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风病机多本虚标实。风、痰、风痰相合均为中风的重要病理因素,现代医学对风、痰、风痰相合也作了大量研究,风痰相搏发病在中风病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风痰相搏为主的病机出发探讨中风发病机理,认为风痰相搏致病率高,为最重要病理,化痰熄风的治疗原则应贯穿本病治疗的始终。全面发掘整理研究中医风痰证治,对中风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类中风概念演变史、类中风新概念的提出、类中风病诊断方案、类中风西医研究概况、类中风辨证论治等五个方面论述类中风概念与证治研究。认为类中风概念因与后世中风病概念一致 ,随着中风病概念的规范化进展 ,最终被中风病的概念完全代替。指出 ,在中风病的发展史上 ,类中风病因、疾病的概念都经历了提出、发展、演变、被新概念代替的过程 ,而又不同程度推动了中风病研究的深入。其中 ,风眩为本虚标实证 ,以平肝熄风、活血祛痰为主。风痱主病在肝肾 ,涉及心、脾 ,治宜熄风开窍、祛痰通络。风痹由气虚血虚 ,痰瘀痹阻脉络所致 ,治宜平肝熄风、通达脉络。风癔 ,主病在脾者为气虚痰盛兼有内风 ,属风痰闭阻清窍 ,阻滞舌本脉络。其中 ,风痰阻络者 ,治宜祛风除痰 ,宣窍活络 ;肾虚精亏者 ,治宜滋阴益髓 ,补肾利窍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痰瘀痹阻证治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101例中风病痰瘀痹阻证的分析,认为该证候可见于中风病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当辨痰瘀之有无与主次,而治痰治瘀须重调气。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演变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揭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影响疾病演变的主证,探寻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调查的方法,对发病72 h内入院患者进行自入院当天至发病14 d的连续动态采集临床信息,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结果]缺血性中风病起病24 h内,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与痰证相关;痰证与风证、火热证相关;至发病48 h时,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主要与痰证和气虚证相关;痰证与火热证、气虚证相关,气虚证与风证、痰证、血瘀证均相关;而至发病72 h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与痰证、气虚证和火证均相关.[结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是风、火挟痰上犯清窍,壅滞脉络,气虚血瘀,气不化津则痰凝,痰瘀互结,致气虚益甚,使疾病不断恶化;或痰郁化热,痰热互结,上蔽神明,阻塞脑府脉络,而加重神机受损.  相似文献   

5.
王晓灵 《光明中医》2011,26(9):1901-1902
目的探讨中风病的临床证候多元化与护理对策。方法从中风病发病后3个观察期进行辨证量化诊断调查,对不同的观察期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第1观察期以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及阴虚风动证多见,阳类证为主及阴阳证并见;第2观察期以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为主;第3观察期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为主,阴类证居多,所占比例较大。结论中风病临床证侯多元化,在不同的阶段采取针对性护理,可使中医护理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类中风概念演变史、类中风新概念的提出、类中风病诊断方案、类中风西医研究概况、类中风辨证论治等五个方面论述类中风概念与证治研究。认为类中风概念因与后世中风病概念一致,随着中风病概念的规范化进展,最终被中风病的概念完全代替。指出,在中风病的发展史上,类中风病因、疾病的概念都经历了提出、发展、演变、被新概念代替的过程,而又不同程度推动了中风病研究的深入。其中,风眩为本虚标实证,以平肝熄风、活血祛痰为主。风痱主病在肝肾,涉及心、脾,治宜熄风开窍、祛痰通络。风痹由气虚血虚,痰瘀痹阻脉络所致,宜平肝熄风、通达脉络。风癔,主病在脾者为气虚痰盛兼有内风,属风痰闭阻清窍、阻滞舌本脉络。其中,风痰阻络者,治宜祛风除痰,宣窍活络;肾虚精亏者,治宜滋阴益髓,补肾利窍。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体质与MMP-9,IL-6,MTHFR基因多态性之间相互关系,对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从体质、证候与MMP-9,IL-6,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进行分析。采集缺血性中风病患者的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61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中风痰瘀阻证患者出现频率最高,共30例;痰湿质是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易发体质,共20例;体质与证候对应关系分析显示:气虚体质患者发病后倾向表现为气虚血瘀证;痰湿体质和平和体质患者发病后倾向表现为风痰瘀阻证;证候与MMP-9,IL-6关系: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患者MMP-9,IL-6分布经Z检验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气虚血瘀证患者MMP-9水平明显高于风痰瘀阻证患者;风痰瘀阻证患者IL-6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血瘀证患者;证候、体质与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61个样本中,共检测到杂合突变34例;纯和突变15例;无突变12例,该基因位点突变率是未突变患者的4.08倍;痰湿质患者发病后其MTHFR C677T基因型倾向于表现为CT基因型;风痰瘀阻证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TT基因型;阴虚动风证患者发病后易发生杂和突变,表现为CT基因型。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与体质关系分析显示,痰湿质、平和质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风痰瘀阻证;气虚质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气虚血瘀证。提示发病前如对于偏颇体质进行调理,或许对预防缺血性中风病有一定效果;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与MMP-9,IL-6关系分析显示,风痰瘀阻证与IL-6水平具有相关性,气虚血瘀证与MMP-9水平具有相关性。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证候与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分析显示,TT基因型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风痰瘀阻证,CT基因型患者发病后易表现为阴虚动风证;从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体质与MTHFR基因多态性关系分析显示,CT基因型患者易表现为痰湿质。为更深入地认识缺血性中风病病机提供依据,为临床治疗与预防提供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8.
