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肝纤维化与血清学指标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长期迁延及肝硬化的形成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以肝组织中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异常过度沉积为特征的肝纤维化是临床多种急、慢性肝病的常见病理转归,由于早期肝纤维化具有可逆转性,因此在这一阶段的诊断对整个疾病的进程和疗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纤维化病理学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对214例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活检后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同时检测其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生化指标、凝血指标。比较分析各项检测项目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与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等血清学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等血清学检测项目的联合检测,可有效地辅助诊断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并预测肝纤维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慢性肝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肝组织病理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对191例各种类型慢性肝病患者联合检测质酸(HA)、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同时行肝组织学检查,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血清HA水平随肝组织病理=0.001);血清PCⅢ、Ⅳ-C水平在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各期中无差异(P〉0.05);血清HA、Ⅳ-C水平随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而升高,在G4时最高,与各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4.
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与肝炎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肝穿为创伤性检查,难于重复开展,近年来人们注重血清纤维化指标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意义.为了进一步了解肝纤维化血清指标HA、LN、PLD、PCⅢ、Ⅳ@C与慢性肝炎及急性肝炎的关系.我们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76例肝炎患者HA、LN、PLD、PCⅢ、Ⅳ@C含量,分析探讨它们在各肝炎类型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家兔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以及血清学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学指标HA、PⅢP、LN、Ⅳ-C与肝纤维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42只普通级家兔,建立家兔肝纤维化模型,然后进行肝纤维化血清学检查。同时取肝脏做病理学检查。数据处理应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病理学检查分别获得轻、中、重度组肝纤维化模型,肝纤维化血清学分析结果 为HA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血清学检查中,以HA判断肝纤维化程度的价值较高,PⅢP、LN、Ⅳ-C的诊断价值在本试验中未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6.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组织病理学和血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组织病理学和血清学二方面探讨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临床和病理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病人122例,其中72例给予苦参素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1次,d,连用6个月。另50例作为对照,给予γ-干扰素100万单位皮下注射,1次,d,连用3个月,后改为隔天1次,再用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肝脏组织病理学和血清学检查。结果苦参素治疗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明显改善(炎症活动度计分比较P〈0.01)、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也明显改善(组织纤维化程度计分P〈0.05)。而单项评分显示苦参素治疗后汇管区炎症(P〈0.05)、小叶内炎症(P〈0.01)、中央静脉窦周纤维化(P〈0.05)、碎屑样坏死(P〈0.01)、汇管区纤维化(P〈0.01)明显减轻。血纤维化指标检测显示,苦参素治疗后血透明质酸(HA)明显减少(P〈0.01),而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减少不明显。肝脏组织病理学和血纤维化指标检测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肝功能检测结果,苦参素治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清总胆红素(TB)无明显变化,而白蛋白(Alb)明显增高(P〈0.01)。结论苦参素具有减轻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病人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的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改善肝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剪切波速与肝纤维化分期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使用ACUSON S2000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测量9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脏剪切波速,分析肝脏剪切波速与肝纤维化分期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肝脏剪切波速与肝纤维化分期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84;肝脏剪切波速与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黏蛋白、透明质酸均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98、0.392、0.426和0.376。结论:肝脏剪切波速与肝纤维化分期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利用肝脏剪切波速来评估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9.
肝纤维化临床检验血清学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纤维化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及其他病因所致的肝脏炎症、坏死都可引起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前期,是可逆转阶段,但肝纤维化向肝硬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临床上并无严格的界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患者的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的检测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150例肝纤维化患者血清中的HA、LN、Ⅳ-C、PCⅢ水平,并与150例健康体检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轻、中度肝病患者血清LN、Ⅳ-C水平升高不明显(P〉0.05),HA、PCⅢ的水平升高明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度及肝硬化患者的4项指标均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HA、PCⅢ、LN、Ⅳ-C与肝脏炎症及其纤维化的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动态监测上述指标,对观察慢性肝病患者纤维化和炎症性改变及其进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重症肝炎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时间、并发症与预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肝炎中总胆红素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并发症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该院1997~2001年收治的66例重症肝炎的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重症肝炎中总胆红素>400 μmol/L,PT>25 s的发生率分别为34.8%和39.3%,发生1个器官并发症1例,2个器官并发症10例,3个器官并发症6例,4个器官并发症6例,其死亡率依次升高.