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婴幼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 征的小儿常见疾病。发病机理总在脾病湿盛。常分为暴泻和 久泻。暴泻多属实,有伤食泻、风寒泻、湿浊泻、湿热泻之 分;久泻多属虚,有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之别。腹泻治则,  相似文献   

2.
中医传统认为,治疗泄泻不可过早使用固涩药,否则有闭门留寇之弊。故长期以来,固涩药人皆畏之,不敢轻易用之,而仅仅局限于久泻滑脱不禁者,如《医学入门》说:“凡泻……,必滑脱不禁,然后用药涩之”。笔者不完全拘泥此说,在儿科临床实践中,无论初泻、久泻,属寒、属热,每在常规治泻方中本怪涩肠固涩药,均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崩漏属中医妇科疑、难、重、急之证,通过对胞宫的藏泄功能与月经的按期来潮的深入探讨,提出崩漏病位在胞宫,因其藏泻功能失常而至。鉴于治病当求其本,崩漏的施治大法,也应以调整胞宫藏泻关系。恢复其正常藏泻功能为主。  相似文献   

4.
关于五更泻的病机,历代医家多认为是脾肾阳虚、火不暖土所致,并称之为"肾泄",临床也多以四神丸为基础方治疗。在深入学习和思考后,站在时间医学的角度来看,五更泻病本虽不离肾,但充分地认识肝对五更泻发病的影响,是治疗的关键。五更时在寅卯,寅卯在五行属木,属少阳之气,五更之时,少阳之气萌动,当脾土不足之际,逢五更则木旺克土,土愈衰而泄泻作。  相似文献   

5.
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属痛泻之症,系有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受肝制,运化失常所致,治宜补脾柔肝。祛湿止泻,宜选痛泻要方。其方在临床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及减慢肠蠕动都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五更泻是一种慢性 ,反复发作性黎明时强迫性腹泻。本病的病机 ,不少医家多主肾虚 ,甚至以“肾泻” ,“脾肾泻”名之。明代赵献可、张景岳从肾司开阖而主二便 ,阴虚火盛而析之 ,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是他们犯了一个明显的错误 ,回避了五更是寅卯之交这一事实 ,而以亥子之时浑应之 ,从而既不能解释复杂多变的病机 ,而且在解释阳虚阴盛的病机方面也不能令人信服。寅卯在五行属木 ,属少阳之气。五更属平旦寅卯之时 ,少阳之气萌动。阴气始衰 ,阳气始生 ,阴气衰少而不能守 ,阳气始发而不能固。糟粕不化 ,正邪交争 ,随气以泻 ,故在此时易发生强迫性…  相似文献   

7.
泻泄一证,四时皆发,唯以夏秋多见。脾肾阳虚泻,属泻泄的一个临床证型。临床其有病程长,延绵不愈,大便溏稀,完谷不化、反复发作的特点,病情轻重,可因人而异。影响健康,影响工作和  相似文献   

8.
慢性腹泻属中医“久泻”范畴。以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特征。本人以明代医学家李中梓提出的治泻九法为组方原则,结合本人的经验,自拟出“慢泻汤”。经临床治疗慢性腹泻4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17—64岁,病程6个月—13年。其中属慢性肠炎者30例,肠激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细菌性痢疾致病菌的种类分布比例,了解海淀区细菌性痢疾的菌群特点。方法:对128例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便标本检测志贺菌属、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果:128份菌痢病人便标本中共检测出细菌33株,其中,志贺菌属16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属8株,变形杆菌属5株,副溶血性弧菌属4株,未检出沙门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结论:海淀区痢疾患者致病菌以福氏志贺菌较多。  相似文献   

10.
五更泻辨治辑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更泻”以发病时间 (黎明时 )为特点命名 ,较早出现于《丹溪心法》:“有每日五更初洞泻…… ,虽节省饮食忌口 ,但得日间上半夜无事 ,近五更其泻复作。”至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言其病机为肾虚 ,故又称之为“肾泻”。赵献可《医贯》亦说 :“今肾既虚 ,则命门之火熄矣…… ,故令人多水泻不止 ,其泻每在五更将明时 ,必洞泻二三次。”后人沿袭于此 ,至今五版教材《中医内科学》仍认为五更泻系脾肾阳虚所致 ,治疗多用四神丸、椒附丸、五味子散、真人养脏汤等 ,或效或不效。其实五更泻病机复杂 ,并非皆属脾肾阳虚 ,临床治疗当明辨症因 ,不可…  相似文献   

11.
《实用针灸大全》著者刘汉银在《怎样辨别病症的虚实和合理地应用补法、泻法》一文里谈到 :“……应根据‘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进行辩证施治。例如 :心经有病 ,常常发生胸痛、心烦、咽喉干、口渴欲饮、小便黄少、大便秘结等症。若辩证属于虚证 ,则针刺时应该补心之母肝经 ;若属于实证 ,则应该泻心之子脾经。因为心经属火 ,肝经属木 ,木能生火 ,所以肝为心之母。脾经属土 ,火能生土 ,所以脾为心之子。治疗其它经络的病变 ,都可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为补泻原则。”那么 ,依此类推 ,笔者认为 :这其实就是一种母子经补虚泻实选经法。请见表…  相似文献   