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中医证候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岭南地区中风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近10年岭南地区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梳理,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分析证候分布的规律。结果证候病例频次由高至低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阴虚风动证;依证候频次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阴虚风动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证素的病例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证、痰证、气虚证、风证、热证、阴虚证、火证、阳亢证、血虚证、阳虚证;证素频次由高到低依次为瘀证、痰证、气虚证、风证、热证、阴虚证、阳亢证、火证、阳虚证、血虚证。结论岭南地区近10年中风病常见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为主;证素以瘀证、气虚证、痰证为主,其中痰证是岭南地区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证素。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和中脏腑证候要素的动态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证候要素及组合动态演变与急性中风病病情轻重、演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发病72h内入院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患者进行证候的动态多时点回顾性评价。结果:风、火、痰、瘀为中风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在中风病始发态风象突出,中经络兼瘀、中脏腑兼痰兼火3d~7d之内达到高峰。风证在3d~7d、痰火证在7d~14d逐渐减少。第7~14天痰瘀证为主,中经络者瘀证明显。结论: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组合及演变与疾病严重程度及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急性期治疗关系到病情的转化和预后,因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现就近10年中风病急性期的中医证治研究近况综述如下。1病机及治法研究近年来对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机、治法研究颇多。普遍认为,此期患者多为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虚损证候较少显现。标实为风、火、痰、瘀、滞,本虚为气虚、阴虚,但具体认识则各有侧重。许氏等犤1犦认为中风病急性期一般以风痰上扰、痰热腑实多见,其中尤以痰湿为主,故治疗宜以除痰为主。崔氏等犤2犦认为颅脑水瘀是中风病急性期的主要病理改变,气机是否逆乱是决定本病病情转化的主要环节,因此中风病急性期治疗应…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重点阐述朱丹溪的"痰证"理论,探讨其从痰诊治中风病的临床应用。朱丹溪汲取百家特长新创"痰门",《丹溪心法》详细地记载了"痰证"理论。朱丹溪强调,"百病中多兼有痰者",对痰成因、辨治提出了新的见解,将"血虚有痰"作为中风病的辨治关键。主张中风病"治痰为先,次养血活血",并提倡"左右细分辨治""因人施治""虚实兼顾,轻重制宜""症法合参"等治法及方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患者与MMP-2表达的相关性,探讨MMP-2与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是否存在相关性,其相关性研究能否形成微观辨证的依据。方法:筛选发病7天内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缺血性中风痰热证患者45名,非痰热证44名,由脑病科医师使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证的量化诊断,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MMP-2的含量。结果:痰热组MMP-2的表达较非痰热组MMP-2表达增强。结论: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证的MMP-2的表达明显增高,可能与神经细胞的坏死程度较重有关,该研究以痰热证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相关亚型的关系为切入点,对痰热证的微观指标提供研究基础,将对中风病痰热证证候诊断及疗效评价提供客观支持,可能为内风证、内火证、痰湿证、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证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风从痰论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秦毅 《河北中医》2001,23(6):442-443
中风以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均高 ,而日益引起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但临床论治中风病 ,因受金元医家治风、治火、治痰、治虚的影响 ,目前认识尚不尽一致。笔者受“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 ,治痰为先 ,次养血行血”(《丹溪心法》) ,及“大法中风诸症 ,总属风痰 ,初中之时 ,不论在表在里 ,必先以攻痰祛风为主 ,待其苏醒 ,然后审其经络 ,分其气血而治之 ,不可因其内气之虚 ,而骤用补剂”(《丹台玉案》)之说的影响 ,复经长期临床实践验证 ,深感治痰法在中风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临证心得 ,择要概述如次。1 急性期…  相似文献   

14.
