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22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的认识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早期诊断率,以确定手术范围避免二次手术,现对所收集的22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特点,提高对ESS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应用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对15例ESS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规则,绝经后阴道出血、腹部肿块等,15例ESS中低级别ESS(LGESS)13例,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UES)2例。LGESS由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的肿瘤细胞构成,并伴有丰富的螺旋小动脉,UES则具有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并缺乏螺旋动脉,且出现坏死及较多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肿瘤组织CD10、vimentin、desmin、ER和PR阳性,而PCK、EMA、S-100、LCA和CD34均阴性。结论 ESS发病率低,其组织发生来自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在组织学形态上与其他子宫间叶性肿瘤或卵巢的良、恶性肿瘤症状相似,诊断上应与它们相鉴别,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CD10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0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资料并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并与随访资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描述了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侵袭性生长、瘤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等组织学特征,提出了与其它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结论:对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病理诊断、治疗、预后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LGESS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复习文献。结果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表现为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下腹部疼痛。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厚,局部结节状影回声团块。镜下肿瘤由弥漫性增生的内膜间质细胞组成,呈浸润性生长,平滑肌组织间隙内出现岛屿状及灶性分布瘤组织,可见簇状分布的子宫内膜螺旋小动脉血管,其中1例见瘤细胞沿着淋巴管生长。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CD10、Vimentin均阳性,而α-inhibin、SMA、CD34均阴性,其中1例ER、PR、bcl-2阳性。结论 LGESS内膜间质细胞具多向分化的特点,镜下瘤细胞形态复杂多样,容易误诊,鉴别诊断必须依据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对11例ES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其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等因素。结果:11例ESS中,低度恶性9例,高度恶性2例,光镜下9例呈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均由类似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构成,细胞密集,核分裂少见,细胞异型不明显,呈不规则舌状或岛状浸润肌层,并伴有较多的螺旋小血管;2例为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未分化子宫内膜肉瘤(HGESS/UES),细胞具有明显的异型性、浸润性生长,伴坏死,小血管减少/或无。结论:ESS是女性生殖道很少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恶性度相差很大,术前常误诊为平滑肌瘤,确诊主要靠临床病理特点,并辅以免疫组化标记综合分析,CD10可作为ESS的鉴别诊断的重要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标本进行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本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为低度恶性,侵及子宫浆膜层及宫颈,双侧卵巢可见转移,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及下腹部胀痛、腹部包块,病理形态学见肿瘤细胞巢随意穿插于平滑肌细胞束或卵巢间质之间,呈不规则形舌状及岛状浸润,瘤细胞突入淋巴管、血管内生长。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阳性,共同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抗原、结蛋白、细胞角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弱阳性,黑色素相关抗原(HMB45)、抑制素、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巨噬细胞标记物(CD68)、Kit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外周神经标记蛋白(S-100)阴性。结论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好发于中年妇女,预后良好。根据组织学表现,结合免疫组化表达特点可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诊治方法及结果.结果 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术前确诊率较低,为60%.1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7例术后化疗,1例术后放疗+化疗,1例术后放疗.结论 诊断性刮宫,宫颈赘生物活检可降低误诊率;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恶性度及分期与其预后密切相关;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3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比较少见 ,好发于中年妇女 ,临床上难与子宫肌瘤鉴别 ,也不容易早期诊断。我们对3 0例子宫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丽水市中心医院 1991~ 2 0 0 1年间 3 0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资料 ,均经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证实 ,其中 2 6例瘤体位于子宫体部 ,4例位于宫颈。年龄 2 7~ 62岁 ,平均 48岁。多因发现阴道不规则出血而就诊 ,病史 2个月~ 10年不等 ,3 0例中有 2 8例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瘤 ,2例行宫颈活检。