12.
泻黄散与泻青丸均为泻火方为何重用防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泻黄散(藿香、山栀子、石膏、甘草、防风)、(《小儿药证直诀》)泻脾胃伏火。泻青丸(当归、川芎、山栀子仁、大黄、羌活、龙胆草、防风)、(《小儿药证直诀》)清泻肝火。两方均为泻火方,但都重用风药,是两方组成的一大特点。 泻黄散主治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小儿弄舌等脾胃伏火证。脾气主升、火性炎上,所以表现症状也大都在上部。方中重用防风120g,数倍于栀子、石膏等清热泻火药,也属“火郁发之”之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进一步了解部队腹泻病原的分布特点。方法 采集某外出训练部队腹泻病人、正常人粪便标本和外环境标本检测常见致泻病原体。结果 检出致泻病原体11种,腹泻病人的病原阳性率为69.83%,病原体顺位依次为A组轮状病毒、克雷伯菌属和弧菌属,以前较少报道的沙雷氏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和枸橼酸菌属均有一定的检出率。正常人的病原阳性率为63.45%,检出的病原体种类较病人少,主要为克雷伯氏菌属、大肠杆菌属和轮状病毒。两种以上病原混合携带现象较多见。克雷伯菌属在该监测人群中有较高检出率,弧菌在外环境和腹泻病人标本中有较高的检出率。结论 A组轮状病毒、弧菌是引起南方战区部队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条件致病菌是部队外出训练时重要的腹泻病原菌;病人与正常人病原检出率接近。  相似文献   

14.
在清代《金针梅花诗钞》一书中,周树冬谈到“母子生克”的临床应用,他说:“天地五行之制约生成,内应脏腑之阴阳消长,故可在相制相克或相生相成两经之中,各取其要穴以收生克制约之效。如土气不足是由于木气之有余,则既须以泻肝为主为本,又须以补脾为客为标。如泻肝时取其荥穴行间(五行属火,实泻其子,则补脾时即可取其荥穴大都(五行亦属火,虚补其母)。”  相似文献   

15.
泄泻又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软、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便的症状。 辨证时,首先应区别寒、热、虚、实。一般而言,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多属热证;泻前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喜按,神疲肢冷,多属虚证。由于病变过程较为复杂,临床上往往出现虚实夹杂,寒热互见,故辨证时,应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了解部队腹泻病原的分布特点。方法采集某外出训练部队腹泻病人、正常人粪便标本和外环境标本 检测常见致泻病原体。结果检出致泻病原体 11种,腹泻病人的病原阳性率为 69.83%,病原作顺位依次为 A组轮状病 毒、克雷伯菌属和弧菌属,以前较少报道的沙雷氏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菲登斯菌属和枸橼菌属均有一定的检出率。 正常人的病原阳性率为 63.45%,检出的病原体种类较病人少,主要为克雷伯氏菌属、大肠杆菌属和轮状病毒;两种以上 病原混合携带现象较多见。克雷伯菌属在该监测人群中有较高检出率,弧菌在外环境和腹泻病人标本中有较高的检 出率。结论A组轮找病毒、弧菌是引起南方战区部队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条件致病菌是部队外出训练时重要的腹泻病 原菌;病人与正常人病原检出率接近。  相似文献   

17.
沙门氏菌属鼠伤寒所致食物中毒在我县屡有发生。现将1976年发生的两起中毒情况,报道如下: 资料来源两起中毒,皆经检验吐、泻样品证实为沙门氏菌属鼠伤寒杆菌感染。一起是8月13日,锦州市某种畜场因食猪肉及其内脏引起  相似文献   

18.
龙胆泻肝汤出自《兰室秘藏》。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泻肝胆湿热实火;黄芩、山栀苦寒泻火;木通、车前子、泽泻清热利湿,使湿热之邪由小便而去;柴胡引诸药入肝经。笔者在临床上将本方用于属肝胆湿热之三叉神经痛、鼻衄、顽固性头痛、化脓性扁桃腺炎,均获显著疗效。现择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分腹泻型、便秘型及腹泻与便秘交替型.其中腹泻型IBS属祖国医学中之泻泄、腹痛范畴.泻泄之作,多责之于脾胃与大小肠病变,肝胆病变亦可导致.脾虚湿胜为泻泄之主要病机.笔者总结多年临床,将其分为3型辨证论治,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关木通在"龙胆泻肝丸"中的毒性见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胆泻肝丸是中医常用的传统药物 ,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肝胆湿热、头晕耳鸣等症。近期国内不断有报道患者因服用龙胆泻肝丸而造成马兜铃酸肾病 ,造成肾功能衰竭 ,引起了我院高度重视 ,并在中医科开展了龙胆泻肝丸临床合理应用的讨论。目前研究认为 ,龙胆泻肝丸的一味佐药“关木通”是导致严重肾损害的元凶。1 关木通的科属、类别、药理作用关木通是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的木质茎 ,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它的主要成分是马兜铃酸 (木通甲素 )、齐墩果酸、常春藤皂甙元等。药物饮片表面灰黄色或褐色 ,节部略粗 ,质坚实、木部黄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