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大肠癌172例临床及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癌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2月至2002年7月对门诊及住院172例大肠癌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172例大肠癌中。血便120例(69.8%)。镜下直肠、乙状结肠癌127例(79.8%)。组织学示腺癌148例(85%),大肠癌伴息肉32例,息肉恶变13例。其中12倒为腺瘤性息肉。结论:临床上血便为主要表现,直肠及乙状结肠发生率最高,组织学以腺癌为主,腺瘤性息肉与大肠癌有密切相关,结肠镜检查在诊断大肠癌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法,对病灶发现和追踪癌前病变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经结肠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1025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病例发生癌变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025例中39例发生癌变,癌变率为3.8%。重度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发生率,在≥40岁组显著高于<40岁组(P<0.05),且与息肉的部位、大小及病理类型均显著相关(均P<0.05)。息肉的直径与重度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率呈正比。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其大小、部位、病理类型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结肠腺瘤性息肉病蛋白(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APC)在二甲肼诱导大鼠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20只)和模型组(皮下注射二甲肼,40只),两组均在注射25周后停药,继续喂养5周,于饲养后第10、16、20、25周末,分别处死2只大鼠,其余大鼠于饲养后第30周末处死.HE染色基础上,光镜下观察病理变化;应用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查大肠癌、大肠腺瘤、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APC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于第16、20、30周,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326.4±18.3)g与(322.1±12.8)g;(330.7±12.1)g与(315.0±12.2)g; (341.7±10.2)g与(310.0±8.4)g)(P均<0.05);模型组大鼠共获取大肠腺瘤组织27个,大肠癌组织39个;对照组除2只大鼠大肠粘膜局部增厚外,未见肿瘤病灶;大肠腺瘤、大肠癌组织与对照组中的APC相比,其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35%与90%;10%与90%)(P均<0.05);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APC蛋白在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表现为分子量约300KD的特异性蛋白条带,而在大肠癌、大肠腺瘤组织中没有该特异性条带的表达.结论 APC在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强表达,而在大肠腺瘤、大肠癌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表明APC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相关性,可能是大肠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肠镜下切除结肠巨大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结肠巨大腺瘤性息肉临床资料。结果:42例结肠镜下结肠巨大腺瘤性息肉均成功切除,治疗后无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3例术中出血,内镜下多点注射1:10000肾上腺素后,出血停止;1例患者在术后8h便血,结肠镜下予以止血夹夹闭创面后出血停止,1周后治愈出院。结论:结肠镜下切除结肠巨大腺瘤性息肉安全,无大出血、穿孔及死亡等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探讨非家族性大肠腺瘤性息肉及腺癌中生存素(Survivin)及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②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大肠腺瘤性息肉及腺癌标本,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40例腺瘤性息肉,40例大肠腺癌及相应的正常黏膜对照中Sur-vivin、Cox-2的表达情况。③结果Survivin及Cox-2在正常黏膜与腺瘤性息肉及腺癌中的表达依次增强,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结论Survivin、Cox-2可能是大肠腺瘤发展及癌变过程中的重要促进因子,对于预测大肠腺瘤癌变可能性及化学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腺瘤的预防性干预治疗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 探索非甾体抗炎药(NSAID)消退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结直肠腺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例HNPCC患者,口服赛来昔布400mg/d。18例符合FAP临床诊断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赛来昔布400mg组(8例,口服赛来昔布400mg/d),赛来昔布200mg组(10例,口服赛来昔布200mg,/d),服药观察24个月。另外4例FAP患者不愿接受赛来昔布治疗,改服肠溶阿司匹林80mg/d(阿司匹林组)。FAP患者以息肉数目描述治疗效果,HNPCC患者按照息肉级别描述治疗后息肉的变化。由专人负责肠镜复查,第1年每3个月复查肠镜1次,第2年每6个月复查肠镜1次。结果两种剂量的赛来昔布均有消退FAP结肠腺瘤作用,服药9个月后400mg组腺瘤消退的比率为86.69%(280/323),200mg组腺瘤消退比率为51.81%(129/249),两组比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例FAP患者服用80mg肠溶阿司匹林9个月后,37.89%(36/95)的腺瘤消退,5例HNPCC腺瘤患者治疗9个月后腺瘤消失。无论是FAP还是HNPCC结肠腺瘤,服用大剂量(400mg)药物,时间超过6个月时,14例患者中有7例发生不良反应;当减少药物剂量或换用阿司匹林后,不良反应均可逆转。赛来昔布200mg组,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NASID是FAP和HNPCC腺瘤干预性治疗的有效药物;赛来昔布400mg/d疗效好,但不良反应较大,国人可先以200mg/d长期治疗或400mg/d治疗6个月后以200mg/d维持;肠溶阿司匹林也有类似效果。 相似文献
9.