结论 重症肝炎时出现总胆红素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多器官/系统并发症出现时预后凶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联合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携带(ASC)、慢性肝炎(CHB)、肝硬化(LC)、肝癌(HCC)患者的HBV DNA病毒载量、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甲胎蛋白(AFP)的意义,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乙型肝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根据临床诊断为ASC、CHB、LC、HCC的HBV DNA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标本80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 DNA,采用速率法检测ALT、AST,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BV DNA定量结果及ALT、AST、AFP的异常率在男性和女性的各疾病组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定量结果在男性中以CHB组最高;女性中以ASC组最高,男性及女性均以HCC组最低;ALT异常率在男性及女性中CHB组均最高;AST异常率在男性以HCC组最高,在女性以LC组最高;AFP异常率在男性及女性中均以HCC组最高,ALT、AST、AFP在男性及女性中均以ASC组最低。结论 HBV DNA病毒载量与ALT、AST、AFP的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等有重要意义,尤其是ASC者中男性及女性的ALT、AST、AFP的异常率均不高,但HBV DNA病毒拷贝数均不低,建议密切监测这类患者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血脂、丙氨酸转氨酶(ATL)的相关性,为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2年3月-10月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并以B超体检结果为依据,随机抽取178例脂肪肝检出者和178例非脂肪肝受检者进行对照,同时空腹抽血进行丙氨酸转氨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脂肪肝组的丙氨酸转氨酶、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异常率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并且丙氨酸转氨酶男性较女性显著增高。结论脂肪肝患者大都伴有高血脂,且丙氨酸转氨酶的升高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肝脏储备功能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8例慢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吲哚氰绿(ICG)排泄试验、肝脏硬度检测、肝脏组织纤维化定性分析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增加,K值降低,R15值增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ICG R15值、ICG K值与肝脏硬化程度间有显著的相关性,ICG R15值与肝脏硬化程度间呈显著正相关(r=0.792,P〈0.01);ICG K值与肝硬化程度间呈显著负相关(r=-0.724,P〈0.01)。随着肝功能分级越严重,MELD评分越高,肝功能损害越严重。MELD评分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r=0.842,P〈0.01)。结论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随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对肝纤维化程度的检测有助于衡量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贮备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重度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凝血酶原活动度(serum prothrombin activity,PTA)及其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为重度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个性化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122例重症肝炎合并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及流行病学资料,并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预后状况。PTA检测采用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仪。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14±11.73)个月;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职业、医疗保险情况、吸烟量、酒精摄入量、是否有出血倾向、是否腹水、是否性功能减退、家族史、红细胞计量、白蛋白计量及血尿酸水平是影响患者PTA水平的因素;不同水平PTA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27,P<0.001)。结论:重度慢性肝炎肝纤维化患者PTA可作为监测其预后状况的评估指标之一,高水平PTA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好,低水平PTA患者的预后情况较差。 相似文献
17.
前白蛋白、总胆汁酸、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胆固醇检测对肝功能分期及判断预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对肝功能分级及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将慢性肝病患者108例,根据Child—Pugh改良分级法分为Child A级组(53例),Child B级组(30例)及Child C级组(25例)。选取健康体检者24例作为对照。分别取肘静脉血做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红素、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胆固醇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测定,并进行腹部彩超检查了解肝、脾、门静脉宽度及腹水情况。结果①Child A、B、C三组血清白蛋白平均值为35.9mg/L、29.1mg/L和26mg/L,前白蛋白为207mg/L、110.2mg/L和76.2mg/L,胆固醇为4.5nmol/L、3.6nmol/L和2.3nmol/L,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②Child A、B、C三组总胆汁酸水平分别为13.4μmol/L、31.5μmol/L和58.53μmol/L,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凝血酶原时间三组分别为14.5s、15.7s和20.2s。而凝血酶原活动度为84.1%、62%和37.7%,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Child C组死亡的6例中,血清前白蛋白〈100mg/L,总胆汁酸〉30μmol/L,胆固醇〈2.5m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0%。结论除血清白蛋白符合Child—Pugh改良分级法外,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对分级意义不大。而前白蛋白、总胆汁酸、胆固醇及凝血酶原活动度对肝功能的分级及判断预后更具客观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156例肝病患者血清中四项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层粘蛋白、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的检测,来了解在肝炎病人向肝硬化转变的过程中,四项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用放射免疫方法进行检测。结果:在肝炎向肝硬化转变的过程中,每一个时期均可见到肝纤维化四项指标中的一项或几项的升高。结论:肝纤维化指标与肝纤维化的进程密切相关,对了解肝炎病人的肝脏纤维化程度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5,(8):972-974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肝纤维化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s)家族相关性。方法 :选择到我院就诊的214例慢性乙肝患者,轻度组(A组)、中度组(B组)、重度组(C组)及肝硬化组(D组),分别有65、61、49、39例,对各组患者血清IGF-2、IGFBP-2、MMP-2、TIMP-2进行检测。结果:Ⅱ组患者IGF-2、IGFBP-2较Ⅰ组出现显著升高(P<0.05),Ⅲ组患者IGF-2、IGFBP-2较Ⅰ组、Ⅱ组均出现显著升高(P<0.05),Ⅳ组患者IGF-2、IGFBP-2较Ⅰ组、Ⅱ组、Ⅲ组均出现显著升高(P<0.05)。Ⅱ组患者MMP-2/TIMP-2较Ⅰ组显著升高(P<0.05),Ⅲ组患者MMP-2及TIMP-2较Ⅰ组均出现显著差异(P<0.05),MMP-2/TIMP-2较Ⅰ组、Ⅱ组患者均出现显著升高(P<0.05),Ⅳ组患者MMP-2及TIMP-2及MMP-2/TIMP-2较Ⅰ组、Ⅱ组、Ⅲ组均出现显著差异(P<0.05)。IGF-2与TIMP-2、MMP-2/TIMP-2呈显著相关(P<0.05),IGFBP-2与TIMP-2、MMP-2/TIMP-2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随着肝纤维化的进展,IGF-2及IGFBP-2水平与细胞外基质重构密切相关,是反映肝纤维化进展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肝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病人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IV型胶原(IV-C)、层粘连蛋白(LN)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211例慢性肝病病人血清HA、PCⅢ、IV-C及LN水平。结果慢性肝病病情轻重以及不同病程之间HA、PCⅢ、IV-C、LN水平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血清HA、PCⅢ、IV-C、LN水平随病情的加重以及病程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结论慢性肝病病人血清HA、PCⅢ、IV-C、LN水平能反映肝纤维化的程度和肝功能损害程度,对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