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淑娟  罗雅丽 《河北医学》1996,2(6):685-685
血小板输注治疗血小板减少疗效分析(063000)唐山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血库冯淑娟,郝东生(063000)唐山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罗雅丽随着医学输血学的不断发展,血小板输注治疗在现代医学治疗中已被广泛的应用。但是如何提高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机采血小板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4.
单采血小板输注减少同种免疫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输注随机单一供者血小板(SD)与输注随机多供者血小板(MD)疗效的比较。方法:对接受血小板输注的住院病人,SD组78例和MD组35例,采用淋巴细胞毒试验(LCT),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计算,进行疗效比较。结果:MD组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和抗体强度明显高于SD组(P〈0.01),CCI值明显低于SD组(P〈0.01)。结论:输注随机单一供者血小板比输注随机多供者的血小板,无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减少最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如骨髓中恶性肿瘤细胞浸润排挤和抑制巨核细胞的生成和发育、化疗药物及X线等化学和物理因素使巨核细胞增生低下或成熟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损耗过多及感染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 [1]。我科自1998年2月至2000年10月用静脉输注冻存血小板治疗各种原因导致血小板减少28例 ,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1资料与方法1 1研究对象28例患儿男15例 ,女13例 ,年龄在2~12岁 ,其中急性白血病化疗致血小板减少14例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1例 ,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注随机单一供者血小板(SD)与输注随机多供者血小板(MD)疗效的比较。方法:对接受血小板输注的住院病人,SD组78例和MD组35例,采用淋巴细胞毒试验(LCT),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计算,进行疗效比较。结果:MD组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和抗体强度明显高于SD组(P<001),CCI值明显低于SD组(P<001)。结论:输注随机单一供者血小板比输注随机多供者的血小板,无论在同种免疫性抗体形成的比例,还是在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和预防同种免疫反应的产生,都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临床输注冰冻血小板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各种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治疗措施。随着医学新技术的开展,临床应用血小板的数量也随着增加;各种慢性血小板生成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及肿瘤患者经放化疗后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出血等都是血小板输注的主要适应症。但有时保存时间长了血小板会溶解或发生输注无效,我们通过冷冻保护剂二甲亚砜将浓缩血小板在低温下或深低温下长期冰冻保存而不影响功能。现将一年来临床102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的疗效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儿科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目前一般认为本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我院1995年1月-1997年2月对住院ITP病例用静脉注射人血丙种蛋白(IVIG)治疗26例,并与同期用地塞米松冲击治疗病例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符合第二届全国血液学术会议所定ITP诊断标准。共52例,男30例,女22例。急性43例,慢性9例,年龄3月-9岁。按治疗方法将病例分为2组,Ⅰ组为人血丙种球蛋白(丙球组),治疗组26例,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9.
针对性治疗17 例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资料表明:输血后血小板升至最高值时间平均13d 。显效占41 .18 % ;好转占52 .94 ,无效占5 .88 % ,总有效率94 .12 % 。输血前后血小板计数表明:输血前平均33 .1 ×109/L,输血后平均107 ×109/L,具有极显著差异( P< 0 .01) 。  相似文献   

10.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起病急骤,出血严重,常规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但对于有内脏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的患者及时输注机采血小板浓缩液。疗效是肯定的。本文统计了我院1992年~2002年输注随机供体和亲子间供体(父母与子女间)机采血小板浓缩液治疗急性重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4例,二组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近三年来我科采用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ZvZgG)治疗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32例,收到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输注对慢性ITP伴明显出血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当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并明显出血时血小板治疗性输注的作用。方法 :6 4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小于或等于 10× 10 9/L ,其中治疗组34例 ,对照组 30例 ,均采用常规治疗方式 ,治疗组同时输注单采血小板。结果 :在治疗后的d1、d3、d7、d14 ,两组间的的血小板计数的均数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输注血小板组的有效率 91.18% ,对照组的有效率 93.33% ,两组间临床疗效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不能认为血小板输注能提高慢性ITP并明显出血的患者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3.
王礼堂  任小花  孙榕 《甘肃医药》2021,40(2):146-147
目的:研究血小板减少性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血液病科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血液病患者204例共计363次输注机采血小板,以输注后24小时血小板回收率(PPR值)和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来评价机采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不同病种患者的机采血小板输注效果不同,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14.
张凤兰  张伟 《海南医学》2002,13(6):42-42
目的 探讨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的疗效。方法 将48例符合AITP患儿分为IVIG治疗组和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对照组。结果 IVIG治疗组和激素对照组有效率均为95%,但IVIG治疗组血小板回升时间中位数为3.2d,血小板达峰值8.1d,出血症状控制时间为3.5d,对照组的此三项指标为9.2d,12.1d,7.4d,两者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住院天数IVIG组平均为12d,对照组为19d,亦有明显差异。结论 IVIG为治疗AITP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16.
王军  俞发舟  张广民 《华中医学杂志》2006,30(3):223-223,225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出现严重血小板减少时血小板预防性输注的作用。方法34例急性ITP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均≤10×109/L,其中输注血小板组16例,未输注血小板组18例,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输注血小板组同时输注单采血小板。结果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7天,两组间血小板计数的均数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输注血小板组的有效率87.5%,未输注组的有效率83.3%,两组间临床疗效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不能提高急性ITP患儿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对肿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方法:对36例血小板〈50×109/L的肿瘤化疗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输注后观察0.5~4天血小板计数、出血症状情况。结果:输注单采血小板后,患者血小板计数由输注前的平均16.05×109/L上升到输注后的69.3×109/L,输注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0例伴有出血症状的患者中,17例出血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输注血小板能有效地治疗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的血小板减少症。  相似文献   

19.
黄坚  黄盛  钟媛 《当代医学》2013,(10):136-137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的临床治疗。方法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输注血小板1个治疗剂量前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g/kg,次日和第3d再次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0.4g/(kg·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输注血小板时加大剂量至2个治疗剂量。比较两组疗效及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小板数量达正常时间、血小板数量达峰值时间、血小板数量达正常时间明显缩短,血小板数量峰值明显升高,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注血小板后1、24h血小板数均明显升高(P<0.05),CCI24h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作为血小板减少出血患者的常规治疗,同种异体的浓缩血小板输注已应用了40年。应用最广的方法是制备浓缩血小板悬液,置于22℃保存。在大多数国家,其保存期要求不超过5d。控制在这一时间主要是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发生输血相关的败血症和其他反应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明显增加。在同种异体液态血小板的制备和保存方面出现了相当多的进展:①保存容器的改进;②通过血液成分分离技术制备单一供者的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