组织标本均经 10 %福尔马林…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6例上皮样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6例均为手术切除标本,镜下均呈特征性结节性生长,肿瘤细胞有两种形态:一类为大的多角形或卵圆形细胞,胞质丰富,嗜伊红,类似上皮样细胞;另一类为梭形细胞,丰满似纤维母细胞样,两种细胞逐渐移行。免疫表型:6例瘤细胞vimentin、pan-CK、EMA(+),2例CD34(+),1例S-100(+)。结论:上皮样肉瘤是一种少见的独特的病变,典型病例诊断不难。对取材较少或镜下表现不典型,尤其是结节中心坏死较小甚至无坏死时,易与滑膜肉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上皮样恶性神经鞘瘤等混淆,需综合临床资料、镜下特征和免疫组化等特点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7例胃肠道外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7例胃肠道外间质肿瘤中,1例位于前列腺,1例为腹膜后,5例为肠系膜。镜下6例为梭形细胞为主型,1例为上皮样细胞为主型。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呈CD117+(6/7)、CD34+(7/7)、dog1+(7/7)、波形纤维蛋白(Vim+)(7/7),平滑肌肌纤蛋白(SMA)、S100蛋白、结蛋白(Des)均阴性。结论胃肠道外间质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需要与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等鉴别,CD、dog和CD联合运用能提高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列腺孤立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前列腺孤立性纤维肿瘤15例,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结果:年龄46~91岁,平均54.5岁。光学显微镜下形态多样,边界清晰,由交替性分布的细胞丰富区和细胞稀疏区组成,分技状的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可见黏液变、脂肪细胞形成。免疫表型:几乎所有肿瘤细胞质呈Viment(15/15)、CD34(15/15)强阳性、弥漫表达,CD99(14/15)、Bcl-2(13/15)呈阳性表达。结论:孤立性纤维肿瘤可发生在躯体所有解剖部位,发生在前列腺的孤立性纤维肿需与该处其它梭形细胞肿瘤鉴别诊断,依据其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型可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4.
Thirteen cases of 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 were studied clinicopathologically and by the PAP technique antisera against desmin, myoglobin, S-100 protein,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 We suggested, light microscopically, the main points for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 Immunohistochemically, the tumor cells reacted positively for desmin (five cases), myoglobin (three cases) and NSE (four cases). No immunoreactivity for S-100 protein was observed. Similar results had been reported by others. No definite conclusion about histogenesis of 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 could be drawn from the small number of cases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5.
15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危险度参考指标。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 1 5 4例GIST的形态特征 ,用免疫组化L -SAB法检测CD1 1 7,CD34,vimentin ,HHF35 ,S1 0 0蛋白及bcl2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 5 4例GIST占同期消化系统间叶肿瘤的 88 0 % ,年龄 2 0~ 92岁 (平均 5 5岁 ) ,男女之比为1 5 7∶1。镜下梭形细胞为主型 1 38例 (89 6 % ) ,上皮样细胞为主型 7例 (4 6 % ) ,混合细胞型 9例 (5 8%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 1 7及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 6 8 8%和 92 9% ,HHF35部分有灶性的表达 ,S1 0 0蛋白一般不表达 ,bcl2阳性率较高 (70 1 % )。结论 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CD1 1 7,CD34,vimentin ,HHF35 ,S - 1 0 0蛋白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GIST。肿瘤直径大于 5cm、核分裂数大于 5 / 5 0HPF可作为高恶性潜能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方法:对38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7、CD34、Actin、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GIST发生于胃部24例(63.2%),小肠11例(28.9%),结直肠3例(7.9%)。良性16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18例,CD117阳性表达率94.7%(36/38)、CD34阳性率50.0%(19/38)、Actin7.9%(3/38)、S-1002.6%(1/38),且均通过手术治疗。结论: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109例胃肠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探讨其病理诊断标准。方法 109例胃肠间质瘤常规病理检查,其中61例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CD34,结蛋白(desmin)、SMA和S-100的表达。结果 GISTs成人多见,≥50岁占76%(83/109)。男多于女。77%的GISTs发生于胃和小肠。G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波形蛋白和CD34有较高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GIST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本组GIST最常发生于小肠占55.4%(36/65),其次为胃占27.7%(18/65),直肠占10.8%(7/65),结肠占6.2%(4/65)。肿瘤体积大小不一,最大者24.0 cm×15.0 cm×20.0 cm,最小者0.6 cm×0.7 cm×0.4 cm。梭形细胞51例,上皮样细胞11例,混合细胞(兼有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特征)3例。CD117阳性64例,CD34阳性57例,Vimetin阳性12例,SMA小灶阳性11例,Desmin和S-100均阴性。良性18例,交界性31例,恶性16例。结论:GIST发生部位多,形态学复杂,免疫组化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CD117和CD34。但在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