綦天红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8,25(2):174-175
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消化内镜室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2015例患者中,检出并经病理证实为腺瘤性息肉患者176例,检出率为8.73%,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金凤区适龄人群进行大肠癌筛查,以便对大肠癌早期诊治并对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方法结合问卷调查和粪便隐血试验,对金凤区辖区2镇5个街道办事处40~74岁常住居民进行初筛,对高危人群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问卷调查显示大肠癌阳性检出率为24.0%(2 329/9 699),不同性别、年龄段大肠癌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肠镜检查1 010人,取活检229人;非进展期腺瘤82例,非腺瘤性良性病变106例,进展期腺瘤36例,其中伴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其他病变2例,早期大肠癌(T1-2N0M0)1例,中晚期大肠癌2例。结论采用粪便隐血试验及问卷调查可用于社区及农村地区的大肠癌初筛,有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1.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1,42(4):601-608
目的 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者,共检出息肉样病变患者662例,其中140例患者经病理确诊为结直肠腺瘤入组病例组,另有522例研究对象内镜未见明显异常,或病理证实为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个人史、既往史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间的比较显示,结直肠腺瘤的发生与年龄相关,性别、吸烟、饮酒和息肉史是影响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因素(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1)、吸烟(P=0.021) 、饮酒(P=0.022)是结直肠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年龄、吸烟、饮酒是结直肠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在体检行结肠镜检查时应注意综合考虑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筛选高危人群,以提高腺瘤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的发生、分布、病理特点及与癌变的关系。方法对384例大肠腺瘤性息肉按性别、息肉发生部位、息肉大小、病理类型及不典型增生程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腺瘤性息肉发生在左半结肠的比例(74.7%)较发生在右半结肠的比例(25.3%)高;右半结肠腺瘤性息肉多见于男性(男∶女=2.9∶1),而女性腺瘤性息肉较之男性更多见于左半结肠(女∶男=2.2∶1);直肠,乙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2cm的腺瘤性息肉分别为1.6%、6.5%、1.3%及0.5%,上述部位管状-绒毛状腺瘤性息肉分别为4.7%、10.2%、1.8%和4.4%,而绒毛状腺瘤在上述部位的比例分别为0.8%、1.6%、1.0%和0.8%,尽管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性息肉在例数上多见于直肠、乙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次之,但不同部位腺瘤性息肉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检出的重度不典型增生性腺瘤息肉共13例,其中没有1cm以下的息肉,且2cm以上者与1~1.9cm者之比为2.25∶1,所检管状、管状-绒毛状及绒毛状重度不典型增生性腺瘤息肉之比为1∶7∶5。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存在部位、性别的差异,不同部位大肠腺瘤性息肉存在大小及病理类型的差异,息肉不典型增生程度则与息肉的大小及病理类型相关,上述特征有助于肠镜检查时对大肠息肉性质的初步判断,提高重度不典型增生性息肉的检出,从而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氯胺酮麻醉和丙泊酚-异氟醚复合麻醉用于上海白猪腹腔胃转流术对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上海白猪20只,体重45~52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A组采用丙泊酚-异氟醚复合麻醉,B组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观察T1(气腹前5min)、T2(气腹开始后5min)、T3(气腹开始后1h)、T4(气腹结束后5min)时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毕麻醉复苏情况。结果两组在T1时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T2、T3和T4时,B组的HR和MAP均显著高于A组(P〈0.05)。两组在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的睁眼恢复时间却较A组显著延长(P〈0.05)。B组气道分泌物较多,而A组较少。结论丙泊酚-异氟醚复合麻醉和氯胺酮麻醉均可用于上海白猪的腹腔镜胃转流术,但丙泊酚-异氟醚复合麻醉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复苏安全迅速。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泌素、环氧合酶-2(COX-2)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7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100例(病例组)和同时间段内的健康者100例(对照组),并按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分为亚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泌素、COX-2与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相关性。结果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病例组高于对照组(χ~2=6.503,P0.05),病例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息肉数目和息肉直径均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息肉部位在左侧结肠的比例和COX-2表达阳性的比例均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t=-6.844,t=-7.410,χ~2=8.165,40.176,P0.05),病例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的腺瘤病理分型和山田分型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18,0.110,P0.05),病例组患者的血清胃泌素17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血清胃泌素17水平均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t=-8.668,F=35.661,P0.05),病例组患者血清胃泌素17水平与COX-2表达情况之间呈正相关(r_s=0.381,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刺激胃泌素分泌和提升COX-2表达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挥作用,如幽门螺杆菌阳性,则建议尽早进行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医证型与体质的临床分布规律,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经结肠镜与病理检查诊断为腺瘤性息肉的患者108例,采集相关信息,采用描述性统计、单样本t检验、χ2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腺瘤性息肉患者,以老年居多(84.26%),饮食习惯、不良嗜好与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具有相关性,嗜食肥甘厚腻者占78.70%,有不良嗜好(吸烟、喝酒)的男性患者占78.43%。腺瘤息肉发病位置以乙状结肠为主(占45.37%),息肉直径<0.5cm的患者最多(占85.19%),息肉数量与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型分布以肝郁脾虚证为主(63.89%),其次为肝郁气滞证(12.96%)、脾胃虚弱证(9.26%)。腺瘤性患者症状积分区间为5~12分,平均值为8.213分。中医体质主要为气虚质(85.19%),其次是气郁质(69.44%)、湿热质(14.81%)。结论腺瘤性息肉男性患者更多喜食肥甘厚腻或有不良嗜好,女性患者饮食多清淡或无不良嗜好。男性患者更多为多发息肉;女性患者更多为单发息肉。饮食习惯是腺瘤性息肉的高危因素。腺瘤性息肉患者临床以肝郁脾虚证为主,体质上多见于气虚质、气郁质。 相似文献
18.
