据。方法选择慢性脑缺血患者259例,将临床证候归纳为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肝阳证、肾虚证5个基本证候进行中医积分评定,同时对基础疾病、年龄、病程进行相应分析。结果慢性脑缺血患者60岁以上居多,年龄越大、病程越长者,气虚证、血瘀证和肾虚证占的比率越高,气虚证和肾虚证患者年龄、病程均长于其他证候患者;气虚证多见于冠心病患者,血瘀证多见于冠心病和糖尿病患者,痰浊证多见于糖尿病和高血脂症患者,肝阳证多见于高血压病患者,肾虚证虽以高血压病和冠心病为主,但均见于各种基础疾病患者;慢性脑缺血证候分布频率以气虚证所占比例最多,其次为肾虚证、血瘀证、痰浊证、肝阳证;慢性脑缺血可出现2种证候、3种证候、4种证候及4种以上证候等多种类型,其中2种证候组合最多131例(50.57%),3种组合97例(37.46%),4种组合27例(10.43%),4种以上组合仅4例(1.54%)。结论气虚证、血瘀证、痰浊证、肝阳证、肾虚证5种证候基本概括了慢性脑缺血患者的证候,以气虚证、肾虚证、痰浊证为多见,并与年龄和基础疾病相关。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中医证候分布与转变情况,初步揭示肝癌患者手术前后的中医证候变化特点,为手术后肝癌的辨证论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肝癌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证候进行采集。结果:(1)基本证候分布变化结果:手术后血瘀证、气虚证变化最大,血瘀证较手术前减少6.3%,气虚证较手术前增加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证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基本证候量化评分结果:手术后气虚证增多,气虚证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证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癌患者手术前后均呈现血瘀和气虚的症状,因此需重视活血化瘀、健脾益气,但术后血瘀证有所减少,气虚证增多,应该对活血化瘀和健脾益气力度有所调整;肝癌术后中医治疗应更重视健脾益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