中风病急性期血糖升高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血糖升高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C地149例中风病急性期患者按其症状、舌象、脉象进行辨证分析,并对其中血糖升高的患者进行证候分布研究。结果:中风病急性期血糖升高中医证候多分在风痰瘀血、痰热腑实、痰热蒙蔽心神证,提示与痰浊有关。结论治疗庆在常规基础上配合中药化痰除湿,以取得更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南雄地区中风患者急性期的中医证候特点及规律。方法:按标准纳入2006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南雄地区中风病急性期患者741例,采用频数统计方法,总结分析中医证候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果:741例患者经辨证核对,其证型频次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阴虚风动证、痰湿蒙神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其中以气虚血瘀证309例(占41.7%)、风痰瘀阻证199例(占26.9%)、风痰火亢证74例(占10.0%)为主,3种证型共占全部证型的78.6%(582例)。741例患者中证素的分布由低到高依次为阳虚证、血虚证、阳亢证、火证、阴虚证、热证、风证、气虚证、痰证、瘀证。其中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在对不同病程和不同偏瘫肢体的证候分型统计中,其证候分型也有显著差异。结论:南雄地区中风病患者急性期的常见证候分布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风痰火亢证为主;证素以瘀证、痰证和气虚证为主,其中痰证是南雄地区中风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证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胆汤加减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火亢证的临床观察效果。方法选用我院2017年12月—2018年6月收治的60例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火亢证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温胆汤加减方及西医常规脑梗死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常规脑梗死治疗。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前后均采用中风病中医症状积分评价疗效,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的改变和证候变化。结果相较对照组,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胆汤加减方治疗缺血性中风病风痰火亢证的疗效理想,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无不良反应,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痰证的演变规律。方法:对400例72h内入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组合证侯发生频次及风痰证演变过程中证素加减情况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风痰证患者与NIHSS分值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证侯发生的概率是动态演变的,具有规律性,且无论在急性期还是恢复期,风痰证都占有很高的比例。结论:风痰证在中风患者证候分布中占有重要地位,风痰阻络是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的基本病机。这一结论为临床确立风痰同治的基本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治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是近20年来中医治疗中风病临床研究的热点之一,运用通腑化痰法能够提高中风病的临床疗效,继续深化对痰热腑实证的研究对中医药治疗中风病有重要意义。但对痰热腑实证的研究现状尚无系统的总结和分析,笔者就痰热腑实证的证候演变、病理机制及通腑化痰法的临床应用、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1 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形成机理、证候特征、病机转归 近20年来,大量临床实践证明痰热腑实证是中风病急性期的常见证候[1]。王氏等[2]总结了220例缺血性中风的辨证论治,急性期属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证91例;风痰上扰,痰…  相似文献   

19.
肖成老中医治疗小儿中风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成老中医认为中风病不受年龄限制,只要证见僻不遂,言蹇语涩,神昏跌仆即诊为中风病。小儿中风多分三型辨治。若脾气不足,风痰阻络,治以祛风化痰,健脾和胃;肾虚肝旺,挟痰阻窍,治以平肝熄风,育阴潜阳;气血不足,风中经络,治以补益气血,祛风通络。临证常用蝉蜕,因可走上达外,用之醒脑开窍,祛风散邪,故有良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加味化痰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中风病风痰瘀阻证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风痰瘀阻证中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110例中风病风痰瘀阻证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进行观察研究,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的6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痰证、血瘀证积分、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血瘀证积分、NIHSS评分均显著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总胆固醇(TC)差异显著,治疗后观察组TG、LDL、T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医常规治疗中风病风痰瘀阻证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联合加味化痰通络汤能显著改善血脂水平,缓解中风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明显提升治疗效果,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风痰瘀阻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