Corbett M Chambers SL Shadbolt B Hillman LC Taupin D 《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2004,181(8):423-427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the response to colorectal cancer (CRC) screening by colonoscopy, through direct invitation or through invitation by general practitioners. DESIGN AND SETTING: Two-way comparison of randomised population sampling versus cluster sampling of a representative general practice population in the 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May 2002 to January 2004. INTERVENTION: Invitation to screen, assessment for eligibility, interview, and colonoscopy. SUBJECTS: 881 subjects aged 55-74 years were invited to screen: 520 from the electoral roll (ER) sample and 361 from the general practice (GP) cluster sample. MAIN OUTCOME MEASURES: Response rate, participation rate, and rate of adenomatous polyps in the screened group. RESULTS: Participation was similar in the ER arm (35.1%; 95% CI, 30.2%-40.3%) and the GP arm (40.1%; 95% CI, 29.2%-51.0%) after correcting for ineligibility, which was higher in the ER arm. Superior eligibility in the GP arm was offset by the labour of manual record review. Response rates after two invitations were similar for the two groups (ER arm: 78.8%; 95% CI, 75.1%-82.1%; GP arm: 81.7%; 95% CI, 73.8%-89.6%). Overall, 53.4% ineligibility arose from having a colonoscopy in the past 10 years (ER arm, 98/178; GP arm, 42/84). Of 231 colonoscopies performed, 229 were complete, with 32% of subjects screened having adenomatous polyps. CONCLUSIONS: Colonoscopy-based CRC screening yields similar response and participation rates with either random population sampling or general practice cluster sampling, with population sampling through the electoral roll providing greater ease of recruitment.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锯齿状息肉(SPs)及传统腺瘤(CA)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比,探讨两类息肉风险因素间异同.方法 收集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2~2015行全结肠镜及息肉病理检查的病例.随机选取健康对照103例,SPs100例,CA 115例,采集各病例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等临床数据.运用SPSS软件,先对各因素进行组间多重比较,对具有显著性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风险因素及其OR值.结果 SPs平均发病年龄48.87岁(95%CI 47.22-50.52),较CA更早(P=0.038).以青年组为参照,中年组发生SPs风险增加2.31倍(95%CI 1.46-3.65)、CA风险增加4.10倍(95%CI 2.50-6.72);老年组发生SPs风险增加2.77倍(95%CI 1.52-5.04)、CA风险增加6.00倍(95%CI 3.26-11.05).其中,年龄与CA的发生较SPs关系更为密切(老年组:OR=2.14,95%CI 1.21-3.78,P=0.009).男性较女性SPs发病风险增加2.75倍(95%CI 1.50-5.07)、CA增加2.19倍(95%CI1.22-3.95).BMI每增加1个单位,SPs发病风险增加1.18倍(95%CI 1.06-1.30)、CA增加1.20倍(95%CI 1.09-1.32).结论 两类息肉风险因素类别相同,可使用同一方案进行高危人群筛查.SPs平均发病年龄早于50岁且有可能快速进展为癌,提早CRC筛查年龄值得考虑.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内镜下切除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疗效及其预后。方法:2017 年3月至2019 年3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阳明医院消化内科共168 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行内镜下电凝切除术。将患者分为青年组(≤34岁)、中年组(35~59岁)和老年组(≥60岁),对腺瘤部位及病理类型进行分析,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采用SF-36 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腺瘤性息肉发生部位左半结肠明显多于右半结肠,以直肠(61例,占36.3%)最常见。青年组病理分型均为管状腺瘤,中年组以管状腺瘤为主(84 例,占83.2%),老年组绒毛状腺瘤比例大幅上升(11例,占26.8%),部分腺瘤出现局部癌变(2例,占4.9%),随着年龄的增大,混合性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的百分比逐渐增大,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出血(17例,占10.1%)、穿孔(2例,占1.2%),均来自老年组,主要原因是息肉过大及切除过深;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感染。随访12个月复发8例(老年组6例,中年组2例),复发率为4.8%。患者术后总体生活质量得分高于术前,各维度得分(精神健康、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及躯体疼痛)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内镜下切除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效果确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较低,患者总体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